心理學的不解之謎:為什麼虛假比真實更受歡迎?
如果讓你在真實與虛假之中做一個選擇,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真實。沒有人會選擇虛假,即便是造假,也要造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說明人人心中都有求真的慾念,都知道真比假更可貴。所以人們對弄虛作假通常都難以容忍,打假一直都是民眾最支持的正義行為。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發現,虛假往往比真實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人相信,更受人喜歡。比如:假貨比真貨更暢銷,謊言比真話更入耳,迷信比科學更吃香,謬論比真理更漂亮,虛偽比誠實更獲益,小人比君子更受賞識,謠言比真相傳播得更遠,假仁假義比真情實意更容易得到信任……
如果是不知情,受人蒙蔽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和判斷,那還情有可原。可事實上多數情況下他們是知情的。他們明明知道哪個真哪個假,哪個善哪個惡,但依然會做出同樣的錯誤判斷和選擇。假論文,假學歷,假名牌,假身份,這些都是故意為之的假。這就有些令人費解,為什麼他們寧要選擇虛假而不選擇真實呢?
魯迅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某人家生了個男孩。滿月時客人紛紛來祝賀。有人說:「這孩子將來必定要發財。」有人說:「這孩子將來必定會做官。」有人說:「這孩子必定長命百歲。」他們都得到了主人的犒賞。其中有一個人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結果他得到了眾人的一頓合力痛打。
說假話的得了好報,說真話的卻得了惡報。這大概就是很多人寧願說假話不願說真話,寧可作假不願作真的理由吧。如果有人不想說假話又不想得惡報怎麼辦呢?魯迅先生也給出了高招,只要這樣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啊唷!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就可以了。
這不還是虛偽么?但有什麼辦法,現實就是那麼殘酷。不虛偽就得不到好處,反而得到壞處,大家只好都去作假,真誠和信任越來越稀少。除非我們可以找出其中的原委並從根本上予以革除,否則這「傳統」非世世代代傳下去不可。
那麼這其中的原委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真實的東西無需修飾,看起來比較樸素,虛假的東西必須精心修飾,所以外表看起來比較漂亮,兩相比較,後者更具有吸引力;真實的東西比較沉重,虛假的東西比較輕巧,兩相比較,後者更容易承受。這是客觀的原因。
其次是多數人的認知力和承受力太低,辨不清是非真偽,承受不起真實的重量,駕馭不了客觀真相。而選擇虛假可以讓他們更舒服,更輕鬆。這是主觀的原因。
把這兩個方面放到一起,我們大概就看到了其中的原委:其實他們不是喜歡虛假,他們同樣喜歡真實。只是因為他們心理還太小,分不清真實和虛假。他們或許並不知道他們選擇的是虛假,或許他們一直以為他們選擇的就是真實,看見的就是真相。或許這只是個誤解,他們誤以為他們選擇的就是真實。
小孩子常常分不清虛幻與現實,也分不清虛假與真實。如果他們昨晚做了一個美夢,他們會以為是真的。如果讓他們選擇一樣禮物:真車或玩具車。你猜他們會選什麼——
當然是玩具車!
