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病菌病毒而言,進化出太過嚴重的致病性於其生存有何意義?


病菌病毒進化出毒力,本質是就是為了提高生存力。

以細菌為例,說兩個2014年關於細菌毒力的研究,來解釋一下這個觀點。

第一個研究

實驗內容:在巨噬細胞存在的情況下連續繁殖一種大腸桿菌的共生菌株。

巨噬細胞屬於人體免疫系統的一員大將,擅於吞噬和殺滅細菌的細胞。

實驗結果:經過多次傳代,獲得了能逃脫巨噬細胞的細菌後代,這些後代無形中提高了對小鼠的致病性。

總結:為了逃脫人體免疫,細菌發展出新的機制,應對危機,以至於毒力的增加。

第二個研究

實驗內容:觀察銅綠假單胞菌和競爭性革蘭氏陽性細菌共存時的情況。

實驗結果:銅綠假單胞菌能夠感受到競爭性革蘭氏陽性細菌的存在,為了去除這位鄰近細菌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擠壓,銅綠假單胞菌會釋放出一種能夠殺死其他細菌的蛋白質。但這些蛋白質也間接地傷害到了寄主。換而言之,銅綠假單胞菌為了生存提高了毒力。

總結:為了競爭,細菌也會發展出毒力。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想必對於問題已經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細菌病毒本身就是為了生存而發展出致病性,致病性不是它們發展自身的目的,只是搭了便車。

因此問題可以稍作變形,看做是「病毒病菌發展出毒力,是否反而壓縮了生存空間?」

這一點同樣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關於毒力增加導致寄主死亡而喪失了載體的問題。

有一個非常直觀而且廣為人知的例子,中世紀黑死病。

黑死病爆發於歐洲中世紀,一個對衛生、醫療的認知都走了偏的時代,在最需要注意衛生的時候,多數人居然認為不洗澡可以堵住毛孔防止黑死病侵入!

不僅如此,鼎盛的時代使人口和城市已經達到一個較為合適的比值,黑死病的爆發幾乎是天時地利人和,凱歌高唱隨便狂歡。

然而,黑死病不治而止,多次在爆發高峰時自己消失了。

儘管有著一些醫療上的提升,以及歐洲人民頗具作死意味的抗爭起到了緩解作用。

但是真正終結了一切的,卻是宿主快速死亡。隨著人口下降、密度減小、防範意識提高,人類死亡的速度逐漸高於傳播速度。直至病患死光了,病毒在他們體內消弭,黑死病也就終止了。

如果不是還有許多病毒寄存在老鼠體內,也不會再有後面幾次鼠疫大流行。

這件事不難看出,宿主死亡對病毒來說有的時候是致命的。只能說病毒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自我保護,另一方面又矯枉過正導致消亡。

同樣的例子可以以脊髓灰質炎病毒和諾如病毒做比較,兩者都是都是感染胃腸道,通過糞便污染而實現在人與人之間有效的傳播。然而他們又有著本質差別,脊髓灰質炎病毒一般來說沒有太明顯的癥狀,而諾如病毒會引起嘔吐和腹瀉,這種情況下,哪一種病毒更容易引起你的反擊?

可以說,細菌病毒對於毒力發展也是不樂意的。

不過人類與病菌對抗這麼久,真正抑制它們還是在我們掌握了它們的一部分秘密之後,我們甚至不敢說已經成功消滅了某一種病毒。這也是因為多數病毒不管有多毒,都有可以寄生,而且不引起宿主死亡的情況。

這就比如蚊子與登革熱病毒、老鼠與鼠疫,又或者如蝙蝠這樣,簡直是天然病毒存儲庫。

這或許就是自然當中所謂生生相剋,自以為走向人生巔峰的人類,最怕的卻是世界上最小的個體。


我認為沒有意義,因為病毒是寄生生物,必須需要寄生的生物是活的,病毒才能進行複製和繁衍,如果嚴重的致病性導致寄生生物死亡,那麼病毒會跟著死亡,這不是病毒進化的目的。

病毒在天然宿主中不致病

事實上,每一種病毒都有它的天然宿主,在天然宿主上,病毒和宿主生物是共生關係,可以和諧共處,病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複製,不造成疾病或者只引起非常輕微的疾病,這樣天然宿主可以攜帶著病毒在種群之間傳播擴散,病毒的群體也會越來越大。比如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是野生水鳥,在水鳥上,幾乎所有不同的流感病毒都能被找到,但是野生水鳥大多不發病。

