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練楷書進步很慢?


為什麼練楷書進步很慢?

題主的意思是練楷書進步很慢,練篆隸和行草進步就會更快嗎?

誠然,比之於篆隸,楷書中的筆化形態要豐富得多,所以用力的方式也更多樣。對於有一定基本功,對毛筆書寫特性理解較深入的人來說,每種書體都是進步很慢的。有人說篆書簡單,那就舉篆書為例吧。

基本功層面來講,篆書難點有三(四):其一、直畫中段。篆書需要行筆時保持穩定的筆畫形態,對於初學書法不久的練習者來說是很難的。其二、弧畫。篆書中的各種圈書寫時難度挺大的,轉彎半徑越小的弧畫,需要的微調能力更高,難度更大。其三、小字篆書。能把大字篆書寫得較好了,要繼續深入練習小字篆書。有要也可能要說,我又不寫小字,為什麼要練小字?小字篆書對提筆的能力要求更高,對弧畫轉彎要求更細微,更容易訓練出手部的協調性。練習者處在打基本功階段時,更難的練習手段都是為了恰當的刺激手部肌肉,從而更快地練習出多餘的能力。當然,這樣的刺激需根據書寫者的能力逐步加強的。剛剛具有寫大字篆書的能力,是寫不好大字篆書的,有多餘的能力,才可能照顧到章法,氣韻等方面的。就像都能拎起50斤的重物走路,力氣大的人更輕鬆,還能邊走邊歌唱,力氣剛剛夠的人只能邊走邊憋著一口氣。多餘的能力還可以用來抵消書寫時各種不利的因素,從而迅速做出調整,餘力不多的人調整能力就要差一些。上面說的是秦篆,至於清人篆書,不外乎是做一些變化。或多了提按、或多了側鋒、或多了碑法起筆。其四、懸肘小字篆書。這個其實不算一個點,只因很多人不重視懸肘,甚至部分多年練習者堅持用一隻手背掂著手腕寫字,稱之為「枕腕」,答主個人不是很贊同。想來練習者沒想明白練基本功是練多餘的能力這個道理,或者想明白了也不願意改變。一輩子只用枕腕寫字,雖然部分書體也可以寫到一定高度,但是終是影響綜合能力,難以達到更高境界。懸肘而手動作不活都只能橫拉豎拽,況且枕腕?所以,答主認為最好是做到不管字如盤大、還是字小如厘米,平常練習,一律懸肘就是了。變化練習方法,更快地練習多餘的力在其它書體中也一樣。這個原理就像做俯卧撐,一次能做50個,不變訓練方法的話,每次做50個,練習一年可能一次做上80個。如果做訓練時增加難度,同樣一次能做50個,但是練習者覺得次數太多難度不夠,不能更好地刺激肌肉,於是就負重練習,這樣,每次只能做20個,那麼,到能做30個時再增重,如此練習一年可能會做上100個。這只是不嚴謹地舉個例,說明練習可以有更合理的方法。當然,具體的方法可根據練習者練習時的體會進行調整。

常寫篆書容易影響妍美一路的其它書體,點畫容易凝住,儘管不出彩,但是它比較容易保征你不出錯。

至於練習者經常說的「瓶頸」。個人認為,對多數練習者來說,只要方法正確,練習量夠大,是沒有「瓶頸」的,所以「瓶頸」常常是因為想多了做少了。對於多數人來說,多寫一刀毛邊紙都能感覺到進步,哪裡來的「瓶頸」?真正的瓶勁只在於別的方面。比如,堅持的書法審美取向太低,而且腦袋一直轉不過彎,一直朝那個方向練,怎麼寫都有瓶頸,再勤奮的練習也難有成就!

分享書法文化及練字視頻,歡迎關注!


有一些書法培訓老師,常讓初學者學篆書或隸書,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篆隸見效快,容易見到成績。

篆書純用中鋒,隸書出現側鋒、方筆,而楷書不僅包含了篆書隸書的所有筆法,而且較二者更為豐富,所以楷書學起來花的時間更多。

但學行書和草書比楷書快嗎?答案是否定的。

學行草一定要有楷書的基礎,它實際包含楷書的學習過程和行草的學習過程。

相對來說,由楷轉行較易,其筆法和結構沒有大的變化。

但草書則不一樣,它是藝術性最強,也是最難學的書體。

而單獨學楷書覺得進步慢,也許是方法的問題。

比如,有人臨《九成宮》幾百通還不見進步,而有的人可能幾個月就見到了成績。

臨帖時,從頭到尾通臨並不是好辦法,而如果按結構將字分類後,按類型練習,則往往可以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很多人都覺得練楷書進步最慢,事實真的如此嗎?

