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下面是什麼?


誰都想知道地底下究竟是不是地獄,怎麼辦?挖穿它!

沒錯!這就是解決這個疑問的最粗暴的方法,那麼這種事適合誰來干呢?當然是蘇聯!

大力出奇蹟的事蘇聯沒少干過,當然也沒有放過這麼難得的機會。事情的開端源自於美蘇冷戰的各方面競賽,與我們熟知的軍備競賽,太空競賽一樣,鑽探競賽也是能破紀錄長面子的大工程。早在1957年,美國的海洋物理學家就提出了一個想法:在大洋底部打一口穿透莫霍面 * 的超深鑽井,為地球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註:地殼與地幔間的分界面,由克羅埃西亞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故稱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

同一年,一批想法相似的美國科學家正式向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提出了莫霍計劃(Project Mohole)。這項計劃預計會耗費1500至2000萬美元,裡面包括租用大型鑽探船以及每年的鑽探費用。次年計劃獲得了基金會的資金支持,研究人員紅紅火火地開工了。

大概鑽了有2年,鑽孔已經達到了183米,雖然已經破紀錄了,但離目標還非常遙遠。隨著深度的增加,項目的計劃費用也陡升至1.1億美元,計劃隨之擱淺。之後美國便將冷戰的精力放在了征服太空上,結果如我們所知,美國在太空競賽後期上佔了絕對的上風。

而蘇聯並沒有放棄超深鑽井計劃,反而視作是冷戰中差異化競爭的好項目。

他們在1960至1965年間圍繞計劃共制定了198項任務,蘇聯地質部牽頭吸收了全蘇150多個部門參與到此計劃中。超深鑽井計劃目標深度為15000m,有別于海洋鑽探的方式,蘇聯打算在科拉半島上實施他們的雄心壯志。

科拉井於1970年開鑽,正值紀念列寧誕辰100周年,從地表至7000m深的鑽進過程都比較順利,隨後鑽頭進入到一個相對脆弱的岩層中。在繼續向下挖掘的時候,周圍的岩石突然出現了塌落,塌落的碎石正好卡住了鑽桿。操作人員試圖提起鑽頭,不料鑽頭也在提升過程中意外掉落,這樣的事故發生了不止一次,鑽探進度也因此受阻。

經過好幾年的努力,科拉井終於迎來了它首個歷史性時刻。1979年6月,鑽孔深度達到了9584m,一舉打破由美國奧克拉荷馬州Berthar Rogers超深鑽孔保持的世界記錄。

進入深度10km的岩層後,鑽頭和鑽桿的自重已經超過了200噸。再加上與周圍岩石的摩擦力,鑽桿有些不堪重負,好幾次都被擰斷了。

巨額的投入換來了持續的進步。1983年,鑽孔首次突破了12000m的深度,到了1989年,科拉超深鑽孔深度更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2262m

按照人們的設想,科拉井在4年後就可達到15000m的目標。但由於井底溫度比預想中更高,在目標深度更可能達到300℃以上,鑽探工作被迫終止了。這也給不明真相的人們留下了遐想的空間。

最流行的說法是,鑽探工作意外停止是因為遇到了超自然現象。「研究人員聽到鑽孔里傳出奇怪的聲音,於是向其中投入了耐熱的話筒與感測器。」「話筒錄下了地獄般的哀嚎聲,似乎有數不清的人正遭受巨大的痛苦。」

芬蘭一家報紙更聲稱,鑽探進行到一半時,從鑽孔飛出了一隻青面獠牙、長有翅膀的怪物。怪物尖叫著飛走了,嚇得一些工人轉身就跑。

實際上科拉井直徑約為23cm,實在很難想像能飛出什麼「怪物」來。

雖然12262米的垂直鑽孔已經十分驚人,但這個深度甚至還沒接近地殼的厚度,僅僅相當於地球半徑的0.2%而已。地球內部的樣子我們依舊無能知曉。

可是現代地理告訴我們,地球的結構類似雞蛋,有地殼有地幔有地核,這些複雜的結構我們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其實類似於我們挑西瓜的過程,在買下之前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判斷好壞。科學家們也是用同樣的方法間接推測出地球的內部結構的。挑西瓜時我們會輕拍表面,以聲音來判斷它的成熟程度,地理上,科學家們則用地震波來幹這種事。

1909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就「聽」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他在計算地震數據時意外發現,地震波傳播速度在地底約54公里處突然有明顯的增長。由於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質中傳播速度不同,這說明在地殼下還存在著另一種性質不同的東西,也即我們所說的地幔。大家也終於開始意識到,原來地球內部是分層的。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人們就將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命名為莫霍面

之後,地理學家古登堡在統計全球的地震數據事,發現地震的縱橫波傳遞存在盲區。假設在北極發生了地震,那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就完全接收不到地震的縱橫波。而與北極相對應的南極大陸,只能接收到縱波。如果地球內部是均勻的地幔,那麼理應全球都能感受到地震波才對。