跨種傳播導致高致病性

只有病毒發生了跨種傳播,也就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病毒從他們的天然宿主上傳播給了其他動物,這個動物不熟悉病毒,會產生劇烈的免疫反應來排斥病毒,這時致病性就表現了出來。同時,病毒也會為了適應新的動物不斷的突變,在突變的過程中,有些突變會很致病,動物就死亡了,病毒也跟著死亡,有些突變將最終適應了新的動物,使得突變病毒可以和新的物種和平相處。比如,H1N1流感病毒在1918年剛感染人的時候造成4千萬人的死亡,隨後在人體中慢慢適應了近百年的時間,最後形成了季節性流感,就是我們每年都會得的流感,現在的季節性H1N1流感並不嚴重,我們幾天就好了。但是例如H5N1,H7N9這種流感病毒剛剛開始感染人,還沒有完全適應人,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讓它們有適應的機會,因為那會造成很多人的死亡。

綜上,病毒導致的過度嚴重的致病性不代表進化的方向,病毒進化的方嚮應該還是要和宿主共生。應避免物種之間的過多接觸,保護每個動物的天然生存環境。對人類健康而言,應該預防其他動物病毒的感染,切斷傳染源,及時治療,防止病毒的擴散。


病原微生物如果擁有強烈的致死性,對它們的生存肯定是不利的,宿主死了,它們還如何生存?

我認為,有一下幾種可能性造成病原微生物具有強烈的致死性。第一種,人類是躺槍的倒霉蛋。按照我們課本的解釋,血吸蟲病的中間宿主是釘螺,人是終末宿主,所以,只要消滅釘螺,就可以根除血吸蟲病。但是,我在長江邊上的一個農場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情況。根據附近居民的反應,原來這裡是血吸蟲高發區,滅螺運動開展了很久,效果有限。後來機械化種植,大家都不養水牛了,血吸蟲也沒有了。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水牛才是血吸蟲的終末宿主,人類不過是躺槍。由於感染血吸蟲的人總數有限,血吸蟲不可能依靠人類延續種群。同樣的例子還有狂犬病。人類感染狂犬病幾天就死,很難傳播給下一個個體,所以狂犬病也不可能依靠人類延續種群。實際上,狂犬病主要依靠蝙蝠傳播,人類只是被誤傷。這樣的例子很多。既然它們不依靠人類存活,那麼人類是否易感,感染後結局如何,對於它們來說根本無所謂。

第二類就是進化未完成。我在養豬場幹活就發現,如果不小心把外面的病原微生物帶進養豬場,比如豬瘟,會造成大面積死亡。但是,之後它們對豬的危害會越來越小,最後甚至沒有危害。這個過程既有豬的因素,比如抵抗力提高,也有豬瘟的因素,比如毒性降低。豬瘟疫苗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研製的。將豬瘟病毒注射代之後,到兔子體內,兔子也會感染,但是毒性會降低,連續進行五十代之後,豬瘟幾乎就沒有毒性了,只保留感染性。很多病原微生物本來也是能夠和人體和睦相處的,但是,當條件突然發生了巨大改變,它們就會具有強烈的致死性。比如歐洲人初到美洲的時候,當地印第安人沒有接觸過歐洲的病原微生物,比如天花,造成了大規模的人口死亡。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則是另外一個情形,本來人對黑死病是有一定抵抗力的,但是遇到災荒,人體營養不良的時候,這種平衡被打破了,人類大規模死亡,直到新的平衡建立。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基因突變,造成原來無害甚至有益的微生物變成高致病性微生物。比如1918年的大流感。這個時候,病原微生物無非就是兩個選擇。第一,和宿主同歸於盡,第二,選擇進化,和宿主達成妥協。


我也說兩句大家參考。因而已經有網友說的很好了,所以為了避免浪費大家的時間,我們討論一些更深刻的東西吧。

首先,有句話叫做「意義這東西只對人類有意義」。什麼意思?簡明扼要的講:意義是意識之上的東西,是需要「思維」的,而細菌病毒是沒有意識的,所以,對於細菌病毒而言,根本就不存在「意義」這個東西。

這樣說不知道大家能理解么?在本質上講:生命不過是一個「生物化學」的複雜反應過程,如果這個生物化學反應複雜到「人」這樣極端複雜的地步,那麼就會在許多許多許多生物大分子和生物電反應下,累積出來一個副產品,叫做「意識」。而低等的生物,比如說細菌病毒(病毒屬不屬於生物這是另一個問題,在這裡為了表述方便,暫認為病毒是一種生物,或者「半生物」)沒有那麼複雜的生化反應,所以也就沒有意識,也就談不上意義了。

