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朝到清朝,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都有哪些變化?


中國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使用於殷商至西周早期。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 金文。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 大篆。也稱籀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說《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推測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已知的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 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小篆。《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相對於篆書,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至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書法藝術奠定基礎。

○ 草書。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楷書的的萌芽期在兩漢,發展期在魏晉南北朝,繁榮期在隋唐五代,守成期在宋元明清。

○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其起源一說「後漢潁川劉德升造」。

上面講的發展歷程,記住了沒?


中華文字,簡稱華文。從甲(甲骨文)、金(金文)、篆(篆書)、隸(隸書)到楷(楷書)形體的演變,是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甲骨文、金文產生於部落聯盟的商、周時期,文字的形體是約定性的,不是統一規定的,如水「 」、「 」。以角形、曲形筆畫為主,結構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產生於周朝,小篆是秦始皇「書同文」的書體,文字形體有嚴格的規定,不可隨意亂寫。在秦始皇的功績中,本人的觀點是他統一文字的功勞超過他統一中國。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我們泱泱大中華,就像現在的歐洲,即使有個歐盟存在,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永遠也是四分五裂的。篆書是用圓曲形的線條圍繞而成的書體,有明確的重心,筆勢向內包圍,反映了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篆書難寫,實用性差。源於戰國時期的隸書,具有「蠶頭燕尾,重心向外擴張」的特徵,反映的是諸侯爭霸,向外擴張的思想觀念。隸書呈扁平形,筆畫呈波浪式的書體,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結構,使文字走上了筆畫書寫的道路。但依然保留了圓弧形、尖頂形的筆畫,書寫的順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隸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是由象形到筆畫過渡的文字。

兩漢時期,易學研究的盛行,文字發生了質的變化。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文字的圓形筆畫逐步被現在「漢字的八畫」取代。受易學「蓋天論」影響,漢字字形過渡到我們現在看到的方塊字。特點就是「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聚斂、筆勢向心」。到魏晉時期,基本定型,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楷書,及正書。在易經八卦影響下,產生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八畫(點、橫、豎、撇、捺、折、彎、鉤)。有這八畫構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漢字。每個筆畫都具有特定的意義。這裡我舉兩個簡單的字「元」和「無」,來說明下漢字的產生是怎樣受易經八卦影響的?。

元(圓)、無(無)(這個兩個字上面的都有兩橫,這兩橫都代表陰。在易經的八卦爻符中,一橫為「陽」,兩橫「- -」為陰。元中的兩橫「二」意思是指母親的陰道,兩橫下面的「兒」,是人的變形,指不會走的嬰兒或者說小孩子,這個字的圖畫場景是嬰兒從母親的子宮陰道出來的過程。孩子出生,正常順產是頭先出,所以「元」有開始的意思,如常說「從頭開始、元月、元旦、元年等;頭是圓的,讀音借了「圓」的音,元的本意是人頭,如可衍義為元帥、元首、元勛等。無上面兩橫「二」代表陰,指陰間,下面也是人的變形,指躺著的人,死人,以「人入陰間」表示人死如燈滅,什麼也沒有了,借「無」聲表示人死什麼也不知道了,即無知。所以,易經是漢字產生的理論基礎。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兩漢時期開始用筆畫代替象形,定型於魏晉時期,通行於現在的楷書文字,就叫漢字。漢字是華文發展的高級形態。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一脈相承的表意文字。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與時俱進,萬古長青的文字。華文的形體演變,是我們華夏民族對宇宙、自然、社會、科學認識發展的體現。


漢字經過幾千年說明有獨特過程,漢文字沒有進步,越來越複雜,為講究四平八穩,筆畫複雜多變,一個字:落後!語言仍文言文落後至極!語音南腔北調,沒有統一普通話!一批文化假託,根夲不顧普通百姓文化脫盲,迂腐咬卵固步自封,封建孽態自守自重,不吸收外來文化啄耕改良,從明朝中期開始至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錯過工業萌芽,革命與發展。就象漢字外形將自身圈在方框內固化陸地觀念,喪失海洋乙識,割裂庫頁島、海參崴,喪失對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安南、菲律賓南海及西太平洋控制,錯失對緬甸印度洋出海口。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重視文化建設,簡筆畫,研創拼音推行實施,掃除絕大多數文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轉型進入工業發展,緊追科技及信息技術研究,經濟發展國力提升,增強了世界影響力,那麼文化建設與輸出不僅是議事日程更是重中之重!漢字經過幾千發展,應該朝氣蓬勃月清日明,漢字夲身有其獨有的先進性,掌握三千字,就可讀書讀報寫詩作文,在寫作中任隨自由組合皆能表達含義,建議對一些多添筆劃、易於混 淆點劃應當剪除,對多音多義字在字頭右側添註標識簡符,不贊成恢復繁體字,現在高中以上文化除學者外丟書夲之後有多少人看得流暢文言文????以避免新增文盲、過盲、憶盲!但又要保畄遺存文化遺產!互不衝突。一點拙見歡迎來噴!


推薦閱讀:

她生了9個孩子,餓死2個淹死2個
紅樓夢好詞賞析
漫話五千年:神話時代,誰比我清高(0139)
中國最厲害的公主,領兵助父親平定天下,史書連她名字都不記載
中國近代打仗不行的主要原因

TAG:夏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