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火燒圓明園時,持有何種心態?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曆數代人,是整個中華民族高度智慧的結晶。但不幸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的一把大火點燃了整個大清帝國的裙裾。一個積累了成千上萬工匠勞動,一個龐大帝國幾乎傾全力打造的頂級藝術園林在頃刻間化為灰燼。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
1860年,英法聯軍在搶掠了圓明園內的諸多藏品後,為何還將其付之一炬?是強盜的野蠻行徑,還是為了報復清政府的傲慢,或是,為了給巴夏禮等人報仇? 1860年10月6至9日(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由英國侵華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和法國侵略軍司令孟托邦率領的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進行搶劫和破壞。
他們像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
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然後,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使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園林在燃燒了三晝夜後成為一片廢墟。
巴夏禮一行39人被扣押後,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著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三天後,皇帝的弟弟被迫向英法聯軍交還人質。儘管巴夏禮等人最後並沒有被處死,但在被監禁的39人當中,已有21人死亡,
英法聯軍的罪行固然可恨,可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麼呢?行走在滄桑之後依然婆娑的園中,在崎嶇的湖邊小道,風景悠悠,可心情難免沉重。
與我同齡的少年一代,是大概沒有多少人答得上來:當年英法聯軍以什麼理由或者說是以什麼借口燒毀圓明園?人們想當然的認為: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然而我以為,悲劇的製造者絕非僅僅是敵人的炮火,更還有清朝的軟弱。
相比於那時的西歐,鴉片戰爭爆發以前,清政府「天朝上國,無所不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的確讓中華大地物產豐盈,輝煌一時。據載,道光年間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之首,甚至高於整個歐洲之和。然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多年的閉關鎖國讓清政府對國外的發展一無所知,對自己的病態不知贖救,當西方工業革命的機器高速運轉時,清政府的官員們且在安逸的環境中滋養著享樂之風。
細細打量著這處遺址,我緩緩意識到,這裡仍充沛著清人智慧與藝術的氣息,即使它已殘破,也無人能抹去它存在時的壯闊,它留於歷史,留於人們心中對它的憧憬。
在這裡,枯黃的綠草會在明年春再次嬌嫩,因為它們始終保持著劫後餘生的不滅意志;在這裡,200多年前建築上遺留的石料將會不朽,因為那些建築的地基仍深深嵌入這裡的土地;在這裡,
環抱著的粗的柳木也終會巍峨參天,因為它們就生長在滋養了無數先祖的肥沃土地上,它們的後代仍會銘記這段歷史的存在,銘記這土地上仍斑駁可見的輝煌。
火燒圓明園是中國百年屈辱史上的一頁,這段恥辱的烙印已深深印在中國人的心裡無法抹去。雖然大英帝國忘了,但我們沒有忘記這個歷史教訓,至今天仍記憶猶新。中國人喜歡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不喜歡外界的騷擾。可是西方列強不願意。他們為了把大量的鴉片賣到中國"攫取"中國人民的利益和財富"。用槍炮逼著清政府開通商口岸及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燒毀圓明園。但是我們的歷史書籍從沒提到過英法聯軍燒圓明園理由,至於有什麼難言之隱,我就在這不去猜測了。按英帝國的說法。火燒圓明園就是英國使者跪拜如儀而引起清政府扣押」虐殺」使者引起英帝國不滿而採取的報復行動。報復有這樣報復的嗎?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文明,以我看西方列強只是穿了一件個文明外衣罷了。