關注知心堂,了解更多有關心理成長學的文章和訊息。
作者簡介:關心,知心堂創始人,首席心理諮詢師,心理成長學創立者,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潛心研究心理成長學二十餘年,善於解析各種心理問題,化解各種心理矛盾,著有心理雜文集《生命在於成長》。
其他答主回答的,其實都是我們對於外在事物的選擇,為什麼會更傾向於選擇「虛假」的事物。但是,我認為更加細思恐極、並且更加值得探討的是,在我們塑造自我的時候,有很多人寧願選擇「虛假的自我」,而不是追求「真實的自我」。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選擇展現在外人面前的,都是戴著面具的虛假自我。常見的例子有太多,例如朋友圈裡經過幾輪美顏的照片、在外人面前強行佯裝的笑臉等等。
(圖自Pexels)
究竟為什麼,虛假的自我會更受人們自身所歡迎?究竟是什麼,阻擋了人們展示真實和沒有偽裝的自我?1. 其實每個人都有虛假自我
心理學對此給出了解釋。1987年,心理學家希金斯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差異理論」,該理論表明,人們會把「現實中的自己」和「內心對自己的標準」做比較,即每個人都有一個「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當這兩個自我之間存在著差距時,會帶來一系列負面的情緒,例如抑鬱、羞恥、失望等。因此人們會有一種天性的動力去彌合兩種自我間的差距。
然而怎麼彌補呢?真正地提升自我需要很多時間,且很多人的「理想自我」也是被外界主流的標準所影響的(例如美貌、成功),因此,人們會選擇用「印象管理」的策略來美化自我,直接在他人面前構建出一種「理想自我的表象」。
比如:哪怕我沒有大長腿,哪怕我很難過,很害怕,但我可以通過P圖,可以通過掩飾自己的情緒,來展現出一個最理想的自我。
這種策略,往往會給人們帶來實際的好處。在一些只需要第一印象和淺淺接觸的場景里,塑造的虛假自我可以給人們帶來機會,比如工作上的合作、短期的約會關係等。
(圖自Pexels)
2. 不敢直面不完美的真實自我
除了每個人的天性動力去彌補理想自我和現實中的差距外,對於不完美的恐懼也是促使眾多人選擇戴上面具的原因。面對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很難,正視缺點、自我批評則更加困難。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傾向於承認自己的優點,否認自己的缺點。
當一個有不良愛好(例如酗酒)的人被他人指責酗酒時,往往第一反應不是承認,而是進行否認。即便他明白對方說得沒錯,內心的防禦機制還是會自動啟動,選擇本能地肯定和保護自己。
如果不完美的自我暴露在外人面前,很有可能會遭來指責、嘲諷、或要求我們改變。因此大多數的人不會選擇艱難地去面對和改變自己,而是直接否認,佯裝出這些缺陷根本不存在。
3. 害怕真實會傷害別人
最後,有時,我們選擇虛假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
當伴侶精心為你準備好晚餐,但味道確實令人不敢恭維時,大多數人會選擇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假裝自己非常享受,這也是我們俗話說的「善意的謊言」。
在這種場合中,我們會因為過於關心自己的行動所帶來的可能後果而選擇謊言或者沉默,特別是當對方是我們十分在乎的人時。要是直接告訴伴侶他做飯很難吃,伴侶可能會很傷心沮喪,以後再也不願意展示自己的廚藝……因為說出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招致負面的結果甚至傷人,我們選擇了掩飾自己。
然而,這其實也會導致關係中有許多問題被迴避了。當很多被隱藏的、小小的不滿不斷堆積,很有可能會在某一天一次性全部爆發。哪怕虛假看似是當下最保險的策略,但空洞的虛假下面永遠埋伏著危險。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為什麼虛假比真實更受歡迎?答案很簡單,因為人類活的顛倒。
第一,地球是圓的,我們以為自己頭朝上,實際頭朝下。有科學家證明,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顛倒的。樓房是往下的,樹木是往下的。我們之所以看著是向上,是幾百萬年來人類的進化,眼睛適應了這種環境,強制性的把反當成正。
第二,我們不喜歡真實平靜的生活,顛來覆去最快活。到迪士尼樂園去轉一圈,過山車,海盜船,這些顛來覆去的項目,人們最喜歡。走平地最踏實,卻沒人喜歡,寧願花錢坐過山車買刺激。喝白開水最健康,人們卻喜歡花錢買酒買醉,暈暈乎乎最開心。旅遊中最有魔力的一句話:來都來了。明明看到景區人山人海,還要擠個滿身臭汗,看一排排人頭。良藥苦口我們不想喝,糖果蝕牙偏想吃。人們習慣顛倒,還美其名曰,這是人類獨有的情感表現。
