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農民起義造反,為何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了?


正好看到,一時手癢,就進來作答了。

看到很多人分析的頭頭是道。

其實我只想說一點。門閥這個階層很重要,他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

首先先說結論。門閥是不會看得起農民的,自然也就不會支持農民,所以沒有門閥支持,最後起義成功或者說登上皇帝寶座的肯定不可能是農民。

中國應該說所有的古代王朝,都是依託在世家門閥支持的基礎上,沒有世家門閥的支持,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做皇帝。門閥是什麼?門閥就是祖上開始做官,然後兒子也做官,孫子也做官,做了官,不但有了社會地位,同時也能累積大量財富,於是就成為了當地的隱形統治者。

按照古代中國統治階級的習慣,因為那時候國家法律沒那麼完善,交通也不是那麼便利,地域又這麼大,又是儒家思想和黃老學說的統治,本地德高望重之人就對本地有很大的話語權。

所以,不管是哪朝哪代的皇帝,都是一樣的情況。比如唐,最後在一眾起義軍中脫穎而出,你以為真的全都是打出來的?你不知道李淵其實和楊廣是表親關係吧,多少門閥支持他啊?他其實自己也是個門閥。

門閥這個階層在三國兩晉期間,達到了巔峰。可以說,沒有門閥的支持,曹魏真的能贏孫劉嗎?沒有門閥的光環,那麼多讀書人(古代讀書人很少),聰明人,各種人才能來爭相投靠?

另外宋有點特別,他類似於是一個軍閥割據脫胎出來的朝代,雖然之前五代十國傷了中國的元氣,但是宋也是在之前周朝穩固的統治下,因為機緣巧合才能順利過渡到宋朝的,他也是有一班小弟跟著他,托著他一起上位的。很難說,背後沒有梁唐晉漢周時期成型的門閥存在。如果是個農民,門閥根本看不上他,怎麼可能選了他去做皇帝?

至於明朝農民起義成功的原因。托元朝的福,元朝統治期間, 將中國分為四等來統治,漢族人就是第四等。他打破了漢族人門閥派系各種階層,管你祖上有錢沒錢,現在你們都是泥腿子,。 那裡還有什麼門閥,都去起義去吧,反正大家身份都差不多。頂多你有錢我沒錢,成分上還是個四等的。這個時候拼的就不是後台了,而是綜合素質和個人能力了。。。。

恰好,朱元璋這方面更甚一籌。。。。。。加上天時地利,於是就做了皇帝了。


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大特點,就是農民起義眾多,且往往成為王朝更替的戰亂導火索,但限於農民階層的政治素養和領袖人物的性格因素,農民起義中能建立政權的是少數,而出身農民階層的能最終統一天下、建立世襲王朝更是鳳毛麟角。由於不同時代的政治背景和客觀條件不同,不便進行比較,這裡僅就元末明初戰亂中建立過政權的那些群雄與明太祖朱元璋進行一些類比:

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遠不是資歷深厚、起兵最早的豪強,他加入的是本就屬於自稱紅巾軍的小股武裝——濠州郭子興部。而其時北方韓林兒、劉福通的紅巾軍龍鳳政權已經號令天下,南方徐壽輝紅巾軍天完政權的發展也正如火如荼,另外,方國珍的海上勢力、張士誠的後來居上。。。。可謂豪傑並起,而這些人為何又都先後失敗了呢?下面分別簡述:

韓林兒龍鳳政權:可以說龍鳳政權曾有過推翻元朝、控制整個中原地區的機會。但由於其在發展過程中,政權長期被劉福通為首的武人集團把持,在內爭中殺掉杜遵道、壓制盛文郁後,士紳文人基本沒有在龍鳳政權中立足的餘地了。加之,龍鳳紅巾軍在攻城略地時,對各族士紳文人不加分辨一概殺戮、劫掠,因此後期各地的所謂地主武裝蜂擁而起,他們替代了蒙元軍隊成了紅巾軍的死敵。劉福通等對內沒有建立起嚴格的統治秩序,對外缺乏對諸將的掌控及去其它反元勢力的聯合,這充分表現在三路北伐面對大好形勢時,卻由於互不統屬、互不配合,甚至還有內訌事件發生,終於功虧一簣,大勢去矣。

