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還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嗎?


謝邀。子淵出於對《永樂大典》的強烈興趣,曾經有一段時間專門查閱各類史料和有關部門對外披露的檔案,發現答案是否定的——《永樂大典》很難出土完整版本了,而在當今世界,現存的《永樂大典》也非常不樂觀。具體的且聽子淵為君道來。

▲北京皇史宬

由於《永樂大典》字數太多(總字數超過3.7億),因此永樂年間只抄錄了一部。後來因為嘉靖皇帝非常喜歡此書,這才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下令重抄寫一本,結果一直寫到隆慶皇帝登基時才完成。《永樂大典》正本被送回南京文淵閣妥善保存,副本則被收藏在皇史宬。不過到了乾隆年間,這套書只有8000冊,所以有不少學者懷疑當時並未抄完。

▲明世宗朱厚熜永陵

對於正本的去向,後世有多種猜測並爭論至今。顧炎武認為大典已經全部亡佚,而民間則相信已經用來給嘉靖皇帝陪葬。朱厚熜駕崩時,抄寫工作還在進行,便沒有立馬下葬。但這場葬禮也不能拖延太久,因此很多人相信,嘉靖年間抄本之所以只有8000卷,是急於下葬而沒能抄完。然而經現代遙感探測技術證實,嘉靖皇帝的永陵內部嚴重積水,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意味《永樂大典》原稿已無法讓後世看到。

▲反映義和團運動的畫作

至於這8000冊的抄本,命運也好不到哪兒。早在明代後期,大典就開始流失,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編修《四庫全書》時﹐發現該書缺失2422卷,大約有1000冊。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翰林院藏書被洗劫一空,大典又因此遺失上千冊。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清廷組織修繕翰林院時,赫然發現《永樂大典》已不足5000冊。更令人氣憤的是,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還是相關人員監守自盜,按照《清史稿》的說法,光是文廷式一人就曾盜走百餘冊。等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翁同龢組織清查時,大典僅存800冊,不到原書的8%。六年後,翰林院又被義和團民焚毀,大典燒毀300餘冊。

▲明《永樂大典》真品

次年六月,英國交還330冊《永樂大典》,沒到一個月就被各級官員私吞殆盡。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只有區區64冊。如今,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161冊,台北故宮博物院存有62冊,美國藏有40冊,英國藏有51冊,德國共5冊,日本各地圖書館和韓國亦有搜集,共計20餘冊。可嘆皇皇巨著,卻落得如此境地,不得不令人痛惜扼腕。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文集。明成祖永樂年間由成祖下令編纂,翰林學士解縉、姚廣孝負責編輯。

這部曠世大典只是目錄就有六十卷,全套書共有兩萬兩千卷,分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計三點七億字。曾經名為《文獻初成》的《永樂大典》由二千多名明代學者用了五年時間編成,所收錄的內容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內容廣泛豐富。

《永樂大典》的正本被疑在明成祖的長陵之中,但並不能確定。副本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搶掠或燒毀一部分,剩下的兩百多冊現存北京圖書館。清代高宗乾隆下令編輯《四庫全書》,也是一部大型叢書。修書的紀曉嵐也曾翻閱《永樂大典》作參考。

歷史上編輯大型叢書的時候並不只一次。漢武帝時期劉向、劉歆父子就曾編寫過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名為《七略》。隋、唐時期都大量徵集過民間圖書。北宋時編輯過《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但規模不超出一千卷,無法和《永樂大典》相提並論。

《永樂大典》的正本下落是個迷,如果真在長陵,也有可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如果不在長陵,這樣卷帙浩繁體量超大,真不知道能夠藏在哪裡。但既然沒有明確定論正版被毀,或許真有一天會重出江湖。


感謝邀請!前幾天看中央十套說永樂大典全套書可能存在於嘉靖的陵墓內,只是現目前的考古水平不允許挖掘,永樂大典全套可是有四十立方米啊,卡車裝三卡車!全手工抄寫,先人真是偉大!如果真還存世那真是極好!別說有什麼四庫全書可以替代和媲美。