第三,我們早已習慣了活在虛假之上,假作真來真亦假。一碗米飯本可以管一餐飯,偏偏要炒好多菜。明明十分鐘可以吃完,偏偏一桌子人吹牛仨小時。明明花八塊錢搞定,結果8000塊錢還不夠。手錶就是看個時間,20塊錢買一個可以用好幾年。偏偏有人花20萬買一塊百達翡麗,還是低配版。金錢無非一堆紙,既不能吃,也不能喝,死了也帶不走,偏偏有人為賺錢不擇手段。股票無非是大家約定的一種虛擬債券,偏偏有人為它悲喜,為它跳樓。我們的需求本很簡單,一天五杯水,三碗飯,一間小房,六尺床,被褥一套過冬天。但大家早出晚歸忙忙碌碌,身累心累一天天。慾望像個無底洞,填也填不滿。
總結一句話:看明白了人生顛倒,你就明白生活中的虛假為什麼受歡迎了。
我是滕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
謊言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人天生有一種趨利避害的屬性,而真實的事情往往不能被人接受。這就是為什麼虛假盛行而真實退到了幕後。
八零後的人一定看過一部由阿諾德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影片中施瓦辛格主演的男主身為一名特工被道貌岸然的長官所欺騙,在一次完美地完成任務之後,被長官利用反而成了通緝犯。盲目的愛國情懷被虛假的言語所煽動,險些釀成大錯。
當然虛假的謊言,有時也會被用做行善。當一個年紀輕輕的病人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晚期,家人更多的是選擇是隱瞞真相。但是虛假的動機確實出於人性的善,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有質量的有尊嚴的過完這有限的時光。
忠言逆耳利於行,許多人對於親人和朋友說話都比較直接,也不在意對方是否能夠接受一股腦子把所有的他認為正確的觀點都拋出來,他們認為這樣對人夠真誠。
實際上他們犯了一個忌諱,忽略了人的趨利避害性,當真實的言論傷及到對方的自尊時,他們都會採取防禦的姿態,完全聽不進去。
真正高明的人會用虛假作外衣包裹真實的言論,就像中藥藥片上裹了一層糖衣那樣,不僅讓人聽著舒服還能接受你的真實。
我是滕駿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精神動力學、接受與承諾ACT取向的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婚姻情感、兩性關係與親子關係方面的心理諮詢活動。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為什麼虛假比真實更受歡迎?不如說人們更願意相信他們原本就願意相信的事物,比如電視購物中大肆宣傳療效神奇的藥物,一般理智的人看到了廣告第一個反應就是抗拒的,認為誇張宣傳的產品可信度低,可是有一些病急亂投醫的人,看到這些廣告的反應反而是「這個這麼有效,我要不要試試?說不定就治好了呢。」這就是典型的相信自己的願意相信的信息,並且有一些上當受騙的人,在被騙之後,依然對外堅持自己的並沒有被騙,自己買了葯是真的有效,自己的投資是真的有了回報。
人在面對內心渴望的東西時,反而不理智,不清醒。人的主觀觀念是會影響人的行為和判斷的。研究人的幸福感的經濟學家發現並且證實了,人的幸福感並不僅僅取決於自己的擁有什麼,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對未來的生活是否樂觀,Diener對超過一萬三千名大學生的研究證明主觀幸福感對人真正的幸福感是有很大影響的。當人們的財富積累到某個水平後,幸福感的好壞與金錢就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你的幸福感。
而真實往往是很難符合人們的心理期待的,現實總是很殘酷,所以會初選一種「為什麼虛假比真實更受歡迎」的現象,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的願意相信的。
以上內容均為開火車的老濕機·顧老濕原創,轉載請私信
歡迎關注開火車的老濕機
關於真實和虛假的辯證關係,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話題。
我們不能說在面臨真與假的選擇時,人人都會選擇虛假,也不能說虛假一定比真實更受歡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會看到虛假的東西大行其道,甚至會把真實逼到牆角。為什麼呢?首先,所謂真實, 就是完全呈現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我們知道,真實的世界——不管是微觀世界還是宏觀世界,不管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體,往往都是美麗與醜惡並存、優勢與缺點同在的,完美的世界從來都不存在。但是人們往往能夠接受那些美好,卻排斥那些不足,所以,當真實的內容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往往因為它的不完美而不舒服,不願意接受。所以,當真實不收歡迎,正是因為它對事實完整真實的呈現。
