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打罵孩子?
兒子所在學校的校長是一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專家,在兒子上小學的第一天就聆聽了她的講座。她也有一個兒子,目前在美國就讀。
她講到兩點,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因為和兒子溝通得很好,所以她從來沒有感覺到孩子有叛逆期;
二是她從來沒有打過孩子,唯一打的一次是兒子成年後,在美國駕駛時違規,她打了一次,並且告訴兒子原則性的事情必須打,無論你是否成年,因為你的行為不僅自己有危險,同時危害到別人的安全。這事,必須打。
很為我們的校長點贊!
非原則性的事情,接納它;原則性的事情,必須打。有所打有所不打。
所謂叛逆期,百科裡講,這時期的孩子通常反對父母把自己當成小孩,他們迫切地想表現自己的不凡,對任何事情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為了證實自己的長大,他們會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在這裡我想就非原則性錯誤和原則性錯誤,講講自己的做法。
1.非原則性的錯誤:要適當的留白兒子剛剛上小學時,我會盯著他寫作業,看到他哪裡筆畫不對就指出來。當時兒子寫提手旁時會總是先寫一豎,再寫橫,指出他多次後他還是習慣性地先寫豎,有時候媽咪情緒不好時就會有點怒,會對他發脾氣。
在多次弄得雙方都不開心之後,我開始嘗試著不再緊盯著他寫作業,而是要求他自我管理,每課的生字我會給他留出相應的時間來自我複習,然後自我考試,覺得沒問題了再來找我。
試用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個方法非常好。我們彼此有了自由的時間。同時他的學習質量也上來了,開始自覺的去尋找記憶方法。
2.原則性的錯誤:懲罰時也要給孩子留足面子看過一個新聞,講到英國凱特王妃的小兒子喬治參加婚禮做花童時,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誤,被媽咪叫到一旁去,低聲地譴責。
王子的妹妹夏洛特在旁邊嘲笑哥哥時,女王對妹妹說,你不該笑哥哥,你的哥哥很棒,他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個很棒的哥哥。
兒子對於在眾人面前批評他也會特別不開心,是個很有自尊心的男孩子。所以在遇到問題時,我和他約定好,我會輕輕地在他耳邊提醒他,而他也要做出改正的行動來。這樣做的效果就是我和他可以繼續母慈子孝,不再劍拔弩張了。
我是jason媽咪有辦法,第20期優質問答答主,喜詩詞,愛旅遊,做靈魂有香氣媽咪。 原創不易,碼字不易,如果方便請關注我,會把自己的育兒心得都分享給大家。
我是從小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可我的爸爸媽媽大部分時候是因為我做了錯事才會出手懲罰,比如說謊、弄丟了比較重要的東西。偶爾他們也會因為某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動手打我,那個時候主要就是他們心情不好,沒有耐心和我講道理,於是簡單粗暴打一頓出出氣。
所以,我不反對動手,但也不贊成動手打孩子。尤其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我發現只要父母們肯動腦筋,多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完全可以不用暴力就能教給孩子道理,樹立規矩。
有一次我做好飯讓女兒過來吃飯,可她還在看電視,叫了幾遍她也不聽。我壓住火氣走過去看了一眼電視,裡面正演到精彩關鍵的地方,當時我非常慶幸自己不是發火或者打了她,因為換做此時看電視的人是我的話,我也捨不得離開。我耐心的陪她看了最後那一段,和她一邊討論劇情,一邊來到餐桌吃飯,那頓飯女兒吃的非常開心。從此每次開飯之前,我都會先看看女兒在幹什麼,然後有針對性的決定什麼時間吃飯,只要沒什麼急事兒,真的不必那麼嚴苛。
如果孩子辦了錯事,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除了用打罵之外,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罰站或者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的方式得到想要的結果,並給他們以警示。
孩子撒潑打滾或者哭鬧耍賴的時候,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妥協,也不要一直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說的多了在孩子眼中和噪音沒什麼區別,他們根本聽不進去,此時爸爸媽媽不如走開不看,沒有觀眾自然演的沒意思。等他冷靜下來以後再去告訴他正確的解決方式,用詞簡單易理解,不要跟唐僧似的說一大串,或者簡單粗暴的質問孩子「你聽話不?」,「聽話」這個詞太籠統了,不夠具體,不管他回答聽話還是不聽話,最後都等於白說。
祝寶寶健康。
孩子好似一張純白整潔的白紙,他生命中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會對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老一輩的人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相信小時候的藤條、衣架、拖鞋還讓各位爸爸媽媽們記憶猶新。
事實上,「不打不成器」等傳統觀念至今仍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就拿現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現象來說,經常有很多爸爸媽媽調侃說:「拖鞋」、「頭盔」、「速效救心丸」等已成為目前陪伴孩子學習的標配。
可見,當孩子不聽話、無理取鬧、頻繁作妖的時候,老父親老母親們一時情緒上頭,都會有忍不住「上手」的時候。
那麼,打孩子真的有用嗎?
