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客家人為什麼叫客家人?


客家人,稱「客家」的歷史並不長,大約始於清代。

客家人,是強悍而傳統的,具有相當強的遷徙李,但相對於客家人聚居地-閩粵贛邊區周邊各民系,客家人實在太「年輕」,這種性格很容易顯得格格不入。

一,客家人的聚居地:「四面楚歌」

客家人的北邊,是號稱「江南好地方」的江右人士(江西人),最早溯源至漢代;其東邊是衣冠南渡的八閩子弟,始於晉,成於唐;其南邊則是「海濱鄒魯」的潮州人,始建於秦漢,開化於唐,盛於宋;而其西邊是廣袤的山地,西偏南則是秦漢一脈相承的嶺南。

這強大的四鄰,在千百年的演變過程,一直堅守著漢文化南漸的任務,也自我渲染「中原文化分支」的色彩。

本來四個分支在自我發展過程中,因有閩粵贛山區作為緩衝,也算自得其樂,一直是相處融洽,但不知從何時起,閩粵贛出現了這麼一批新新人類,誰也不知道他們來自哪裡,是什麼屬性。

二,攪局者:閩粵贛邊區開始出現混亂

江右人在古代科舉文化最昌盛,文人名士輩出,他們有著廣袤的私有土地和數不盡的錢財,在封建剝削之下,無數佃戶只好鋌而走險走入大山進入贛南自行謀生,加上因戰爭及躲避賦稅輾轉而來的流民,這些人成了當時贛南的「客戶」,他們沒有戶籍,沒有科考的名額,只好躲在深山老林里自求多福、自生自滅。

因此贛州成了客家人的搖籃和最初始的庇護之所,這段時期大約在南宋以前。

隨著南宋的節節敗退,贛南的客戶開始跨過武夷山脈,進入福建最西南的汀州,這裡有汀江沖刷之下產生的山區平原,足夠更多的人口定居,久而久之,汀州開始聚集人口,並開始有了昌盛之像。

汀州的人口增長,最先受到衝擊的是與之相鄰的漳州閩南人,這過程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汀州客戶對漳州百姓的騷擾和侵蝕。

在漳州人的印象中,他們的祖先正是因為閩粵贛蠻獠囂亂而從中原南下的河洛人,在口耳相傳之下,他們對閩粵贛邊區的印象仍停留在「蠻獠」、「畲人」、「畲客」的初始狀態,於是他們將這些名諱也記錄在平時的往來之中。

特別是,在南宋以前,住在山區的畲客是一群擅長刀耕火種、不需繳納稅賦的外族,想當然的,漳州人會把這些客戶流民也當做同一類對待。

足以佐證的是,在南宋末年,這些畲客還協助南宋官軍一起對抗元兵,兵敗後又返回山區避居。

或許閩南人太過於強悍,一直東向的汀州客戶開始轉移方向,向南進發,最先到達的是潮州下屬的山區縣,也就是梅縣,又過了許久,潮州北邊的縣幾乎都被客戶攻陷,於是朝廷順勢在其地設立嘉應州,從而使客家的先人有了幸福美好未來的根據地。

三,客家人的擴張之術

不得不說,客家先人真的是添丁有術,人口的爆發一方面來自源源不斷的中原流民和客戶,另一方面因閩南和潮汕傳入的高產作物如番薯,使得山區人口繁衍需要的口糧問題得以解決。

於是,擅長遷徙的客家先人,以嘉應州為基地,不斷向西、向南繼續擴張,很快的,潮汕與閩南交界的饒平,潮汕與廣府交界的海陸豐地區,以及廣府傳統地盤珠江兩岸都聚集了許多以「打工」為職業的客戶,他們的人口增長快的驚人,終於,與廣府人起了衝突,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鬥」。

