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聯是不是門檻太低,明明牛頭不對馬嘴,怎麼突然這麼流行?


題主的問題中的三個句子的邏輯關係不是特別清晰。可不可以認為題主實際上是想問:1.對聯的門檻是不是太低了,所以有很多人在對對聯?

2.怎麼會有那麼多牛頭不對馬嘴的上下聯?

3.是因為對聯的門檻太低了,所以突然這麼流行么?

第一個問題:對聯的門檻沒有多高,以現在的教育水平來看,學完九年義務教育,會拼音、懂詞性,學習一下基本的對聯要求,就可以像模像樣地作對聯了,而且也見過年長的師友只上過小學,但是也可對出很工整的下聯,所以這個對聯創作和應對的門檻沒有多高。當然,對聯的門檻不高,但是想要精通並且成為專家大師,那就需要更多的學習和訓練才行了。

第二個問題:現在網上確實有很多師友給出的對聯,欠工整、少意境。我認為現在網路平台方便快捷,大家都可以在上面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但是可能並沒有完全掌握的對聯的基本上要求,所作就難免不工整了。而且很多人也只是喜歡而已,並不認為花時間系統地學習對聯知識有何用處,反正是在網上出對作對,所以就不太在乎對聯質量了,也導致出現了出對應對良莠不齊的現象。這也無可厚非,我雖然並沒有時間去系統的學習,但是我有這個愛好,而且需要一個地方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表達出來,正好人家悟空問答又鼓勵我們參與表達出來,那我就來了。至於是否工整、是否有意境、是否能夠流傳百年,那就不是我考慮的範圍了,那應該是那些專家、學者、學會協會的事情 了,我只是將我自己的水平和想法展示出來而已,頭條問答提供了這個平台,鼓勵我來、歡迎我來,所以我就來了,我就出對應對了。

也許我只是個草根、也許我確實對的不工整,也許我也沒有時間去提升能力了,但是我是個對聯的愛好者,沒有這樣的愛好者、沒有這些喜歡對聯、關注對聯的人,對聯文化就會萎縮了、就要死了,留下那乾巴巴的屍體等著那些專家教授們研究和評論。

第三個問題:楹聯文化看起來應該是比以前流行了,個人認為楹聯文化其實並沒有改變,只是這個文化的環境變了。比如我們的生產力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不需要一天到晚為吃的喝的發愁了,所以可以有時間做點腦力勞動的事情,做點自己愛好的事情,更多的人開始跳舞、更多的人開始學畫、更多的人開始養花,也有更多的人開始對對聯。(說到這裡,忍不住吐槽一下,人家跳舞、學畫、養花,都是互相鼓勵、互相交流的,但是吟詩作對卻經常互相亂噴、各不順眼,是因為文人相輕么?),另外的原因就是有了今日頭條和悟空問答這個平台(可能也有其他的平台,不過我沒有去過),人家吸引鼓勵大家在此交流討論、分享、學習,所以就有很多師友參與進來了,比以前自己琢磨、無人指導、無人討論好多了。在此之前,覺得哪有人愛好這個啊,人家高手大才、學會協會的也不帶咱們玩啊,現在大家可以在悟空問答交流討論,一下子覺得人就多了,就覺得開始流行了,其實還遠未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興盛氣象,大家還需共同努力才好。

以上問題是我個人近來的感受,希望詩詞歌賦能夠藉助今日頭條、悟空問答這樣的平台,興盛起來、發達起來,那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大幸,也是我等愛好者的大幸,與諸師友共勉。

******更多佳聯巧對、詩詞歌賦,請關注頭條號李說一,探討學習,吟詩作對


「對聯門檻太低"這個說法我不贊成!而"牛頭不對馬嘴"之類當然更稱不上傳統意義上的對聯。

前不久,悟空問答中有個問題「如何看待蹩腳對聯?",我讀了絕大多數答主的回答,其中有許多觀點,我並不太贊同。此刻,又看到這個問題,想必在頭條平台中對什麼是正真對聯,這個問題已引起聯友們的廣泛關注與探討,可喜可賀!我也忍不住想談點個人看法,與各位交流,圖個共免!

一、首先自我坦言:我進入悟空問答玩對聯,時間不到一個月,是個十足的"聯盲"。雖然在問答中拙對了近百聯,但對其理論不知所以,全憑興緻與愛好。因此,聯友們"玩玩而已"、"開心就好"、"對聯的光大與發展是大家、專家的事"等觀點,我也認同。但我也有看法!

