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少年, 長大後怎樣了?


我們所熟知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西漢時期有個窮人家的孩子,名字叫做匡衡,十分喜歡讀書,但是家裡買不起蠟燭,而他的鄰居家是有蠟燭的,晚上照得透亮。匡衡就把自己家的牆縫挖大,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書。這樣匡衡堅持很久,終於成了有學問的人。」(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即使是現在看來,這個故事是非常勵志的,可以作為勸勉學生們好好讀書的正面教材,也是樹立「典型形象」的絕佳材料。

然而,「小時了了,大亦未佳」的事故,也不在少數,這也就不禁令人疑惑,小時候這麼努力的匡衡長大後又變成了什麼模樣呢,畢竟地,大凡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大多都不是死讀書讀出來的,也不見得小時候就有著「神奇表現」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對匡衡的生平有個大概的了解。

匡衡,是西漢人,具體生卒年份已經不可考證,只知道他的字為稚圭,家裡住在東海郡承縣,也就是現在的棗莊市嶧城區人,他的家庭出身確實很不好,祖上都是以務農為生,因而生活條件比較差,當時在這種環境下,匡衡依然是努力讀書,靠著幫人打工掙得錢來完成自己的學業。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發生於這一段時期。

在各種書籍中,匡衡研究最多的是《詩經》,他也曾經拜過小有名氣的博士為師,專門學習《詩經》。在《詩經》的研究上,匡衡可以說是小有成就,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當時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也就是說,匡衡對於《詩經》有著獨特的理解,聽了他對《詩經》的解說,會令得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儘管匡衡的學問很高,但是在仕途上有些磕磕碰碰。當時漢朝規定,掌握經學的博士弟子,想要做官是要經過考試的,匡衡也不能例外,為此他連續考了九次,最後才考得了丙科,被漢朝廷補選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然而,畢竟地,匡衡因為經學上的成就名聲在外,收到諸多經學家的推崇,就連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奭對他也是印象深刻。

等到劉奭登基即位成漢元帝後,對匡衡也就另眼相看了。不久之後,匡衡被任用為郎中,又在短暫時間內升遷為了博士,給事中。當時長安地區正好說發生了諸如地震、日蝕等自然現象,匡衡藉機上書,用《詩經》中的道理,勸諫漢元帝要減省開支,修行品德,遠離奸臣,任用賢人,同時在老百姓中推行教化,弘揚正義之風。

匡衡的見解,還是得到了漢元帝的賞識的,之後他又被升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漢元帝對於《詩經》,有種莫名的熱愛,最為喜歡匡衡為自己講解《詩經》,匡衡也得以有著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皇帝,並提出自己的建議。漢元帝對匡衡還是比較信任而且帶有一點崇敬的,匡衡的官職也是一升再升,漢元帝後來特意讓他做了御史大夫。

這還不算完,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當時的丞相韋玄成因病去世,匡衡代為丞相,被封為樂安侯,可以說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匡衡在為官上,還算「正直」,往往都是以《詩經》為據,曉以大義。對於一些為非作歹的權要,他也是看不慣,不予餘力打擊,漢元帝時期的宦官石顯,就是仗著皇帝撐腰,壞事做絕,後來在匡衡的彈劾下被剷除。

但是,匡衡也是有著失職的地方,漢元帝封他為安樂侯時,他的侯國封地本來只有三十一萬畝,利用漢朝廷繪製的郡圖的漏洞,他非法擴增四萬多畝。

漢成帝即位後,他的這種行為終於被舉報出來,匡衡也因此被貶為庶人。在被貶回鄉里,沒過多久後,匡衡就在家裡病逝了。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漢《西京雜記》記載:

小時候,匡衡非常愛學習。忙碌一整天,晚上終於有空了,想看書,但家窮,沒有蠟燭照明,沒法看書。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同鄉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家中卻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不解地問:

「你咋不要錢啊?」

「我想把你家的書都讀一遍。」

「好,一言為定。」主人聽了,深為感嘆。

長大後,匡衡最終成了大學問家官至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敬佩的好學青年啊,他的成功經驗也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留下了「鑿壁借光」的成語和佳話,千古流芳。

匡衡博學多識,精通《詩經》,一生精忠報國,常常引經據典,為皇帝出謀獻策,深得皇帝賞識。元帝後期,宦官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囂張一時。成帝即位後,匡衡積極上疏彈劾石顯,一舉剷除了宦官之患。

