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一定要打掃戰場嗎?


打掃戰場,也就是處理死屍和收集丟棄的武器,聽起來似乎是個發財的差事,但是老兵知道打掃戰場的過程其實是很痛苦的。首先是你要面對重返戰場後的恐懼,打仗的時候殺紅了眼還不覺得,現在在安靜的情況下站在屍體中間,無論如何也讓人高興不起來。完整的屍體還好處理些,最麻煩的是那些東一塊西一塊的散屍,拼都拼不起來,還有成了肉泥的,就只能隨地挖個坑推進去,然後鏟幾鏟子土撒在上面,也算是一個墳頭。再次,是有未死的敵方傷病打冷槍的情況,在日本對外作戰戰場上經常出現日本傷病打冷槍襲傷對方戰場打掃人員的情況出現,所以打掃戰場還要考慮到冷槍的突襲和救治受傷士兵的考慮。回到蘇聯二戰中為什麼沒有打掃戰場這個問題,實際上蘇聯並不是全部不打掃戰場,很多戰場蘇聯還是打掃的,但有時候限於戰爭的突然性和未完成性,及人手不夠,無法全面清理戰場,所以蘇聯有些戰場未來得及打掃就進入下一場戰爭。

而就收集戰場散落的武器來說,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初步工業化的強國了,繳獲或收集戰場散落武器對其來說補充自己武備的意義相對就不那麼明顯,所以蘇聯也不是太重視收集戰場散落武器。

其三,有些戰役發生在冬天,蘇聯的寒冬是十分寒冷的,在莫斯科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候,有時候戰爭發生在冬天,相對戶外的零下幾十度,屍體不會腐爛,這也不會造成疫病擴散,再者凍僵的屍體在冬天不便的情況下也不容易搬運,這也是蘇聯有時候不會打掃戰爭的原因之一。

再者,衛國戰爭時期,往往是下場戰爭連接著上一場戰爭,連續不斷作戰,後衛打掃部隊也來不及跟上,這也是沒有打掃戰場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二戰中蘇聯有條件的話,基本是打掃戰場的,但沒有條件或心有餘而力不足,那也只能放棄打掃咯!End!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歡迎關注!

理論上來說,一場血戰結束後,雙方士兵都會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打掃戰場,這樣可以繳獲戰後可利用的武器或者物資,其次還得掩埋戰友和敵人的屍體,如果這些屍體不加以處理,其腐爛後會影響環境,爆發瘟疫。

所以說,戰爭中打掃戰場是非常必要的,但前提是要掌握戰場控制權,保證自身不受敵人襲擊。抗戰時期我軍經常用游擊戰襲擾敵人,在消滅敵人後,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在戰場上逗留,因為此時敵人的增援部隊已經接近戰場,如果不趕緊撤退,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我軍在繳獲日軍的武器和物資後,將收屍這種事讓給日軍做,這也是無奈之舉。

一般在大的戰役中,特別是打了勝仗,打掃戰場就更為重要了,這樣即可以繳獲大批物資,還可以統計殲敵數,好報到上級去邀功,特別是經媒體報道,戰果很容易被擴大化,這是國軍一些高級將領慣用的伎倆。其實打掃戰場也是一門技術活,還得防止有「漏網之魚」打黑槍和防詭雷等,一些沒有經驗的士兵經常因為這樣丟掉了性命。

在蘇德戰爭中,我們很少看見蘇德雙方士兵認真打掃戰場,那是因為他們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戰後根本沒有精力來打掃戰場,而且雙方也不缺武器裝備,繳獲的敵人武器反而成為一種累贅,再加上蘇聯天寒地凍,屍體也不易腐爛,所以雙方就養成了不打掃戰場的習慣。


雖然我們生在和平年代,但是對曾經的戰爭年代還是要有一些了解的。在影視作品中會出現戰鬥結束後勝利的一方打掃戰場的畫面,這好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麼戰爭當中是一定要打掃戰場的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肯定要打掃的,除非沒有時間,因為打掃戰場的作用不僅僅是搜索物資那麼簡單,打掃戰場的意義很大。