1860年英法開著艦船以換約為名集結在大沽口外,英國公使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扣押了英法的外交官巴夏禮一行39人。根據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報道,這39人中,有六名英國人,包括羅亨利、巴夏禮等高級外交官,十三名法國人、十九名英國僱傭的印度騎兵和一名龍騎兵。這39人遭到了清政府瘋狂的虐待。英、法要求清政府歸還扣押人員。當清政府把這些代表交還時,只活下來19人,倖存者奄奄一息。這些被押解的人,關押後都是被用水泡過的皮繩捆住了雙手,這種皮繩是越勒越緊的,過不了幾天捆綁處開始腐爛生蛆。這些人剛來時咸豐皇帝還來審過他們,後來聯軍攻打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這些人就沒有人管了。這些外國公使們就被反捆著雙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進,據後來的倖存者回憶說:《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裡放置三天,後被扔到野地里,讓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腳被勒得生出了蛆蟲,他看著手上的蛆蟲滿身蔓延,精神錯亂,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國犯人,蛆蟲進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瘋了……一個倖存者居然還在獄中數蛆來著,說,一天可繁殖1000隻蛆蟲!聯軍一看這些俘虜就火了,在英帝國看來,清政府這種殘忍虐待談判代表的行為嚴重違反《萬國公法》。萬國公法是一部國際公約,是要求各國必須集體遵守的法律。而清政府根本沒有這個概念,管它什麼國際公約,我的地盤我做主,我想咋整你就咋整你。於是英法決定報復。根據他們制定的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在攻進北京前額爾金還特意提出不殺人不擾民,當時選擇他先決定是燒掉紫禁城,想想不合適,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我們還要和政府談判不能燒,還是燒掉圓明園吧,圓明園他眼裡是皇家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比較合適,最重要的是,那幾個外交官就慘死在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把圓明園洗劫一空,為了掩蓋他們的強盜行為,在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了告示,告知北京百姓,要對清朝皇帝背信棄義及逮捕外交官肆虐行為進行報復,報復的行為是正義行為,與百姓無關,這是對咸豐皇帝食言這懲戒。1860年10月18日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圓明園就是這樣被燒掉的,這就是西方列強所謂的文明的衝突。希望每一個有良知中國人記住這個日子。
火燒圓明園是歷史上最為惡劣的文化毀滅行動之一,是對文明的踐踏,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無論英法聯軍怎麼掩蓋也掩蓋不住他們的侵略嘴臉。但話又說回來大清皇帝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為,不僅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這也說明了大清政府軍事的失敗,和外交的失敗,一個不懂得按照國際慣例爭取權益的國家,因皇帝的粗暴、野蠻、施虐而造成了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150多年來,圍繞圓明園被燒,人們給出了很多答案:掩蓋搶劫罪證、報復人質被殺、逼迫清廷簽約……最後一種目前已成為主流意見。不過,有一個重要角色被忽略了:頭頂上的老天(這位翻雲覆雨的全能王表示不開森)。
精明的英國人看待問題從不浮於表面,往往直擊要害。他們清楚,要想達到修約目的,讓公使常駐中國,必須把利劍插入清朝心臟:北京!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直到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才進入北京地區。而且,北方氣溫毫無徵兆地急轉直下,打了這些藍眼睛怪獸們一個措手不及。法國人帕呂在《遠征中國紀行》中記載,自10月1日起,一股強勁的西南偏西北風刮向渤海灣,宣告了冬天的正式來臨。當內陸地區還感覺不到冬天來臨的時候,渤海灣早已是一片冬天的景象。他們從京津百姓口中得到一個噩耗:
11月初,白河將結冰!(白河是聯軍所有外圍物資的彙集點)
若預言準確,聯軍必遭重創,主要後勤物資基地之間的聯繫將被切斷(海運、河運是主道),整個補給系統可能面臨崩潰。而在冬季,想就地獲取物資無異於痴人說夢。事實上,早在一年前(1859年11月),英國陸軍大臣赫伯特就曾建議,聯軍不要長期佔領北京,以免氣候變冷。次年4月,他重申這一訓令,法國也在同一時間對此表示相同擔憂。
為抵抗嚴寒,聯軍在搶劫圓明園之後,就計劃採購大量過冬物資,起初把目光放在孟買,但並沒有實現。法國更悲催,運輸艦在海上發生多次意外,丟失大量武器、冬衣等軍用物資。換句話說:儘管聯軍佔據武器、戰術優勢,但氣溫驟降給清軍帶來一線生機,甚至扭轉局面。檔案資料顯示,清軍的計劃是:故意拖延談判時間,將戰事拉入嚴冬,截斷敵人補給和撤退路線!(有高手)