而此時的「客」仍然還不算是客家,應該還是沿襲宋代的「客戶」概念,及客居之角色,但最終由廣府人賦予了客家人「客家」的名號,這種名稱最終為所有客家人所接受。

這次衝突,最終以客家人失敗告終,其結果,使得客居珠江兩岸的大量客家人退守粵北或繼續西進進入廣西和四川,甚至直接改向下南洋,從而掀起了客家千里遷徙的又一大幕。

在此過程中,客家的有識之士,如羅香林,為客家人的正名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以至於時至今日,但凡談起漢族,大家都會想到「客家人」;與之同類的場景,如果發生在明清以前,那麼客家人必然多以「蠻獠」視之。

四,客家人的本質

客家人,之所以稱作「客家」,確實與其幾百年來反覆的遷徙有關,居無定所,與「客」最為接近。

而之所以為客,在於周邊的鄰居都是成熟的民系,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當格格不入的新人遷來而自辟途徑意欲形成方言島或文化島時,必然會引起當地人的反感,以至於發生衝突。

至於客家人,到底是什麼成份?是否是少數民族,這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

強大者如客家人,其向外擴張的能力實在是了得,周邊的民系,潮汕大約有近半被客家化,而閩南漳州山區也有部分鄉鎮轉化為客家人,至於廣府,其珠江東岸和粵北更是清一色的客家。

從中我們也可以推測儘管閩粵贛有著大量的畲族人口,但在客家人的逼迫下,畲族人要麼被同化,要麼遷徙,於是,我們看到閩粵贛邊區的畲族後裔變成了客家人,講著客家話,有的有幸在解放後恢復畲族身份,有的只好繼續同化而不自知。

幾乎於客家擴張的同時,閩粵贛的一支畲族東遷至閩東和浙南,他們便是畲族中的倖存吧。

因此看,客家人仍是以南宋後中原人為主體,以失地百姓和躲避戰亂的流民為主要構成,堅守著漢人的傳統,又不願意拋棄祖宗之言和風俗習慣,但又融入了畲族人部分特色的一個群體,故而與早來的中原人後裔顯得格格不入,故而被稱為「客家」。

...........................................

文/圭海四記


何謂「客」,「客」與「主」相對,在移民史中,「客民」是相較「土民」而言,也即外來移民與土著居民的區分,所以在移民史上,土客矛盾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客家人也是仿照此而來,是漢族人民在遷移過程中,融合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但具體形成過程,學術界的爭議一直未停止。

羅香林先生是客家學的奠基人。依據羅先生的理論,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支系(也即書中的「民系」概念),就像宗族會分成若干房支一樣,漢族有很多支系,如南系和北系,而南系在唐末又分有越海系、湘贛系、南漢系(兩廣本地人,也稱廣府系)、閩海系(亦稱福老系)、閩贛系(即客家系)等幾支。所以,依據羅先生的理論,客家並非少數民族,而是漢族人的一部分。這一結論在此後雖有爭論(如房學嘉認為客家人主體族源是越人,見其著作《客家源流探奧》),但基本成為學術界的共識。而上海復旦大學李輝等從遺傳學的角度,對福建長汀的 148 個客家男子做了遺傳分析,其結果顯示,客家人父系遺傳的 Y染色體與中原漢族最近,混合分析發現,客家人數據結構中漢族結構占 80.2%,類畲族結構 13%,類侗族結構 6.8%。結果也進一步佐證了客家人的主體來源是漢族。