在清代光緒 二十六年(1900) ,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軍隊侵入中國北京, 大肆掠奪與破壞, 《永樂大典》亦遭浩劫,大部分被焚毀,未焚者多 被劫走,運往英、美、法、日等國。流散於世界各地的《大典》殘書, 經數十年反覆搜集,查得共有 300 多冊,約 800 多卷,不到原書的百分 之四!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無不為之痛心。 但即使是殘存的部分,仍然令人驚嘆於它的浩瀚,仍然有很多學 者從中發掘出很多珍貴的學術資料。因此,每個做學問的人都不免會 想到:要是《永樂大典》能完整地重現於人世,那有多好! 近年,中國北京有一位學者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這個願望, 有可能實現! 這不是幻想小說,更不胡說八道,而是有相當可靠的根據的。 原來,八國聯軍毀壞竊掠的,是明代嘉靖後期重抄的副本;後來 陸續搜集到的殘本,也都是副本。至於正本,迄今連一頁也未曾發現, 其下落也一直沒有正式的確切的記載。有的說是重抄後歸於南京毀於 火災的,有說是清嘉慶間失火於乾清宮的,又有說可能於明末被焚於 經推敲就顯出漏洞,不能令人信服。 最近,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欒貴明為殘存的副本影印本所編的 《永樂大典索引》 ,在該書序中欒先生提出:正本當是被嘉靖皇帝死 後帶進墳墓中去了。 欒先生的論證相當有說服力。至少我對此是相信了。 原來,明世宗嘉靖皇帝對《永樂大典》 「殊寶愛之」 , 「時取探 討」 , 「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 。甚至在他的諭書中,也引用過 《大典》的內容。1557 年,有一天宮內失火,嘉靖首先命人搶運此書, 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足見此書在他心中的份量。至 1562 年,嘉靖命 人「重錄一部,貯之他所」 , 「以備不虞」 。但欒先生提問:為什麼 在宮內失火五年後,才下令重抄呢?除去「以備不虞」的光明正大的 理由之外,還有其他緣故嗎? 嘉靖下令重抄此書後,過了四年另四個月,就死了。而他死後三 個月下葬,葬禮剛畢,新皇帝隆慶便宣布《永樂大典》已抄成,並多 次賞賜參與重抄的儒臣。 《大典》正本失蹤的時間,與嘉靖的喪葬期 如此重合,令人不得不想到正本的去處。試想,既有對此書價值的深 刻認識,對祖宗(永樂皇帝)的崇拜,又有對此書「殊寶愛之」的占 有動機;既有達到佔有目的的巨大權力,有周密設計的智謀和嚴加保 密的手段,還有道佛「轉世」的迷信妄想

——這些,除了嘉靖帝以外, 還有誰呢? 欒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國古代皇家修典既成,在大肆張揚、下諭 褒獎的同時,必然多次載記該書典藏於何所,並在官修書目中著錄, 以顯示皇恩浩蕩。這是國家修典的定式。 《永樂大典》的重錄,卻成 為僅有的特例,並沒有這樣做。歷來以簡明扼要著稱的《明實錄》 , 記載皇上對《永樂大典》重抄諸臣的表彰及愛憐之情,卻連篇累牘, 不嫌其煩,可偏偏都未提及《永樂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麼地方。 這確實令人非常費解。顯然,如果寫出一處來,那另一處究竟在哪裡, 就會引出更大的疑問。看來,這是有意的隱瞞。因此,欒先生認為可 以肯定, 《永樂大典》正本的消失,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突然性。 欒先生從事《永樂大典》研究和編撰索引,是錢鍾書先生悉心指 導的。本來,錢先生還答應為這部索引寫序。那麼,欒先生的上述見 解,肯定曾經與錢先生討論過。不知錢先生如何看,可惜先生已駕鶴 仙去。不然,我們倒可以聽聽這位當代最睿智的大學者的看法。 當然, 《永樂大典》到底是否做了嘉靖的陪葬物,在打開他的永 陵地宮前,欒先生的說法只是一個合理的推測。但據欒先生估計, 《大典》全書大概有四十立方米體積,並非等閑小物。即使暫不發掘 永陵,以現代科技手段,也當能夠探測出來。而只要地下玄宮沒有進 水,這部人間瑰寶就一定完好無恙。如果這樣,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 有朝一天《永樂大典》完整出土,將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中國文化 發展的歷史,將有哪些章節得重新改寫,現在簡直無法估計。但可以 肯定地說,會有許多出乎現在人們意料的補充和改變。在全世界人類 中,古代中國將再次成為最令人驚羨的焦點。那時候,我們將會寬宥 地認為,四五百年前的嘉靖皇帝的巨大貪慾,反令後世受益。 欒先生的推斷,也許很快就可以證實。那麼,如何動用最先進的 科技手段,萬無一失地將《永樂大典》出土和保藏,就不只是中國的 事,而也是與全人類有關的大工程了。一百年前,那些侵略中國的國 家欠了中國人民一筆巨債,也欠了世界文明和人類良心的一筆巨債; 而到時候,歷史老人也許會給那些國家的政府提供一次「還債」的機 會吧。 我們期待著。


