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與哲學研究需要哪些基礎?


謝邀。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要讀懂總是被列入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著作的名單內的這兩本書,也許首先需要對哲學的熱愛和理解,也許這才是最大的基礎。因為有時候,能讀懂一些東西,其實與學歷和學科背景並無關係。

《邏輯哲學論》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版於1921年。由於篇幅短小,寓言似的寫作風格,簡潔又冷靜,並不難讀。維根斯坦在這本薄薄的只有75頁的書中,強調哲學的任務應該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而不必去爭論那些毫無意義的問題。他認為,必須用邏輯上完美的語言,來重新界定哲學。他的一些哲學觀點,對當時及後世哲學家,包括對他的老師羅素,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哲學研究》是維根斯坦後期的代表作,出版於他逝世後的1953年。維根斯坦在書中表達的觀點是,哲學領域之所以有這麼多問題,是因為哲學家們全者錯誤地理解和使用語言,才使哲學變得空洞無物又形而上學。《哲學研究》,被學者們認為是無法超越的傑作,其江湖地位,似乎比《邏輯哲學論》更高。

出生於奧地利的維根斯坦,在上林茨的技術學校時,曾經和希特勒是同班同學,但沒有任何關於他們倆人關係是好還是不好的記載、傳說。維根斯坦先後在德國柏林和英國的曼徹斯特上大學,大學念的是數學和物理,他早期的理想是當一名物理學家。但最後,他卻來到劍橋大學,師從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倆人的關係一直是亦師亦友。

在國際認知科學的多年和多項評比中,維根斯坦都被列入影響世界的偉大哲學家名單。有人甚至認為,是維根斯坦,引領了20世紀的哲學革命。他的老師羅素對他的評價是:傳統天才人物激情、淵博、暴躁與專橫最完美的典範。


首先要指出,學術活動的前提是學術信息可自由流動,沒有敏感詞404存在,不然學術活動無學術性質。

大陸漢人理解維特根斯坦又要比操英法語的更困難些,德語的複雜語法擋住了漢人因沒語法的隨性思維的理解習慣過程。這是語言障礙。

由於大陸在哲學上曾有反動哲學的劃分,要理解維特根斯坦恰恰需要曾被認為是反動哲學的還原論,如果不知還原論為何物,死啃其邏輯哲學論乃浪費時間精力。這是意識形態障礙。

還原論是學術界最被濫用的思想方法,這是維基百科的原話。據本人考察,其在自然科學界屢試不爽:從萬物歸於原子到霍金時間歸於奇點;基因里女性歸於非洲夏娃等都被接受理解。

維特根斯坦是過於聰明的人,硬要把還原論應用於文化領域,他想,只要他把語言中的名詞和命題畫等號,一一對應,那任何哲學命題就只是語言問題,如果這一對應關係成立,就比其師羅素的數學公理更基礎,學術價值更高。

於是就一腦袋紮下去,整理辭彙,追蹤辭彙的原點。幾年下來,最終不得不放棄。原因是名詞無法與命題逐一對應。Y?因為語詞有多義,歧義現象,不可能單一對應命題。維特根斯坦一面說,不可說的,只有不說;一面不認輸,變法搞出圖像來對應命題。但如此一來,學術價值一跌到底。

但維特根斯坦自己都沒料到,他這一濫用還原論,無意中實驗了一把試錯,一試就中,試出了語言和命題不對應這一命題。免除了後世學者可能得化幾代人研究才會發展到要想測試這一命題。爆得大名。

當海德格爾說出語言即思維後,維特根斯坦的研究就逼迫哲學語言學拐彎,由索緒爾在維特根斯坦碰壁的死胡同里,穿壁開拓出語詞的能指(發音),所指(詞義)通道,福柯接力語詞考古學,再到拉康的文本閱讀。現代哲學就是這麼走出來的。

那為何逼哲學語言學轉換由維特根斯坦打頭,而非英法哲學人士?這就關係到德語的傳統。德語語法來自拉丁語,極其完備甚至繁瑣。任何細微差別的表達方式一應俱全。所以說德語的容易陷入專牛角尖,因為有追尋根源的完備工具,一旦專出來,就是大哲學家。這也回答了為何偉大的哲學家多為德語學者的問題。


這兩本書分別是維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代表作和後期思想的代表作。

當然,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注重對語言的分析,只不過前期思想注重人工語言(數理邏輯的方法)的方式來分析,體現在《邏輯哲學論》中,後期思想注重用日常語言的方式來分析語言,體現在《哲學研究》中。

