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帝到夏朝,經歷了幾個王?


回答參考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巨著《史記》。自黃帝到夏朝建立,總計經歷了7位天子。

首先指出問題的一個錯誤,應該是「黃帝」而非「皇帝」。姓公孫,名軒轅,號「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後世秦始皇為了表示自己功勞蓋過三皇五帝,王號不足以顯示其功業,才結合「三皇五帝」,自創了「皇帝」的稱謂。

一.天子數量

按照史記的說法,自黃帝到夏朝建立,總計經歷了7位天子(或者叫做部落領袖)。他們分別是:五帝+大禹+夏啟。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都是黃帝之後。

二.疆域範圍

疆域範圍主要在黃河上游到今甘肅西寧(黃帝登雞頭山),北至燕山,南至長江,東至大海。

在各位天子統治期間,中心活動區域從黃河上游關中地區(今陝西)一直向黃河中游地區緩慢移動,到夏朝建立時,活動中心已經移動到了伊水、洛水流域(今河南洛陽)。

其次,整個疆域僅指華夏民族的活動範圍,就是最遠到達的區域,卻不代表實際控制和統治。比如夏朝完成對東部夷族的征服和同化基本已經是夏朝晚期了。

三.民族

這個因為記錄太少,非常難以考證,只能簡單的說存在如下民族:

1. 炎黃子孫代表的華夏民族,分成無數個小部落星羅棋布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其中,黃帝源於黃河流域,炎帝源於長江流域。

2. 蚩尤部落代表的夷族,主要是指炎黃統治區域以東和以北的各部落,比如知名的導致太康失國的有窮氏(后羿所屬部落),夏朝帝杼討伐的九夷、九苑等。

3.南方的部落,比如大禹征伐的三苗。

隨附一份夏朝帝王世系表作為以上的補充:

喜歡就請關注我吧,每天有原創歷史好文奉上。ID:陽光舊事錄。


以下加粗為王,有十王。

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勝炎帝,一統炎黃部落而成為天下共主人。敗蚩尤而被諸侯尊為天子。黃帝任用倉頡觀鳥獸之跡造字。命令大撓編甲子。完善伏羲天文而推演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的紀年方法。天文、音樂、醫學、生產都在黃帝時代得到了完善。他的妻子元妃嫘(音:螺)祖教人養蠶織布,製作衣服,發明染布技術。他教民播種五穀、推演日月、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稱為黃帝。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炎帝。有一種說法認為炎帝即神農氏,也有說他與黃帝都為有熊氏少典之子,說法不一。炎帝隨母姓,姓姜(西戎羌族的一支部)。炎帝與黃帝大戰於阪(音:板)泉,連輸三戰,臣服於黃帝。

少昊。黃帝與正妃嫘祖生長子玄囂,即白帝。據說玄囂出生時候天空金光瀰漫,五隻鳳凰落入院中,百鳥皆來道賀。玄囂深的黃帝真傳,聰穎能幹,能通鳥語。他統帥東夷部落居於青陽,又稱青陽氏。他任用鳥類掌管春夏秋冬,處理政務,很多部落以鳥為圖騰。玄囂為嬴姓。

顓頊。黃帝與正妃嫘祖生次子昌意。昌意與蜀山氏女有子生於高陽,稱高陽氏。高陽氏有聖德,沉靜穩練,通曉萬事。黃帝死後高陽稱帝就是顓頊。另有記載少昊去世,顓頊與共工作為兩個最強部落首領爭帝位。共工失敗撞倒了不周山。天塌下一片,女媧氏天台山煉五彩石補天。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就是說她是顓頊的後人。

帝嚳。玄囂生蟜(音:餃)極,據說蟜極發明了橋。他的兒子就是帝嚳,黃帝的曾孫。帝嚳生於高辛稱高辛氏。他明察秋毫,恩威並重,仁厚愛民,天下臣服。相傳他設立二十四節氣。