二、對聯,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瑰寶,天下絕無僅有!在中華大地深受民眾的喜愛!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她獨特的文字、語言、韻律、意境等特色。做為後輩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繼承和發展下去。但是,如果現在的我們,拋棄傳統,僅憑興緻而為,不考慮不發揚其固有特色,那麼,與節假日一句賀辭、祝福語之類又有何區別?恐怕,我們的前輩也英魂不寧啊。

三、有人在問答中說,真正的對聯由專家、學者、大師們去做。這是嚴重不負責任的觀點!我們平民百姓玩玩開心,表表心情,這點我也贊成。但我們切不可推脫責任。民族文化的發展要靠全民的努力。我們初學,一步一步來,但我們努力的方向要正確,否則,所畏"民心所向","開開心"就會導致嚴重後果。

四、最後,我要高呼:「讓更多的對聯愛好者加入頭條對聯舞台上來吧!"水平不論高低,開開心心盡情玩!只要我們努力的方向正確,在法津下自由,在規則中玩樂,不放棄肩上的職責與義務,那麼,中華文化希望永存!對聯文化後繼有人!


對聯門檻不低,一幅好對要求即符合聯律又具有意境且對仗工整。現在的頭條問答只是個文化娛樂平台,網友們都是抱著休閑娛樂和學習文化知識的心態參與了進來,當然會出現水平高低參差不齊的情形,通曉對聯知識的人對得句子好一點,初涉對聯的人對得可能差一點,但是經過積极參与努力學習並隨著文化知識的增長而後會對出很好的句子,這對於提高對聯網友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很有益處。我發現關注我的網友中有的一開始聯句水平不高,不講究聯律,平仄不論,但是現在進步很快,聯句越來越好,人氣也很高。

我涉對聯平台時間不長,也就是幾年前使用今日頭條才開始入門,起初確實一竅不同,對於漢字的平仄,對聯的聯律知之甚少,當時很羨慕高手們對得句子工整優美意境絕佳,而我卻想不出那麼好的句子,這之後我就買了些對聯書籍惡補對聯常識加之本人從小就愛好文學,經過這幾年學習,現在勉強也能應對幾句,但在千古絕對面前我也是無能為力。

對聯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我們要學習要繼承,要把詩詞對聯這個文學形式發揚光大,沒有人學習沒有人參加沒有人感興趣那還能發揚光大么?現在我發現頭條問答里愛對聯的網友越來越多了!大家都積極地參與進來了,這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局面,在這裡我也希望國家楹聯協會的高手大家們來出句引導和參與評論,也歡迎廣大平民百姓和民間大士踴躍參與積極評論,但我希望評論都是善意的而不是惡語傷人,如果有人惡意抨擊打壓別人我希望頭條給予封號處置。

我這次回答不談對聯規則和詩歌韻律,因為這些知識大家能從書本上和百度中獲取,我只有一個小小的建議給喜歡對聯的網友們,如果你想在手機上打字時就知道一個漢字的平仄韻律,請下載和使用迅飛輸入法,並停止使用不帶漢字平仄標示的其他輸入法。當你對句時要先把出句的平仄分析出來,確定是上聯還是下聯,然後確定自已是該對上聯還是下聯,並把上聯書寫在前面,上聯尾字必須是仄韻,下聯尾字是平韻,不可以在尾字上同平同仄,如果上下尾字同平同仄那就分不出誰是上聯誰是下聯了,要知道對聯的上句下句就是以尾字平仄相對來判定的。

最後,祝頭條網友工作順利,身心健康!


《趣說對聯》

我喜歡對對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會那麼一兩手技巧!其實只要是在中華文化土壤里浸潤過的人,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是信天游蓮花落二人轉,誰不是耳熟能詳,侃得出一兩句來的,而對聯文化恰是從這些土壤中躍出小精靈啊!

如果單從文字量上看,對聯的門檻的確不能跟文學創作的相媲美,但優質的對聯卻因它精緻小巧,意境清新,有些對聯精品甚至稱得上玲瓏剔透,巧奪天工,文句中聲韻俱佳,讓人心領神會,妙不可言。然對聯佳作並非輕而易舉能得的,必須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生活閱歷方可雕琢而成!