一般的哲學著作,都會有論題或者論點,論據,論證方式。而《邏輯哲學論》這本書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沒有論據,直接全是論題。所以可能看著有點尬。

這本書有一部分是用謂詞邏輯來分析語言,懂一點謂詞邏輯看這本書的語言分析是有幫助的,舉一個謂詞邏輯分析語言的例子,這朵花是紅色的。翻譯成不太形式化的謂詞邏輯語言,對於所有的x來說,如果這個x是花,那麼它是紅色的。再進一步形式化翻譯就沒有自然語言,都是人工符號了,因為量詞符號不太好打出來,我就不打了。這些知識知道點對讀這本書有幫助,但不用學的特別好,因為維特根斯坦是哲學家,不是數學家。他的數學相比弗雷格,羅素而言,我個人認為是差點意思的。弗雷格首先是數學家,、邏輯學家,然後也可以說他是分析哲學的哲學家。羅素可以說是哲學家、數學家。

因為他寫的邏輯哲學論是沒有論據,就是沒有具體說明,建議看之前,可以看看中國教授對邏輯哲學論的解讀。比如,陳啟偉先生的一本書—《西方哲學研究》。等一些解讀類的書,一般大學圖書館不缺這一類的書。

《哲學研究》這本書有論點,有論據。但是這本書有一個寫作風格的不好之處(可能有人認為這是好的,我自己覺得可能不太好吧),就是一般作者會先說出一個論點,順著這個論點說,最後否定這個論點,引出真正的論點。但也不完全都是這麼敘述,還有就是論點不是很清晰的一個接著一個的銜接敘述,感覺都是在各種批判中說出自己的論點,好像是一本對話錄。。。和有一些層次分明的書不太一樣。比如有的書先寫出小標題,然後說出論題,然後再在對論題進行論據的支持,在總結一下或者說明一下需要反駁的論題的,緊接著出現一個銜接的論題。

看這本書最好也看看中國教授對這本書的解讀,你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帶著清晰的思想去讀,會事半功倍。


維特根斯坦:我願用一生時間,逃出「捕蠅瓶」!

作者:諸神的恩寵

從古至今,哲學家一直是個神奇的物種。無論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中世紀的奧古斯丁、近代的康德,還是現代的尼采,身上都有著鮮明個性,常能做出驚世駭俗之事。你留意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哲學家有個共性:放著好日子不過,偏要自討苦吃。在眾多哲學家裡,離我們最近、名氣最大、也最愛自討苦吃的一位,非奧地利的維特根斯坦莫屬。他為什麼要自討苦吃?他吃了哪些苦?他為什麼這麼有名?

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開了《維特根斯坦說邏輯與語言》這本書。它分六章,較全面介紹了維特根斯坦生平事迹、他的哲學思想,以及他的主要貢獻。哲學這門學科,本來就比較抽象,而維特根斯坦的著作,更以晦澀著稱。但,這本書卻相對通俗易懂,這得歸功於它的編譯——加拿大華裔學者孔欣偉。書里的主要思想都是維特根斯坦的,但很多詮釋是由孔欣偉完成的。而且,他把維特根斯坦的思想進行了分類,讓人能更全面的了解他的哲學特點。孔欣偉坦言,翻譯和編輯這本書過程中,讓他更深入了解了維特根斯坦本人及其思想,受益匪淺。

1889年4月26日,奧地利鋼鐵大王家裡,誕生了一個男嬰,他老爸給他取名: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當時大概誰也沒料到,這個小毛孩長大後,沒有繼承祖業,卻成了大哲學家。那時候,維特根斯坦家族富可敵國,在歐洲的地位僅次於羅斯柴爾德家族。和他家交往的,不是社會名流,就是大藝術家。再加上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勃拉姆斯等大音樂家經常出入他家。小維特根斯坦耳濡目染,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老維特根斯坦是個專橫暴君,年輕時,心心念念想做工程技術人員,最後卻成了奧地利鋼鐵大王。為了圓夢,他不惜拿自己兩個兒子當試驗品,強迫他們去實現他的夢想。結果,悲劇了,兩個兒子受不了這位狼爸的折磨,相繼自殺。老維特根斯坦這才恍然大悟,擔心小維特根斯坦也走上黃泉路,趕緊把他送進平民學校,不敢給他太大壓力。