而虛假呢?虛假恰恰相反,它要把那些本來假丑劣的包裝成完美,把那些本來不存在的虛構成存在,把一種虛假的完美呈現給人們,滿足了人們追求完美的心理,從而暫時會獲得熱門的青睞。
但是我們發現,虛假之所以受到青睞,不過是假借了真實的名義,不過是給人們虛構了一個不真實的真實而已,人們之所以喜歡和相信,是因為人們誤以為它是真實。但是因為虛假,所以畢竟不能長久,所以最終人們面對是依然只能是真實。就像那些網購的假冒品牌,就像人們為了奉承你而說的假話,你一時喜歡,但終究會發現還是不靠譜。
所以人們內心追求的其實一直是真實,人們喜歡的也一直是真實,即使我們被虛假所蒙蔽而追求虛假,也是因為我們對真實和美好的過度追求而已,當我們的內心更加成熟強大,當我們更加能夠明辨真假,那麼一切虛假的東西都會在你的火眼金睛下遁形。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王紅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其實這也不算是什麼不解之謎,虛假的話比真實的話更受人歡迎,這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這叫後面,也是有心理學的原理的。
我們常說,人們總是很容易接受優點的這一部分,但很難接受自己的缺點。更準確的來講,其實是說,人們總是很容易接受他們認為,在那一部分,而對於他們不這麼認為的事情,可能會難以接受。所以虛假比真實更受歡迎,一定是這種虛假的話,迎合了聽話者的某些心理,比如說,公司的老闆會希望聽到你講,今年要定下一個億的目標,雖然他也知道你不可能達成。也許她會信以為真,因為這是他的願景,他希望你能夠做到這些。又比如說,一個人問他的朋友對自己的看法,那個朋友可能會給他兩個角度,比如說,這個人很熱情,但有時候太熱情了。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聽到的是很熱情,這樣積極的評價,而對後面的這句話有可能就忽略掉了。徐霞比真實更受歡迎是有前提的,的前提就是真實的那部分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或者是說,我們沒有做好準備去接受,這個在心理學裡叫做阻抗。所以當我們聽到了一些真實的反應的時候,比如說朋友會說,你這個人有時候會有點自私,而如果朋友說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一些東西,但這些東西可能不會被我們意識到,但通過這樣的一些想法,我們已經夠聯想到了,自私和我們之前的一些經驗的鏈接,然後會想到一些很不好的回憶或者是說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回憶,那這個時候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痛苦的感覺,所以我們不願意聽到真實的評價。而虛假的評價呢,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引起我們那些痛苦的感受,並且當別人告訴你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可能真的是這麼認為的,而這個時候感覺就會很好,我們就更願意接受這種虛假的話語了。
其實不管別人說的是虛假的還是真實的話,對於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自己,知道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只有了解了我們自己,才能夠更好的去面對生活。
一般真實的話都是不帶任何修飾的,所以讓人聽了總是不是那麼美好,所謂的良言苦口 忠言逆耳,而虛假的話說出來,即使也明知道是不是太真實的,刻意的帶了好多華麗的語言,但聽著就是讓人很舒服,所謂的恭維,歷史上兩個極端的比例就是和珅與劉墉,這2個歷史人物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一個阿諛奉承一個直言不諱,而結局渠道截然不同,身處同樣的官職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生活囧破,雖然說善於溜須拍馬的和珅最後也落得凄慘下場,但最後皇上還是對他情有獨鍾,手下留情……這就是很鮮明的對比了,人人都喜歡聽甜言蜜語其中原因就是不敢面對不敢接受,自己真實的一面,不願意把自己的弱點缺點暴露出來,而當有人直言不諱的指出時,對方會感到厭惡至極,甚至懷恨在心,但記住那句話忠言逆耳利於行,只有多聽真話,實話,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走的更快,更穩,更遠!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人們願意相信假的東西,而對真的東西卻往往退避三舍。