徐壽輝天完政權——陳友諒大漢政權:

與北方龍鳳政權首領韓林兒一樣,徐壽輝並不是天完政權諸將真正的領袖,天完諸將大多出身於白蓮教,其早期的精神領袖是彭瑩玉,也是徐壽輝為之依賴的主要助手之一,彭瑩玉、項普略等一批早期骨幹先後陣亡後,天完政權賴有倪文俊的掌控,得以重新崛起,然倪文俊由於陰謀篡位降元而被誅殺後,軍事權力又被陳友諒攫取,直到其成功謀殺徐壽輝、篡位成功。後期陳友諒在與朱元璋決戰時,似乎在軍隊數量上有優勢,但實質是陳友諒漢軍內部四分五裂,多有不服陳之行為而首鼠兩端者,故而陳在兩次會戰中的失敗可說是必然的。

明玉珍夏政權:明玉珍政權脫胎於天完紅巾軍政權,只是當明玉珍聽聞陳友諒殺害徐壽輝篡位後,憤然宣布獨立所致。明夏政權注意收攬民心,在驅逐蒙元、消滅青巾的過程中,得到了川中父老的擁戴。但與上述天完政權一樣,明玉珍缺乏對部屬將領們的掌控,部將們的不和在其遠征雲南的戰爭就招致了苦果,在其死後更是釀成了流血慘案,可以說明夏政權在明玉珍死後已沒有抵抗外敵的實力了。

張士誠政權、方國珍政權:與上述集團不同,張士誠大周政權及方國珍的海上勢力,有著相對嚴密、可靠的內部組織,其領袖地位比較牢固,且也獲得了一部分士紳和百姓的支持,他們的失敗在於所謂「沒有胸懷天下的大志和勇於進取的氣魄」,一味滿足於割據自雄的境地,當政治形勢發生變化時,遂無力改變了。其餘福建陳友定、廣東何真等割據勢力更是如此。

與他們不同,朱元璋自掌軍以來,對手下諸將、無論親疏,皆嚴格掌控,對於潛在的威脅或不忠者,如郭氏兄弟、邵榮等均予以剷除。軍內法度森嚴,違者必懲,面對手握重兵在外的大將胡大海,仍能依律處死其子就是一個例子。。。。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能主動認識到團結士紳文人的重要性,積極採納他們的意見和方略,早早在內部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官僚體系,這也是那些同時代的反元群雄們最缺乏的方面。

當然,朱元璋集團長期在淮河以南發展,客觀上避開了與蒙元軍隊和支持元朝的各地主武裝們的直接衝突。而當朱元璋削平南方、準備北伐時,北方蒙元各軍卻正因殘酷的內戰而遭到彼此削弱,所有這一切也只能歸結為朱元璋抓住了與己有利的政治機遇,贏得了古人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之道啊!


華夏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朱元璋作為草根能夠逆襲成帝王,他的成功並非偶然的,是有著其一定的必然性的。

首先,朱元璋的人格魅力,是同時期的割據諸侯,所無法相比的,他能夠禮賢下士,賞罰分明,只要是有功之人,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對於有過之人,同樣不分貴賤,都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他凝聚人心的能力,也是很厲害的,他每攻下一城的時候,一定會嚴令軍隊擾民,然後安撫城中百姓,招撫城中的上層人物,以此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其次,他朱元璋雖然是草根出身,但是他一生都在堅持學習,而且一生都沒有停歇,曾經在他還是和尚的時候,他就開始關注著民生疾苦,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把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地理風貌做好詳細的記載,長此以往之後,他對華夏大地上的許多地方,都有了詳細的了解,這對於他日後爭雄與天下,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最後,朱元璋擁有當時華夏大地上最厲害的治世能臣,軍事天才和頂級軍師,李善長為其穩定了大後方,由於李善長的治理有方,他能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軍餉和兵源,這是戰爭勝利的生命線,徐達等人為其南征北戰,所謂戰必勝,攻必克,勇往而無不勝,劉伯溫智謀超群,由他協助朱元璋制定了一個又一個切實可行的戰略,使得朱元璋前進中的每一步都能恰大好處。