首先,打掃戰場可以回收很多可以繼續使用的裝備。而且對於本身裝備很差的一方尤為重要。就拿我國抗戰來說,我們的部隊有的時候連溫飽都不能解決,裝備和彈藥就更是匱乏,甚至不能保證人手一槍,很多時候都是從戰場上繳獲日軍的先進裝備使用。

其次,打掃戰場是處於人道主義。戰爭肯定是要死人的,士兵們犧牲之後,屍骨無人處理,腐爛後會發出惡臭,還有可能帶來瘟疫。勝利的一方會把自己陣亡的士兵的遺體運回,把對方士兵的遺體埋葬或者火葬。

再者,打掃戰場可以為後面的戰役做準備。每場戰役之後雙方都會統計自己的傷亡人數,而戰爭中勝利的一方通過打掃戰場可以知道對方損失了多少兵員,對後續的戰役部署有很大的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打掃戰場時,清理戰場的人員容易遭受到冷槍的威脅,在日本對外作戰戰場上經常出現日本傷病打冷槍襲傷對方戰場打掃人員的情況。

打掃戰場的價值很大,一般情況下肯定是要打掃戰場的,但是有的時候會因為戰爭的突然性和延續性無法完成打掃。


肯定是要打掃戰場的

戰爭是一種人類獨有的群體性對抗事件,其中死傷肯定是避免不了的,而在戰後勝利者一般是要打掃戰場掩埋屍體的。

打掃戰場首先是可以撿拾戰利品,而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防止瘟疫的爆發。

古人對於瘟疫的的防範十分無助,依照古代的醫療水平,一旦爆發大規模瘟疫是很難遏制的,只能將疫區隔離起來,等著疫區的人都死光了瘟疫才能徹底結束。

而在戰爭後大量的屍體暴露於荒野之中,腐敗的屍體會滋生大量的病菌,若是不及時打掃則會很容易引發大規模瘟疫。在13世紀蒙古人西征之時曾經在烏克蘭就用死屍來製造瘟疫,以此致使敵方喪失戰鬥能力。

所以死人的屍體是一定要及時掩埋或者焚燒的,否則後果極為嚴重。要是再恰巧碰上大雨,大量的病菌就會隨著雨水滲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源,進一步加速瘟疫的擴散。這對於勝利者來說也是非常恐怖的,所以在戰爭結束後勝利的一方都會迅速的打掃戰場。

(蒙古大軍西征曾給西歐帶來了恐怖的黑死病)

當然這種體力活一般是交給戰俘去乾的,畢竟搬運和掩埋屍體是一項非常勞神的體力活。

而在中國有些時候打掃戰場的事情也交給僧侶去干,因為僧侶普遍沒有什麼威脅。比如在明末清初,清兵就是不殺僧侶的,在戰後則將掩埋屍體的工作交給這些佛門弟子去做。


戰後打掃戰場雖然是必選項,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最重要的條件是確認掌握了「戰場控制權」,否則一切免談。比如抗日戰爭在敵後打伏擊戰時,如果日軍增援部隊已接近戰場,那麼八路軍就將失去打掃戰場的時間和權利,總不能為了弄些裝備而被敵人咬住,那就得不償失了。

也有故意不打掃戰場的例子,比如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長沙城周邊日軍屍體和裝備橫七豎八,按例第十軍是要認真打掃戰場的,畢竟日軍已徹底敗退。但李玉堂接到薛岳的命令是:「戰場不動」,因為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重慶的中外記者要來長沙採訪,薛伯陵故意要保持戰場原狀用於宣傳,也算煞費苦心。

當然,這只是延緩打掃而已,而非不掃。

打掃戰場的目的無外有四,清理本方犧牲官兵的屍體、統計殲敵數字、繳獲戰利品和防止有戰場上裝死的「漏網之魚」。一般來說,除認真收殮已方戰死者屍體同時祭奠之外,也會集體掩埋敵人屍體,這麼做一方面是出於人道,一方面是非此容易造成瘟疫流行,那吃虧的就是本方軍隊了。

