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果沒有大肆殺戮功臣元勛,朱棣還會造反嗎?


謝謝邀請,表面上講朱棣之反和朱元璋殺功臣沒有直接聯繫,但本質上還是有關係的。

朱元璋殺開國功臣,原因不只是狡兔死走狗烹,他主要還是為了穩定初生的大明帝國,同時也是為了政治改革加強集權。

一,廢相集權。

廢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統治,是朱元璋一項極其重要的制度建設。明朝初期,朱元璋依然設立了宰相,這主要是因為,一則國家初建,政權未穩,二則丞相制度已建立千年之久,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政治制度,廢除它需要一個過程。但朱元璋還是通過頻繁更換宰相來限制相權。同時,一旦抓住宰相的一點把炳,或廢或殺,毫不留情,明初四任宰相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均不得善終。到了胡惟庸案,朱元璋至此已經完成了絕對集權的體制,不再設置宰相,將宰相權力分由六部掌管,軍隊則分為五軍,五統領都對朱元璋一人負責,相當於過去宰相之位的大學士實際上成了皇帝的高級秘書。

二,穩定政權,為繼任者清除障礙。

朱無璋於亂世奪得天下,深知「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的道理,他擔心那些實力強大的功臣會和他一樣造反奪了朱家的天下。

開國之初,天下猶未大定,再加上他相信這些人還是怕他的,朱元璋雖有所行動,比如廖永忠等功臣被以不大的罪名處死,劉基被逼走,徐達疑似被害等,但總的來講還比較緩和。但隨著大明帝國的穩固,隨著他自己的衰老。尤其太子朱早亡,長孫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擔心其對付不了那些功勛赫赫的悍將,於是痛下殺手,對功臣大規模殺戮。僅一個藍玉案,就輾轉牽連殺了包括各級將領及朝庭大員近十萬人,軍隊將領為之一空。以至於燕王朱棣進攻南京時,軍中沒有能夠領兵的大將。

三,懲處腐敗

朱元璋起於民間,深知貪腐之下民眾之苦,也深知貪腐是可以亡國的。朱元璋治吏嚴酷,官員貪污二十兩銀子殺頭,六十兩剝皮。朱元璋對貪官污吏可謂恨之入骨,殺起文武大臣來就象割草一樣毫不手軟。在懲治貪官污吏過程中當然包括許多功臣,僅一個"空印案",一個郭恆案,就有數萬人被株連處死。

那朱元璋大殺功臣和朱棣反的本質聯繫是什麼呢?是信任,是朱元璋對功臣的不信任,是對朱姓子孫的信任。

朱元璋為了大明基業在建國初期即設立了很多制度,而這些制度很多是建立在對朱姓子孫的信任和對其他大臣的防備上的。

朱元璋分封朱姓子孫為王,這種制度叫藩王制,就是每個王必須前往自己的藩地, 叫就藩,不能留在京城。通常藩王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享有一定軍事權利外,平時幾乎沒有什麼其他實際的權利,只是在地方上設有一個王府,享有皇親國戚的榮譽,不愁吃穿(朝廷每年無償向藩王供給錢糧,這是朱元璋當年定下的規矩)。

但是,北方几個邊關地區的王是例外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正是由於在北方和蒙古打仗,所以他們享有高度軍事自主權。,並且擁有相當的兵力,能自主用兵。這無疑為朱棣的成功提供了基本條件。

為了防備大臣謀反或者權奸擅權,朱元璋還規定朝中出了奸臣,藩王可以起兵「清君側」。而誰是奸臣,奸臣的標準是什麼,卻是個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事兒,這一條規定無疑是為藩王擁兵謀反提供了借口。太祖屍骨未寒,齊、黃等人大舉廢黜親王、剝奪護衛兵,那不就是奸臣咯?朱棣起兵於是就有了正大光明的借口,也減輕了謀反的阻力。

而這些制度無疑為朱棣之反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甚至促進了他的反叛。


這兩個沒有必然聯繫!朱棣選擇反是因為走投無路!並不是他本意要反!在當時,皇帝一句話,手下的大臣們就會趕緊編小鞋來穿!比如,朱棣殺方孝孺,有錦衣衛請示該殺幾刀,這擺明就是錦衣衛討好朱棣的,向朱棣表忠心!結果朱棣隨口喊了句「這個挨千刀的著實可惡」,著,這挨千刀便成了聖旨!錦衣衛就把方孝孺用一千口漁網吊起來,真的凌遲了千刀才死!這是當時第一個被凌遲千刀的人!