總之,朱元璋能夠得到天下,建立一個長達三百年的大帝國,主要是因為他得到了當世最頂級人才的支持和輔佐,這主要在於他駕馭人才的能力,當時無人能出其右。


朱元璋的成功,並非他一己之力,換句話說,他是踩在巨人肩上成功的。

元朝末年,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政治癒來愈腐敗,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負擔日益沉重,無法正常生活下去了,內心呼喚新的皇朝取而代之。人們的心聲,通過民謠到處傳播:

在浙江溫州、台州等地區,不堪重負的農民公然在村頭樹起大旗,直書:「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在河南,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

在河北,有童謠預示著天下易主:「塔兒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在淮、楚地區,則有童謠預示道:「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園。」各地秘密教派則利用宗教組織,宣傳著改朝換代的思想。泰定二年(1325),河南息州人趙丑廝等倡言:「彌勒佛當有天下。」韓山童、彭瑩玉等人則利用白蓮教,倡言天下大亂,宣稱「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號召徒眾,準備起事。

元朝末年天下形勢,已到了民怨鼎沸的程度,元皇朝「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變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④開河變鈔,尤其是徵發汴梁(今河南開封)、大名(今屬河北)等十三路民夫十五萬人修復黃河故道,直接導致了紅巾軍起義的發生。原來元朝廷嚴禁集會,在於害怕人們組織反抗,而修治黃河則聚集了十五萬怨夫,他們不滿於元朝的統治,傳誦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渴望有人帶頭造反。韓山童、劉福通等人乘機在黃河故道上埋下石人。不久,民工在黃陵岡黃河故道上挖出了石人,石人背上赫然寫著十四個大字:「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石人背上的文字,正與民謠相契合——天意如此,不反待如何?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人韓山童以白蓮教組織民眾,同劉福通一起,在潁州聚集民眾三萬人,歃血盟誓,自稱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樹起了義旗:「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①,並發布討元檄文。但是,不久韓山童即被元廷捕殺,劉福通則率眾組成農民起義軍,出其不意地攻佔了潁州。劉福通振臂一呼,萬民響應。附近貧苦農民「多樂從亂」,黃陵崗修河民工紛紛前來,起義部隊聲勢大振。至九月,已佔領了河南數縣,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

劉福通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南北各地到處燃起了農民戰爭的烽火。在北方,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李二(芝麻李)、彭大、趙均用等在徐州起兵,佔領徐州及附近郡縣。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興、孫德崖等起兵於濠州(今安徽鳳陽)。在南方,至正十一年八月,徐壽輝、彭瑩玉、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黃州(今湖北黃岡)起兵。十月,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組織,以徐壽輝為帝,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統軍元帥,國號天完,年號治平。至正十一年十二月王權(布王三)、張椿糾眾起義,攻佔了鄧州(今屬河南)、南陽、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一帶)等地區。他們這支隊伍又被稱為「北瑣紅巾軍」。至正十二年正月,孟海馬等起兵,攻佔了襄陽、荊、荊門、房州(今湖北房縣)等地。他們這支隊伍則被稱為「南瑣紅巾軍」。

以上數支起義隊伍規模較大,影響也較大。此外,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湖南、陝西等地,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時發生。

