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導致口水音怎麼辦?


首先從提問中,覺得你似乎是在問口水強迫症,而不是口水音,因為口水音是一些特定行業里,比較有針對性的稱呼。比如,播音、聲樂、主持、其他語言類為主的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對口水音的問題比較敏感,口水音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而口水強迫症多和心理因素相關。

那麼為了相對比較全面的回答這個問題,就分別對兩個問題加以說明。

一、口水音

口水音是口水在口腔中產生的聲音,特別是伴隨語言使用進行中,各種語言發生的相關生理器官的頻繁運動,發生碰撞、黏連,比如舌尖與上顎在一起發音,分開時,會有多餘雜音。還有由於口水來不及下咽,堵在喉嚨里或影響了某個發音,從而產生了帶有瑕疵的聲音,這些都是口水音,口水音是一種生理現象,誰都會有,就像唱歌換氣、眼睛眨眼,吃飯吧唧嘴一樣。當然也有一些口水音非常明顯人,比如有人說話吐沫星子滿天飛,說到精彩處,用力吧唧嘴,甚至都可以聽得見對方咽唾沫的聲音。

口水音敏感人群比較特殊,比如播音員、歌星、主持人、脫口秀、相聲等行業從業者。由於口水音無法避免,很多由於職業的要求,都是需要進行人為處理,比如錄音後軟體處理,或用麥克風進行電音音色掩蓋,或利用其它聲樂進行節奏干預,很多有經驗的人會利用背景音樂進行分散聽眾注意力,但也有一些是靠後天的努力進行強化訓練,比如相聲演員,很多從基本功訓練的時候就會對著一張紙狂練貫口,知道紙面乾淨整潔,不帶一點唾沫星才算合格。

口水音的一些處理辦法

1、很多時候用聲音處理軟體後期製作。

2、錄音前、講話前喝點水,保持口腔濕潤,減輕口腔分泌物粘度。

3、多注意zh chi shi 等舌面音的發音技巧,還有L音的處理,因為L音經常會和吞咽發生衝突(吞咽時,L音會被打斷)。

4、注意講話節奏,給自己充分的換氣和吞咽時間差。

二、口水強迫症

口水強迫症是一種兼具強迫症和社交恐懼症兩種性質的心理和行為障礙。表現為過度地將意識集中在口腔,導致唾液大量分泌從而造成一種吞吐兩難的矛盾局面。

口水強迫症觸發的同時伴隨著對唾液吞咽過程的各種想像,並有可能被別人聽到了吞咽唾液的聲音,主觀上認為在別人面前吞咽唾液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非常害怕因此而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開始想像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可能出現的局面,在重要場合或者重要人物面前緊張,害怕自己會不停地吞咽唾液而引起別人的注意,於是意識被動地集中在口腔並促使唾液大量分泌,主觀上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於是開始刻意地逃避某些場合和某些人,害怕影響到自己的社交和發展前途,於是加重病情的發生,由此進入循環。

 強迫症的發病原因:

  1、性格方面的因素:性格方面的特徵就是引起強迫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從人格基礎上來看,伴有強迫症的人,一般曾經多追求過完美和理想主義的傾向,都想追求十全十美,患者朋友最初都是在緊密的關注周圍和周邊環境,比較注重細節、做事認真、對待自己要求比較嚴格、一旦事情沒有達到標準的話,強迫傾向就會馬上表現出來。

  2、心理壓力:強迫症患者朋友的心理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因為有的患者朋友需要把自己的東西收拾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這些輕微的強迫傾向其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對於我們的生活是有著很多的幫助作用的,但是,一旦患者朋友進入到自我強迫到一定的程度上的話,幾乎就已經超越了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了,這樣的話就可能會導致負面的效果,在這方面需要患者朋友能夠緩解自己的心理負擔,減輕自己的壓力。

3、焦慮因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焦慮的心理,但是在這方面,強迫症的患者朋友比較嚴重,他們總會擔心一樣事情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完美的,其實,這種強迫傾向也是一種焦慮的狀態,比如說擔心工作做的是不是足夠好,能不能找到比較如意的伴侶等等,為了緩解這種焦慮的情緒,有些患者朋友經常會把這種希望寄托在持續性和重複性的動作、想法和行為上。

口水強迫症的緩解辦法

1、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經驗以及強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衝突,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闡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以及自我重建技術。  

2、行為治療。

在對於強迫症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的流派。第一種觀點認為具有強迫症的人是藉助於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依照這個模型,治療者主要集中於通過激發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適當行為與儀式動作。第二種觀點是基於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強調對強迫行為的後果進行調節,因此在這個模型中大量運用懲罰和示範學習。


沒有那麼複雜,吐字有變化就可以了,想想你平時說話有所謂的「口水音」嗎?其實就是你播音的時候口腔太僵硬,老保持一個樣子……


推薦閱讀:

骨質疏鬆的癥狀以及各種最佳治療法
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再服西藥會否引起不良反應?
論一雙襪子的重要性與健康指數!
狐臭這件事是明確的
身上長白斑=患了白癜風?NO!NO!NO!

TAG:健康 | 口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