這也就是說,題主提出的問題中的「意義」,是人類認為的意義,往往帶有明顯的所謂「人類的傲慢與偏見」,或者說人類以自我認識為中心的局限性。

第二個方面就是所謂的「進化是沒有(特定)方向性的」,或者說,進化本身是一個漫無目標的隨機過程,細菌病毒的進化(或者叫做演化)是沒有目的的,並不是為了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這樣的「目的」才進化的。進化是「突變」!(在實際上)是身不由己的「隨機過程」,細菌病毒既不會「想」一個目的然後再向這個目的進化,在進化(突變)發生時也無法控制突變的發生和帶來的效果。

比如說我們給一群細菌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刺激帶來細菌的突變(也可能不會突變,但為了簡要,我們忽略這些細節了),突變造成細菌的進化,但這個進化不是說細菌有腦子,會思考分析預測抗生素的危害,然後還有能力控制著自己的基因發生正好對抗抗生素的突變。很顯然,細菌既沒長腦子,也不可能對自己進行(自由)的基因編輯。一群細菌在抗生素的刺激下表現出耐藥性這種適應,完全是一個隨機過程的最終結果(之一)。在抗生素的刺激下,變異後的細菌對抗生素有的和原來一樣敏感,有的對抗生素更加敏感,有的對抗生素不敏感。到底是敏感,更敏感,還是不敏感?這是一個隨機過程,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可能性都是一樣的。然後,在抗生素這個環境壓力下,繼續敏感和更敏感的細菌被淘汰,留下了對抗生素不敏感的細菌,才表現出來抗藥性這個「人類眼裡的」細菌的目的性。

一樣的,對細菌病毒而言,進化出太過嚴重的致病性,那根本就不是細菌病毒「願意」的,細菌病毒都不會「願意」或者「不願意」,這也不是細菌病毒能控制的,這是一個隨機的「突變」過程,如果有什麼「意義」,或者「目的」,那也是我們人類理解的意義目的,和細菌病毒自己沒多大關係。

第三個方面,就是所謂的「有序是從無序中積累出來的」 。這句話也很抽象,不好理解。我們簡單的說,細菌病毒表現的好像越來越適應生存,包括人類的歷史也表現的越來越進步,文明表現的越來越高級。但這都是在無數的犧牲,或者說瞎貓碰上死耗子的「偶然」的基礎上「累積」出來的。細菌變得有耐藥性,那是無數的失敗積累出來的「碰巧」了,這也是抗生素治療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有效的原因。細菌只有非常非常偶然,極為極為幸運的「碰巧」了時,才能成為什麼抗生素都不怕的「超級細菌」。類似的:瓦特發明(或者說改良)蒸汽機,也不是為了發起一場席捲全球的工業革命,瓦特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工業革命!我們知道工業革命,是因為我們是「事後諸葛亮」,在事前,一切都是「隨機」的,都要去「碰」,去「碰巧」了才行。

去「碰」,去「碰運氣」,這就是無序了,而只有碰了千萬遍,偶然「碰巧了」時,才能表現出有序性來,這就是「有序是由無序中累積出來的」這句話的意思了。

細菌病毒可以在幾小時內就繁殖一代,這是個指數級增長,指數級增長意味著「足夠的嘗試次數」來產生「意義」,產生進化中的「進步」,產生「有序性」。如果有一個細菌兩小時繁殖一代,然後能連續繁殖一個星期,那麼這個細菌的後代,其總的質量將比地球的質量還大得多!這種強大的繁殖能力,就意味著可以到處隨機亂碰,反正只要有一點可能性,有一線生機能讓細菌病毒活下去,那犧牲了足夠多的「失敗的突變者」後,終究會有一個「突變者」作為「幸運兒」脫穎而出,讓細菌病毒再次繁盛起來的。

好了,我們說的這些內容可能屬於比較抽象的知識了。但這些知識對理解題主提出的問題更有深刻性,對我們而言也更有意義。所以,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斧正,期待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知道蝗蟲嗎?蝗災來臨的時候,鋪天蓋地,寸草不生,他們大肆繁殖,肆意侵吞,把綠林變成荒漠,直到食物耗盡,他們就大批量的死亡。他們不知道如何為未來打算,細菌病毒更加不可能有此意識。

同時人類也是這樣,作為一個群體,並沒有往最利於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去行動。比如,全世界應該把核武器全部銷毀,把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技術全部抹去。全世界合併成一個國家,富人扶持窮人等等。

任由核武器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人類會毀滅地球環境,和病毒殺死人體一樣,人類也可能殺死寄主,最終自我滅亡。

就算有人意識到要愛護地球,全球合作發展,但是目前看來,人類仍在自我毀滅的進程中,和病毒一樣的愚蠢。

所以問題應該換成,人類搞出核武器,於人類的生存有什麼意義?