面對種種可以預料的危險,聯軍首領被迫做出決定:必須在11月初河流冰封前結束戰爭。這一決定讓整個戰爭進程瞬間提速,也為採取火燒圓明園的極端方式埋下了伏筆。
俗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侵略成性的殖民者,又怎會不知物資對於戰爭的重要性?1859年底,英法聯軍正式派出2萬人展開新一輪遠征前,已經為此建立了海路、河路、陸路三位一體的龐大後勤補給系統。無數個軍需基地,串起了上萬里的物資補給線。(戰爭開始後,搶劫和開市也是他們信手拈來的伎倆)但在這一過程中,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動作並不同步,前者早在1860年6月1日即已完成全部準備工作,而後者卻足足拖延了近一個月,導致聯軍登陸戰遲至7月底才打響。再者,陸路運輸工具的奇缺,導致物資無法在第一時間送達軍隊,大大延緩了聯軍的推進速度,甚至出現原地待命兩周以上的突髮狀況。就這樣,聯軍打打停停,至10月份才進入北京地區,比預期晚了近兩個月,最終陷入氣溫驟降、無法禦寒的尷尬境地。
巴夏禮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聯軍攻破北京時,咸豐和奕?等實權人物早已離開,留下的只是一座無人可以拍板的空城,這讓英法最初設想的「攻入北京即可換來修約」的願望瞬間化為泡影。北京城被攻破後,清廷的確同意了議和,但始終未給出明確的換約日期和地點,其實還在奉行拖延戰術。隨後,在聯軍武力壓迫下,清廷釋放了被扣押的39名人質,只是,其中21人已經變為冰冷的屍體,而且是被虐待致死。對於這一變故,額爾金在日記中寫道:「嚴厲對待,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今後的安全。」此種說辭倒也不全是假惺惺,因為他們進行的畢竟是一場超遠距離、孤軍深入的戰爭,必須儘力避免人質被俘。當然,報復是首要目的。
與此同時,圍繞如何懲戒清廷問題,英法之間的矛盾逐漸趨於公開化,尤其針對額爾金所提出的火燒圓明園計劃,法方予以激烈反駁,認為此舉「僅僅是一次毫無意義的復仇」,並會打破與奕?剛剛建立起來的關係,促使這位王爺再次逃離京城。面對法國人的處處找茬,英國人徹底怒了,抱怨法國佬從一開始就拖了自己後腿,無法再繼續合作。再者,印度民族起義剛被鎮壓,英國政府迫切希望儘快結束對華作戰,以便抽調兵力加強對印度的控制。
凡此種種,促使額爾金尋求一種「既嚴厲又迅速,又不傷及北京,而且要特別給大清皇帝沉重一擊」的懲罰方式,最終仍然選擇了火燒圓明園。事實上,在人質事件發生後,額爾金最先提出的懲罰措施,是火燒紫禁城,只不過在法國人干涉下沒有實施。
北京條約
一個耐人尋味的真相是:在得知英軍要燒毀圓明園,甚至大火已經點燃的情況下,清廷仍然無動於衷,沒有給出確切的修約時間和地點,直到獲悉英軍要火燒紫禁城、重啟戰事後,方才徹底妥協,接受對方提出的所有條件!
【「祥說近代史」問答團隊】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準確地是英法先搶劫圓明園的寶物,英國更喪心病狂地火燒圓明園,他們搶完了,搶不走的就就地損壞,最後再放一把火,他們到底出於什麼的心態呢?
一、羨慕嫉妒恨的心態,當他們闖進圓明園後,看到大量的奇珍異寶,貪婪之心,促使他們瘋狂地搶掠,拿不走的,也不留下,人性的自私自利顯露的淋漓盡致,什麼西方人文明,都是騙人的!
二、報復之心,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扣押了30多人的英國使團,受盡滿清十大酷刑,還死了好幾個人,事後,英國人很生氣,處於報復和懲罰的心態,放火燒毀圓明園;
三、英法聯軍搶完了圓明園的奇異珍寶,為了掩蓋其侵略罪行,維護自己所謂的文明形象,以燒毀圓明園來掩蓋他們的罪行;
四、英法聯軍通過火燒圓明園,向滿清政府示威,逼迫清政府屈服,簽訂條約。
總之,西方列強一直以文明自居,火燒圓明園,讓英法侵略者的醜惡嘴臉暴露地淋漓盡致。
首先,英發火燒圓明園就是為了掩蓋罪證。至於提出表面上的原因是:
1,圓明園曾經關押過37名英法聯軍戰俘,獲救19人。
2,給中國皇帝一個教訓。圓明園是皇家園林,正好可以符合條件。
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就好比劉姥姥進入大觀園。圓明園裡面的珍寶,字畫,陶瓷等等都是這些侵略者垂涎的東西,於是搶劫,劫掠一空。然而,自詡來自文明世界的野蠻人們,為了掩蓋罪證,也不允許這樣富麗堂皇的園林存在於世間,就放火燒了圓明園。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就是這樣齷齪自卑的心裡,是這些所謂的文明人在搶劫了人家的家財後,有燒了人家的房子。然後,拍拍屁股走人,又擺出一副我是文明人的嘴臉。
記得有個記錄片說,如果圓明園可以搬走,那麼,英法強盜不會給中國留下一片瓦 ,一塊磚。
問對人了,這個換位思考是仙人強項!
醞釀還原一下場景!
劉姥姥進大觀園啦,這也好,那也好,只恨眼耳手不夠,淹沒震撼了他們的身心,但,人心是小的,吃進去,還不能讓別人有,不能死灰復燃了,他們帶走的才顯得唯一,貴重,如何解決?燒了它。
人性獸性起來,跟禽獸沒有區別!
推薦閱讀:
※1個師的戰績超越了6個軍,解放軍史上僅此一例
※分封是一項技術活
※《大寒》:一部出色的女權主義電影
※「聖經」大智慧:打死奴隸不用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