之所以覺得楷書進步慢,不是因為楷書難,而是大家多楷書的理解很難提升。

之所以覺得行草進步比楷書快,是因為還沒著手練行草。

其實楷書是進步最顯著的書體,其次是篆隸,最後才是行草。

之所以說楷書進步最快,是因為所有的正書類的書體,標準都是有個最低標準的。

起碼要用筆穩,結構正,布白勻。

這是三點基礎,篆隸楷都需要如此。

這三點是有規律性的,是容易達到的。行草是在規律中表達沒有規律的書體,強調變化,強調「破」的能力,「活」的能力。

所以相對來說行草書更難,篆隸楷簡單。

當然,說簡單也僅僅是就入手來說的,想寫到一定程度,各種書體都是非常難的,沒有容易的。

篆隸楷,因為楷書最常見,而且大家都認識,所以在理解上和學習上,相對來說都比較快。

之所以感覺進步很慢。

是一種假象。

因為任何書體都強調用筆穩定性,都得要求用筆的基礎,所以無論學篆隸還是行草,也都有用筆功夫要求。

除非像練成江湖,亂寫。否則,就熟悉用筆的這段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磨練。

說楷書進步慢,是因為大家用筆的基礎還不牢固。

給大家舉個例子,什麼叫正常的進步速度。

就是你能寫篆隸楷任意一種書體,並且熟練掌握,寫的還不錯。

由此基礎上學習其他兩種,這種有用筆基礎的進步,才是正常的。

其實楷書在初學階段,都有很多可進步的地方,但是很多人都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

我感覺到了瓶頸。

沒進步了。

比如這種水平,比較初級的,還沒掌握用筆功夫的,就已經說「我已經到瓶頸了」

事實是這樣嗎?