謝謝題主的提問。首先亮明觀點,《永樂大典》出土完整版本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永樂大典》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了古代圖書約七千餘種。

《永樂大典》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永樂正本,但從未公開面世。另一個是嘉靖副本(也叫做嘉靖抄本)。全球現存800餘卷,400冊左右,均為嘉靖副本。換句話說,我們討論的只是僅有一套的永樂正本,還有沒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

有人說正本毀於乾清宮大火,但並沒有這方面的可靠記載;有人說是毀於李自成攻陷北京後的大火,這一點同樣得不到證實。可見,類似的這些說法可信度都不高。

還有人說正本作為嘉靖皇帝的陪葬品埋葬於永陵。也有很多人把出土完整版本《永樂大典》的唯一希望放在永陵。但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去過定陵地宮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作為與定陵非常類似的永陵,其地宮幾乎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儲存一萬多冊《永樂大典》。況且,永陵地宮已經進水的情況早已經成為有關方面的共識。即使永陵地宮中存有《永樂大典》,恐怕早已經腐朽。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註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永樂大典》,若是誰得到,必定焚香禱告,這是天底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寶貝!哪怕庚子賠款的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恐怕也抵不上這一套書。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百科全書式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古代圖書七八千種,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證明中國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明卻最豐富,三千年綿延而不絕,別無分店!

《永樂大典》是否還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首先我們要清楚《永樂大典》一共有幾個版本,現在的情況如何。

《永樂大典》一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完成的《永樂大典》,也稱永樂正本或永樂本;還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重錄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體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差別。

現在全球僅存800餘卷,400冊左右,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去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藏有約221冊,中國台灣圖書館藏有60冊,這60冊是從戰火中遠渡重洋先到達美國,後運往台灣而留存下來的。同時,這所有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副本,並不是永樂正本。

嘉靖皇帝雖不是一位功勛卓越的皇帝,但是對《永樂大典》卻是一往情深,枕邊讀物即是《永樂大典》,在嘉靖36年,宮中發生大火,嘉靖帝多次發號命令,搶救《永樂大典》,之後便開啟了浩大的重錄工程,嘉靖皇帝要求,兩個版本要分藏兩處,秘不示人。至於藏在宮中的哪一個地方,沒有明確的記載。

《永樂大典》正本僅有一套,但是卻從未現身過。有種說法是,毀於乾清宮大火,但是根據《天祿琳琅數目》記載,並沒有《永樂大典》;還有人說毀於明亡之際,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種猜測,無法證實;最有可能的一種是,作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宮,因為嘉靖皇帝下葬之後,正本也隨之失蹤,但是除非打開永陵,否則也不能確認。

至於嘉靖副本為何也只剩下幾百冊,有研究專家認為,是清朝時,編撰《四庫全書》時,需要查閱《永樂大典》,這個過程中,編書官員偷竊了大量的《永樂大典》。在《四庫全書》完成之後,官方對《永樂大典》管理不那麼重視,一些官員趁機順手牽羊。

如果說出土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寄希望於嘉靖皇帝的陵墓了。


永樂大典出土完整版近幾十年或近百年無望了。

原因如下:永樂大典是姚廣孝等內閣人員手抄的,據了解只有正本與副本。正本呢,還不明確是否存在長陵(朱棣墓葬),而永樂副本呢幾乎在戰火中焚燒,到今天僅存800餘卷幾乎是散落到世界各地。上考古學時,老師讓看了 明朝陵墓考古紀錄片。當時是挖掘的明定陵(朱翊鈞),老師的解析是當時技術手段不夠以及文物保護的意識還不全面,這次考古挖掘堪稱近代考古史的大悲劇。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因為沒有得到保護措施,出土後就迅速風化了,最慘痛的是龍袍瞬間成灰。因時代問題,一些其他的就不多說了。可以自己觀賞下。 所以書籍是有纖維的,它出土後能不能保存還是兩說。明定陵挖掘呢,專家是分析過墓葬空間與形制的,當然也少不了對永樂大典是否存於長陵有深刻研究,我們就可以來看一下當時的研究結果。

