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的《活著》對現在的我們有什麼意義?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余華在序中說,他之前與現實關係緊張,一直以敵對的態度看待現實,而後才尋得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意識到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作者跳出自身的情感超然的寫出這部著作,不帶任何個人情感,他如小說開篇中第一人稱的「我」,只是故事的記錄者。不同的是「我」只帶著耳朵,而余華只帶了筆,冰冷的筆記錄著故事,他如上帝般跳出輪迴俯瞰著福貴的一生。富貴貧窮,生存死亡,如不摻雜情感則只是一場輪迴變化的劇。這劇是獨自生長的,不迎合觀眾和導演的喜好,只由冰冷的上帝操控。福貴的荒誕跋扈到敗家倒灶,全家人的反應並沒有他和觀眾預想的那般激烈,母親只嘆了句「上樑不正下樑歪」而父親則在還完債後講了雞變鵝,鵝變羊,羊變牛的發家史和兩代敗家子把雞都敗沒的故事。

而後福貴租了五畝地,你我便欣喜的以為真要再來一個雞到牛的發家史。可命運似一個有力的巴掌,一次次把福貴和你我抽歸現實,彷彿一切美好和希望都是短暫的易碎的夢,而活脫脫的無助與死亡才是真實。

他從來就沒想演一部陽光總在風雨後或愛拼才會贏的劇,故事的跌宕也從來就不似我們習慣的那樣峰迴路轉,而是一個簡單的幸福之後連接著一個新的深淵;就像一座座接連倒下來的山,壓碎了一切希望和美好,黑暗、壓抑,令人窒息,更無奈的是這只是令人窒息而並非真的窒息。如一個溺水者,口鼻總在水和空氣之間反覆著,也不沉沒也無人搭救,每一口夾雜著水的空氣都順著口鼻嗆進心肺,令五臟六腑絞痛,卻又不舍……作者就是這麼赤裸的展示著傷口的疼痛,從不顧及福貴和讀者的感受。活著只是為了活著,一切的美好和妄想都不是活著的動力,一切苦難和死亡都不是放棄活著的借口。

在人類世界裡智者的眼中,人不過是一棵會思考的蘆葦,而在上帝的眼中,人類就是蘆葦!一切支撐你我活下去的金錢、權利、幸福、希望、愛情、義氣、家人、信仰是否真是支撐生命的基柱?而壓力、傷痛、顏面、打擊、挫折是否是放棄生命的借口?你我非草木,不知草木是否有思想去面對生死,而假若你我皆無思想,是否便可坦然面對生死了呢?

其實余華從未想讓你我在他的文字中悟到什麼,從未佈道何來解惑?即便是悟到什麼,那便全由讀者自身了。如佛法所示眾人皆為佛像,而在芸芸眾生眼中菩薩卻要化萬千面孔渡萬千苦眾。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活著》在國外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有的傳媒甚至認為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寥寥無幾的、可以與世界級大師比肩的優秀作品。筆者認為,《活著》的寫作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的美學高度,達到了生活的哲學層面。

余華在《活著》中的筆法和思路沒有和當時的其他作家一樣進入時代共時性的常規創作,沒有把精力集中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方面,也沒有著力刻畫在改革大潮中,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而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及人物內心在時代洪流中發生的嬗變。他的寫作方式更為原始,更為真實,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狀態,更能以直接的方式抵達人的內心,讓人震顫。