於是古登堡作出了大膽的假設:這是因為地球內部還存在著一個液態的地核。由於橫波無法在液體中傳播,所以在經過地核時就會被擋住,這樣才能解釋南極大陸只能接收到地震縱波的現象。

隨著各國科學家的深入研究,人們對地球構造的認識也越來越具體。地球構造的最後一塊拼圖是由丹麥地震學家英厄·萊曼補上的。計算了大量地震波速度後,她發現在深度接近3000km時橫波速度消失了,這符合液體不傳遞橫波的理論。但到了5000km以下,橫波又重新出現。通過推斷她得出結論,地核內應該還存在著一個固態的內核

這才有了我們今天地殼、地幔、地外核、地內核的構造模型。


地球能「浮」在宇宙中不是靠東西支撐在下面的 而是各個星球間的引力地球是個球體,球形的,周圍都是空氣(真空環境)。沒有所謂的上面,下面。

如果說指的下面是地下的話,目前我們對地球內部的認識主要依靠地震波的測定。地球是一個岩石組成的星球,最外層為地殼,厚度約為33千米。第二層結構為地幔,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厚度約為2865千米,地幔內部流動著高溫的岩漿。第三層結構為地核,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地核內部存在著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人類目前鑽挖地底的最大深度都沒有超過5千米,這對於地球來講,簡直都沒有穿過它的「皮」。


A:「你咋不上天呢?」B:「不瞞您說,我這剛下來,你咋不入地呢?」

A:「......」

其實上天比入地容易多了,目前人類發射的最遠的航天器是美國於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這顆人造航天器已經在太空旅行了30多年,距離太陽約為162.47億公里。Ps:這顆航天器當年升空帶的東西你絕對想不到,帶了一張唱片上去,上面有用世界上各個地區的共55種語言對於外星人的問候,對中國的語言就有四種(普通話、粵語、吳語和閩南話)。還有中國的京劇和《高山流水》。

石油開採不超過距離地表10公里,中國塔里木油井最深處是8408米,俄羅斯這個瘋狂的民族上世紀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比上天、比入地,然而最深處也沒有達到15公里。地球的半徑是6371公里,相當於地球半徑的0.235%。

氣球內部到底是什麼呢?

地球從外到內依次可以分為

地殼(0-33公里)、人類的一切看得見的探索活動均終結於此,由固體物質組成,但是在15公里處的物質溫度已經超過300度攝氏度。海拔越高的地方,地殼越厚。熱量來源於核衰變。

上地幔(33-980公里),物質狀態為部分熔融態。

下地幔(980-2900公里),物質狀態就是液體和固體混合物質。

接著裡面是地核,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

外地核(2900-4700公里)物質形態呈現液態。

過渡層(4700-5100公里)固液混合狀態

內地核(5100-6371公里)固態物質,此處壓力高達374GPa。

從表面到中心,密度單調增加。

地球就像一個圓圓的雞蛋!

所以地球深部誰都沒見過,人類可以探測的就是個「雞蛋皮」,更深的怎麼研究?

更深入的就只能交給波了,通過探測波在地球中傳播來分析地球的組成,上面的分層理論就依據地震波在地球中的傳播而劃分的。還有就是利用同位素模擬,利用與地球內部相似的元素鋁、硅、鈣、氧等在實驗室相同壓力溫度條件下模擬。

腦洞大開:

前蘇聯停止轉井的另一種說法是從井下面傳來了哀嚎聲,就像地獄聲音(難道是轉到了十八層地獄?)所以嚇得停止了繼續進行。也有人認為地球內部可能存在城市,哈哈,那我們就屬於頂樓居民了。


地球分三層:地殼、地幔、地核,如同洋蔥一樣,一層包一層。

雖然我們知道地球半徑是6371公里,但無法親眼觀測內部的地層,那又是如何得出地球那洋蔥形一圈一圈的構造的呢?答案就是依靠地震波來判斷。

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分開

莫霍面:1909年,克羅埃西亞科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的橫縱波速在大陸地下33公里處發生突變