  1. 嘉靖死的時候,《永樂大典》的副本還沒有抄錄完。還有就是是嘉靖帝死後是等待副本抄錄完成才入葬永陵。 這只是兩種說法。2. 《永樂大典》這部書數量龐大,據說有上萬多冊呢,一些圖書館也就藏書上萬冊而已,所以就意味著原來的墓葬結構是要增大空間,永陵的地宮規模和定陵差不多,以目前收錄到的資料來看,墓室大小並不足以裝載整部《永樂大典》。3.遙感探測已證實永陵內部全部積水,難以勘探。這就不用多說了,作為文物修復專業的學生來講,即使出土了,不用說考古報告的時間了,只是修復就需要10年左右啊。

綜上述,還是那句話,時至今日考古技術手段和多用原因不會發掘或者墓中根本就沒有;即使有,修復也是高耗能。 永樂大典是彙集了當時的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的百科全書。如果真的可以出土將是中國文化史重大發現。


只能說具備理論上的可能,但實際可能性相當渺茫。

《永樂大典》可以算的上是明朝的百科全書,不過由於篇幅實在太廣也無法廣泛傳播,因此只能作為皇室藏書而收藏於皇宮之中,說的粗俗一些,就是製作完成之後直接扔在皇宮裡存放,皇帝或者相關編篡的人員偶爾需要的時候查看一下,不需要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這部巨典只能放在深宮大院之中,無人問津。

由於實用性不大,除了編篡過程中費時費力之外,《永樂大典》完成後也只剩下了收藏價值,因此,在明成祖之後的歷史記載中,這部名著已然沒了存在感,嘉靖年間重新抄錄的副本也是因為戰亂的多次損毀才得到記載,而正本則更為尷尬,這部上萬卷的正本名著,史書中竟然沒有記載它的結局如何,以至於現在他究竟也是毀於戰亂,還是在明成祖或者嘉靖皇帝的墳墓當中,至今仍然爭論不斷。

曾經有人懷疑正本是否在明成祖朱棣的陵寢當中,這個可能性較低,第一,朱棣花費這麼長的時間編篡這部名著,不可能只為放在墳墓里,就算用作陪葬肯定也會留下副本,但現有的歷史記錄中沒有記載第三個版本的存在,因此這個可能性不大,由於隨後的嘉靖皇帝重新抄錄了副本,從這一點推斷,嘉靖年間《永樂大典》應該還是完好無損的,這也間接推斷了這部名著並沒有在朱棣的墳墓當中。

當然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永樂大典》也可能在朱棣的陵寢中,嘉靖皇帝安排抄錄的時候打開了朱棣的墳墓,完事後又將《永樂大典》正本放回原處,但這個可能性恐怕也不是很大,畢竟開啟先皇的墳墓,涉及到的問題太大。由於副本一直放在皇宮當中因為隨後的戰亂而大量損毀,而正本始終沒有出現,因此只能有兩個可能,一是放到了嘉靖皇帝的陵寢當中,二是繼續存放在皇宮中,在戰亂中徹底毀滅。

如果當年正本《永樂大典》放在皇宮之中,結合它幾百年來始終沒有在歷史中出現來看,恐怕它已經在戰亂和意外中損毀,如果它放在了嘉靖或者某個皇帝的陵寢當中,也許它還有重見天日的可能。

但考慮到《永樂大典》畢竟是紙質書籍,就算放在陵寢當中,數百年的存放,不同時代各種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它的完整性恐怕已經不好估量,尤其是結合1956年定陵挖掘的悲劇,在沒有足夠技術的保證下,皇家陵寢開啟的風險性極大,想完整得到《永樂大典》,恐怕只局限於理論上。


很悲觀的說相見不如懷念,留一個念想更好。

提起這部永樂大典對國人來說既是一種自豪,也是一種傷痛,如此集中國古典大成的曠世巨著,因為一些列原因到如今十不存一,原著一萬多冊的到如今僅僅只剩下800多卷。

原本永樂大典只有正本一部,不過因為嘉靖帝的喜愛,這才有了副本的出現,現如今市面上流傳的也都是嘉靖帝時期的副本,至於正本在嘉靖帝之後就成謎了。有人說是給嘉靖帝殉葬了,也有人說亡於明朝末年的戰亂。