其實打孩子是一種非常沒有效果的管教方式,結果只會讓孩子的行為朝著與我們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
我們懲罰孩子,本意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對當下所犯的錯誤長記性並且下不為例。
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打孩子非但不能讓孩子長記性,從內心深處反省自己所犯的錯誤,還會使孩子對家長產生敵意,久而久之甚至產生心理問題。
在衝突和矛盾出現的關鍵時刻,最難轉變的是我們面對孩子的態度。
我們總是把自己當成是高高在上的大人,把孩子當成一個「問題」去解決,這樣只會讓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不斷地變大加強。
說到這,很多家長就疑惑了: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吼不得,那孩子犯錯了也不管嗎?這不會讓孩子更加肆無忌憚無理取鬧嗎?
其實,孩子犯錯了,家長需要做的是正確引導與尊重孩子,用擁抱代替棍棒,傾聽他們的心聲,用寬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正確的情感表達
面對孩子犯錯,我們首先要明確告訴孩子「你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媽媽並不喜歡你這樣做」,而不是用言語和「武力」攻擊孩子的行為與性格。
孩子的理解能力並沒有大人的健全與完善,我們要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讓孩子明白,我們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自己。
反之,一旦孩子犯錯誤,只會一味地體罰孩子,孩子記在心裡的並不是自己做錯的事情,而是大人暴怒生氣打人的樣子。
轉移彼此的注意力孩子犯錯的時候,與其對孩子喋喋不休地說教,還不如轉移彼此的注意力,比如給孩子提供其他的選擇或換個環境,再告訴孩子:「我很愛你,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心與活力,相信每次外出逛商場總會左顧右盼到處亂跑,這時候大人就可以讓孩子幫忙拎東西或者挑選物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也壓制住了自己心中的怒火。
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犯錯、無理取鬧時,要懂得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直接通過打罵孩子來解決問題。
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讓孩子敞開心扉訴說原因,相信孩子可以從中感受到關愛與尊重,也會慢慢明白大人的心思。
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
我們常常習慣因為孩子犯錯去懲罰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犯錯本身給自己帶來的後果,這往往是處罰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當孩子玩玩具後亂丟沒有好好收拾時,可以沒收孩子的玩具,處罰孩子幾天見不到玩不到玩具,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玩玩具不收拾就會產生沒有玩具玩的後果。
懲罰孩子的方式有千萬種,但「打」和「罵」絕對是最不可取的一種。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因為一時的怒火對彼此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因為對孩子來說,即使僅僅是童年的一絲裂縫也足以傷害他的整個人生。
更多育兒知識,歡迎關注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我既不支持西方的「打罵孩子是人身傷害」的說法,也不認同中國傳統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我覺得能不能打罵孩子還是要分情況,分年齡段的。而且,不管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言傳大於身教。
3歲以下的嬰幼兒
3歲以下的孩子最好還是採取溫和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還不是很懂事,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差。當孩子犯錯時,要耐心的教導,可以嚴肅的告訴孩子他做錯了,同時也要以身示範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可能孩子需要很多次才能記住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哪些是正確的做法。
3-6歲的兒童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入學了,在學校這個守紀律的集體裡面,孩子也會在老師的教育下逐漸學會遵守規則,慢慢規範自己的行為。遇到孩子犯錯,讓家長感到很生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冷靜下來,先弄清楚孩子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如果是,那麼背後有什麼原因,我們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孩子,才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如果孩子確實有非常過分的行為,通過語言都溝通不了,而且性質確實非常惡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打孩子,不過不能打頭和臉,要注意不要下手太重,打一下即可。有的孩子確實很難管教,打一次讓他長個記性。讓孩子知道有些是底線,不可觸碰的,不容商量的。
7歲以上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反而不應該再用打罵的方式。孩子大了,已經有了自尊心,而且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打罵只會增加他的叛逆心。如果孩子拒絕和大人溝通,那麼到了青春期就更不好教育了。家長會發現,有的時候自己說的再多孩子也不聽,而別人說一句可能就管用了。為什麼呢?因為孩子覺得你不夠有權威,不相信也不認同你,所以即使你說的對的,他也不會聽。那麼家長就要自我檢討了,孩子是家長的鏡子,是家長的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肯定是原件有問題,對吧?