反之,這些人在朱允炆身邊,整天拍馬屁,這朱棣的日子肯定不好過!而且,削蕃削的是從其他王開始,這些可惡的錦衣衛怎麼折磨其他幾個郡王的全部都落在朱棣眼裡!比如,周王,竟然自己殺了全家之後自焚,以躲避錦衣衛的迫害!這是朱棣謀反的主因!也是朱允炆缺乏執政能力的表現!

其次,這個功臣留著未必就支持朱允炆!朱棣是徐達的女婿,從十多歲開始便隨著徐達戍守邊疆,這些開國功臣很多都跟他是故交!甚至,朱元璋殺這些開國功臣的目的就是制約朱棣,讓他不要反!假如,不殺這些人的話,很可能他們都會投靠燕王朱棣!因為朱棣確實比較適合當皇帝!朱允炆太反覆無常了!這是幾十萬部隊投降朱棣的主因!


謝邀,

首行我不認同朱元璋大殺功臣這種說法。記得董明珠在一次央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問她如果一個銷售經理連續三年沒完成任務,他來見你,你會怎麼說,她的眼神一下就犀利起,你來見我幹什麼,主持人就說我為黨國立過功,為黨國流過血,她就說,你立過功那是以前的事,後來給主持人打岔也就不了了之。記得不是很清晰,但大致如此。

民間的一些傳聞和觀點是不足信的,實際上處於那個位置,很多規則制約了他的行為,有功並不意味著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一輩子。

大道無情,也是這個意思,你想想當你身處員工的位置,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還可以和身邊的幾個同事搞好關係,但是當你身處主管的位置,除非你能和所有的下屬的關係保持一致,否則你的工作就很實施。這時的你所要考慮的不是幾個同事的關係,而整個體系完整運行。身處員工時你不需要在意體系的運轉,但是身處高位時你沒的選擇,體系的運轉遠比幾個同事的關係重要。

另外,朱棣的造反和朱元璋殺功臣,並沒有必然關聯。在機會合適,並且自身利益受到影響的情況下,該造反還是會。

你的問題是認為那些功臣還在,朱棣不敢造反。實際上你要先保證這些功臣是不是會老實。朱元璋在時胡維庸就敢做大,如果姑息,恐怕輪不到朱棣造反了。


朱棣造反,與他父親朱元璋是否大肆屠殺功臣元勛沒有直接關係。

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元勛,的確為朱棣造反準備了主要的條件。

但兩者之間還有一個關鍵的制度演變的環節,沒有講到。

人們常說朱元璋與劉邦這兩位發家於布衣的天子頗多相似之處,但有一點沒有說到或說透,那就是在國家統治制度上,漢明兩朝在建國之初,都有一個從依靠外姓人打江山,到主要依靠自己人鞏固統治的過程。

比如劉邦在創業之時,廣納人才,分封了許多功臣為王,是為「異姓諸侯」。但當漢朝建國後,劉邦馬上著手剿除異姓王,大肆分封劉氏為王,並且規定非劉氏不許封王,他要獨攬天下了!因為國家疆域太廣,而出身庶民的劉邦家近親太少,太多的王國等著分封,劉邦便不管什麼遠親,都拉來封王(比如荊王劉賈只堪稱與劉邦同族,血緣關係已非常遠了)。一時姓劉的成為緊缺資源。這一方面是為了填補異姓諸侯國被罷黜後留下的真空,一方面試圖構建起類似周代的分封體系,以劉家子弟共同藩屏漢廷(與周代不同的是,周代封異姓,漢家只封劉氏)。其結果是形成了漢初特有的「郡國體制」——諸侯國的地盤甚至還大於郡縣!