上學期間,維特根斯坦成績平平,沒有任何閃光點。有趣的是,他和希特勒(沒錯,就是那個戰爭狂魔希特勒)曾出現在一張照片里。據專業人士考證,他倆同歲,在一所學校就讀,但維特根斯坦比希特勒高兩級,兩人沒交集。

青年時代,維特根斯坦遠赴英國劍橋求學,在那裡,他拜見了大哲學家羅素。博士答辯時,還當場懟了羅素,那意思就是:算了,就算我說了,你也聽不懂。羅素,不光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還是第三代世襲伯爵,風度好到沒話說。儘管被一個毛頭小伙狠狠懟了一頓,但他發現,這小夥子總能第一時間抓住事物本質,是個不可多得的哲學天才。他求才若渴,對維特根斯坦讚不絕口,甚至想把維特根斯坦培養成他的接班人。然而,維特根斯坦的叛逆遠超出羅素的想像。1914年,一戰爆發後,他毅然決然回到奧地利,參了軍。戰場上,他寫出了《戰時筆記》;被俘後,他又在戰俘營里完成了代表作《邏輯哲學論》。難以想像,什麼人能在監獄這種環境下,寫出哲學名著,大概也只就有維特根斯坦這種天才吧。

讀過維特根斯坦書的人都知道,他有很強的宗教情懷。這種情懷是怎麼來的呢?一次,維特根斯坦逛書店時,無意間看到了托爾斯泰編寫的《福音書》,他買回家,讀了一遍又一遍,愛不釋手,彷彿從中得到了天啟。從此,那本書與他形影不離。它使維特根斯坦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中,他也把這本書當做精神支柱。這本書,不僅當時在他靈魂深處鬧起了革命,後來還掀起了一場更大的風暴。

大衛,是維特根斯坦的劍橋好友,也是維特根斯坦的愛侶。他不僅給了維特根斯坦很多心靈慰藉,也為他的哲學研究提供了許多靈感和幫助。不幸的是,1918年他墜機身亡。當時,維特根斯坦感覺天塌地陷,痛不欲生。在《邏輯哲學論》扉頁上,印有 「獻給我的朋友大衛·品生特」字樣。維特根斯坦在用這種方式,懷念大衛。

從戰場上回來後,大家以為,這下維特根斯坦該消停了吧。可誰也沒想到,他又開始折騰了。這一次,他的決定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他把所有財產分給了家人,自己一個人跑到鄉下當小學教師去了。他瘋了嗎?當然沒有。這就是長期受託爾斯泰《福音書》影響,掀起的那場大風暴。到了鄉下,維特根斯坦愣了。那一霎,他才體會到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地村民的粗野行為,讓他吃驚。你想啊,他出身豪門大家,從小過慣了富貴日子,接觸的都是社會精英,和賈寶玉差不多,哪見過焦大、劉姥姥這等鄉野村人呢。他性子本來就急,沒耐心,現在脾氣更火爆了,動不動還體罰學生。別說孩子,連大人都看不慣他。雖然他很喜歡給人幫忙,三天兩頭主動為大家修各種物件,但他的人緣還是差極了,沒人喜歡他。

天才大多是矛盾的,維特根斯坦就是個矛盾混合體。他很虔誠,卻無法謙卑;對自己要求嚴,對別人要求更嚴。他再次體罰學生時,被家長告上法庭,最後不得不捲鋪蓋走人。後來,他在修道院里找到了一份園丁工作。他對新工作很滿意,心靈重獲寧靜。這是自大衛死後,他第一次享受寧靜的滋味。再後來,他又回到維也納,當起了建築師助手,設計了一棟房屋。還經歷過一段有始無終的愛情。這一次,對方是女的。

在好友經濟學家凱恩斯幫助下,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二戰爆發後,他又開始折騰了。這一次,是去醫院做打雜工。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維特根斯坦卻正好相反,他一次次自降身份的做法,讓很多人大惑不解。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1947年,他被劍橋大學聘為教授。不久後,被查出了前列腺癌。1951年,他寫完最後一本著作《哲學研究》,結束了62年的人生旅程。臨死前,他說:「告訴他們,我有一個美好的生活。」

