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軍很多士兵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死於腳氣?


看到這個「腳氣」二字,估計有些朋友心頭為之一震!哎呀呀,得了腳氣還能死人,還能要命?腳氣我也有,我爹娘都有,我媳婦也有,為啥我們沒事,小鬼子也太矯情了,得個腳氣就死了,看來是天滅小鬼子啊,XX萬歲.....

咱需說明一下,平常人得的那種腳氣,俗稱「香港腳」,只是皮膚的真菌感染,往往就是奇癢無比、脫皮,嚴重點起點水泡啥的,平時用熱水燙燙瞬間讓你變成活神仙,舒坦的緊,把人爽死。

而日本小鬼子得的那種可厲害了,那叫腳氣病,聽見了嗎,是病!需再說明一下,得這種腳氣病以當時號稱大日本帝國海軍為主。這種病是繼壞血病之後第二大令海軍水手死亡的病症。

另外這種病還分為三個不同檔次,分別是嬰兒型腳氣病,干腳氣病,濕腳氣病。

得了這三類其中的某一項,就基本告別自行車了。初期也許就是身體無力、走路費勁、肢體萎縮、伴有嘔吐等。很幸運的熬過來初期到了中期,開始意識模糊、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周身疼痛等。趙本山講話,晚期就是植物人了。沒錯,晚期終於到來,也許是死神大爺缺少小弟的緣故吧,就把他們全帶走了。從此這些傢伙與人世間,拜拜、拜拜、拜拜了!

以甲午之戰來計算,小鬼子投入兵力接近14000人,可最終得病死亡的是多少呢,竟然高達80%好多,統計結果為得各種疾病死亡人數是12000多人。而真正死於戰場和受傷不治死亡的只有1100多人(實質被清軍和朝軍打死的日軍只有400多)。真不知道是哪位天使大姐給大清國的窩囊之師出的這口惡氣。多可笑!

導致日軍疾病死亡的主要以腳氣病、霍亂、瘧疾為主。咱們這裡主要說腳氣病,劇日本方面記載,以日本明治晚期計算,每年死於腳氣病的士兵為6000-16000。

這玩意具體是怎麼得的呢?為啥老百姓不得,大清的官兵不得,俄毛子不得,就偏偏他小日本子得呢,這也太惡搞了吧。後來終於得出了結果,並得出了六字真言:「吃得好,死的早!」

原來是為了讓士兵得到更多的營養和高待遇,士兵跟貴族同級對待,給他們吃最好的精米,幾乎不吃其它雜糧。這些士兵大都是底層貧民出身,所以對精米也是垂涎已久,那就大口的吃唄,反正也不要錢。再者因為日本軍部將菜金(也就是買菜的錢)分發到士兵個人手裡。士兵們就將這些錢省出來寄給家裡,所以菜類很少食用,更衷情於買點鹽或味增混著精米吃。而精米因為在磨掉表面的同時,順帶著磨掉了珍貴的維生素B1。雖然是香噴噴白花花的大米,雖然聞著香吃著美,但因為長時間缺少維生素B1的緣故,視神經細胞受到影響,生理機能發生惡化。然後那個叫「腳氣病」的小魔鬼就慢慢的爬到了小鬼子的身上。導致很多鬼子莫名其妙的就死掉了,死的時候還以為自己做了孽被老天懲罰呢,卻不知道自己是吃精米吃死的。

後來終於被一個叫高森兼寬的海軍醫務副局長找到了答案,於是趕緊指定方案。首先第一項,換口糧,把精米換成普通米。而後根據西方海軍的飲食研究出了日本罐頭食品,又稱大和煮。什麼燉菜、燉肉、咖喱、還有鯨魚肉呢,做成各種罐頭分發到士兵手中。果然不出所料,自打有了這些食品,各種營養物質源源不斷進入身體呢。困擾日本軍人很久的腳氣病終於得到了好轉,最後漸漸消失。也因為提陞官兵身體素質,讓這群混蛋更加卯足了勁欺負別的國家。

好了,說到這裡,就此打住,記住那六字真言:「吃得好,死得早!」


在明治時代,腳氣的確是曾令日本軍部當局頭疼的問題,由於明治五年後兵部省一分為二,陸軍省和海軍省分立,彼此情況有所不同,所以不妨分開來說。

對於海軍來說,士兵患有腳氣的現象十分普遍,1878年到1883年期間,腳氣患者一度達到30%左右,死亡率超過2%。當時的醫學界普遍認為腳氣就是一種難治的傳染病,而當時的海軍省醫務局長高木兼寬認為士兵患腳氣是由於食用了過多的白米和蛋白質不足導致的。因此海軍在1884年進行了兵食改革,開始引進麵包、牛奶、肉類等「洋食」。據說此後海軍的腳氣患者數量驟減。雖然說當時對於腳氣的病因仍不明朗,但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使士兵的營養均衡的辦法確實卓有成效。據說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基本上是靠吃西餐進行戰鬥的。

