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字是什麼字?有什麼含義?


這是甲骨文(金文),四個字:

但是寫得很差,作者是外行中的外行,對古文字構造理解不深。或者說這個作者不懂造字原理,想追求書法結構上的變化,但是構件形態理解有偏差。

但是,漢字是「一字一故事,字里有乾坤」,即便是錯誤也可以發現一些東西,也一樣漲姿勢!

-------------------------------------------------------------------------------------------

書法作品要在「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個體追求變化,整體風格一定要統一,不能寫幾個篆文突然配楷書,楷書可以參雜工整一點的行楷,但不能參雜草書、行草,行草和草書才是絕配。這是入門小白都知道的。

我為什麼說這個作者是外行,因為,這幾個字既有甲骨文也有金文,我都搞不清他到底寫的什麼文字。

我將他的作品編號再來分析,如下:

我們先談字形1、3、4,坑爹的【字形2】放在後面再談!

【字形1、3、4】很好認,稍微懂點篆文都能認出來是「靜、養、心」!

【字形3 養】左邊 的「羊」字,羊角是沒有弧度,而是三角形,這是典型的甲骨文筆法。這是一個甲骨文。金文是在陶范上寫的,羊角是有弧度的,看下圖的比較:

所以,我只能將「養」看成是甲骨文。但是,【字形1】——「靜」字,又是一個金文,因為「靜」字目前僅僅見於金文,甲骨文有【爭】有【青】,就是沒有【靜】。

作者寫的這個字金文【靜】字,出自春秋時期青銅器《國差罐》銘文:

金文「靜」的右半部分的「爭」字,其實象形「兩手扶力(犁)」:

上面一個「手」寫成「爪」形,

下面一個「手」寫成「又」形,

但是這個作者臨摹成「日」形,他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個「爪」。

而且還把「力」寫成了「刀(刃)」形:

最後一個【字形4】是【心】字,不是甲骨也不是金文,是篆文的寫法,三個字就三種寫法。吐槽都無力,略過!

------------------------------------------------------------------------------

上面三個字,有點小瑕疵,但起碼還寫都能認出來,風格不統一,也無傷大雅!

但是,這個【字形2】真是坑爹!

我相信其他人跟我一樣,只是根據上下文推理出來的,因為不是「能」字不可能。但是,哪一點像「能」字呢?完全不像。

我們比較一下,「能」的古今字形演變:

我就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能將「能」字寫成那個樣子?這個疑問盤繞我兩天!

說實話,認古文字,「甲、金、篆」任何一種,我根本就不需要查書,因為各種構件和字形已經刻在我腦子裡。我看古文字就跟平常人看楷書一樣。

雖說,語義上只有可能是「能」字,但太不像了,且我從未見過這個字形!所以,我考慮其他的字:

開始考慮這個字很像上「艸」下「非」的「菲」字,但語義上講不通,且字形細節也有偏差,不可能是:

字形有些相似,語義上講得通的只有「奏」字,如下:

我懷疑作者為了照顧字形重心平穩,是不是將「雙手」部件做了變化處理?這在書法、篆刻上是允許的。

「奏」字的古文字中有「雙手」的符號,書法創作中,將「雙手」符號變化一下,寫成作品中那樣的字形,也未嘗不可,並不離譜:

但是下面字形結構太不像:作品中的像「樹枝」的符號是兩個,且「豎劃」是曲線,而【奏】是直線,且只有一個「樹枝」符號:

所以,「奏」字的可能性不大。

為這個字我翻遍三個版本的古文字字形表,沒有找到與作品相似的字形。所以,想來想去只有是「能」字!

我的第一感覺他可能是將「能」寫錯了!

但是一想,我也從小就練書法,如果是長篇創作,有可能寫錯,比如王羲之即興揮毫的《蘭亭集序》,以及顏真卿在悲憤心情之下寫的《祭侄文稿》,都有錯字和塗抹,但這個作品就四個字,三個都有所依據,第四個臆造可能性不大。

作者是不是依照新出土的古文字字形?或者是一種異體字?所以,一般的古文字字典找不到?同時,也將部件形態搞錯,位置安排錯了。

我是這樣猜測的。

-----------------------------------------------------------------------------------------------------

這裡,順便講講一下「能」字的源流和演變:

網上很多帖子稱「射、矮」以及「出、重」是顛倒漢字,其實不是,真正顛倒的漢字鮮為人知,「能」和「熊」就是顛倒的漢字。跟「來」與「麥」的顛倒很像。

「能」是「熊」的本字,象形站立的「熊」,但抽象化導致「象形」完全喪失,而且「能」字的「熊樣」最後訛變走形得「連他媽都認不出來」。

懶得打字,直接截圖上權威學者的解釋:

【引自: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頁885】

我選取一些象形程度高一點的商代甲骨文(合集19703),

再將篆文「熊」字【隸定】成楷體,就可以清晰看出「能」字是如何訛變得【不成熊樣】的:

————————————————————————————————————

如上文所說,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依據新見古文字,或者是一種的異體字?