就像真話永遠比假話刺耳一樣,人們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奉承的話,但是實在話,或者說揭露你缺點的話,往往是不願意聽的。
就像題主的問題一樣,虛假的比真實的更受歡迎。語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精神分析認為,防禦機制是指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人固有的這樣趨利避害的特點,就決定了人們總是希望朝著安全的方向走,而躲避對自己不利的東西。虛假的東西,往往是擁有美麗的外表,所以人們喜歡靠近它,而真實的東西,總能使人一絲不掛,人們當然就躲得遠遠的。
人的這種防禦機制使得個體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會做出「本能」的一種反應。不光是在語言上面,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接受虛假,逃避真實,我們永遠不希望自己的缺點或者不好的方面被別人當面指出,所以當我們在對他人進行勸說的時候,往往會措辭準確,以免傷害他人。
你看,話語本來沒有錯,當我們在說出實情的時候,就會傷害他人,那麼別人會讓你傷害嗎?大多數是不會的,所以他人就願意聽那些虛假的東西,而對真實的情況視而不見。
所以,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虛假比真實更受歡迎的原因吧。
鴨梨心理 查看官方網站 心理學專業解決方案提供商陽光易德榮譽出品謝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嘗試下用盡量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把這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小時我媽經常給我講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我印象深刻。有一人A說:「看到是真的才是真的。」 另一人B反對:「感覺到是真的才算真。」 他倆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於是就找鄉里評理,誰輸了誰請客,結果多數人都同意「眼見為實」。B雖然不服氣,但還是開始準備宴席招待鄉里。不過他囑咐妻子買全新的馬桶、尿盆,並反覆清洗後來裝食物。如他所料,席上沒人敢動筷子,並埋怨他怎麼能用這些器皿裝食物,太噁心了。他反駁道:「你們也看到了,這些都是新的,而且清洗很乾凈。噁心不是因為你們的感覺嗎?可是你們都同意眼見為實呀?」 這臉打得夠疼。
所以,我們多數人都難免會堅持「seeing is believing」——>「 believing is truth」(眼見為實,相信的才是真理)。事實上,我們看到或聽到的只是我們想看,想聽的;我們相信的真實,只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真實。超出我們認知而無法理解的,那就是假的(貧窮限制我的想像力的潛台詞就是這點);與我們價值觀相悖的,與我們觀點相反的,那是假的(善良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潛台詞);我們厭惡、痛恨的也可以貼上假的標籤。
前面都只是引子,下面這段應該劃重點。
問題里提到的「虛假」以及很多回答里說的「虛假」為什麼更受歡迎呢? 因為製造「虛假」的幕後者們,他們不是自說自話,而是傾聽;不是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東西強行灌輸給對方,而願意站對方角度考量,給對方想要的。就像一個受歡迎的產品,它不是多麼高科技,多麼高質量,而是因為它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當我們疑惑為什麼虛假會受歡迎的時候,更主要的應是自省:我們是不是過於渴望什麼或是過於恐懼什麼?比如對成功身份認同的渴望讓假名牌有生存空間,對衰老、死亡的恐懼,讓假養生大師大行其道。
送一首短詩
看到,不等於看見;
看見,不等於看清;
看清,不等於看懂;
看懂,不等於看透;
看透,不等於看開。
推薦閱讀:
※為了愛情,你願意放棄什麼?
※每次心情不好都會自殘,平時很怕疼但心情不好時感受到疼痛,或者看到自己流血會感覺很爽,很開心是怎麼回事?
※酷狗繁星主播的7大心理
※喜歡自己一個人的感覺,幹什麼都不想和別人一起,甚至都不想去戀愛,害怕打亂自己的生活,這樣想到底對不對?
※一個人獨立24h的生活需要怎麼樣克服,過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