我們現在假設第一種情況,正本在嘉靖帝的墓中,這樣的話完整本是存在了,不過又有一個問題出現,目前探知嘉靖帝的墓陵已經全部積水,紙張不同於其他經過幾百年的浸泡,基本不可能留存,就算萬一留存了下來,不說帝王陵不讓挖掘,就算挖掘了以目前的技術也保存不下來,10000多卷體量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很悲觀的說想要完整的重見天日基本不可能,倒不如留一個念想。

第二種假設就不用說了,若是佚於戰亂,完整本想完全保留,幾率更小。


小新讀書時期就聽聞《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這部大典編撰於大明永樂年間。《永樂大典》有正本及副本,正本還未確定是否在長陵(朱棣墓葬),永樂副本則慘遭浩劫,大部分都在戰火中焚燒而亡,今存不到800卷。

《永樂大典》是一部數量龐大而華麗的書,據說有上萬冊。正本目前杳無音信,並無確定性的信息證明它是否存在於長陵,而經過朝代的更迭,副本也跟著被偷盜、搶掠甚至是焚燒,讓人悲憤。清朝時期,宮內官員大行偷盜之事,前後20年內,《大典》從5000多冊變為800多冊。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大典》副本歷經最大的劫難,收藏《永樂大典》的翰林院被燒起了大火,一望無盡的藏書遭受空前浩劫,剩餘的則被毀燒殆盡。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永樂大典》222冊,為主要的收集和收藏館,因為流失慘重,甚至已經被毀滅,副本要完整地收回來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了。而正本的挖掘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有遙感探測證實過永陵內部積水嚴重,且不說《大典》並不在此,即便真藏於此地,等出土之後也必定損傷多出,修復工程可想而知是多麼地困難。

所以小新認為,《永樂大典》出土完整版本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從成祖朱棣下詔編撰大典到嘉靖時期抄錄副本,永樂大典實際上一共有四個版本分別為《文獻大成》、《永樂正本》、《朱棣北遷後留在南京的精華本》、《嘉靖副本》。這其中有傳言說永樂正本被陪葬在嘉靖的陵寢之中,但是經過後來的技術手段探測表明嘉靖的陵寢中有水,即使永樂正本在裡邊也早已損壞了,所以能出土完整永樂大典的希望很是渺茫。

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便有了修一部大典的念頭,當時的想法是『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是由於建國只有二十餘年百廢待興還需要恢複發展,同時戰事尚未平息。太祖朱元璋還要忙著對朝廷的改革和洪武幾大案,並沒有太多的精力、人力、財力、物力去投入到大典的編撰,所以這事也就擱置了起來。到了朱棣靖難成功,登上大位便又想起來當年太祖有過修《類要》的念頭。此時的朱棣想要修一部大典主要有如下幾點考慮:為了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繼承太祖遺志,藉以表明自己的取得皇位的正統性;通過文治武功對建文的全面超越來表現自己比建文更適合坐在皇帝的寶座上;朱棣雖然靖難成功,但所控制範圍不過是從封地北平到京師之間的一線,如果出逃的建文舉起義旗號召義師勤王朱棣面臨的局面就危險了,他想通過修大典給當時的大明文人士子們找點事做把他們籠到自己身邊以穩固自己的皇位。所以才有了《明事》中解縉匆匆的獻上《文獻大成》引得朱棣大發雷霆,還覺得他不能領會自己的意圖,還又派出姚廣孝坐鎮,這才使得大典的編修進入了正規。

《文獻大成》

成祖繼位之初就下詔『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並且朱棣為即將編修的大典找到了一個就當時來說最為合適的人選——解縉。但是解縉顯然沒有明白朱棣的種種意圖,在接到詔令後很快就集合了一百多博學多才之士,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初稿命名為《文獻大成》。單說這部,其實跟歷代的各種文獻比較的話,它已經相當相當優秀了。但是前文中我們說了,朱棣要修大典是有種種深刻的考量的,雖然此書也凝聚了解縉這個明代第一才子的大量心血,但是朱棣的種種意圖都沒有實現。所以獻上之後很快便被棄之不顧,它留在歷史中的印跡也就此消失。