其中縱波由7千米/秒變為8.1千米/每秒,橫波由4.2千米/秒變為4.4千米/秒

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分開

登堡面:1914年,美國科學家古登堡,發現地震波的橫縱波速在地下約2900公里處發生突變

其中縱波由13.6千米/秒變為8千米/秒,而橫波則消失了

↓地球下面各區間的物質分布↓

PS:上世紀美蘇爭霸,搞了許多工程,論實際意義沒多大,但就是爭那麼一口氣。其中就有一項挖地球的工程。

↓科拉超深鑽孔↓

這口鑽孔足足打了12公里深,雖然和地球半徑6371公里比起來不算什麼,但已經接近技術極限(財力也是一方面),很難再深入。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地球的下面是什麼?簡單的說,約30公里厚的地殼之下是一個很大的空間,空間之下是約兩千公里直徑的熔漿地核。以地球半徑六千多公里計,這個地殼內部由熔心表面到地殼內部穹頂的空間距離約有五千公里。在地殼內部的這個空間里,積滿了大量的熾熱氣體。正是這個數千公里跨度的空間膨脹熱氣體,從地殼內部撐頂住了地殼,才不至於發生大地的塌陷。同時又相對阻止了地心熔漿熾盛活動對地殼內部的熔蝕速度。如今地表氣溫的上升,氣候變化的紊亂,正是地球內部熾熱活動加劇,地內空間大量的熱氣流膨脹釋放導致的。當地熱釋放較弱時,地表氣候就會因地熱間歇釋放的弱頻率,呈現和緩而相對的有規律。當地熱活動加劇,地熱釋放強烈突出時,地表氣候就會變的紊亂而無規律。且會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直至地球來一次徹底強烈的悸動,以完成自身所需的內部結構的應力平衡……這就是人類所說的滄海桑田運動!

所有星球內核與太陽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靈魂高密度聚集熔化的!若無地球內核的熱釋放,就不會有大地地表的溫暖氣候。更不會有大地表面的生物繁衍發展。地表生態不是如所謂的科學家所言,是太陽的光和熱帶來的!地球自身內部源源不斷的熱釋放,才是地球萬物生長,以及大氣循環不已的的重要因素。太陽決定了地球的白晝,太陽的光和熱,只是地球生態演繹的輔因。


這可能是最有大片既視感的地球內部紀錄片了!

說道地球內部,那我們就來講一部良心紀錄片電影!【旅行到地球內部】

《旅行到地球內部》是Mike Slee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

地球是如何運轉的?理查德·哈蒙德將帶領我們前往地心,找到答案。

他將利用一個巨大的3D虛擬地球,逐層剝開,向我們展示火山來自於哪裡、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以及在哪裡能找到鑽石。

從各個點來帶領我們剖析地球的構造,是一部很有大片既視感的紀錄片!

剛開始就來大動作,理查德·哈蒙德決定將廣場翻起來,看看會發現什麼

是不是很美!

翻開廣場表面後,首先看到的 就是一堆我們放置的各種管道,這些東西多半都在100英尺以下,在300英尺的時候基本就很難發現人類的蹤跡了。

因為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人到過地表以下兩英尺半深的地方,下面對於我們來說還是一片未知!

我們只知道地底深處很熱!特別熱!那是因為3000英里以下有我們地球的內核。

它差不多和月亮一樣大,和太陽表面一樣的熱。

當然,要想認識地球的內核,我們得先從表面開始

最外面的就是地殼,地殼不只是土地層,也包括海洋層,整個地球的表面都被稱之為地殼

並且告訴我們地殼非常的薄!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蘋果,那麼地殼的厚度絕對不會比蘋果皮厚!天哪!

地殼不是一整塊岩石,它被分裂為14個巨大的版塊。

這就是版塊構造。而且就像我們地理所學的,版塊並非一成不動的,它們是一直在移動的。是不是很神奇!

講到了版塊是在運動之中,那麼必然會產生張力和壓力,後果就是產生裂縫,經過數萬年的積累,裂縫中充滿了水,這就是含水層。含水層覆蓋了10萬平方英里的面積。它也是新鮮水源的獲取處!

含水層里十分危險,但是這怎麼能停!大膽的理查德·哈蒙德將帶領我們去一探究竟!

清澈的水下世界是不是很美!潛水者在下面潛水,探測者在上方探測,兩個隊伍在以上一下平行的移動著。

經過了一個排球場,一個商店,一條馬路,最後在一處森林匯合了,很難想像一片水連接了兩個世界。

但是讓人害怕的是,板塊的移動也會產生斷層。

斷層面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因為地球板塊是在常年運動著,我們的高山,峽谷,山丘都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有趣的是,再過900萬年,洛杉磯將向北移動350英里,那時候就不用在洛杉磯和舊金山兩個城市駕車行駛了。因為他們靠在一起了。到時會不會稱之為洛杉山!哈哈.....

今天我們基本講完了地殼,後面還有火山,以及更深處的神秘結構。

先暫時更到這裡啦!感興趣的可以點個贊,或者在下方評論。我來續更哦!