唐堯。帝嚳長子放勛,次子摯。帝嚳死後摯繼位。摯不善於治理國家,不久就死了。放勛繼位就是堯。他的封底在唐,稱陶唐氏,又稱唐堯。在位七十年完善曆法設立閏年。改革朝政,設立百官制度開創「禪讓制」,執政90年讓位於舜,讓位8年後去世。

虞舜。名曰重華,就說舜的兩眼都是雙瞳,所以觀察細微,見微知著。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望父(音:斧),望父生句(音:勾)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音:鼓餿,盲人的意思),瞽叟生生重華。舜是黃帝九世孫。舜年少時就因為孝順聞名。後母和她的兒子多次要殺掉舜,舜也不得父親喜愛,他仍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舜執政以後功績巨大,為後世稱頌。我們下回繼續詳解。

大禹。治水有功,得到舜的禪讓和各部落推舉,天下九鼎歸一。

啟。殺死準備接受大禹禪讓的伯益,建立夏朝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紅雨文章的歡迎點擊關注「紅雨說歷史」。感謝您的點贊。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科研成果,嚴禁抄襲剽竊,違者必究

從炎帝到夏朝,一共經歷了十三個帝,一個攝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國號為「大象」,傳承大約七百多年。

1,炎帝,生於公元前二十八世紀初期,生於陝西寶雞,姜姓。是三皇之一,人稱「人皇」。

2,黃帝,生於公元前二十八世紀晚期,生於甘肅天水,號軒轅,姬姓。為「五帝」之首。

3,黃帝之子,攝政30年。

4,某帝,黃帝後裔。為「五帝」之二。

5,某帝,炎帝後裔,為「五帝」之三。

6,某帝,黃帝後裔,為「五帝」之四。

7,某帝,黃帝後裔,為「五帝」之五。

8,帝顓頊,黃帝第十二代孫,曾經和炎帝後裔共工爭帝,共工敗撞不周山。稱帝78年。

9,帝嚳,黃帝第十三代孫,帝顓頊的侄子。稱帝70年。

10,帝某,帝嚳的孫子。

11,帝堯,黃帝後裔。

12,帝某某,黃帝後裔。

13,帝舜,姚姓,黃帝後裔。

14,帝禹,又稱大禹,黃帝第二十代孫。帝禹駕崩於公元前2070年。大禹之子啟建立「夏朝」。

「大象」朝的疆域,東起山海關,西到甘肅敦煌。西南起四川貴州,東南起於韶關。

「大象」王朝的民族,主要是華夏民族,北邊有葷粥戎狄等少數民族,南方有九黎三苗等少數民族。

欲要知道大象朝的詳細情況,敬請期待冷清專著《華夏源考、三皇五帝紀》的出版發行。


我國遠古是在伏羲開始聯合周邊各部落而組成華氏族聯盟體(即我們現在所稱的原始氏族公社),聯盟體為了有個統一號令,便設立了中央行政機構,機構內設置了各種管理職務,擔任各職務的便稱為官員,(這是我國官的產生),機構的最高職位為皇,皇位就是統領眾官,號令眾部落首領的總首領,第一任首領便由伏羲擔任。因為伏羲是創造人類文明的始創人,因此後人又將他稱為對人類有過重大頁獻的三皇之一的人皇。伏羲死後,華氏族的皇位便由他的妻子女媧娘娘承繼,由於女媧又進一步推進人類的文明,使越來越多加入華氏族聯盟的各部落都從原來的原始人轉入了人類,因此後來我國便有了女媧造人的傳說。從女媧之後的華氏族皇位,雖然也歷經了許多人,但他們對人類沒有很大的貢獻,因此也就名不見經傳。後來華氏族內又出了一個研究出糧食種植的賢能之人,使人類從捕獵動物為食轉入到種植糧食為食,因為他是個賢能之人,因此便被推選為華氏族聯盟的皇,即是後人所稱的神農皇。又由於他是人類耕地種植的創造者,因此後人又將他稱為對人類有卓越貢獻的三皇之一的地皇。自神農皇創建耕種糧食為食之後,許許多多的部落都原意加盟華氏族學習糧食種植,因此當時華氏族的領域便擴展到如今的陝西大部,山西大部和河北以及河南北部,成了那時候的最大聯盟體。從神農氏之後華氏族又歷經了一些皇位繼承人,但他們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後來,陝西西北部靠捕獵和畜牧業生存的姜氏族部落,因為當時人口增多而獵物減少,於是便向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一路侵犯,一直侵犯到河北北部的逐鹿。當時的華氏族雖然地域廣闊,但以經是一盤散沙,任由西北姜氏部落的搶掠而無力抵抗,後來只好派人到陝西西北姬水一帶求助於姬姓部落。