《永樂正本》

在發覺解縉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後,朱棣於永樂三年派出黑衣宰相姚廣孝坐鎮監督大典的編修。此時的解縉終於明白皇帝並非心血來潮,有那麼個意思能展現自己的文治就行了;此時的解縉終於明白自己將要進行的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此時的解縉終於明白一旦大典完成自己必將彪炳千秋萬代。所以從那一刻開始解縉將自己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大典的編修當中。

從永樂三年初到永樂五年冬,歷經近三年時間解縉才將大典的初稿交由朱棣審核。經過朱棣的首肯後,大典的編修才進入下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抄錄。因為這個時候的大典還只是一個雛形,也就是說相當於我們現在寫文章打的草稿或者說是只完成了目錄部分。隨後經過了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時間,《永樂大典》才全部抄錄完成。

前後歷經近七年,《永樂大典》才呈現到了當時的世人面前。整個《永樂大典》共計約三點七億字。這部浩浩巨作共分22937卷,其中僅目錄部分就佔了60卷。抄錄完畢共有11095冊,也就是說這部巨作有11095本。他將永樂年間舉國之力所能找到的全部文獻典籍都抄錄了下來,這部巨作對於歷史的功績是現在的我們用任何文字形容都蒼白無力的。它是我們古代所有文化類型發展的總和,代表著我們中華文明所有巔峰成就的一個匯總。

《永樂大典》從修成便一直存放於南京文淵閣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就將它存放到了北京文淵閣。此後直到嘉靖三十六年,永樂正本的保存都比較完好。可是嘉靖三十六年皇宮中的一場大火差一點將之燒毀,當時急的嘉靖連下三道金牌才最終將永樂正本搶救了出來。可是從嘉靖四十一年開始抄錄嘉靖副本,至明穆宗隆慶元年抄錄完畢後,永樂正本便從歷史中消失了。不知是被偷、被毀還是被陪葬,反正就是再沒有永樂正本的痕迹了!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基本上都是嘉靖副本。

《精華本》

在朱棣遷都北京時,他就下令要將《永樂大典》全部帶到北京存放在文淵閣中。但當時留守南京的官員們就覺得我們以後要查資料怎麼辦,總不能有需要就往京師跑!於是就利用遷都前的一段時間抄錄了大典裡邊最為精華的一部分,具體有多少,根據當時的抄錄時間以及抄錄的人力肯定不會太多。這個《精華本》在後來南京留都的一次大火中被燒毀。

《嘉靖副本》

一場大火,讓嘉靖異常擔心《永樂大典》的保存問題。於是在嘉靖四十一年,嘉靖下令重抄《永樂大典》。這個重抄工作直到嘉靖駕崩的第二年才完成。由於嘉靖副本一直存放在明朝皇家檔案館——皇史宬中,所以保存較好。雖然此後經歷戰亂、朝代更替,但是到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的時候還有八千多本。借著《四庫全書》的編修,《永樂大典》開始被今天借幾本、明天借借幾本,但是基本上有借無還。所以到了清末的時候《永樂大典》就只剩下了幾千本,就這剩下的幾千本經歷了清末的歷次浩劫算是基本上散佚殆盡。據說八國聯軍的時候,就有京城的小商販撿到遺落地上的《永樂大典》。但是他不知道這是什麼,只知道裡邊的紙很不錯,然後就被撕了用來包油條。就這樣現在我們整個官方保存的《永樂大典》也就三百多本。

關於《永樂大典》的內容這裡也選擇幾個,比如裡邊有內容記載在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比如《舊五代史》;比如早已失傳的宋代神臂弓,裡邊有詳細的製造方法以及結構配圖。

現在對於《永樂大典》也只能寄希望於當時以各種方法獲得的人們能妥善保管,使得有朝一日能讓更多的《永樂大典》重見天日。


推薦閱讀:

國寶級文物遭「土味毀容」,網友炸開了鍋:丑盲比美盲更可怕
蜻蜓眼玻璃珠|紛綸五色,「眼」驚四座
如何看待挖出來文物要求上交國家這件事?
鳳紋船型青花水注是哪個年代的?
修路挖出罕見古墓,發現極致時間沙漏現象,創造中國10個第一!

TAG:永樂大典 | 文物 | 文化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