我們擁有雙手,可以用來擁抱美好,也可伸手打人,不過這三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打,不然你只會進入這個「惹你生氣-打孩子-後悔」的無限循環中。
1、3歲以內的寶寶
這個時間段的孩子還沒有過多的自主意識,主要「任務」就是吃喝拉撒睡來長身體,也許他不聽話的哭鬧,也許不小心打破了東西,這時候都不能打他,畢竟這只是他本能的一種反應,不是有意做出錯事。
原因有二:第一是小寶寶的身體還很軟弱,根本禁不起爸媽的大巴掌,以前還看過一則新聞報道,寶媽一生氣打了孩子小腦袋,結果造成孩子腦部受傷死亡;第二是小傢伙正處於觀察世界的階段,做出了你認為錯誤的事情就被打,會導致孩子懷疑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你只會收穫一個膽小懦弱的孩子。
2、7歲左右的孩子
6-8歲是孩子獨立意識發展時期,擁有很強的自尊心,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孩子的表現就是為了博得認可,希望能讓爸媽誇讚自己做的棒,這個時期大罵孩子會對他的性格成長造成很大傷害。
有哈佛研究數據指出:孩子在1歲時候想像力能力有96%,7歲時候開始降低,10歲基本就消失了。主要原因就在於在這段時間內總會受到大人們的「打擊」,主要來自父母!想想自己,是不是在小時候做了「大人口中的錯事」,受到了責罵挨打,之後就再也不敢往這方面想東西了呢?
3、青春期的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期,大多數屬於叛逆期,這個時間段感覺身體充滿能量,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總喜歡大人(尤其是父母)不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染頭髮、打耳洞、穿著奇怪....
這個時期的孩子,你越打罵他越反抗,無論是男孩女孩,因為他們大多數情況下的情緒都被荷爾蒙刺激著,但是他們內心卻不想這麼活著,所以要學習先輩大禹,大禹治水不在於阻而在於疏,幫助孩子疏通情緒,走出自己的情緒爆發期,他一定會感激你!
最後借用汪涵的一句話:父母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的,而不是打孩子!不打不罵正面管教,才會收穫優秀的兒女和和睦的家庭!
本文木棉媽媽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在回答能不能這個問題前,請先想一想是什麼原因讓你有了打孩子的念頭。
1、屢教不改。這個問題給他說了一千遍了,不能這樣,可他就是不改,你說該打不該打?
情景一、童童在客廳跟姐姐玩玩具,突然童童把所有的玩具推到了地上,玩具灑的滿地都是,媽媽說,童童不可以亂扔玩具哦~童童笑嘻嘻的跑到了卧室床上,又把床上的枕頭被子扔了一地,這次媽媽有點生氣地說,童童,把東西撿起來!童童依舊不以為然,又跑到衛生間去玩水 ,不一會兒裙子就濕透了。媽媽壓著怒氣把童童拉出來,想要給她換一件乾淨的衣服,誰知童童竟然躺倒地上哭鬧了起來。媽媽大手一揮,童童的屁股上就有了一個鮮紅的手掌印,旁邊的奶奶也發話了,這麼不聽話,狠打她!
相信這樣的情形不少見。可是打過之後呢?童童躺在地上哭的更厲害了。媽媽看著地上的童童愁容滿面。
2、無意之錯,但是損失慘重。媽媽的化妝品,爸爸的收藏品,樣樣價值不菲,被熊孩子給打壞了。那打壞的不是東西,是錢啊!你說該打不該打?
情景二、樂樂在客廳玩擊劍有戲,正玩的高興,啪的一聲,爸爸收藏的一瓶好酒掉落在了地上,客廳了霎時飄起了醇香的酒味。爸爸怒火中燒,又是啪的一聲,樂樂的屁股上成了五指山下一片紅。
可是,打過之後呢?酒是肯定回不來了,孩子也傷心的不能行。
打罵並沒有解決掉任何問題。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開心就笑,不開心就鬧,這是人的天性。家長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上面情景一中,童童鬧是初上幼兒園的分離恐懼和入園焦慮在作祟。情景二中的樂樂雖是無心之失,卻也跟家長平時的教育不到位有很大關係。
說到底,打罵是一種手段,可以及時讓孩子停止錯誤的行為。但是停止了錯誤行為,教育還沒有結束。平復心情-疏導情緒-分析錯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才是家長更需要做的。
看到了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自己前一段也在這個問題上糾結。經過一段時間的總結,稍微積累了一點心得。
作為兩個男寶的媽媽,有時情緒的控制也是很折磨人的。看到孩子們淘氣,我想用各種辦法來壓抑自己的脾氣,總感覺很困難,直到壓不住的時候我就開始吼,甚至動手。以至於孩子對吼行成了免疫力。現在都在提健康教育,孩子到底能不能健康教育,通過不打不罵的方式培養好孩子呢?答案是肯定的。不打不罵的孩子,在做事上更有條理,做事更專心,更自信。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幸福感更強。
其實孩子聽不聽話,和孩子家長有很大的關係。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習慣,都是在家長的日常生活和行為中形成的。換句話說,孩子就是我們的複製品。
我總結了一下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前兩年脾氣很暴躁。有點小事動不動就發脾氣。有一次因為孩子犯錯,我以以往的方式對孩子吼。突然我看到了鏡子中的自己,那真叫面目猙獰。不禁渾身哆嗦,開始後怕。兒子每次發脾氣像極了我的樣子。我緩解了一下情緒,和孩子試著用溝通的方式解決了問題。兒子無辜的說:媽媽你這樣溫柔的說話真好,我喜歡這樣的媽媽。