《活著》中的主人公們,大多沒有安邦濟世的崇高理想,而是面臨著最殘酷的生存危機,他們平靜而蒼白地活著。福貴一家,妻子家珍的死,是因為她的操勞過渡,她是家裡的二把手,她有病了也不願意休息,她休息了,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將很難解決,她帶病勞動,根本沒有醫治的條件,直到最終卧床不起離開人世。那是一個生存艱難的年代,活著,就是他們所有的夢想。他們不是為了使自己活著,便是為了使他人活著,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他人活著。活著,最為原始的要求,無限接近生命的底線的最低生存標準。女兒鳳霞的死,是因為鳳霞在生產過程中拚命努力,為了孩子苦根的活著,而油盡燈枯。女婿萬二喜的死,是為了維持爺兒仨的生活,萬二喜不要命地工作,不安全作業,沒有避開危險,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餅。兒子有慶的死,是那個舔肥臀的醫生一手導致,給長官的女人輸血,為了確保她的安全,就完全不顧窮人孩子的死活,為了讓官太太活著,不惜忽略一個才十三歲的陽光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外孫苦根的死,更直接與貧窮的生活有關,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余華在文章里悲情地描述「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吃上」。的確,在那個時代,活著,很難。努力地活著,基本上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

這部小說真實刻畫了歷史,值得一讀,因為知史方能明鑒未來。


看看其他人的回答,覺得很多人都寫得挺不錯,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來說。他們對這一本書的人是非常的迅速而且深刻。明了它的現實意義。

其實我只想說得更為簡單一些,讓你更為容易去明白這本書的意義。或者這一本書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它只是描繪了一些過去年代的情況。活著,藝術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來說,就好比你的過去對於你如今來說的意義是一樣的。你的過去對如今的你有什麼樣的意義,那麼這本書就對現代社會有著同樣的意義。

它讓我們了解過去,知道我們前進的方向,知道我們過去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知道我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夠明白我們的名片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史記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不過看到一些其他人寫的評論,說這一部署只是給了人非常悲觀方面的想法,而沒有給人以希望。我覺得這樣的看法是比較片面的。有句話叫做物極必反。活著這本書真的是非常的沉痛到了極點。但是它同時給人也現實的警醒,讓人們更為明白如今的生活的來之不易與如今生活的美好。知道過去的痛苦我們才更為,珍惜今天的幸福。

有句話說生活有多殘酷,就有多珍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看是沒有給人以希望,但是它激勵我們更加努力的去奮進。這何嘗不是以另一種形式給人以希望呢?我覺得人對未來懷有希望,可以有很多種方式的,並非僅僅只有一種方式。


余華的《活著》電影沒看過,但由此改編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福貴》卻非常震撼人心、蕩氣迴腸。這應是多年前看的一部既深邃又叫好的電視劇,雖說劇名老土,但此劇一開播福貴一生坎坷的命運便緊緊的糾住觀眾的心,令人慾罷不能欲棄不忍,看了還想看。雖說該劇沒有始終完整看完,但每當打開該劇的頻道,卻是令人看得唏噓不止,甚至偶爾抹下眼淚,這應該是中國近年開播以來不可多得的悲情感人的優秀電視劇,此劇涵蓋中國幾十年來的風雲變幻人物多夬,如同福貴一生的苦痛磨難。可惜對劇情感觸和理解的人少之又少,且大多媒體對該劇宣傳不到位,記憶也就不深刻。但一些對該劇涵意理解的人卻是非常喜愛和為之感動的,現在若再回望這部電視劇,也是非常大氣,值得大家一看再看,家有中老年會產生共鳴自不必說,若有兒女更應讓他們放棄一切專心再看,或許從中受到教育比父母的教育還要深刻。無論《活著》或《福貴》都應是每個中國人必看且必思的活教材。


《活著》最大的意義在於,人生在世,最勇敢最堅強的事,就是活下去。

這是我看過的最堅強最勵志的小說,沒有之一。富貴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特別是成年之後是卑賤到塵埃里的人,他的一生,雖然稱不上波瀾壯闊,但絕對是跌宕起伏,幾乎可以說是一直在往下沉,就沒有上升過。從地主家的少爺,到最後煢煢孑立,和自己的老牛為伴。一輩子,經歷了那麼多的事,看過那麼多的生死沉浮,他耳不聾眼不花,對自己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

也許是經歷得太多,經受的也太多,對生活早已麻木,但更多的,是對生活的一種頑強,無論經歷什麼,多麼悲慘,多呢艱難,他都能夠頑強的活著,就算活得慘不忍睹,他還是活著,活下來。

其實,我們大多說,不要說是經歷他經歷過的所有事,哪怕是那麼一兩件,可能都會放棄自己,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活著》給我最大的啟示是,無論生活給予我們什麼,活下去才是最頑強的。而那些所謂的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好好活著你就是英雄。正如羅曼羅蘭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那麼,在經歷了生活所賜予的一切後,還能堅強的活著,是不是也是一種英雄主義呢?