維特根斯坦名氣如此之大,一方面在於他的哲學主張,另一方面在於他的傳奇人生。後者可能佔得比重更大。他散盡家財的行為,常常被人們拿來當做他崇高人格的證明。但這本書的編譯孔欣偉認為,這種觀點有些牽強附會。維特根斯坦給錢的對象,不是叫花子,不是農民工,而是和他同樣富有的親人——那些人,不差錢。他不在乎錢財,說明他已經活明白了,不想人為財役而已。和崇不崇高,沒多大關係。維特根斯坦是個極聰明、又高傲、又擰巴、還急脾氣的人。但,最重要的是,他特別純真。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多如牛毛,而純真的人,比大熊貓還少。

維特根斯坦到底說了些什麼,讓他這麼大名氣?從維特根斯坦的著作及書信集里,大致提煉出了以下五點,它們涵蓋了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核心內容。

第一,苦難與虛無。

維特根斯坦認為,天底下,無人不苦。失去自我,是人最大的痛苦。人無法躲避苦難,只能面對苦難。苦難從哪兒來的呢?維特根斯坦說,當人們對生活的意義產生質疑的時候,就會心生空虛,強烈的虛無感正是苦難的根源。如果人們堅信,世界本身是有意義的,便不會覺得人生無聊,就更能忍受苦難,甚至能以苦為樂。相反,如果人們認為世界毫無意義,那痛苦就會加倍襲來。

第二,世界的意義不可說,但能被感知到。這是維特根斯坦最重要的思想。

維特根斯坦認為,世界無所不包,且沒有邊界。連世界之外這個概念,也屬於世界的一部分。但他說的「世界」,並非肉眼看到的現實世界,而是抽象的邏輯世界,只包括邏輯空間里的事實。他認為,沒有邏輯,人無法進行交流。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我們聽不懂瘋子的話,因為瘋子的話是胡言亂語,毫無邏輯的。有人可能覺得,討論世界有沒有意義,有什麼必要嗎?不同的世界觀決定了不同的人生觀。認為世界沒意義的人,很可能喜歡過享樂的生活,每天得過且過,不求上進;認為世界有意義的人,可能會選擇迎風搏擊,更積極地生活,去體驗人存在於世界的意義。你看,世界有沒有意義,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對不同人來說,它具有不同的作用,能造就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維特根斯坦眼裡,世界的意義就是生活的意義。他指出,生活的意義不能用語言精準表達,凡能被說出來的,多少都會偏離原意。事物本來是怎樣的,就是怎樣的。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時,人應該沉默。

第三,生命與永恆,這也是維特根斯坦哲學的重要命題。

我們一般認為,死亡是物理行為,對人來說,肉體消亡,意味著死亡。但維特根斯坦不這麼想。他認為,死亡不是生活中的事件,死亡是沒有被活過。都說人死如燈滅,誰也不知道靈魂能否永恆存在。維特根斯坦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生謎題不能靠長生不老來解決。人活在時空中,人生之謎的答案卻在時空之外。他說,永恆不是無限的時間延續,而是無時間性(這一點,他和康德、叔本華的思想是一致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人活著,絕不能被時間裹挾。活在當下,即為永生。

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思想,與我國佛學經典《金剛經》里所說的:「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高度契合!大道至簡,你會發現,世間的最高智慧,最後都通向了同一個目的地。

第四、科學、迷信與宗教。

維特根斯坦一生信仰基督教,有強烈的濟世情懷。他認為,宗教和迷信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是一種信任,一種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人生終極意義,能讓人變得更好;後者來自於人內心的恐懼,是一種迷惑手段,也是某些人的謀生手段。雖然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給許多便利,但維特根斯坦對科學並不感冒。他認為,科學是研究客觀事物的,它總能幫人把所有過錯推給外部客觀事物,因而,人本身是無罪的;而宗教正相反,它讓人內心飽受折磨,在痛苦中掙扎,然後讓人變得更好。一個是自我欺騙,一個是自我反省,這就是科學與宗教的本質區別。維特根斯坦覺得,每個人基於不同價值觀,過著不同生活,很難說哪種生活比另一種生活更好。每個人在尊重別人生活價值的同時,也在尋找、思考、獲得並堅守自己的價值。 這個世界,應該是多元的、包容的。

第五,邏輯與語言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最大貢獻。

在《邏輯哲學論》序言里,維特根斯坦說,也許只有那些曾經有過書中相似思想的人,才能看懂這本書。維特根斯坦有個著名的觀點:人不能思考任何非邏輯的事,不然,人就必須非邏輯地思考。他堅信,哲學不是理論,是活動,哲學的目標是澄清思想,把說不清的事說清,讓模糊思想變得條理清晰。