陸軍方面當然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擾。在明治初年,陸軍士兵每天固定6合(1合=0.1升)白米,這當然導致了嚴重的腳氣問題。於是一些部隊開始有意識地增加麵食,不過陸軍醫務當局卻依然堅持以白米為主(1913年陸軍改正了陸軍給予令,開始食用「米7麥3」的「麥飯」。),所以也造成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陸軍腳氣患者眾多。

據陸軍省醫務局公開的《明治二十七八年役陸軍衛生事迹》(明治二十七八年役指甲午戰爭)記載,「我軍腳氣患者數總計4萬1431人,約佔全入院患者的4分之1」,與戰死者977人相比,死於腳氣者為4064人,「古今東西之戰役記錄中罕見類例」。總動員的20萬士兵中約兩成患有腳氣。而記錄日俄戰爭的《明治三十七八年戰役陸軍衛生史》記載,全傷病者35萬2700餘人中,腳氣患者約21萬1600餘人,加上同時患其他病者,總共推測有25萬腳氣患者。戰死者3萬7200人中腳氣死亡者為2萬7800餘人(約75%)。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研究腳氣發生的病理,1908年5月依據139號敕令,軍部當局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臨時腳氣病調查會」,而且是直屬陸軍大臣監管,可見其重視程度。直到1924年醫學界確認腳氣病因是缺乏維他命B1後,這一機構才被廢止。


這裡所指的腳氣並非我們平常見到的足部真菌感染,而是維生素B1(硫胺酸)缺乏症,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會造成人體運動和感覺障礙、肌肉酸痛、疲憊、胸悶、氣急、心悸、厭食等,嚴重影響士兵的戰鬥力,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為什麼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期偏偏就日本士兵大量患有腳氣?這就應該怪日軍的軍糧和當時的醫療水平。由於日本人喜食大米,大米也就成了日軍的主食,碾米機的出現使得精米變得普通,由於口感好,易熟的特點,大量供應軍隊,然而精米缺少米殼、米的表皮,這裡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不僅如此日軍副食也很欠缺,一般為淹菜、魚乾、味增等這些食物也缺乏維生素B1。當

時日軍的對手,卻是吃著糙米的清軍,和吃著粗糧麵包的俄軍,這兩種主食中不缺乏維生素B1。還有一點,當時醫學並不發達,尤其是營養學,一直認為腳氣病的規模很大是由於細菌傳染造成的。直到20世紀20年代,維生素研究領域的進步,才意識到腳氣是由於維生素B1的缺乏。日軍為了解決腳氣病,在不改變精米作為主食的基礎上,為士兵配以適量的精麥與精米一起煮食,精麥中還有大量的維生素B1,並且還在副食中補充含有豐富維生素B1的鮮肉等事物,從而日軍當中的腳氣病才得到控制。

腳氣病可以說一定程度的改變了日本的近代史,在戊辰戰爭的關鍵時期,年僅二十齣頭幕府將軍德川家茂死於腳氣病,使得幕府統治內部人心渙散,最終被明治新政府所推翻。

本文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1為精米,2為吃飯的日軍,本文參閱了百度百科腳氣病的基本介紹和搜狐健康,燒傷超人寶寶2016.12.1登載的《腳氣病與日本近代史》,謝謝提供。


謝邀答!

主要是日本很多士兵體內缺少維生素B1。

腳氣病也被稱為「江戶病」,是當時日本國內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原因是缺少維生素B1,當時的江戶人主要吃大米,對副食如菜吃的十分簡單和稀少,或者窮一點的家庭基本上就沒有,而這就是誘髮腳氣病的原因。

而因為其具有傳染性,以及醫學水平不高,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絕症。輕則雙腿麻痹,腳尖無法活動;重則會導致心力衰竭而亡。

根據日軍大本營的統計資料,日清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時,日本陸軍、海軍在人的損失方面是:戰爭導致的傷亡在1417名;而病死則在11894名。

這所謂的病死中,包括有腳氣、霍亂、痢疾等。其中腳氣病佔據一半左右。

而日俄戰爭時期,因為軍隊規模更大,且時間更長,日軍一共有約兩萬七千人死於腳氣病!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最會借勢營銷的也就只有他了
被遺忘的英雄——卡羅·米倫多夫小傳(二)
日本最古老的神社,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致敬清酒之神
古代個稅發展史
歷史上不能忘記的三大漢奸,改變中國歷史,第一滅亡自己祖國

TAG:軍事 | 文化 | 歷史 | 科學 | 腳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