鑒於匡衡的才華,公元前36年,元帝封他為樂安侯,賜地3100頃。由於丈量有誤,多圈了400頃。當下屬向匡衡彙報時,匡衡居然將錯就錯,在大是大非面前,匡衡失去了原則,犯下了平生唯一的致命錯誤。後來,匡衡被人彈劾,被貶為庶民。

但是,匡衡一生博學多才,剛直不阿,為國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民愛戴。後世對匡衡評價非常高,《漢書》將他列為一代名相:

民間評價:"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後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

匡衡一世英名,卻栽在400頃土地上,有點貪心,實在讓人扼腕長嘆。

親們,請以匡衡為戒,有詩為證:

題匡衡

少年勵志學匡衡

鑿壁借光讀書恆

春風得意須珍惜

貪心一時悔終生

君切記 人生不易 誘惑難敵

淡明志 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

抱朴

資深「情本體」專家,詩人,

專註於親情等美好情感的研發和應用,

倡導親情、友情、愛情等真情生活方式,

溫暖爸媽,溫暖朋友、溫暖愛人……溫暖自己!


「鑿壁偷光」的少年,即是西漢時的匡衡。

由於家境貧寒,匡衡很小就到大戶人家打工,但卻不要工錢,以此換取借閱主人家書籍的權利。白天要幹活,匡衡只好在晚上看書,但家裡實在太窮,點不起油燈,於是就鑿穿了牆壁,借鄰居家微弱的光亮而發奮讀書。「鑿壁偷光」的故事,一直被後人作為勸人讀書好學的榜樣而廣為流傳。

通過自己勤奮刻苦的學習,匡衡成為博覽群書的才子,受到了當時的太子劉奭的賞識。劉奭即位後,即漢元帝,將匡衡招入京城為官,並在建昭三年提拔匡衡擔任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漢元帝晚年,宦官石顯仗著皇帝的寵信,結黨營私、把持朝政,還慫恿皇帝加強對百姓的剝削,自己趁機中飽私囊。匡衡作為百官之首對石顯的胡作非為聽之任之,有時還曲意逢迎。

漢元帝駕崩後,漢成帝即位,匡衡立刻聯絡其他大臣彈劾石顯,出手之迅速,堪稱老辣。當時,司隸校尉王尊上書漢成帝,說匡衡早知道石顯專權誤國卻不聞不問,甚至還阿諛逢迎,而到新帝登基時才跳出來彈劾奸臣,自表其功,這完全是奸佞之徒的做法,應該予以治罪。但因匡衡為先帝老臣,漢成帝沒有追究此事。

漢制凡是封侯者,都要賜予一定數量的土地作為其采邑。匡衡當時的封地有3100頃,封地中的租稅都歸匡衡享用。可當時因為土地丈量有誤,偏偏給匡衡多划出了400頃封地。屬下向匡衡稟告這件事後,他索性隱瞞了下來,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原則,將本不屬於他的權益據為己有。地方官員畏懼匡衡的權勢,也不敢得罪他,竟曲承其意,使得多出來的地租都被匡衡納入私囊。

真相總會浮出水面,這事兒最終還是被司隸校尉查了出來,並聯合廷尉向漢成帝上書,彈劾匡衡盜取土地。漢成帝念其往日有功,沒有對他處以重刑,只是將他貶為庶人,回家終老。

小結一下就是:匡衡因年少時「鑿壁偷光」而名留青史,也因晚年「貪婪盜地」而身敗名裂;一個勵志的開始,最終是一個警誡的結局。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鑿壁偷光」這個故事。

他講的是漢代匡衡小時候家境貧苦,上不起學,可是他又特別渴望讀書求知。

這該怎麼辦呢?匡衡白天要幫助父母幹活,只有晚上能抽出時間讀書,於是聰明的匡衡就想了個辦法,他在牆壁上了鑿個孔引鄰居燭光讀書。

到了後來,因為書籍在漢代是非常寶貴的,而像匡衡這樣的貧苦之家顯然是不可能擁有豐富書籍的。所以匡衡為了讀書,就不要一點報酬去給那些家中有藏書的富有人家做工。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匡衡長大後成為了一個名聲顯赫的學問家,而他得那種勵志求學的精神更是在朝中廣為,一度連當時的太子都想拜他為師!