我們知道,依據字形找漢字,關鍵是要知道漢字的部首,所以,我又重新在字形上進行猜測,不是「艸」部不是「手」不,那這個字形像什麼部首呢?

我感覺有點像古文字的「羽」,見下圖:

「羽」是甲骨文的部首之一:

但整個《甲骨文字典》從「羽」就是這7個字,沒有與作品相同的字形:

看起來,好像又斷線了,於是,我隨便在谷歌上用「古文字 羽 能」進行搜索,真巧,在第一頁就找到兩個結果,一看,原來真有從「羽」的「能」字:

在google book中找到《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一書,書中收錄了一片論文 《說楚簡從「能」諸字的讀法及其對古書的校讀》,而這篇論文正是討論從「羽」的古文字「能」,截圖:

順藤摸瓜又找到兩篇引用文獻,是學者劉釗和裘錫圭談論從「羽」的「能」字:

找到這些文獻讀了一下,我就不截圖細說了,最後總結到的信息是:

小屯南地甲骨、楚簡中的《新蔡簡》、《包山簡》和《天星觀簡》以及《鄂君啟舟節》(楚國)的銘文都有這個有「羽」部的「能」字。

有了這些信息,很快在工具書及其青銅器資料庫中就找到了字形:

我們再來用從「羽」的「能」對比一下:

可能有人還是說不像,但是分析一下作者的創作過程,就知道,他必定是依據這兩種字形而創作這副書法作品中的能字:

作者將「羽」豎起來並寫成「交叉」狀,而「交叉」地方和最左邊的「兩撇」構成「能的、右半部分:

而作者不知道造字原理,對能的字形構造,理解得不透,或者一無所知,就寫成了這個坑爹的鬼樣子。他要在我面前寫成這樣,我真的要掐死他!

,以上,就是我的解讀,我實在想不到是其他什麼字。

小屯南地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由於出土比較晚,學術消化也比較滯後,有些字形還沒有被古文字字典收錄。小屯南地甲骨文已經排除,如果是其他什麼字,只有可能在周原甲骨中。

----------------------------------------------------

最後,說一下上文提到的《鄂君啟舟節》,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相當於「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

《鄂君啟舟節》之所以叫「節」,是因為他模仿就是就是「竹子」,從古文字我們可以知道,這東西就叫【午(杵)】:

而【午(杵)】後來演變成【策】,金文【策】的造字意圖與《鄂君啟舟節》非常吻合:也就是「從斤破竹為兩片」。

所以,商周時代的【午(杵)】,應該最早是竹子做成的,後來這東西漸漸變成青銅器,而《鄂君啟舟節》是目前幾萬件出土青銅器中唯一一件的【青銅節】,我們終於知道【午(杵)】是個什麼東西了。

【午(杵)】是可以代表行政權力的一種信物,比如甲骨文的「御」字,就是從「人」持「午」,象人「持杵治事」之形:

所以,最早持【午(杵)】應該是「御官」也就是商周的老司機,趕馬車的。我們知道商周時代家國不分,國家官員最早都是家裡的奴僕,比如「臣、宰」都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分封改郡縣,具備行政才能的文官代替家奴,世界上首個文官制度就建立起來。

【午(杵)】後世進一步演變成可以代表國家權力的符節、節鉞等。是皇帝或者中央政權向官員授權軍、政權力的憑證與象徵。蘇武牧羊持節可能就是拿的這玩意,唐代的封疆大吏叫【節度使】想必也是由此而來。


落款處有你要的答案。


應該是「靜能養心」四個字。

「忍能養福,忠能養祿,樂能養壽,動能養身,學能養識,靜能養心,勤能養財,愛能養家,誠能養友,善能養德」一般可以理解為人生的十個「養」 也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靜養心」靜心。靜能生慧,智者無憂,計較是疼,比較是痛,淡然是福。


靜能養心,應該是大篆。大篆是小篆的前身,雖然較之於金文和石鼓文好認,但還是有很多人難以辨別。居室書作多以和雅閑美的雅句為書寫對象或怡情或養性或勵志或凈品不一而足。靜能養心應該是臨近退休人員居家休閑的一種勵志警句。當今社會浮躁之風盛行,真正能靜下心來思考社會、人生的人並不多見,據此也可看到居室主人所具有的文化積澱和底蘊以及深厚淵博的學養,非一般人所能相比。


這四個字是「靜能養心」。

但因為是拼字,而且不規範,尤其是「能」,篆的隨意,導致大家不易辨認。中國書法藝術講究內在統一,雖然忌諱相同,但應該一致,而這幅作品似乎在畫字,就是一併不具有藝術鑒賞的作品。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爬取了252家酒店的數據後,我發現了熱門旅遊城市酒店的秘密
壩上草原游
錯過了昨晚上海旅遊節的花車巡演,今晚在家門口就能看到!
石培華:在線旅遊可率先帶來一萬億市場份額
一位老無錫總結的「經典無錫旅遊攻略」

TAG:書法愛好者 | 藝術 | 文化 | 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