前文說過了,這是假象。

楷書的筆畫最容易模仿,無限的像,才叫進步。

這種不叫瓶頸,而是叫沒耐心。

因為你下意識覺得進步太慢了,並不是因為真的進步慢,每個人都要走這一步。

可能是你要求的太高了,我一年之內要寫到xx水平,我要能寫春聯讓別人誇讚敬佩。

你沒有在一年之內達到那個水平,所以覺得進步慢。

那並不是因為真的慢,而是你想的太快了。

還是那句話,楷書是最容易進步的,因為每筆都看的清,都可以去模仿。

每個結構都有規律,都可以去無限接近。

這個快起來,入手非常快,擺好心態就行。

等到水平到一定地步了,就知道慢起來才是一輩子的事,不是一時的事。

如果寫到這種程度,說進步慢了,到瓶頸了,才是正常的。

因為筆法有了,結構也有了。

確實需要「讀帖」來看出字形之外的東西,比如呼應,起筆收筆變化,取勢,一筆強弱之變化等等。

這些都是需要去體會的。

這些都做到了,才能漸漸去悟神韻的東西。

一般寫到這個水平,一年多一些就差不多。快的甚至半年就可以。

這個水平讓大多數不學書法的人一看,就會覺得字好,漂亮。

這時候確實進步就會慢,跟天賦有關,跟勤奮也有關。

勤奮的練,結構會更漂亮,筆法會更穩定流暢。

但是有天賦的話,寫出來的字就會活,有生機。

快者五年八年,慢者二三十年。

篆隸楷,在初學的時候,強調的是練習,所以基本不存在進步慢,瓶頸一說。

因為用筆的基礎是任何書體都需要的,所以跟是不是楷書沒關係。

如果把亂寫的狂草也當成「書法」,那確實是可以一秒速成的。

這種字結構不錯,但是有瑕疵,用筆不穩。

對結構和筆法的理解與表現的水平不一致,可見是天賦高的人。

能看到,但是表現不出來。

這種有天賦但是學書法時間不長的朋友,也不要覺得進步慢。

每個人都有一個必經的過程。

如果覺得慢,就自己拿出一個字來,臨一遍,然後用透明紙在摹一遍。

屆時就能相通:並不是慢,而是眼力沒到。

大家記住一句話就好了,進步快是源於起點低。

初學的時候,楷書進步是最快的。

如果你覺得進步慢,一定是你給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不切合實際。

千萬不要讓慢,讓瓶頸這種心理壓力,對自己練字產生信心不足的問題。

應該拿出三年的時間作為一個評判標準。

每一年對比前一年,就應該知道進步有多大。


由於題主沒說練哪種楷書字體,也不知道你正在練小楷、中楷、大楷? 具體想要解決哪方面的技法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有點大了。我只好無的放矢,信口開河,隨便談談了,只當是聊天。

根據我多年書法教學經驗,不管是練硬筆書法、毛筆書法,諸如臨不像、寫不好、進步慢,主要原因是訓練方法不正確,缺少必要的技法訓練科目造成的。比如,從一開始就直接照著字帖臨寫,沒有執筆法、運筆法、筆畫、結字法等,前期系統的基本功訓練過程,可能是嫌麻煩圖、省事兒。殊不知,恰恰是由於這種訓練方法過於簡單粗放,給後續工作埋下了很多隱患與麻煩,致使問題層出不窮,深陷誤區,難以自拔。

恕我直言,凡是照著字帖硬性模仿的作法,都屬於偷工減料、違章作業性質的行為,其結果必然周期長、效率低,偏離正常書法軌道,最終事與願違。

不妨仔細想想看,除了臨帖(照著寫),前後沒有其他相關配套的輔助方法與措施,與抄寫文稿沒什麼兩樣,這種訓練套路是極不正規的,實際上,等於起步就錯了,是在走錯彎路,誤入歧途,自討苦吃,練不好是理所當然的。

實踐證明,只有採用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模式,學習質量與效果才能有所保障。我覺得,學習書法過程,就好比出門旅行必須選擇最佳線路是同樣的道理,一旦弄錯了,悔之晚矣。因此,別人的成功經驗一定要借鑒,即所謂尋求捷徑,利用秘訣,循序漸進,方能做到優質高效,節約時間、少出廢品,不至於練出怪癖,避免養成不良習慣。

練習書法從何起步入門? 怎麼做才算是正規的呢?這是很多人的願望和心聲。不妨先看一下我的《潘氏分步摹臨法》示意圖:

這個圖,類似地鐵或公交車運行線路圖。從中可以看出,①書法原理,相當於始發站的意思,其他皆屬於中途經由站,比如 ⑧範本臨摹。第12步藝術創作,則是技法訓練尾聲,並不是終點站,它是向更高級的領域進發的換乘站。

如果按照上述〈書法訓練操作規程〉進行,不但輕鬆愉快,興趣大增,而且長進迅速,不會出現瓶頸。因為,這些訓練科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各個步驟相互依存,彼此之間是工序關係、因果關係。每一個訓練環節,都有具體的技術規範要求。例如:

1、執筆法。宜採用潘氏三指執筆法,如圖:

這種執筆法,是將傳統的撥燈法、單苞法、五字法等優點集中在一起,重新配置,主要是針對現代人書寫環境與應用條件,量身定做精心設計的。

其主要特點是: 手型及指法分布科學合理,指法、腕法、肘法職責分工非常明確。書寫時,筆拿在手上,像平進餐使用小湯勺和筷子覺,特別舒適。筆法動作靈活自如,筆尖活動範圍大,並且沒有障礙感,隨心所欲,任意揮灑。

這種執筆法最大的優勢是,適合操縱各種類型的硬筆、軟筆,可以書寫各種大小字,以及不同風格的書體、字體。

常見很多人在練書法過程中,總是感覺進入不了最佳狀態,正如題主所說的「進展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執筆法有嚴重問題。比如,誤用了當今流行的假冒偽劣「五字執筆法」,也就是說,不是唐代陸希聲正宗的原創五字法,也不是沈尹默的五指法,而是當代某些所謂大師個人不良書寫習慣……