我個人認為:①從生物學觀點來看《活著》,活著是任何物種的生物個體的求生本能,只有個體的存活與繁殖才能保證種群的繁衍與延續。人不管有什麼遠大的追求、抱負,當失去了任何人生目標後,活著就成為了人生的奢望。②總有些人在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的意義就是生命本身,是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相對於其他存在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就是要活著。③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物質財富對人的慾望刺激呈指數曲線型劇增,貧富兩極差距加大,使得人們重新考量生命的價值。我們要正確看待自我生命價值,在任何時代,只要人類還沒滅絕,活著都是個體生命存活和種群延續的最基本要求。從對宇宙的宏觀和微觀探索中,任何個人與浩瀚無垠的宇宙相比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存在,但從微觀角度講,人本身就是一個層次的宇宙,活看就是保證這個宇宙的存在。


沒有親身經歷,永遠不得體會那種感受。那個年代的我們只能從書中窺探什麼叫活著,但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是真正明白什麼才叫活著啊。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一位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的人無意之中聽到了這麼一句自鳴得意的歌謠,讓他不禁對唱的人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尋著歌聲,想和老人閑談幾許、以解疲乏,卻是在無意之中獲悉了一段苦難的人生。

主人公福貴原先本是富貴人家的子嗣,卻是不可避免的染上了吃喝嫖賭的惡習。到了之後徹底迷上了賭博,以至輸光了所有的家產。瞬間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變為了做苦力活的佃戶。從這時起,福貴苦難的一生就此拉開了序幕。

父親當即被氣死,隨後親人也是一個一個的離他而去。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孫子,接連離世,從此就留下了他孤零零一人苟活於世。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楚。

最讓我不能忘懷的是他的兒子——有慶的離世。因為縣長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急需輸血救命。那些個所謂的老師居然叫五年級的孩子去獻血,那可是孩子啊,才五年級!!!可憐的有慶是唯一一個血型配對的。醫院裡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抽上了有慶的血就不停了,直至把血抽干。

等醫生來的時候,居然根本沒當回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進產房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一個農民兒子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縣長女人的命就比任何人都金貴嗎!?因為當權者手握權勢,就應該吃乾淨的食物,喝清澈的泉水,得到眾人的巴結,享受特殊的待遇嗎!?

看看現在的社會與那時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社會

朋友相識,開口必是您在哪高就?職位如何?待遇怎樣?沒達到對方的同等水準,那麼談話基本就是聽他如何吹噓。相反,一旦超出了對方的各方面水平,那言語中必是趨炎附勢、曲意逢迎。物質的豐裕好像才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氣質、風度。有錢的就是大爺,誰都巴結;沒錢的就是孫子,沒人搭理。

現在的相親,也是從「自報家門」開始。工作、存款、房子、車子等等等等。達到了雙方的期望值之後,才可能有談下去的需求。否則,就是直接say goodbye了。這儼然成為了物質的對等比較,用物質條件來決定今後大半輩子的生活與幸福。

校園中呢,也是創業風盛行。每個人都幻想著成為馬雲、李彥宏、馬化騰那樣的商業巨子。幻想著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加官晉爵、平步青雲。大學的教育也日漸趨於專業化、技能化的培訓,意是讓眾多的大學生掌握一項職業技能。可這和技工院校又有什麼區別嗎?

