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將對打的時候,尤其是兵器相交一刻,為什麼不橫著滑一下?


瀉藥

雖然是搞射箭的,冷兵器格鬥也知道一些。關於題主說這個答案很簡單,古人確實會橫著劃一下,不然就不會有戈這個東西產生了~也不會有刀鐔這個配件產生了~

之所以會產生古人不會這麼做的概念完全是由於現代武術以及影視作品的誤導,因為這個動作對於觀者而言無外乎兩個結果,要不一方被抽或者被切然後掛掉(因為位置在頭部或者手上,直接失去戰鬥力),要不就是被兵器的設計直接擋住,根本看不出來。不具備什麼觀賞性。

另外,這個動作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如果劈砍的力量很大,是無法瞬間做到橫掃的,這個動作你試一下就知道了,需要擰腰。而這個空檔對方很可能直接卸掉你的力讓你砍到對方的側後面,而不會恰好位於他的正側面。

所以說,這個動作是有的,但是取決於所用兵器以及對手,所以並非萬能~


嗯,你想到的,人家也想到了,武器相交之時,基本上是盡全身之力,生死一瞬間,哪有時間讓你橫削?難不成人家把槍杆子橫那等你削?

人家是靠這個吃飯的,日夜苦練身經百戰,成天琢磨的就是怎麼砍了對方而自己不被砍。

所以就技法論技法沒有意義。

另外,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場面,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兩軍對比,將領出馬單挑。這是電視上才有的情節。象關、黃二人那樣捉對廝殺,基本上不可能出現。

此外,即便是有,馬戰也很少會出現那樣的面對面廝殺的場景,而是依靠馬的衝鋒之勁,一擊即走,一交即分。

真正的情況下,列下堂堂正正的軍陣,依然陣列戰術來殺傷敵人。將領更多的是作為指揮員。

行軍之時,那種將領沖在前面,威風八面縱馬疾馳的場面,基本上也是影視劇中才會有的畫面。

大軍行軍,為保持馬力,一般要嚴格控制速度,數里一歇。而且行軍之時,周邊派出斥候探馬,以偵察情報、了解敵情,避免驟然遇敵措手不及。


第一個原因,就是影視作品為了吸引觀眾,提高可觀性,對各環節進行了適當的取捨。實際上,在古代戰爭中單打獨鬥的戰例是很少的,《三國志》中比較熟悉的單挑就是呂布與郭汜,其它就基本沒有了。《三國演義》中那麼多的單挑,完全是羅貫中為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而虛構的。

第二個原因,真的戰鬥不會像文學作品中那樣纏綿,雙方接戰都是如電光火石,一觸即分,決不拖踏。像影視作品中那樣的磨磨唧唧恐怕早沒命了,而且你死我活時招招須盡全力,因此,也沒機會「往右邊劃一下」。

第三個原因,或許作者也好,編劇也好,導演也好,甚至武打設計,並沒有更專業的能力設計出你想要的結果,這或許是他們太笨,或許是你太聰明。其實,對於影視藝人而言,博眼球是他們最核心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們可以無所不用其極,至於合理性,並不是他們考慮的內容。

能想到的原因就這幾個吧,因為本來就是杜撰的,再討論為什麼要這樣杜撰而不那樣杜撰也沒什麼意義。


因為如果在剛碰到就馬上變向橫劃的話,無非是想削劃對方手指,讓對方失去戰鬥力而已。刀劍類都有刀鐔,這個橫划動作不起作用,多此一舉的時候被直刺很糟糕。而槍棒類長兵器因為長度大慣性大,想從直變橫自己就會削弱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力量去克服慣性,彼消此長,這時候對方直壓過來後果更嚴重。即使能變橫劃,長兵器的長度也沒足夠對方變向進行格擋。古代武將的直變橫多數是格擋碰撞之後才變的,格擋後已經碰偏對方兵器,這時候變橫才有效。棍術裡面有一招「小鬼扛旗」就是這樣的。而長槍則在擊打對方槍桿後,利用木杆的彈性彈起自己的槍桿前竄刺入,叫「白蛇登樹」。如果不理解,可以自己和小夥伴拿兩根木頭試試的,就知道為什麼突然變橫不是個好選擇了。


古代武將的陣上武藝大多是大開大合、以力壓人,正所謂「一力降十會」,再加上武將使用的武器也頗有份量,所以經常看到武將掄起武器砸向對手,對方武將架住,然後雙方開始較力,此時就出現了LZ說的武器相交的時刻。如果此時己方武器橫著滑,就會泄力,對方武將就可以撥開己方兵器,然後,就是再次交手……


中央電視台有過一個武術欄目,講過一種陰手槍,習武者在握槍桿的時候大拇指是在槍桿的邊上的就是怕削掉手指

我拍了張圖片湊合著看一下,就是這麼個意思


以為你看的都是電視劇什麼的。裡面的是假的,是騙人的,只有傻逼才會認為這是真的。你可以自己去網上找找,真正的刀劍的格鬥是什麼樣子,注意,不要找所謂的中國武術,裡面絕大多數也是假的


推薦閱讀:

中國何以迎來自信時代?
《城南舊事》的作者是誰?
上聯:倒轉流年,只為一眼紅顏。如何對下聯?
上聯:滾滾紅塵話滄桑;請接下聯?
我國古代的四書是哪四書?

TAG:關羽 | 黃忠 | 三國 | 文化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