想走書法正道,必須學會頓悟,保持覺醒,決不能盲目崇拜名家,應注重技術性、藝術性,切不要以名取法,急於求成。

2、運筆法。畫寫線性圖符,藉以訓練操控毛筆的能力,熟練掌握常規的筆法動作技術要領,如: 提、按、頓、挫、折、挑、掠……以及起止當中的駛轉、停駐、逆順、方圓、藏露,中側鋒應用效果,書寫速度快慢及其行筆節奏感、力度感、韻律感等等,諸多技術問題都在這個環節裡面。所以說,運筆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步驟,可以說,筆法既是書法技法核心,它又是寫好筆畫、字法的前提條件,堅決不能忽視和省略。如圖:

在實際訓練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掌握運筆動作技巧,除上述書寫單個線性圖符之外,還要進行圖符組合練習,熟悉起止之間怎麼調鋒理毫和轉換筆勢,為下一步練習筆畫打好基礎。(圖略)

3、基本筆畫。這個環節分兩步進行。

首先,重點對原帖筆畫進行研究,通過仔細讀帖,反覆試寫,確定正確的書寫動作,不在於寫多少遍,重要的是必須弄清楚怎麼做是對,這是最關鍵的。

其次,為降低技術難度,需將筆畫分解,像跺排骨似的,分別按起筆法、行筆法、收筆法、過筆法,進行單項動作分解練習,然後,再作起~行~收~過組合練習。這樣,等於把筆畫分成三段逐個研究,再把兩個以上的單畫進行重組,於是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筆畫。

這個分解後組合的辦法,是揣摩筆法、研究筆畫寫法最有效的方式。不然,直接臨寫原帖字形,等於在絲毫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拿筆寫字,而且書法多是高難度動作,相當於沒經過排練就匆匆忙忙的進入正式演出了……結果可想而知。

要想臨得像,最起碼必須知道原帖筆法是中鋒法為主,還是側鋒法為主,或是中鋒、側鋒兼用。尤其是筆畫起、止和轉折處,每個部位的形制是什麼寫出來的,其規律是什麼?這些技術問題若不知道,臨帖的時候肯定作不上來。為什麼有人寫筆畫的時候,總是描畫呢?原因就出在這裡,實屬不正常。

比如,歐楷的橫畫、豎鉤,這兩個很典型的筆畫,其收筆應該是一次完成,可是,很多書寫者視頻講解示範,以及教材中的示意圖,都是用比較繁雜的複合筆法描畫出來的!實質上,這是誤讀曲解原作精神實質的作法。

正確的寫法是這樣的,如圖:

4、臨摹法。臨帖是技法訓練核心內容,也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它是貫穿於書法訓練全過程的必經之路。

古代流傳下來的臨帖方法有很多種,遺憾的是,大多數沒有詳細的使用方法說明。我想,也許是,古人當年用毛筆寫字,純屬於辦公、社交,僅僅是書寫技藝方法而已,相當於我們今人,在電腦出現之前,人人都使用鋼筆、圓珠筆、鉛筆工作寫字一樣,沒有必要建立理論學說體系、訓練方法體系。這個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關於臨帖一詞,我認為,實際上是學習範本方法的總概稱,並非單指照著字帖寫。

按其操作方式不同,分為摹帖法、臨帖法兩大系列十餘種作法。其中,屬於摹帖法之列的有: 單勾法、雙勾法、填勾法、摹寫法、描寫法等。屬於臨帖法之列的有: 對臨法、意臨法、背臨法等。此外,還有一些輔助訓練方法,如劃空法、意描法等。

上述方法,各自都有獨到的功能與用途,並且有特定的適用範圍。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必須選擇正確,恰到好處。比如單勾法,主要是解決字形結構問題的,同時,也是訓練筆斷意連、氣韻貫通,以及節奏與速度的好辦法。所以,既然知道書法必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訓練過程,那麼,類似這些必須掌握的技法,它們都有哪些優缺點,如何正確的使用,讓它們發揮作用,如果一蓋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用,怎麼能順利過關。

另外,哪個階段採用什麼臨摹方法,匹配什麼樣的筆和練習紙,這些細節也都是影響效果的因素,不可忽略。如圖:

總之,練習書法,猶如每天攀登樓梯一樣,必須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向上走,這是特定的書法活動規則,無論你情願與否,必須得遵守照辦。否則,徒勞無益,得不償失。

如果方法得當,掌握書寫技巧,練一手漂亮的硬筆字,只需60小時。

毛筆書寫技能雖然比硬筆難度大,但是,只要是講求科學,套路正統,善於讀帖悟法,專練一種字體或一個帖,寫得有模有樣,也就兩三個月,挺多一年半載,這還是按上班族業餘愛好者間斷性練習測算的,如果是大學書法專科在校生,正規化訓練的情況下,應該一個月拿下一個帖,這是挺正常的,不然怎麼叫專業?