因為孩子的這句話,我開始反思對孩子這幾年的教育。不是孩子有問題,是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家長成了情緒的奴隸。也因此家長們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做出過激的行為。我還是主張用民主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想想我們每次對孩子吼後,那複雜的心情。想想我們每次打了孩子後,趁他睡著時,看看打的巴掌印。我們看到熟睡的孩子,心疼不已。總是怪自己當時太激動沒有控制住脾氣。心裡念叨著,如果你聽話我怎能捨得打你。
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兒子去買早餐,我看賣早餐的員工,半弓著腰對兒子說話,兒子和他說了好長時間,兒子很開心買到自己喜歡吃的早餐。我問兒子和早餐阿姨說了什麼,他說:愛意問我吃什麼口味的包子,我把喜歡的口味都告訴她了,他說一樣給我拿倆。
不打不罵,也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更健康的下一代。只要父母們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多用點心,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交流。而不是趾高氣昂,盛氣凌人。孩子就像我們的影子,你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做什麼樣的父母。有時孩子對我們的態度,不正是我們對他們的態度嗎?這個問題值得家長們思考。
這個怎麼說呢?我家小孩一歲半,期間也有過很多次忍無可忍不能再忍的情況下會去打小孩,但是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可能當時的打罵暫時的制止了小孩的行為,但是後來會發現,同樣的行為他還會繼續做。所以打罵對於我的小孩來說行不通,現在也在改變我的做法。
目前用的比較好的有2個方法:
1、嘗試讓小孩感同身受一下
小孩現階段對一切事物都比較好奇,有些東西越不讓碰他越想碰。比如暖水瓶、牆壁上的電插孔......
就暖水瓶這件事,已經說了N次了,說燙沒用,打過、罵過也沒用。有一次他又去夠暖水瓶,我直接從裡邊倒了點水,把他的手放進去,問他燙不燙,他直接把手縮回來了。然後我又告訴他,這是開水,很燙,反覆把他的手放進去了幾次。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好奇過暖水瓶。(當然水溫我提前試過了,稍微燙一點,小孩的感覺比較靈敏,會覺得很燙)。
2、取消對小孩的過度關注
就拿小孩吃飯這件事來說,我家小孩一直以來還算比較省心。近段時間開始對筷子、勺子啥的感興趣了,非要自己吃飯,每次吃飯弄得到處都是,你要拿走他就開始哭鬧不止。追著餵了幾次後,發現這樣根本不行,只能更加助長他的行為。
所以現在他吃飯的時候,如果不吃,那就不餵了,把他的飯收了,等想吃的時候也不準備,每次他想吃的時候要跟他說,現在不是吃飯的時候,飯已經沒有了......每次強化,現在基本上吃飯再沒出現過原來的狀況。
現在小孩雖然小,但是規矩是從小就要養成的。打罵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每個爸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才能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
孩子犯錯,作為家長盡量不要用暴力的方式去懲罰孩子,凡事有例外,如果非要打孩子,也請注意一下幾點
1.如果家長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那這種打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能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
2. 乖巧的孩子不需要打,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或是冷處理就可以達到目的。
3.頑劣的孩子3次警告後,才考慮要不要打。
這樣的孩子也不能經常打,因為常打,他已經變得皮了,這樣的打有什麼意義呢?孩子漸漸長大,他從家長的身上只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這真的是很悲哀的事。
打孩子是下下策,家長可以學習一下其它的懲罰的方式:
1.和孩子一同制定規則,懲罰措施應事先告知孩子,並徵得他的同意。孩子一旦犯錯,家長們一定要堅持原則。
2.適當剝奪孩子的期待,比如玩具,看電視,玩遊戲的時間。
3. 一定給孩子留出處罰的緩衝時間。第一次犯錯,家長可以提醒; 第二次是嚴重警告;是不過三,這時的犯錯,家長完全可以根據事先制定的規則進行處罰。
以上是我的答案,希望對您有用。
推薦閱讀:
※生完孩子,上班就是我的詩與遠方!
※晚上不肯睡,早上不願起床,終於知道孩子磨蹭心理根源了
※寶寶反覆發燒怎麼辦?
※最好的早教,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
※父母,是養育者,更是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