姬氏部落首領是軒轅氏,他本是與姜氏部落首領同岀於西北少典氏聯盟體,後各自被分封到姜水流域和姬氷流域作為地方首領。

軒轅氏見華氏族使人求助,便派人勸說姜氏族首領修德少戰。然而姜氏族首領沒有聽勸,依然對華氏族各部爭殺掠奪,這才引起軒轅率姬氏族部落岀兵征討,然後在河北的坂泉與姜氏族展開了一場大戰。

由於軒轅所率為正義之師,又得華氏族各部的合力,因此大敗了姜氏族。姜氏族失敗後只好南逃到河南南部華氏族的範圍之外,後來在那裡融合地方的各部落組成了龐大的姜氏族聯盟體,後改稱夏氏族聯盟體。而姬氏族首領軒轅,也受到華氏族的擁戴,留在了河北逐鹿擔應了華氏族的皇位。

當時我國的山東江蘇一帶也有一隻強大的聯盟體叫九黎族聯盟體,聯盟體首領叫蚩尤,他也有佔領天下的野心,於是便勾結長江以南的三苗聯盟體,共同岀兵搶奪夏氏族和華氏族的領域。

首當其衝的夏氏族抵擋不住兇悍勇猛的兩大勢力的攻擊,只好敗北到河北的逐鹿請求軒轅合力共拒強敵,這才形成了華夏聯盟。

華復聯盟合力在逐鹿擊敗九黎族和三苗後,把九黎族的總首領和九黎族的名部首領斬殺後,把九黎族的各部眾和領域收納入華夏聯盟體,另扶植了當地一個有名望的金天氏作為地方的管理者,而三苗的部眾卻義釋放回長江以南。

言歸正題,說完了華夏聯盟的形成,再說說華夏聯盟的行政機構和歷代的最高領導者。

自華夏聯盟的領域覆蓋了長江以北之後,便需要成立一個統一號令的中央機構和最高號令人。由於軒轅是當時威旺最高勢力最大的人,因此他便成了最高號令者。最高號令者的職位定為帝,軒轅便是我國的第一位稱帝之人。因為當時人們非常重視五行。五行有金木水火土,金代表西方,代表白顏色,性為從革。木代表東方,代表青色,性為曲直。水代表北方,代表黑色,性為潤下。火代表南方,代表紫色,性為炎上。土代表中央,代表黃色,性為稼穡。當時軒轅把行宮建立在華復聯盟區域的最中點,以中央土的顏色"黃"作為帝號,因此人們便稱他為黃帝。軒轅正式登基之日,便是我國曆法的開始之時。我國的曆法是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起步,以六十甲子作為周而復始的循環,從黃帝登基到現在己經歷了八十個甲子,這樣就能算岀自黃帝時期到現在己有四千八百年之久。

華夏聯盟的最高帝位人選,先是以德高望重為主,後來又變成以勢力大小決定。在黃帝升天后,帝位便由德高望重和勢力雄厚的夏氏族首領承繼。夏氏族首領把行宮建立在華夏區域的南邊,南的五行為火,火為炎上,因此他便以」炎"作為帝號,人們便稱他為炎帝。