練寫字、學書法,難點是提升審美標準和藝術創作水平,那是無止境的課題。而常規的技藝訓練不需要十年、二十年……如果,一個寫字,得至少練十幾年以上? 那樣的話,古代那些官員、文人們,怎麼有機會考上公務員、中舉狀元? 難道沒有年齡限制嗎?

其實,書法是技術和藝術的總和,從技術層面說,它是一項書寫技能,從藝術層面講,它是人為的加入了一些思想感情,所謂字外功。

之所以說,寫字是技術,書法是藝術,它們的區別在於書寫者的意圖與訴求點不同,所採用的表現形式各有差別,僅此而已。不管當今書法界那些被捧為大師,或譽為當代名家高手的,怎麼玄乎,書法其實就是一張窗戶紙,一旦懂了,你就會覺得,原來大師、名家也不過如此……

以上是我的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


題主描述最近楷書進步特別慢,是不是方法有問題?

學習楷書,有一個進步曲線,最開始的前幾個月一般是突飛猛進,每天一個樣,每天都有很大的進步,當然,這是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

如果方法不正確,也會有進步,但進步不是很明顯。

經歷過最開始的進步,有些人,如紅色的曲線,就會進步勻速進步階段,這也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情況。以後的也會進步,但是非常的緩慢。

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轉換學習的思路,多多精臨或者創作。或者直接換帖,從另一的角度切入,殊途同歸。如果他是堅持下去,這種人往往會取的很高的成就。

事實上,現在的書法家大部分屬於這種人,在不斷的自我思考中突破,不受外力的影響。敢於創新的也是這一批人。

他們最後會有一個直線的飆升。

另外一部分人(如圖中綠色曲線),是屬於比較聰明的人,或者有名師指導的人,進入瓶頸期以後,能夠快速的想辦法突破。

這種人很聰明,或者有很好的老師指導,這種人從我見到的書法家中不多,尤其是60後和70後,他們往往在工作、家庭、和利益面前選擇了放棄書法。如果他們堅持下來,定能取得成就。

相反,那些紅色曲線的人,不計一時的利益得失,堅持了下來,到如今四五十歲,都一般做出了點成績。

第三種人,就是途中藍的曲線標註的人,這種人學習過之後早早的就放棄了,以後也沒有去練習,水平會慢慢下降。

學習書法貴在堅持,其實學習任何東西都一樣。要不都說堅持就是勝利呢?

你覺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我最開始,接觸的楷書,練習柳公權和顏真卿的臨摹,大概臨摹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感覺自己到了一定的瓶頸期。

這時候遇到了好友,他在練習和臨摹隸書,我看著覺得很有韻味,就業推翻自己原有練習的字體,重新進行學習,就有發現了一種新的境界。

在字體的力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增長,這時候再去看顏真卿,柳公權的字時,會有另外一種欣賞的美感存在,更懂得欣賞,楷書中這兩個書法大家,字體真正美在哪裡?原來並不是工整,筆畫做到該有的摺痕就能達到的美感

直到後來,我又重新遇到一個老師,她梳理出了一套,臨摹字帖的書法的心得時,按照這樣的臨摹順序,去臨摹,記憶字帖內容。

也是按照這樣的節奏,從篆,隸,楷書,行,草,這樣的感受不同字體,給我們帶來一種對於書法,藝術欣賞里的力量。

雖然我們最終會找出一種最愛的字體,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東西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書法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提升。

我也才意識到,原來書法的進展歷程,直接代表著書法的成長史,也是我們個人在瓶頸期時應該找尋的,

另外還有一點感觸是,我們的審美觀的提升,有時候,會因為學業和工作的關係,而把練習放下,過一段時間,本以為會拉下很多。可當重新拿筆時,會意外的發現,又有一種新的書法感覺,讓你找到更好的書法體。當我和朋友探討時,發現我們雖然暫時放下了手中的筆,可我們並沒有放下對藝術的學習,我們在間隙期間,有學習更多的 美術,藝術史,看更多的書畫展,藝術藏品之類的,我們對於藝術的欣賞史從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們對於書法的鑒賞能力,這在一定層次就業幫助了我們的練習。

俗話說,認識高,行走才能高,當我們的進步緩慢時,是不是得考慮自己的審美也到了一定的瓶頸,促使自己的練習,也無法有更大的進步呢?