(深藍色為漢廷直轄地區,其他均為「王國」)

當然,我們知道,劉邦這麼做的結果,是在幾十年後造成了「七國之亂」。雖然劉邦搞的這一套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但從西漢建國之初的政治形勢來說,劉邦這麼做,有他的合理訴求,那就是維持毫無根基的劉氏的統治的迫切性。政策從來都是利弊相生的,並無全利或全害。

同樣,朱元璋建國後,即處心積慮地剪除功臣元勛,他也採取了兩手:一是逐步在全國建立衛所制度,削奪大將的兵權,使兵將分離;然而在軍事形勢嚴峻的邊疆地區,大將無權,難以構築起有效的國防體系,於是朱元璋在邊塞採取了第二手,那就是將年齡漸大的皇子們分封到邊地,將過去的大將守邊改為「塞王」守邊。這些塞王們盤踞在從遼東到甘肅的萬里北邊上,在封國之內擁有近乎專制的權力。到朱元璋死時,他的二十來個兒子幾乎都封了王,且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及西南邊疆地區(腹里之王極少)。

可以說,朱元璋蓄謀已久、持之以恆地將天下兵馬大權從大將元勛手中解除,先散於衛所,再集中於塞王。根據朱元璋的設想,內地的穩定主要靠衛所官兵,而經常面臨強敵的邊疆,則主要依靠塞王,塞王除了擁有三護衛軍馬外,還能節制都司衛所及地方有司。

朱元璋的做法與劉邦動機完全一樣,都是為了維護朱家、劉家的一家一姓的千秋萬世基業,不為他姓所威脅,為此在設計國家制度時,做了積極的努力。而建文帝削藩的本質,就是重新構建新的國家制度,然而遺憾的是,他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方案,就急匆匆動手了,結果惹出大禍!

過去人們僅僅將朱元璋屠殺功臣(劉邦也殺功臣)與朱棣造反聯繫起來,認為功臣死絕了,以至於朱棣造反時,沒有威望素著的大將去制服他,乃使其坐大,並最終成功地推翻朝廷,這固然不錯,然而對於洪武中國家統治制度上的「轉移」,卻缺乏足夠的認識。

我們在認識歷史大事件時,如果能更多地從制度著手,而不僅僅著眼於人事,或許能得出更接近真相的結論。


謝謝邀請。

朱棣造反,和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元勛不能構成直接關係,只能說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元勛,間接的成全了朱棣。

分析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研究:1.朱元璋為什麼大肆殺戮功臣元勛?2朱棣為什麼造反?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大肆殺戮功臣元勛呢?諺語:「敵國滅,謀士亡。」,明朝建國以後,朱元璋不惜採用流血手段,大肆屠殺功臣,從胡案的《昭示奸黨錄》和藍案的《逆臣錄》中可知,朱元璋幾乎將軍中的剛強之將和開國功臣謀殺殆盡。朱元璋無非為了兩點:第一,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要把自己神聖化,而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卻適應不過來,這時皇帝不能容忍的。第二,為了後代能坐穩江山。當時的朱元璋子弱孫幼,他需要消除有可能威脅後世皇帝的勢力。

朱棣為什麼造反呢?首先,朱棣的封地在燕京,常年處於前線,功勞很大,他是很想做皇帝的,但是朱元璋卻將皇位傳給了他的侄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允炆的削藩,建文元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朱棣不可能坐以待斃,就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借口起兵了。

而在朱棣起兵以後,朝廷並沒有剩下什麼有用的人才,且朱允炆性格文弱,所以說兩個問題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如果朱元璋沒有大肆殺戮功臣,那麼,朱棣的造反之路可能要曲折一些。


其實這段歷史與漢朝劉邦的歷史,有相似之處。

因為劉邦也屠戮功臣,但沒有朱元璋徹底。漢朝處於政治的考慮,先分封異姓王,再慢慢剪滅。可是沒有被分王的諸位功勛舊臣,卻活得好好的。

而且,以劉邦的眼力早就看出同姓王也會造反,說不定比異姓王個還要厲害。異姓王造反,不過是想分裂做大自己。同姓王造反,可能會根據法統和自己的血統要了天下。

所以,在劉邦的侄子劉濞受封為王的時候,曾被劉邦警告,不要造反!