打掃戰場是個專業活,並且還充斥著一定危險性,保不齊哪個傷兵就會打黑槍,所以沒有經驗的部隊經常吃虧。在太平洋戰場的沖繩之役中,一個裝死的日軍傷兵搖搖晃晃引爆了手雷,炸死了美軍的巴克納將軍,損失可謂慘重;平型關戰役結束後,缺乏對日作戰經驗的115時打掃戰場時也有意外傷亡,還像在國內戰場上一樣對日軍殘兵和傷兵喊「老俵,繳槍啦」,結果鬼子回答的是子彈和手雷。

(陳賡將軍在戰後)

亮劍里丁偉不是跟老戰友吹噓自己的軍是「鐵掃把」嘛,其實就是戰場打掃既乾淨、同時又經驗豐富的意思。

實事求是地說,侵華日軍的戰場打掃更為認真,這也是小日本的民族特點決定的,日本兵不管死的活的基本都要用刺刀「補刀」。由於國民黨軍隊敗多勝少,戰場控制權大多為日軍掌握,所以造成兩個惡果:第一是傷亡遠超過日軍,因為傷兵和俘虜都被日軍殘殺了,而日軍傷兵卻可以及時得到救治,輕傷員隔段時間又是拎槍上陣的「鬼子」;第二是武器裝備損失嚴重,帶不走的東西都被日本人所獲,重建部隊時就需要大批武器補充,也是抗日戰爭里中國軍隊最吃虧的環節之一。

打掃戰場統計殲敵數字也很重要,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華野發現斃傷俘敵的數字與整編74師的編製有較大出入,立即派兵搜剿,果然在一條大溝里發現了彈盡糧絕的第51旅大部約7000人,如果匆忙撤離漏掉這股國軍,那整編74師就不算被全殲,重建的資本更多。

所以在解放戰爭中我軍追求的就是殲滅戰而非「擊潰戰」,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因為這樣敵人的部隊就失去了重建的基礎,部隊的「魂」沒了。徹底打掃戰場後解放軍也能得到較大補充,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後,戰場上好東西漫山遍野,僅155美式榴彈炮就繳獲了十幾門,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首次成立了「重炮團」,整個遼瀋戰役期間,繳獲各種炮6000餘門,東野進關時真正的兵強馬壯。

所以都挖苦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其實蔣介石也委屈,好東西部隊用不好怪誰。

而侵華日軍就比較頑固,彈盡援絕的情況一旦出現,他們經常會在自殺前毀壞武器,以免落入我軍手中。同時一部被圍周邊部隊增援比較迅速,像王近山將軍消滅日軍「戰地觀摩團」的韓略村戰鬥,打掃戰場的時間非常有限,岡村寧次都快氣瘋了,再不火速撤離就麻煩了,哪有李雲龍般的閒情逸緻,還有空跟鬼子白刃單挑呢。


作戰完畢後是很有必要打掃戰場的。

首先就是清理屍體,作戰之後戰場上往往充斥著作戰雙方的屍體,對於己方的屍體,肯定是要收集好之後埋葬的,至於敵方的屍體很多時候也是要集中掩埋的,不然屍體腐爛會產生惡臭的氣味,並且極有可能導致各種傳染病,而這些疾病極為致命,極有可能摧毀一支軍隊。

所以屍體是必須清理的,而且很多時候一些士兵只是受傷而昏迷了,打掃戰場就可能及時發現這些傷員而予以救治。同時,通過清理屍體,也能很快估算出敵方的損失情況,參考己方的損失,總結戰鬥經驗,而這對後續的作戰會有一定的幫助。

整理武器裝備。戰場上往往充斥著士兵們的武器裝備,而這些東西還是有很大的價值的。收集可用的武器、彈藥等物資,對後續的作戰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抗戰中,八路軍等極端缺乏武器裝備等,很多時候會把日軍的武器、被服、頭盔、裝具、地圖等全部帶走,補充上來自己使用。林彪就是因為穿著繳獲的日軍大衣,結果被友軍看作日軍而被誤傷的,而且當時八路軍不僅使用日式武器,還使用日式頭盔等其他裝備。