以上也只是個人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看你提供的三張板書的練習,應該是一名老師。現在老師寫的好的也不多,能寫成這樣可以說還是不錯的。但是沒有看出出自哪家,不知道是比著什麼字帖寫的,看似應該是比著印刷體寫的。

如果你還想有所提升的話,度道書法君建議:

1、學習書法盡量從古人碑帖入手。

2、從你的字體來看,比較符合「歐陽詢」的字體,你可以學習一下「歐體楷書」,首選《九成宮》。

3、還可以把楷書先放放,學學行書,用一年的時間學一個行書字帖,再返回來寫楷書,就不一樣了。用行書的筆法寫楷書,字一下就活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不足之處,請大家指出,共同探討。

我們學習書法,進步很慢就對了,進步快了往往不真實,事實上,學習書法,進步是不能突飛猛進的,書法的進步是日積月累的點滴進步。

我們學習書法,大概都是從楷書入手,所以說,進步尤為慢,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我們學習楷書,學習的都是唐人楷書,而唐楷是楷書藝術的巔峰,法度之完備,結構之嚴謹,是歷代不能比的,並且出現了「初唐四大家」「楷書四大家」也就是說楷書已經達到了極致,這讓我們學起來談何容易?進步慢?正常!

第二,楷書是楷模,是法度,是一筆一畫,一絲不苟,費時費精力,況且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堅持不懈,自然進步緩慢。但這種紮實的基礎,是慢中有快的。

其實不單是楷書,學習任何一種書體都不能求快,急於求成是不可能的,或許書法就是教會了這個道理。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原先曾經有過,也私下怨懟自家根基不牢,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其實從上學就有大字課,我們那時全部是柳體,也經常有範例被畫上紅圈,那叫一個趾高氣昂不可一世。

後來發現了歐體,認為那就是天下第一,自然撇下柳體研習歐體,還別說,上手以後真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情人感覺。

再後來對顏體鍾愛有加,被其雄渾壯闊所傾倒,但一直不敢涉獵,怕褻瀆了神靈。

我贊成啟功先生的書論。啟老對前人先賢留下的書論經過認真研習以後,發現了若干不合常理的說教,讓人誤入歧途。比如說寫字必須以筆畫為先,然後方可研習間架結構,根本就是本末倒置,難怪諸多習練者不得要領,抓狂糾結,歇斯底里。

無論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其他若干書體,最基本的就應該是間架結構,就像一座房子的骨架,一旦搭起來那就具備了可以填充骨肉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再精研筆法,那就事半功倍。

當然,一個人的智商和悟性也至為關鍵,不在於你寫了多少,而在於你的一筆一划之間,你真正的領悟了多少,假如你每一筆都有深刻的用筆感受,那就會不斷的改進自家的字體結構、筆畫規範,寫得越來越好就不會只是一個美好的期望。

個人以為:寫好楷書,關鍵在琢磨,意在筆先,心中有了藍本,手下就有了結體,也就真正的"上道"了。

個人曾經見過書協的一個所謂後起之秀,一地的墨跡,隨手就寫隨手就畫,根本不加思索,積累的習作從頭至尾,都一個筆觸,徒耗紙墨,殊為可惜。

所以,不管你練的什麼字體,重點在自家的領悟,心到意到,自然筆下生花。


歡迎觀看我的筆法視頻,也許能給你豁然開朗的感覺??


推薦閱讀:

司馬昭共有多少個兒女,都取得過哪些成就,最終結局如何?
為什麼璀璨的漢文學史上沒有出現史詩?
趙子龍為何能在長坂坡七進七出?

TAG:書法愛好者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