農民起義的廣泛興起,引起了元朝統治者的恐慌,元順帝急忙調兵遣將,瘋狂鎮壓北方紅巾軍。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北瑣紅巾軍被撲滅,次年正月南瑣紅巾軍也被扼殺。但是,北方紅巾軍的主力——劉福通所部卻越戰越勇,一再擊敗元軍,聲勢益發壯大。至正十五年二月,劉福通等人迎回了逃匿於碭山夾河的韓林兒(系韓山童之子),並擁立他為帝,號小明王,建國號大宋,年號龍鳳,都毫州,以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劉福通、羅文素為平章,劉六(劉福通之弟)知樞密院事。

至正十七年(1357),劉福通紅巾軍分兵三路,向元大都、元上都、關中地區大舉進攻。東路由毛貴率領,連破山東膠州、萊州、益都、濱州、莒州(今莒縣)。至正十八年二月攻克濟南,並乘勝北伐,抵達天津附近,鋒芒直指元大都(今北京)。元廷驚慌失措,延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①。但後來由於東路軍內部自相仇殺,自相削弱,所攻克的州縣又先後被元廷收復,東路軍也被元廷消滅。

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等率領,連克山西、河北一些州縣,至正十八年(1358),關誠率部攻入元上都,焚毀了元宮室。

西路軍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領,攻入關中地區。西路軍在鳳翔受到重創,余部由李喜喜率領,自號「青巾軍」,佔領了成都等地。

宋軍三路北伐,給元廷以沉重的打擊。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劉福通率領紅巾軍一舉攻克汴梁,大宋政權隨即遷都於此。此時,中原及其以北地區,三分之二為紅巾軍縱橫馳騁之地,元朝的統治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是,紅巾軍三路北伐,互不聯繫,各自孤立作戰,分散了戰鬥力,遭到了元朝軍隊的各個擊破,紅巾軍也受到了很大打擊。至正十九年(1359),元廷集中兵力圍攻汴梁,劉福通率軍堅守百餘日,在城內糧絕的困境下,突圍至安豐(今安徽壽縣)。劉福通紅巾軍受到重創,勢力大減。至正二十三年(1363),投降元廷的張士誠派部將呂珍攻陷了安豐,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馳援而來的朱元璋接到了滁州(今安徽滁縣)。至此,龍鳳政權結束。至正二十六年(1366),韓林兒又被朱元璋的部將廖永忠迎往南京,途中被沉入瓜步江中。

元末人心思變,劉福通率領紅巾軍應時而起,縱橫中原,屢敗元軍,沉重打擊了元朝的統治,隔斷了元大都與南方之間的聯繫,並直接造成了元廷內部軍閥勢力的壯大、割據,造成了南方各地群雄並起。紅巾軍雖然失敗了,但它所造成的天下大勢——軍閥割據與群雄並起,最終卻滅亡了元朝。

朱元璋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非他一個人的功勞。


元末對漢族農民政策太苛刻;元朝不準漢族知識分子科舉當官,造成了大量漢族基層知識青年不滿等等這些問題是朱元璋他們造反的大趨勢。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一是他的性格決定的,不爭一時之利,而且提出的政策符合基層農民的心聲;其次就是他戰略對頭,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元朝政府也是認性,誰稱王就打誰,朱元璋不稱王,於是元朝政府開始就沒關注他,給他在夾縫中壯大自己的機會,等他日益強大後管也管不住了。


劉邦領導建立的漢朝,開國元勛除張良有韓國貴族身份外,蕭何、樊噲、韓信、曹參之流,都屬市井之徒。換今天的說法,也就是擁有城市戶口的城鎮居民。而劉邦,則是連城市戶口都沒有的一個農民。


推薦閱讀:

蒲壽庚家世出生為何 朱元璋為什麼禁止蒲家人入朝為官
明朝的開國名將中,為什麼只有湯和最終活了下來?
朱元璋之惡,超乎你的想像!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兒子朱棣有野心,但為何不制止?

TAG:明朝 | 朱元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