公元前48年,漢元帝繼位。匡衡很快被提拔為光祿大夫,公元前36年匡衡升任丞相,為百官之首,並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也就是說匡衡當時擁有的封地足足有3100頃,這對於昔日那個「鑿壁偷光」的窮孩子來說,想這筆巨大的財富應該能讓他知足了吧。

但是由於當時土地丈量出現了失誤,偏偏給匡衡多圈出了400頃封地。而當下屬向匡衡報告這件事後,匡衡不但不懸崖勒馬,反而企圖將錯就錯,不願吐出這塊到口的肥肉。地方官員畏懼匡衡的權勢,也不敢得罪他!

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後來有人向漢元帝舉報匡衡非法侵佔土地,儘管當時匡衡位極人臣,又深得器重,但是如此明目張胆地違法亂紀,又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漢元帝又怎麼能夠容忍?

最終匡衡被撤職查辦,貶為平民,而他通過一生的努力換來的爵位和封地也都被一一剝奪。

這就是匡衡的一生,因為貧窮而奮發圖強,卻又因為名位而得意忘形,最終身敗名裂。


匡衡最後因貪污土地被貶為庶民,為了不被摺疊,發幾張圖


鄰居很重要!他那是運氣好!我小時候也效仿他鑿壁偷光,奔著勤讀書的目的去的!結果鄰居是一對新婚夫婦,每晚的情形都讓我面紅耳赤,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來讀書的。後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學業徹底荒廢,現在只能靠刷頭條來找存在感……勸後人莫盲目學習!說明此人極度自私,小時候為了一己私慾破壞了別人的牆,長大了為了一己私慾拿了別人的地。

再次證明了讀書和人品沒關係,侯勇說的對,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窮怕了。貧窮的孩子人生觀教育很重要,因為當財富來臨後,容易被沖昏頭腦。俗話說窮怕了。一般出名後以前的事迹才會被挖出,包括誰誰誰創業前擺地攤什麼的,如果你沒成功哪怕你做的再累再髒的活都沒人感興趣。結果就是會近視眼,沒有遠見!所以還是白天讀書,晚上睡覺的好!

其實已這些只能當成故事聽,那個牆是兩家挨著的?過去的燈光一般是油燈,並不亮,在那個距離上能看清字嗎?如果隔壁燈火通明,就說明他家的房子也不差,能住得起那樣的房子,不會在乎燈吧?只立志學知識,不立志修道德,如今許多高中學校以考上清華北大排名,可嘆啊!小時候偷燭光成勵志典故,長大後偷土地身敗名裂,都是偷,一步之差,天堂地獄!


偷光的主人公叫: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

幼年家貧,勤奮不輟,少時當過長工,十七歲時升入太學,師從經學家後蒼,漢宣帝時出京外任做官,建昭三年任為丞相,封安樂侯。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也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裡,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

幾年,病死


鄰居很重要!他那是運氣好!我小時候也效仿他鑿壁偷光,奔著勤讀書的目的去的!結果鄰居是一對新婚夫婦,每晚的情形都讓我面紅耳赤,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來讀書的。後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學業徹底荒廢,現在只能靠刷頭條來找存在感……勸後人莫盲目學習啊!????


書上都是騙人的 我來告訴你們這個孩子最後的結局 因為天天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導致患了近視 嚴重的近視 那時候也沒有能治療近視眼的眼睛什麼的 所以 那孩子長大了就成了瞎子了 最後成了丐幫的老大 洪七公就是此人


你都想不到,其實真實的結果是這樣的,這個前面因為長期在昏暗的環境下讀書,導致高度近視,而且因為長期不正確的學習姿勢,導致嚴重駝背等毛病,總之身體上積累了很多問題。另外,因為家境貧寒,見識少,又只會讀書,過於相信書本上的東西,導致越來越不合群,不能適應社會,成年後工作所得無法在京城買房,精神非常抑鬱,也不討女孩子喜歡,在別人的幫助下找了個媳婦平平淡淡地度過了鬱悶的一生。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世界會怎樣?
學習顧問——你不用懂怎麼找家教,聽我的就行
80版50元為什麼收藏價值飛漲?
測學識APP,孩子學習的好幫手!
韓國留學的六大優勢

TAG:中國古代史 | 教育 | 少年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