參考文獻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

周運中:《客家人由來新考》

李輝、潘悟雲等《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


客家人為什麼叫客家人?首先說說客家人由來。

在秦時始皇帝派趙陀等眾多秦人征服百越之地,就算秦亡也不可歸,趙陀後來成立南越到漢朝才歸降,而眾多秦兵之中就已經帶去一些客家人進入嶺南地區,加上始皇帝大興土木,很多客家先祖被派去砍木材,真正客家人第一次大規模遷移是在五胡亂華時期,衣冠南渡者就是客家人,這些漢人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化,根據當地地勢建立了客家民居,聚族而居抵禦外族,第二次遷移是安史之亂到唐滅宋起時期,第三次遷移是涯山之戰再無華夏,客家人至此完成了中原的全部遷移,此時已經有客家人文天祥等英雄奮起抵抗外族了,第四次遷移是明末清初此時南遷客家人穩定發展族群壯大開始遷往沿海和四川等地也有回遷現象總之就是在嶺南地區打轉轉。歷代科舉考試客家人因為不是本地戶籍,有一個特殊的考試名額稱客籍,而客家人是客籍人對自己的自稱,即在外鄉為客,「篳路桃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黃遵憲曾這樣描述客家人。第五次大遷移是晚清由80%的客家人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覆滅,很多客家人怕受滅族之災,大批遷移海外,奠定了客家人分布全球的基礎。遷至海外客家人以HAKKA自稱在英語表達中這一詞代表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我們是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系,我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河洛音至今猶存,客家人不是一個地區的代表,他是全球一億八千多萬客家人的自稱,客家文化不僅僅屬於客家人,他是研究漢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客家建築不僅僅是客家人抵禦外族之用,他還是中國四大結構古建築之一

客家傳統服飾,是客家人把漢服做的改良,沒有長袍,長衫那麼束縛,與明朝遺民穿青人的服飾很接近。有人說客家人是與瑤族苗族畲族漢化的後代,這點新中國成立後來講不可否認,客家人以前與苗瑤並不融合,只有少部分畲族與客家人有融合,而且是畲族被我們客家人漢化,畲族歷經唐宋元明四朝滅族之災幾百萬畲族人滅得所剩無幾,剩下的畲族人想要活只能與客家人融合捨棄畲族文化,現在客家地區的畲族人會講畲語的少之又少基本漢化了。客家話作為古音與廣府話一樣用來讀詩很押韻

大家用普通話試著念一下,這首詩是不是不押韻?但是用客家話念「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讀「峽」,正好與二.四句末的「家」和「花」押韻,在古音中「斜」也是讀「峽」,跟客家話正好相同。

 這是我先祖張氏子壽公所寫的詩,客家話來讀更有韻味。

西江夜行

  唐代:張九齡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這就是我對客家的部分表達。


客家人其實就是漢化胡人的移民,歷史上因為發生過無數次的皇朝更迭,他們為了逃避漢人政權的追殺,這些逃亡南方的漢化胡人又融合了百越民族的畲族瑤族,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百越民化,譬如客家擂茶與客家山歌,這些都是百越文化的固有特徵,他們拒絕進步的粵語文化,排斥粵語與普通話,堅持使用自己的語言,是不折不扣的少數民族。


客家是最純正的漢人,不是少數民族,客家話是活的文言文,很多古漢語依然在日常語句中出現。在我們客家的古墳上都有能證明我們是漢人的一排字(碑上),幾百年前的也一樣,尤其開頭兩字"中華",男性的一般是"中華大德望xxx。。。。之墓";女的是"中華大懿德xxx之墓"都說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是漢人。


涯自卡祖上乾隆十年(1745)從梅州即古嘉應州白面石下正龍圍遷粵西鬱林州分界橋頭居安莊,置產立業訖今二百七十三年傳十四、五代人丁口逾叄萬。客家文化風俗人文及語言,崇文習武,聚族而居守望相助,開拓進取,開枝散葉,人文煥發


客家人最聰明之處就是將客家話作為定義為客家人,祖訓是寧丟祖宗田不忘客家言,所以客家話是必傳,如果不是我黨規定普通話為國語,估計不過五百年中國就會被客家話同化了。


真相已了,博懵無益。


秦始皇朝,漢朝,唐,宋,跟本沒有客家人之話,客家人的祖宗在元朝前都是漢民族白話[雅語]人。只是在元朝的中原被半胡化,後遷移南方的半胡半漢人。只是在山區生的人多了壯大。客家人應該恢復祖宗語言白話為好。


胡人是沒有文化的更不可能有土樓圍龍屋


推薦閱讀: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裡人?
全國這三個縣,客家人數最多!
用好「做馬蓋」就能很好地和客家人溝通交流

TAG:客家人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