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某些史家的看法,崇禎最後不南下出逃,原因只是崇禎和大臣的關係不和?


一、一是太祖遺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幾乎成了明朝皇帝的價值信條。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愛玩的,有荒謬的……沒錯,你多半知道朱元璋當初起兵的時候有多麼勇武,多半也聽過後來成了永樂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麼英明,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

二、二是崇禎的心態。我想,當農民軍要攻入北京時,崇禎已經是心如死灰了。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崇禎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他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這在古代帝王中也不多見,可見,崇禎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挽救日益衰敗的大明,只可惜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早已非人力能夠挽救,再加之崇禎生性多疑,屢犯大錯,大明王朝的滅亡已只是時間問題了。崇禎在位17年,期間農民起義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關外後金政權又虎視眈眈,內憂外患。結果內部農民起義的烽火越燒越旺,關外也是不斷地喪師失地,此時的皇帝早已心灰意冷,對崇禎而言,死也是一種解脫,這就像你辛辛苦苦地去做一件事,而且那麼地想把它做好,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此時此刻,崇禎選擇自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第三是性格因素。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這種人性格缺陷在於臨死都不會承認自己得過錯,那怕他明知自己有錯,也只會抱怨他人,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投降別人呢?

第三是歷史因素。 歷史上很少有亡國君投降於人的,即使投降了,下場好的有幾個?比如漢獻帝,還有李後主,要麼受盡凌辱,要麼死得不明不白。崇禎不傻,能想像到他若落在農民軍手裡的後果,我想羞辱都是次要的,還不知要受到怎樣的折磨,崇禎怎麼恨他們,他們就怎麼恨皇帝。


我不知道那些史學家是怎麼看待,以前的事情了,它們那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且那些專家是學家都是他們自己封的吧。德不配位,只能是無恥的小人!以後這種,傷害民族感情的問題。不要再拿出來提問了。


推薦閱讀:

歷史|泉冷幾時
法德千年矛盾及法國德國近代崛起史
墓葬雕像與歐洲騎士甲胄的演進【翻譯】一
我們究竟從哪兒來?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遺憾!

TAG:崇禎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