炎帝為帝時把原華氏族的糧食種植往南推廣,使長江以南的三苗也服從於他而開始了農業的耕種,因此後來南方便把炎帝當作神農供俸。

在炎帝晚年,原來被黃帝扶植的東夷首領金天氏也有了很快的發展。炎帝升天后金天氏便承繼了帝位。

金天氏行宮在華夏區域的東邊,東之五行為木,顏色為青,因此金天氏便以"青」為帝號,又因為東邊是曰出的方位,當時人們稱太陽為昊,因此金天氏又稱為少昊。

在金天氏為帝之時,原華氏族的北方首領顓頊已有了很大成就,金天氏之後他便承繼了帝位。

顓頊,昌意之子黃帝之孫,其封地在河北中部,號高陽氏。因把行宮建立在華夏之北,便以"北"為帝號,人們便稱為北帝。

在金天氏升天之後,原炎帝之後裔共工,欲與顓頊爭奪帝位,後失敗而怒撞不周山,傳說自此天柱折而引起女媧娘娘煉五彩石補天的故事。

顓頊之後,帝位便由黃帝的另一支後裔曾孫嚳承繼。嚳號高辛氏。在位時勤政愛民,是我國曆法節氣的始創人。

帝嚳之後,帝位由其子摯承繼,但因摯德能不配,無力執掌天下,便把帝位禪讓給同父異母的堯。

堯帝伊祁氏,名放勛,封地在唐(即河北保定一帶)。

堯帝是我國曆法中二十四節氣的創造者,也是我國設主欲諫之鼓和誹謗之木的開創者,一生大公無私,是後世所欽佩的偉人。

堯帝之後把帝位傳給了舜。

舜姓姚,名重華,原為河南與東夷之間的有虞氏部落,由於德行出眾,為堯帝所器重而傳以帝位。舜是我國禮義學說的始創人,因其賢德而留名後世。

舜之後把帝位傳給治水有功的大禹。

禹原是炎帝的後裔,曾把我國多條河流疏通入海,稱帝後又把華夏劃分為九州。

禹之後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孩子啟。啟為了穩固自己的家族地位,便把原來公天下的華夏聯盟轉變為私家的天下,以自己的夏氏族作為夏朝的封建統制,為宣揚自己祖上炎帝的功德,便把炎帝排在黃帝之前而形成了"炎黃"之說。

至此之後,我國已進入了封建社會。


總工大約有40代左右的王,數字各家說法不一樣,需要歷史考證。前後歷經時間近二千多年。

1、炎帝在黃帝之前,包括炎帝神農共9個王;

2、黃帝包括軒轅在內一說是10代,一說是18代,從時間上看18代王的可能性比較大;

3、顓頊,多代

4、帝嚳,多代

5、唐堯

6、虞舜

7、禹夏

8、夏啟


因為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而後有了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方,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等等。那麼七千年前烏克蘭的遺址中太極圖、萬字圖和六芒星,其實就是兩儀、四象和六合。就是說伏羲做八卦要早於七千年。

另外伏羲雖然貢獻最大,但是應該是三皇中最後的一個。因為百萬年前,北京元謀人就開始用火了,所以燧人氏應該是三皇之首。農業改善古人的生活,古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哲學,中國也發現了一萬年前的種植水稻,因此神農是三皇第二。伏羲就是站在前二位人皇巨人肩上,而思考河圖洛書,創造了八卦圖。那也是七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八卦理論的創立,極大促進古代文明的發展,黃帝應該離伏羲不太遠。黃帝在內有五位傑出的帝王。通過黃帝內經,和嘗百草,黃帝時期就有了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就是古老的中醫已經出現了。也就是黃帝時期開始,中華地區的人口就一直維持在一個高數量的位置。大量人口和農業,黃帝打敗蚩尤後,就足以成為一個國家了。之後經歷多少朝代,已經難以考證,但是至少五個部族中,出現五位傑出的領袖和帝王。