網上有不少網友對出的對聯的確粗枝爛造,文句不通,章法不對,甚至是言不達意,那其實根本也就算不上是對聯,只是網友們的自娛自樂的消遣而已!

其實在我看來,對對聯其實是一種普適性的文化活動,雅俗共賞,群眾也喜聞樂見。在我們民族的文化園地里能延綿不斷,獨樹一幟,是和對聯具備「上可凝練陽春白雪的風雅睿智,下可通融下里巴人的幽默詼諧」這種雅俗共賞的屬性有關的。

雖廖廖數十字可鋪開萬里畫卷,千古人生,這才是對聯文化的精氣神所在。

我認為對聯這一文化元素在中華文明中絕對是極具生命里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網路世界為它注入了更強大的生命張力,它更讓人喜聞樂見。奇思妙想渾然天成,真知灼見躍然字間,賞玩者在心領神會的默契中得以修心養性,何樂而不為呢?

我喜歡對對聯,但崇尚靈光咋現的信手拈來,而懶於反覆推敲的苦思冥想,能對上自然好,就是對不上,風花雪月、春秋冬夏的在腦子煮上一番,也是挺有味的,構思與玩賞同步——或許這恰恰是對聯的魅力所在。在閑淡生命里,不能聞達於諸侯,只取修心養性,逸一份清趣於人間,美哉!

置身頭條里,獨樂樂亦與眾樂樂,樂不可言!


不是門檻低。是大家不懂裝懂。把兩行相等的文字湊在一起就叫對聯。不過流行起來是好事,畢竟是中華傳統文化,算得上國粹文化了。我們華夏子孫有必要學習繼承,而不是讓它進入博物館。本來從事對聯創作十餘載,感觸良多。不過對聯屬於小眾文學,圈子人多,局外人少。況且詩詞盛行,難有對聯地位。本人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喜歡對聯的話可以多多交流。


「貼春聯」是我國影響最廣泛,數量最龐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文化之組成部分,也是舉世罕見,無與倫比,最偉大,最具傳奇色彩的一項專業的文藝活動,啟初時只是除夕時用的,一般用紅紙寫上吉祥祝福之語代表喜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才蔓延到紅白喜事之中,形成中華獨有的古老的特色文化,一至留傳至今,而現今頭條悟空問答平台上有些朋友們寫對聯比較隨意,只重意境不重格律,平仄聲韻。甚至你不信專門觀察研究市場上買的那些對聯,也有上品佳作。但為數不多,絕大多數不講平仄,更甚至還犯了重意的毛病,表面上看很吉祥喜慶,實再枯燥無味。比如「赤心迎來三江客,笑顏送去四海賓」。大家都看是不是上下聯表達的是一個意思,這種對聯就是一個空殼,實際沒有內涵,一點不可取。我見過這種對聯太多了,不再一一列舉,還是言歸正傳吧!這些也不能說明現在寫對聯門檻低了,中國楹聯協會就是專門研究和創創對聯的權成機構,它成立時曾有人給它獻上了生日禮物。原聯是:

上聯:天地風雲皆有對,

下聯:龍鳳飛舞世無雙。

就是對寫對聯不能隨意,要求極高的有力證據。

對聯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用對偶修辭手法為主要特徵的文體形式。從華夏文化本源上說,對聯最初的形成依存與兩個方面的因素。首先肯定的一點是他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裡面所固有的陰陽對稱的思維定論格局。促成了形式上要相對,內容上要相聯,由此對聯便應運而生,生生不息,充滿活力。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其次就是漢字的義、形、音三元一體的特性特別適宜於形成對偶的句子。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也特提出:「造化賦形,支體必奴。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遠載百慮,高下相沫,才然成對。

其實對聯最早萌芽之初,形成雛形之時,並沒有真正的用於,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之用。而是文人相輕,互相之間爭強鬥智、買弄文才而在平時生活中進行的口頭對應,純屬於文字遊戲。這類應多以諧巧性為主要特色。卻說這種對句的形成在晉代就有了特例

要寫好對聯,必須掌握以下幾個特點(一)、字句相等:即上下聯字數必須絕對相等。出現分句時上下聯分句數也要相等。如這個由多分句組成的對聯:

上聯:過苦年,苦年過,過年苦,苦過年,年去年來今變古。

下聯:讀書好,讀好書,書讀好,好讀書,書田書舍子而孫。

(二)、詞語對仗:對聯上下聯中所對應的詞性基本相同相當。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其它詞性也是一樣。以這幅對聯為例請朋友們詳細品味。