想起《奇葩說》第一季海選上有一個清華博士生,開口就問自己應該選擇怎樣的工作。他不知道答案,所以想來請教下前輩,希望得到指點。高曉松當即痛斥他浪費了清華對他的教育。國家花那麼多精力培養一個博士,到了最後居然還要問別人,「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我要幹嘛」。一個大名校是幹什麼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這才是一個名校生的風範。一個名校生,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還要問別人自己應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

最後高曉松說道,清華今天的校風其實就和技校沒什麼區別。就教你個技能,找個工作。那要名校幹嘛,要名校的傳統幹嘛。現在的大學都變成了職業培訓所,已經沒有人會告訴你人生理想、追求本心。

物慾

當一個國家都在朝著物質看齊,而不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那終究也只是淪為工作的奴隸。或許我們沒有埃隆·馬斯克那種改變世界的宏偉願景,可我們至少應該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物質而物質,僅為此存活於世,只是行屍走肉罷了。

生而為人,活著是老天對我們的最大賞賜。我們不該辜負這殊榮,對自己負責,同樣也是對這個逐漸扭曲的社會負責。個人的力量或許渺小,不足以改變整個社會。但是只要有一個人因為你的表率而做出了改變,那就無愧於活著的價值、活著的意義。

活著,並不僅僅只是苟且在世。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活著的更多意義是我們要追尋自己的價值,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過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生活。

生活

福貴的一生是那個灰暗年代的縮影。內戰、解放、大躍進、文革。哪一次沒有犧牲千萬的民眾,然而福貴都走過來了。他享受過榮華富貴,也飽受了困苦飢餓。現在的他,或許看淡,或許無奈,可這就是活著的歷程。我看到了那數十年中,戰爭的無情,民眾的苦痛,生命的脆弱。

活著已經不易,更要善待生命。不要在20多歲的年紀就已然死去,失去自己的內心,失去自己的思想,失去自己的靈魂,淪為別人眼中千篇一律的行屍走肉。

每個人的命運從來都是在自己的手中,你現在的每一個決定,每一件事情,讀的每一本書,背的每一個單詞,都會在今後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將你的命運展現在前。迷茫不是年輕人應該考慮的事情,你迷茫,是你懶得思考,懶得行動,懶得學習。迷忙的人在哪都會迷茫,有目標的人不論何時都是朝氣蓬勃。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負責,畢竟拼搏後的結果是給自己的一個答案。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與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著

活著——讓福貴飽受苦難挫折,可也正是如此才看透了世間種種。合上書,回想我隨著福貴的歲月,歷經了一遍他的人生旅途,憤慨、震撼、心痛、激動、悲哀,五味陳雜。《活著》讓我看到那過往的歲月;那生命的堅韌;那活著的本身意義·······

這是本心靈之書,啟迪之書,質問之書。《活著》帶給我太多太多,生命終是渺小,可或許你用生命之書綻放出的光彩,讓其他生靈看到了希望與美好。我們都要用力的、拚命的活著,無關乎其他,只是為了活著本身。

讀書,或許就是自己到不了的地方,可以通過書中人物肆意暢遊,感受不一樣的別樣人生。和作者對話,和人物對話,和自己對話,體會全新的感受,豐富自己的人生。


《活著》在國外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有的傳媒甚至認為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寥寥無幾的、可以與世界級大師比肩的優秀作品。筆者認為,《活著》的寫作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的美學高度,達到了生活的哲學層面。

余華從潛在寫作的時代跨越出來,思想自由,沒有羈絆,毫不顧忌的進入內心寫作狀態。這種真誠的寫作方式更為原始,更為真實,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狀態,更能以直接的方式抵達人的內心,讓人震顫。

余華在《活著》中的筆法和思路沒有和當時的其他作家一樣進入時代共時性的常規創作,沒有把精力集中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方面,也沒有著力刻畫在改革大潮中,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而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及人物內心在時代洪流中發生的嬗變。