維特根斯坦認為,「我」是世界的界限。這句話聽起來很狂妄,堪比釋迦摩尼的「天上天下,為我獨尊」。如果你僅從字面去理解這兩句話,那就錯了,大錯特錯!這裡講的是維特根斯坦,所以釋迦摩尼先放一放(其實他倆真的很像)。「我」是世界的界限,那這個「我」又是誰呢?維特根斯坦認為,你可以描述「我」,但那個「我」,只是你眼中的「我」,是作為客體的「我」,哪怕是我在想「我」,想的也是作為客體的「我」,而不是那個作為主體的我。所以,作為主體的我是無法被思考和描述的,主體的我指的是形而上學的主體。(也就是說,同一時空里,一個人不可能存在兩個主體的我!)維特根斯坦進一步指出,要思考世界上的任何現象,必須要基於一個主體對世界的體驗,我的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我的體驗。世界獨立於我的意志,我的意志無法改變外在客觀事實,但可以改變作為主體的我這部分。因為我的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作為主體的我的體驗,所以說,我是世界的界限。

好了,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精髓說完了。這本書結尾處,編譯孔欣偉還特別提示,想更深入了解維特根斯坦思想,推薦閱讀他的三本書:《邏輯哲學論》、《文化與價值》和《哲學研究》。

現在,回過頭來看維特根斯坦這個人,我心頭竟湧上了許多感動,他的「面貌」也愈加清晰:理想主義者、天才哲學家、特別能折騰、盜火的普羅米修斯、釋迦摩尼和賈寶玉的綜合體。

他是含著金鑰匙誕生的歐洲貴公子,卻主動放棄財產,一頭扎進社會底層,一心想成為救苦救難的人。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做過一些外人看來很不著調的工作(園丁、醫院打雜的等),最後卻成為一代哲學大師。他的一生,看似混亂,卻又像一場歷時62年的社會實踐活動。他這一輩子過的,比別人三輩子精彩;

上大學之前,他一直資質平平。結識羅素,是他人生的拐點。他從哲學角度出發,對邏輯與語言的深度探索和研究,開創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先河。這一點,很像為人類盜火種的普羅米修斯。然而,高處不勝寒,大多數人既看不懂也聽不懂他的理論。這反過來,又加深了他的孤傲,堅定了他和與世俗對抗的決心;

維特根斯坦說,他的書要慢慢讀、一句一句讀。確實如此,他的每句話,信息量都很大。他的「世界不可說」理論,與中國禪宗思想中的「不可說,一說就錯」幾乎一模一樣,神似度達90%以上。然而,他沒有專門研究過釋迦摩尼或佛學。他只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紅樓夢》里,賈寶玉身處溫柔富貴鄉,卻一眼能看到所有人的大結局:縱然眼前繁華,到頭來,終逃不脫「黃土隴上送白骨」的宿命。維特根斯坦不稀罕任何物質享受,只一心探求真理,這不就是現實版賈寶玉嗎?只不過,他沒那麼多姐妹,待人也不似寶玉那般溫存體貼罷了。

另外,維特根斯坦還有很強的原罪感,精神上也有重度潔癖,他的世界黑白分明,沒有妥協一說。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他的人生,我唯一能想到的是——「不瘋魔,不成活」。維特根斯坦研究了一輩子哲學。人家問:到底什麼是哲學? 他說:哲學,就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維特根斯坦,這位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被羅素譽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富有激情、深刻、熾熱並且有統治力」的哲學奇才,用他不羈、熱烈、無悔的人生,告訴人們:你的生活,你說了算!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沒有真正活過。用心生活、愛我所愛,唯有真實活過,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

在世人眼中,維特根斯坦放著富貴日子不過,偏要自討苦吃,真是「不識好歹」。然而,他們忘了一點:鴻鵠,從不需要燕雀理解。終於,他逃出了那隻又細又窄的「捕蠅瓶」,用盡所有力氣,揮動雙翅,飛上了人類思想巔峰,見到了瓶中蒼蠅一輩子無法看到的美景。