上聯:門迎白塔寺,

下聯:春滿黃金台。

其中「門」對「春」為名對。「迎」對「滿」為動詞相對。後邊三字為地名相對,而且「白」對「黃」還是顏色上的相對。

(三)、平仄對立:對聯最起碼的要求是句尾聲調平仄相對。平常都以上聯為仄收,下聯以平收。如果要更進一步的要求,那就得要注重句腰處。即五字句中第三個字,七字句中第四個字要平仄相對。最高的要求是依照五言,七言律詩中的句式。每兩個字為一個音節,逢偶數的字為音節點,同聯中每個音節點要平仄相交替。上下聯之間音節點要平仄相反。以下面一副對聯為例進行說明。

上聯:鶯語雕梁,年來歲月何曾異。

一一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花明綺陌,春至風雲自不同。

一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節奏對應:指上下聯句式節奏要相互對應。如這副大家熟悉的對聯。

上聯:松竹梅歲寒三友,

下聯:桃李杏春風一家。

本聯是七字句式,很有特點,值得注意,它不同於一般的四三節奏,而是基本不常見的三四節奏。你再仔細品味,便會發現,本聯上下聯前三個字都是三種獨立的事物,各含三種樹名,而且每個字均為一個獨立的節奏。值得思考研究。

(五)、內容對稱:這個要求就是說上下聯的內容要盡量做到相匹配。而且要共同體現一個主題。最忌上下聯內容互不相干,形成兩個獨立體。也不宜上聯內容超大極大。而下聯內容卻甚小甚微。這就形成大小不配的格局。舉一例加以說明:

上聯:梅為迎春先爭艷,

下聯:烏因報喜早放喉。

縱觀此聯,雖上聯的梅為植物,下聯的鳥為動物,也不屬同類。但由於該聯創意特別高明,立意新穎,都為迎春這一主題盡職盡責的服務。組成了一幅非常和諧的迎春圖。不失為一種獨創,一副佳聯。值得我們在頭條玩對聯的朋友的研究學習。

通過以上的講述和分析,大家就會明白寫對聯的基本要求還真不一般。要求也是挺高的,要學習好掌握好寫對聯的正確思路也沒有那麼容易。所以肯定的說現代對對聯的講究未必不及古人那麼重視。也有許多文化名家在默無聞,一絲不苟的為傳統對聯文化服務做貢獻,並寫下了許多精典的名聯佳對。所以說現代對對聯門檻低了,這句話純屬謬論,本人不敢苟同。只是由於現在自媒體中網民們有一部分未入門的朋友,來了興趣隨心所欲,奏個熱鬧,圖個開心玩玩罷了。所以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在大眾眼裡出現了一個負面誤區。

本來吟詩做對只有專業文人才能做到的事,而現今誰人都可以吟詩作對聯,不夠嚴謹,對聯之中出現平仄失調,對仗失衡,大部分對聯內容和語言陳陳相因,俗套較重,文學性極差,更說不上藝術性了。還有些連上下聯字數都不相等也要拿出來讓人看。還有些虛妄之徒本來就對對聯詩詞一巧不通,卻動不動說原創什麼幾律幾絕,什麼絕對。以引讀者眼球,當你看到其作品時卻不屑一顧。作的詩充其量還不及人家順口溜,打油詩。對聯對得會讓你笑的肚子疼。上下聯對的風馬牛不相及,換言之就、是牛頭不對馬嘴。但人家的閱讀量和點贊量卻一路走高,青雲直上,這就是題主說的對聯門檻低的重要原因。

最後我要說的是,雖然是網上大家互娛互樂,還是有點專業性的東西再往出來曬。不然會對中華傳統文化帶來負面影響。文學本身具有專業性,藝術性。若肆意妄為,不僅會讓人貽笑大方,還會給對聯文化帶來沉重的傷害,讓傳統文化丟了根,失了魂。咱們豈不是淪為敗壞濺踏中華文化的千古罪了嗎?我可不想背這個黑鍋。不知頭條各位才子先生們,才女們怎麼看,歡迎關注秀才,並進行點評,各抒己見。謝謝!恭候各位賜教!