那麼為什麼還要封同姓王呢?因為這是一個局,劉邦再下一盤大棋——先做掉異性網,但保留沒有被封王的功臣。在用同姓王代替異姓王。這樣同姓王就可以和殘餘功臣互相制衡。所以,同姓王如果造反就會被功臣集團剪滅。隨著時間流逝,同姓王和功臣集團都漸漸老去。劉邦後代就可以獨掌大權。

反觀朱元璋的認知,可能就有所不及。他只是想著趕走外人,所以大肆屠戮功臣元勛,卻沒有設計對同姓王真正有用的制衡。

篡位以後的朱棣,其實沒有想過讓博弈各方互相制衡,而只是削弱各方力量,把自己成壓倒性優勢。(這可能是因為,皇權剛剛興起和皇權日漸強化的階段不同)

明朝完全依靠皇權一支獨大來維持,所以,如果明朝的重要功臣還在,朱棣掂量一下,可能就不會造反了。


別光盯著朱棣呀!朱棣未必會反,可是可能都輪不到他反。

問這個問題的出發點,無非是後來朱棣造反(「靖難」)的時候,建文帝都無將可用,因為這些將帥之才都被朱元璋給殺光了。可是這個思路有一個前提,就是無論朱元璋給建文帝留下什麼將軍,建文帝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他們、指揮他們。

真的嗎?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鹿死誰手並未有定數。朱元璋笑到了最後,這是我們看到的結果,但是其實中間有無數的可能性,天下就姓了別的姓。

那麼大明朝建立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後世的人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殺伐太重。那就要看你站在誰的立場上了,如果站在皇帝、皇權、皇族的立場上看,這一點錯都沒有。

看看朱元璋殺的都是什麼人:丞相、大將軍,以及他們的黨羽。這些都是可以威脅到皇權的人。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這些外姓人都比自家人更有危險。

中國並不像日本一樣,皇帝家族可以「萬世一系」,所謂「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朱元璋首先要考慮的是讓朱家天下可以傳之久遠。所以,剷除可能會對皇權產生現實威脅的這些權臣,或者有可能獲得最高權力的人,就是他優先需要考慮的事情。

即使那些功臣元勛不會造反,朱棣就不會造反嗎?

留下那麼多打天下時候的功臣元勛,這是一股不小的勢力,誰能把這股勢力抓在自己手裡,誰就能夠問鼎天下。問題是,這個人一定是皇帝嗎?

為什麼就不能是燕王,或者是寧王,或者是秦王,或者別的什麼王?

事實上,燕王為什麼可以一直堅持戰鬥,屢戰屢敗,還能奪得最後的勝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跟南京皇帝周邊的人暗通款曲。

這些人為什麼會傾向於燕王?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免對官員刻薄,建文帝繼承了這樣的政策。他要是有他爺爺那兩把刷子,可能還沒人敢造次。但他連續政策失誤,終於讓自己的敵人走到了一起。

一方面,是在統治家族內部找一個對自己的集團好一些的新代理人;另一方面,是封官許願最終搶班奪權——這是多麼完美的交易呀!