難道,這,還不夠嗎。

2018.6.7晚


哲學史上,其哲學觀存在多姿多彩的哲學理論。然而哲學走到現代,所形成的哲學理論有各個派別的哲學觀,而且可以概括出「普遍規律說」、「認識論說」、「語言邏輯說」、「存在意義說」、「精神境界說」、「文化批判說」、「文化樣式說」、「實踐論說」。現代的哲學觀在總體上,無論是否定本體論,還是把本體論歸結為研究人的存在,反映出哲學發展到20世紀,卻是反「普遍規律說」或「本體說」。而且現代哲學標榜自己達到了一種自覺,它們認為所謂的「本體」很可能是我們人類思維杜撰出來的一種假象,而真正可驗證的、明證性的東西只有那些現象。然而幾千年來哲學家爭論的絕對不是現象,而是現象背後的本質。雖然說,有的哲學家說這個本質是物質,有的哲學家說這個本質是精神,爭論了2000多年至今還是沒有結果。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的哲學家們沒有進一步地去探尋宇宙的本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宣稱這些關於本體的爭論都是一些無聊的爭論。這說明現代哲學不再追問「宇宙本體」、「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的存在,反而說「本體」本身可能就是人類思維杜撰出來的東西。從這種意義上來看,20世紀的現代哲學好像達到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水平,他們公然主張人類沒有必要再追問本體,只需關注現象就夠了。雖然這種見解表現出現代哲學的明智之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恰恰也是哲學的一種悲哀。由於現代哲學觀發生了轉向,其「語言轉向」、「存在轉向」、「文化轉向」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學思考及學說,實際上都屬於人類自身的「實踐論說」。所以,這些哲學觀轉向的學說,都避開了追問和回答宇宙本體的存在、宇宙本體的價值存在,使得這些哲學觀轉向及邏輯學說,無法解釋自然的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的絕對依據,從而也就無法真正地解釋「人的意義世界」。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其原因是,「自然的目的」決定「人類的目的」,而絕對不是反過來說,由「人類的目的」來決定「自然的目的」。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


不需要什麼?需要的其實一開始沒有看過太多哲學的人更容易理解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跳出很多無味的空洞中

只要你有足夠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

看懂,就是說你該不是什麼大問題。

加圖防縮


謝邀回答

1.維特根斯坦在哲學上建築頗豐。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邏輯哲學輪,這篇文章是他的博士代表作品。

2.如果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要通哲學,比如羅素的哲學著作,西方哲學史,以及中方的哲學著作。中方的哲學著作以先秦諸子百家為主,以及後代傳入的佛教所演化的哲學思想。西方的哲學主要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為主,研究的是個人,城邦,以及國家治理方面的問題,也包括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等。

3.其次還得通邏輯學,提到邏輯大多數都會說不就是命題嗎?其實不僅僅包含命題,如果研究細的話,跟中國的易經有相似點,但是易經要比西方邏輯學更為豐富。比如黑格爾的小邏輯(馬克思的辯證法就是來源於此),剛開始看有點困難,需要反覆的去品味。

4.最後要了解一點心理學,比如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以及卡倫霍妮的心理學著作。這樣才能真正的把哲學弄明白。


這麼說吧,西哲要看,肯定需要基礎,因為它沒中哲那麼玄之又玄。只能說點我在看維特根斯坦之前學了什麼——

首先,你要知道為什麼會有維特根斯坦出現。很多時候我我他定義為一個哲學的整理者。就是大家用自己的話自己探索哲學到底是什麼,人到底是什麼,社會到底是什麼,倫理道德到底是什麼,歷史到底是什麼……突然這位帥哥跳出來對他們說「別扯別的了,你們先研究研究話到底是什麼吧!」

首先,研究他肯定先要有哲學史基礎,然後呢,語言學總要學學吧,還得明白邏輯學。

然後,你最好別是個「女人」,因為你在看到康德的時候,會發現康德對女性的那股優雅的定義……嘖嘖(PS我是女人)。

所以,語言學基礎是中文系或外語系的基礎課程,請你學好,然後,語言邏輯要掌握,隨後,哲學思辨要掌握,哲學歷史,黑格爾一直到羅素,英國系美國派……

最重要的基礎是,別談戀愛。


一,有專心研讀的時間。

二,有網路,可以查資料。

三,加入一個活躍的,哲學興趣的圈子,不懂的地方拿出來討論。

讀懂漢字,理解語句我就不說了。以上這些條件,每個人都能創造出來,重點在於,你真的決定去讀了嗎?


推薦閱讀:

TAG:哲學研究 | 邏輯哲學論 | 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