按照科學的說法,地球就是一個平均直徑12756千米的球體,這個球體裡面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自古以來的神鬼之說是沒有任何根據,也至今沒有實證的。有人說,俄羅斯和美國都在地球上打了一個一萬多米深的井,裡面出現了許多怪事,有怪叫聲和壞鑽頭之類,怪叫聲沒有任何事實來說明,壞鑽頭很正常,打那麼深的井,技術和設備要求都很高,到了一定深度難打下去是很正常的事。何況對於地球來說,一萬多米連打穿地殼也差很多,根本探不到地底下什麼東西。無非是得到了一些地殼岩石的資料而已。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也是(地球上絕大多數有機生命)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大陸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我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公里,這與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相比,僅是薄薄的一層。地殼中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上升,在10公里的深處就可達到200度。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溫度可達3000到6000度。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6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

地球結構是經過100多年來科學家們的努力逐步認識的,主要利用勘探和地震波方式來了解,現在已經基本清楚了,地球就象許許多多天體一樣,就是一個各種物質組成的天體,圍繞著太陽旋轉。但地球獨特的歷史發展狀況和氣候環境條件,孕育了生態和文明,而且迄今為止人類在宇宙中還沒有發現地外的文明。所以地球又是個很特殊的天體,至少在太陽系是這樣。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歧義的,因為地球能「浮」在宇宙中,不是靠東西支撐在下面的,而是各個星球間的引力地球是個球體,球形的,周圍都是空氣還有真空環境,沒有所謂的上面或者下面。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地球的結構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如果說指的下面是地下的話,目前我們對地球內部的認識主要依靠地震波的測定。

地球是一個岩石組成的星球,最外層為地殼,厚度約為33千米。

第二層結構為地幔,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厚度約為2865千米,地幔內部流動著高溫的岩漿。

第三層結構為地核,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地核內部存在著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人類目前鑽挖地底的最大深度都沒有超過5千米,這對於地球來講,簡直都沒有穿過它的「皮」。

現在人類對地下也就是地球內部的勘測一直進行中,尤其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地心引力、地震等。這些都是我們踩的土地地下的一些地殼活動。同時,地球內部的一些資源也讓無數科學家傾心其中。比如說礦物質、地熱能。所以說,即便那裡是地獄,我們也值得花費終身的精力往下繼續鑽探,那裡確實是一個鑲滿了黃金和寶石的醉人的寶庫。

超級大國都在耗費巨資向下鑽探,難道地下還有一個空間?存續著另一個生命文明?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人類生活的地方在地球表面,因此對於天上的現象格外痴迷,那麼因為眼睛是可以看到的,比如超新星爆發、月球等肉眼可見的天體或者現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吸引著人類。於是我們很早就聽說天象學,古人也對天文曆法展開了研究。但是,對於地下的東西,研究進展就沒有天文那麼大了,因為地下的東西你看不見,摸不著。對地球內部的研究更多的是依靠儀器進行,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發現,地震波傳到地下五十公里的時候出現了折射,這意味著這裡可能有不同的物質層。1914年,德國科學家發現在2900公里深的地下還有一個不同物質層,這就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結構。

至今為止最大膽進軍地幔試驗就是俄羅斯科拉半島鑽探,達到了12公里多的深度,但科學家發現計算可能存在錯誤,還需要繼續鑽50公里才能抵達地幔。而且由於資金的問題,俄羅斯科拉半島鑽探被迫中止。那麼並不意味著地幔就無法打通,這就需要地質學家去尋找那些地殼比較薄的地方進行鑽探,比如在日本以東的海域就有。地球號鑽探船搭載最精密的儀器,配置了世界上最長鑽探塔,可支持10公里長的鑽探。研究地球內部的情況有助於我們了解類地行星的基本結構,事實上地球作為一顆支持生命的天體,其內部的結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國前CIA技術分析員斯諾登在去年公開發表聲明,在地球內部,存在超過人類智慧的生命體。此外美國政府和「地心文明」達成過某種秘密條約。

現在才鑽到不到13公里,這張圖號稱進入地心內部有7~9個入口,而且這一層的厚度有400多公里,現在才到1/40,其餘的均為猜想,還有很多文章說地心居住一些高智慧人類(生物),現在出現的那些個我們稱之為不明飛行物均是他們的交通工具?

比起"磚家"的猜想,這個靠譜不?

阿加爾塔長廊

印度古籍中曾記載,地球裡面有一條「阿加爾塔」地下長廊,在梵文中意為「地底下的世界」。傳說地下世界有無數洞穴、隧道和迂迴交錯的地下長廊,那裡埋藏著古代文明的秘密和無盡的寶藏。根據探險考察和文獻記載,阿加爾塔長廊極有可能是一條穿過大西洋底,連接歐、亞、美、非各洲的地下長廊,多少年來,它吸引著許多科學家和探險家前去探索考察。


推薦閱讀: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的離子通道藥物篩選方法
兒童抗阻訓練的科學
今年夏天熱得不科學?數據告訴你今年夏天有多熱!
科學調查表明:女性並不希望男友太聰明、太帥!
量子力學有沒有可能證明神的存在?

TAG:外星人 | 地球 | 娛樂 | 電影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