烏合之眾這本書寫的好啊,一個群體所做的決定,往往是愚蠢的。再聰明的個體,最終會被群體所淹沒,成為群體里的行屍走肉。


首先進化不是個體能控制的,因此就有進化成功與失敗之說了。

所以說,對於一個進化成功的病毒,是需要能跟宿主共存的,因為所有生物的目的都是基因的延續,RNA也算。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些病毒是很成功的,比如某種古老的病毒與某種生物結合就發展出具有RNA的人這種生物來了。

反過來,一些烈性病毒就容易出問題,當然,他之所以烈性也是為了更好傳播,繁殖,但他並不懂的魚可載舟亦可覆舟這種道理。比如天花,最終導致滅亡,下一步是禽流感,埃博拉等。

繁殖還要盡量多遺留個體信息,不能被同化。比如益生菌,在腸道存在這麼多代,現在是研究熱點,目前推測,影響智商,性格,容貌等等。甚至進入膠囊,進行糞菌移植。誰曾想到人人喊打的大腸菌落成了香餑餑。也許你的某個想法,代表大腸桿菌的意願呢,這也算一種進化的成功吧,但反過來,他過量繁殖,跑到血中則成了殺滅的對象。

不斷出現各種流感,其實是人類進化的契機,如果病毒,細菌都消失了,人類也就快被替代了。


回答問題前,我們首先得明白,所謂的進化到底是什麼玩意,其核心理念是什麼?其次,進化是被動行為還是主動行為?

所謂的進化,說穿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病毒只是所有細菌裡面的一小部分,都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的細胞生命體,其本身並不存在好與壞。

所有的好與壞,只是架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致病性這一說法,也是架構在人或其他低等動物的基礎之上。與我們有害的細菌我們稱之為病菌病毒,與我們無害的稱之為細菌,加以區分。

因為有害於我們人類,所以,消滅所有病菌成為了我們代代人為之奮鬥的目標。

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我們的成果是顯而易見,各種疫苗的出現,各種抗生素的出現,無一不在闡述一個事實:我們勝利了。敵軍(病菌)被不是被我方壓制,就是被消滅絕大多數有生力量,再也無法構成危害。

殘留的病菌,要麼是我方無法消滅,要麼是我軍的火力無法覆蓋又不能窮兵黔武以損害身體為代價進行消滅,還有可能就是偽裝成我方的一部分。

如果說只是因為我方火力無法覆蓋,苟延殘喘活下來的,其就算死灰復燃,也不過是被再次消滅的命運。

那些因為無法消滅且本身於我們有害,其成為了我們眼中太過嚴重的致病性病菌。

它的出現是被動的,不是它自己的選擇,而是環境的選擇。

它也不是具有思想的生命,所以其進化出太過嚴重的致病性與其生存沒有任何意義,僅僅只是被選擇了而已。


不懂醫學,瞎侃侃。哈哈,細菌要是也算生物,進化也就是寫在它的dna里的。和人類一樣。人體是細菌的生存環境,地球就是人類生存家園。隨著人類文明的發達。地球環境也差不多了。估計細菌也一樣吧。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進化在進化。然後白細胞,藥物,死敵啊,競爭對手啊死光光。然後就沒然後了,只好進化成傳染病了,哈哈,過幾年人類也是要傳染到宇宙的。


演化出太過嚴重的致病性從長時間尺度來說不利於病菌病毒的生存。舉個例子,人類基因組中有很多滅活的病毒基因 。喪失毒性,才利於和宿主的共生,達到互利共生的效果。進化出太嚴重的致病性,很有可能是基因隨機突變自的結果,長時間自然選擇會淘汰這類的病毒。當然,局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有可能增加毒性強的病菌的暫時的適應性,但是不是整體長時間尺度→_→


首先是演化不是進化。第二,演化不是以人類為目標,也不是人類獨有的。是時時刻刻,所有物種都在進行的,而且沒有方向性。第三,放在生物演化史里,人類不過是短短的一眨眼,宿主迅速死亡對人類是災難,但是把時間刻度放大一點,就是很正常的現象了。只有時間夠久,才能顯示出某種變異特質的優勢。


推薦閱讀:

感染了HPV病毒,還能懷孕嗎?

TAG:生物 | 病毒 | 進化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