對聯不是每個人都會玩,文化有高低之分,重在參與與否,沒人參加這個平台,設這個平台幹嘛,如果你說你好很,那你就一個人在台上表現吧,我看到時候你也會泛味的。打個比方,黑社會老大他橫行鄉里,他難道一個人就可以霸道嗎,答案肯定是:不敢,如果一個人會被人幹掉,為什他沒有被幹掉,因為他有一幫小弟護著。再者就是年青人都沒讀過五經四書,讀的都是白話文,寫散文、記敘文還差不多。還有就是你會吟詩作對,不一定其它方面你比年青人強,比如數理化英語等,說不定拿到你面前你不曉得是什麼,解釋給你聽,你都雲里霧裡。所以說不管怎樣都不要看低了別人,特別不要看低年青人。在這個平台上你對作聯有特長,你可以傳授知識,可以指點,但是不要噴人,噴人亂噴那是教養不嚴所致,不但得不到尊重,反而會激起人家的咒罵。好了,各位網友有特長的傳授心得,不懂的多請教虛心一點,為這個平台辦的有聲有色盡一份心吧!


答,這一共是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對聯是不是門檻太低?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門檻?常見的門檻有執業證書、學歷證書、資金證明、戶籍、年齡、姓別等等相關的限制範圍。對聯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是沒有門檻的,但是,自古以來它就有一個約定的玩法,這個玩法是要求選手自覺尊守的,並沒有官方的條例。答案出來了,對聯不存在門檻問題,只存在會玩不會玩問題。

第二問是,為什麼會在不會玩的人群中流行?是因為大多數參與的群眾都愚昧無知!上世際60年代未,我經常看到有開批鬥會的。人民群眾並不了解台上挨斗的人的真實情況,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那個時代流行的是你敢不敢站出來,而不是你發表的意見對不對。

對聯文化也一樣,目前是處在點背的時候。我們這個時代當下最流行的是不守規則,很多人都夢想自在成人。對聯自然而然地成了大家調戲的對象。我相信,再過幾十年,平台規範了,人的臉皮薄了,人們一定會給對聯平反的。(完)


"對聯是不是門檻太低,明明牛頭不對馬嘴,怎麼突然這麼流行"。

門檻高,牛頭倒是全對馬嘴,卻不會有多少人能夠參與。正因為"門檻低",所以才會有許多人土參與,人一多,自然就流行。

但是,參與的人,大多都不是內行人,所以會鬧些笑話,答題內容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這很正常。(我個人就喜歡看鬧笑話的答題,覺得這是一種娛樂。)

參與最重要,只要有機會參與進來,大家就會不停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已的知識水平,因為不學習,不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就寫不出好對聯,拿不到好名次,也得不到相關的一些獎勵與肯定。這就促使初學者不停的學習,最後由行外人變成行內人,由"不對馬嘴對上馬嘴"。

拿我來說,就是從低門檻中進來,又慢慢學習的,在開始學習答題的過程中,同樣寫過不少"牛頭不對馬嘴"答題,現在已進步了一些。如果門檻一開始定得高,除過少數專業人員之外,我估什沒有多少人會有機會參與,更不會出現"流行"二字。

還有,參與悟空問答的廣大網友們,可以將閑暇的一些時間,用在學習正能量的文化知識上,百利無一害。另外答題還有很強的娛樂性,所以會有許多人參與。

以上幾個觀點,可能就是此題的答案之一吧!


「悟空問答」問得好,李說一先生分析的透徹、明白。

其實現在是入楹聯,高水平,低水平,非專業,非文憑,湊熱鬧,去寂寞,尋快樂,找開心如此等等。

入聯者有的是探索學問;有的是推銷古文化:儒、道、佛;有的是退休去孤寂;有的是勤奮好學;有的是尋覓知音:有的是胡噴取樂如此等等。

所有這一切,今日頭條能有如此輝煌,悟空問答能有如此繁忙,都是因為組織有序、激勵鼓勵、有問必答、有答必成。實踐低門坎、任人進、高篩選、薦其精。造出下泥巴人、陽春白雪並舉。展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萬人崢嶸 、欣欣向榮的春節聯歡的大好形勢。


推薦閱讀:

上聯:天上雨落淚,如何對下聯?
有什麼好看的青梅竹馬古言重生文推薦?
現在一些大賽聽寫的生僻漢字和詞語都沒什麼人用,這些字和詞語有何存在的意義?
文化歸屬——靈魂的歸宿

TAG: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