對於遠古時期歷史傳承,中國先民講究的口口相傳,由於歷史悠久,所以在口傳的歷史裡只留下來像盤古、女媧、伏羲等有巨大貢獻的元首。就如同今天說封建社會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樣,他們之間的歷史跨度很大,切莫機械的對號入座。再者中國先民注重的生生不息,所以沒有像其他古文明那樣留下鼎盛時期的所謂歷史文物。有些人以中國沒有可考的文物質疑懷疑中國古代,他們其實是坐井觀天:我們知道中國的歷史是在漢朝司馬遷才開始的,難道說從司馬遷才有的中國?有些人認為甲骨文能說明一切,那麼沒有成熟的歷史底蘊,能忽然間刻出來甲骨文?甲骨文只是記載卜辭,所以它沒想到數千年後的你說它是歷史書。 校正了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誤區之後,回到答題:從黃帝到夏朝究竟有多少王?現在很難說。對那些支離破碎的口傳歷史信且不要斷章取義,還是那句話:口傳的歷史跨度很大。但並不是不可去推測,根據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這一時期跨度應在5000年到一萬年之間,絕不是今天認定的中國史前只有2000年。所以這期間有名的幾個王都是為中國先民做出重大貢獻的。但堯舜禹肯定是沒間隔的:這是中國口傳歷史的關鍵所在,通過記載堯舜禹的禪讓和禹傳兒子啟說明制度的變革。 這一歷史跨度,在口傳歷史上稱為五帝,之前是三皇歷史,所謂的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天皇是以盤古為代表的諸皇,貢獻是順應自然,但開創了人文。地皇是燧人氏、有巣氏及其他諸皇,貢獻是在順其自然的情況,利用自然,豐富了人文。人皇是女媧氏、伏羲氏為代表的諸皇,貢獻是掌握了自然規律,從自然界食物鏈中間躍飛到食物鏈的頂端,更為可貴的是解決了天皇地皇以來婚姻不分血緣這一惡俗:女媧氏的貢獻在此,千百年來流傳的女媧娘娘錯了,女媧氏真正的貢獻是制定男女有別,且不可同姓者婚配(當時的姓指的是一個聚住區,和今天的姓不同)。 黃帝是三皇時期的最後一個皇,尊稱為軒轅氏,姓姬,是說他是在稱為姬的聚住區里誕生,又姓公孫,是說明他的血統是先皇之後(皇之子眾多,繼承皇位的子稱為公)。作為先皇的一個公孫,繼承皇位可見競爭激烈而嚴酷,口傳歷史裡黃帝幾次大戰告訴了我們。鑒於此,黃帝制定了繼承法,現在不得而知,但根據堯舜禹的禪讓可以推測,帝位繼承要帝後裔里選擇,要讓賢能者居之。從此一改皇的傳承,變革成帝的傳承,開啟了五帝時代。禹作為五帝的最後一帝,按成法應傳給益,但他縱容了兒子啟做大,所以益得到帝位卻大權旁落,啟擁有了權利,卻不能稱帝,號為王。


這個問題,能這樣提問嗎?如果一定要這樣問,得修改一個字,是「亡」,不是「王」。在解讀不了「亡」的時候,這個問題不存在,若是解讀了,就沒有這個問題。當然,將「王」改為「帝」,這個問題,仍然是問題。


推薦閱讀:

歷史倪說第六講 不留痕迹的夏朝
夏朝到底是統一國家,還是部落聯盟?
通過考古發現西周以及西周之前的竹簡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禹不是人名?禹是夏朝開國皇帝啟的父親,近年有史學家說禹不存在,虛構人物,為什麼?
為什麼沒有夏朝的文物?

TAG:夏朝 | 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