余華立足客觀現實,避免了主觀性的刻意雕飾,把生活的本真赤裸裸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余華立足客觀現實,避免了主觀性的刻意雕飾,把生活的本真赤裸裸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余華把精力集中在現實的政治主題之外,從客觀的角度描述了現當代中國曾經經歷的一段令人難忘的艱辛歲月,及歲月中人們內心深處最真實、最基本的需求,在尋求滿足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甚至慘重的代價,而這一切,源於一個最初級的目的——活著,這是人的其他意義得以體現的前提,除此而外,很難找到更接近生命原初意義的前提。

連生命都難以為繼,還能奢談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么?連物質層面都無法立足,對精神層面的佔有更是虛無縹緲的。

余華從現實出發,遵循著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的第一性,從中國大地的生活底層入筆,將生存的殘酷和人生的荒涼揭示出來,鏤透人心。

《活著》中描述的時代是從舊社會到新社會再到文革動亂時代,這個時段鄉村中國的人們毫無疑問地處於艱難歲月的水深火熱之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溫飽問題,這是國家不得不解決可又難以解決的大問題,也是個人不得不解決卻更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活著》中的主人公們,大多沒有安邦濟世的崇高理想,而是面臨著最殘酷的生存危機,他們平靜而蒼白地活著。福貴一家,妻子家珍的死,是因為她的操勞過渡,她是家裡的二把手,她有病了也不願意休息,她休息了,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將很難解決,她帶病勞動,根本沒有醫治的條件,直到最終卧床不起離開人世。

那是一個生存艱難的年代,活著,就是他們所有的夢想。他們不是為了使自己活著,便是為了使他人活著,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他人活著。活著,最為原始的要求,無限接近生命的底線的最低生存標準。

女兒鳳霞的死,是因為鳳霞在生產過程中拚命努力,為了孩子苦根的活著,而油盡燈枯。女婿萬二喜的死,是為了維持爺兒仨的生活,萬二喜不要命地工作,不安全作業,沒有避開危險,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餅。

兒子有慶的死,是那個舔肥臀的醫生一手導致,給縣長的女人輸血,為了確保縣長女人的安全,就完全不顧窮人孩子的死活,為了讓官太太活著,不惜忽略一個才十三歲的陽光少年的健康和生命。

外孫苦根的死,更直接與貧窮的生活有關,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余華在文章里悲情地描述「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吃上」。

在那個時代,活著,很難。努力地活著,基本上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

余華冷峻地描述,蒼白灰暗的色彩貫穿了文本的始終,散發出凄楚和悲涼的審美意象,在審美的背後,引發讀者去深入思考,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生命的本體,沒有這個物質基礎,這個社會將不會存在和發展。

馬克思注意到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

余華認為,活著,是基礎的基礎,如果生命的個體不存在,那麼,連猿猴都不會有,更不會有勞動,也不會有人,當然就不會有人類社會。從這層意義上說,余華的《活著》,體現出了深刻哲學內涵,能加深讀者對生命本質的感知和讀解。


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已經失去了意義。對書中的故事有興趣才有讀的意義。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我更渴望了解自己,了解這個社會,我認為讀書可以擁有駕馭自己的能力,思維敏捷,更快的適應時代的推進。而讀什麼書,應該是興趣,讀一本看不完的書,根本就是浪費時間,一本書里有自己渴望讀到的故事,才是讀書的動力。去思考讀一本書的意義,我沒什麼文化,讀過兩本武俠小說,玄幻小說,再沒讀過什麼書,我看到你的問題很可笑,覺得你不適合讀書


回顧下活著的情節,富貴吃喝嫖賭,所有的家當被騙完後,淪落窮人,接二連三失去親人,最後剩下他的牛與他作伴。

一本書的意義你可以把作者的主線當成所謂這本書的意義所在,也可能某一個支線對你意義深刻,也有可能一句話讓你久久佇立不能動,或是一句話讓你淚流滿面等等吧。

別人誇讚的最好的,不一定是你的菜就像別人都在說戰狼好看,可我看了除了打鬥場面好看之外其他的沒什麼可值得讚揚道賀的。

活著 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活著,而且需要好好活著!


推薦閱讀:

TAG:活著 | 余華 | 讀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