然後就是一些其他原因了。比如敵方屍體、裝備殘骸過多的話,就會影響道路暢通,導致己方部隊難以通行,所以必須予以清除。


是的。只要不是特殊原因,戰勝對手後,要打掃戰場。

打掃戰場大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清點我方損失。搜救傷員。整理戰場可以使用的武器和其他補給。

二是確認對方傷亡和損失,為下一步作戰提供依據。

三通過打掃戰場可以判斷對方的戰備部署情況。

四已經陣亡的將士,不論敵我,需要妥善安置。這是人性,也是衛生。


古代是沒有熱武器的,那時候一旦發生戰爭就是肉搏戰,俗話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交戰雙方零傷亡的可能性太小了。古人有幾種處理屍體的方法,最後一種很讓人噁心。

古代肉搏戰

一、屍體暴屍荒野

這種是比較常見的,失敗的一方要麼被殺光,要麼被俘虜,要麼就是急著逃跑,活著的都自身難保了,哪裡還會有人去管屍體。而勝利的一方可能也會損失慘重,他們能收拾己方的屍體就不錯了,敵方的屍體就要看心情了,一般為了泄憤,只會將他們棄之荒野喂野獸。

屍橫遍野

二、就地掩埋

為了不讓屍體腐爛,滋生病毒引發瘟疫,他們會挖一個很大的坑,將所有的屍體都拋入坑中掩埋。後來有狠心的將軍把俘虜也這樣處理,就是坑殺活人,殺神白起就這樣干過。

挖坑掩埋

三、火化

這也是為了怕屍體腐爛後滋生病毒引發瘟疫,而且省了挖坑的功夫,屍體堆積起來,一把火就完事了。

焚燒屍體

四、充當軍糧

這就是噁心的處理方法了,還需要士兵有強大的心裡承受能力。因為打仗時往往物資不足,而且戰事可能持續事件很長,總不能讓士兵餓這肚子上戰場,戰後為了補充物資準備下一次的戰鬥,將領會下令將戰死的馬匹當作肉食儲備,甚至將屍體當作軍糧。


謝邀,戰爭分侵略戰爭和自衛戰爭,不管是侵略還是自衛,都有必要打掃戰場。打掃戰場有幾大目的,首先是戰勝方通過打掃戰場,更好的總結戰鬥,清點己方死亡、受傷人員,得出本次戰鬥殲滅、俘虜敵方人數,有無擊斃地方重要人物。

再次是獲取對己方有用的武器、車輛、工具及可以提供情報的書面性東西等物品。

第三點也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處理屍體。

一是出於人道主義,安葬己方死亡士兵,集中掩埋或者焚燒對方士兵屍體。第二點是因為人類的屍體屬於有機物,如果不處理任由其腐爛,會產生惡臭,這帶來的後果不亞於一場毒氣戰爭。更嚴重的會造成瘟疫,後果不堪設想。在歷史上戰鬥勝利一方在時間及人力物力允許的情況下都會打掃戰場的。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戰爭中是一定要打掃戰場的。最為主要的原因是防止瘟疫的發生。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戰死的人員都是以萬計;若是不打掃戰場,很容易出現瘟疫萬一傳染出去這仗就不用打了。

在電視劇也能看到戰爭一停止,雙方都會派出人員舉著白旗出來打掃戰場。這個時候是不能攻擊的,這是自古以來戰爭雙方默認的規則。

不經歷過戰爭的兵不是一支精兵。打掃戰場也不是人人都行的,不般都是派一半老兵一半新兵。全是新兵他們會崩潰,戰爭的壓力下再看到殘屍斷手腦袋,不是什麼人都能受的了。

戰爭中活下來,能見慣了屍體的兵,已經算是精兵了。見慣了各種場面,死亡在身邊遊走,還有什麼可怕的?

另一個就是收集武器,不能讓武器流落在外,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推薦閱讀:

TAG:亂世兵殤影像集 | 軍事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