所以,功臣元勛實際上是對皇權最有威脅的人,相對於留給子孫後代做輔弼,兩害相權取其輕,朱元璋為朱家江山計,當然要早早地翦除那些過於強力的,剩下的就都是忠心耿耿,重要的是沒什麼威脅的了。如果真的留下更多的功臣元勛,建文帝日子會更好過?不,局勢只會更複雜,會更有的他頭疼了。


謝謝邀請。朱棣造反和朱元璋大殺功臣無關。明朝第一任太子朱標是個仁慈的儲君,朱元璋擔心朱標將來坐不住江山,鬥不過胡惟庸等權臣,拿不住藍玉等一幫悍將,而且胡惟庸案,藍玉案也確實過分,案情觸目驚心,作為開國皇帝的 朱元璋,殺伐決斷都是家常便飯。

關於朱棣造反,與太子朱標有關,朱標是大明儲君,當了二十多年的儲君,一次恩科大試時突然暴斃,個人認為很可能是腦溢血或腦梗之類的。朱標死後,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太孫,朱允炆十來歲的孩子,怎麼能和四十多歲年富力強的朱棣抗衡,而朱棣從小就生性剛猛,有勇有謀,封為燕王后鎮守元大都,這是天子守國門的雛形,朱棣因此經常與前元作戰,軍事天賦逐漸顯露,是朱元璋所有兒子中能力最強的,朱允炆登基後,下令削番,朱棣就起兵造反了。

朱元璋大殺功臣和朱棣起兵造反沒有必然聯繫,前者是為了消除統治隱患,而後者完全是帝位之爭。

假設一下,朱元璋沒有大殺功臣,朱允炆繼位後,朱棣仍然會起兵造反,藍玉等一幫悍將極有可能幫助朱棣推翻朱允炆,而朱棣大殺功臣也是出了名的,藍玉等人也很難說不被殺害。


如果朱元璋沒有大肆屠殺功臣,朱棣是不敢造反的,除非是被逼無奈,即使造反也是不會成功的。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如果說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我想朱棣就是有十個腦袋也是不敢造反的,朱標不當仁義,而且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身為長子不但能協助父親管理內政,而且也能照顧眾多弟弟妹妹,所以他在眾兄弟姐妹中的威望是無人可比,是太子的不二人選,而且明朝初期的多個掌握實權的封疆大吏對太子朱標是那是絕對的支持。比如:雲南王沐英,在聽說太子朱標去世時居然當場吐血倒下,後面因哀傷過度也英年早逝;還有我們熟悉的明朝第一大將藍玉,藍玉雖然驕橫,但是他不但是朱標的舅父而且還是絕對的鐵杆支持者,他經常提醒朱標要防朱棣,可惜朱標仁厚認為自己的弟弟是不會做對不起他的事。

因為朱標的早逝,導致太子空缺,為朱棣的造反提供的條件。而朱元璋這個時候因為太子朱標的早逝,怕皇太孫朱允炆控制不住那些驕兵悍將,所以開始找各種理由大肆屠戮功勛,比如藍玉等等,導致朝廷有能力的將領全部被殺,一定程度上為朱棣造反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助力,畢竟當時朱棣造反,不管是從軍隊的數量,控制的地盤還是支持者都不如中央朝廷,之所以能過打贏,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朝廷無良將,一群書生誤國,有的只是草包李景隆、書生方孝孺、齊泰等人。所以說如果沒有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朱棣不一定敢造反,就是造反了也一定成功不了。


這個問題與殺功臣沒什麼內在的聯繫,是朱元璋處理接班人的有問題,太子死了,他應該在其他皇子里在選儲君,就對了,試想他的兒子眾多,個個生龍活虎,讓叔叔給侄子下跪稱臣,誰也不願意的,所以朱棣造反,他的兄弟們都支持,他做皇帝沒人反對了,大臣們也明哲保身,皇位是朱家的,誰當皇帝我們都是臣子,這樣才造成朱棣篡位成功,如果是外姓,想篡位那就是天方夜譚


推薦閱讀:

大明皇帝朱元璋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或燕王朱棣而傳給嫡孫?
被成祖打的片甲不留的蒙古人為何不到30年又能在土木堡以少勝多?
朱棣與楊廣有什麼相似之處?
朱元璋為啥隔輩把皇位傳給孫子,當叔叔的朱棣造反有錯嗎?
朱棣「靖難成功」是因為什麼?

TAG:明朝 | 朱元璋 | 明成祖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