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各省博物館改為博物院是怎麼一回事?
0.簡而言之,這是一個符號學問題,「博物院」作為一個辭彙符號,其符號解釋和符號對象在社會發展中發生了位移,所以導致大眾、甚至行業內不掌握理論的從業者,對「博物院」的認知和理解都發生了模糊,所以產生了這個問題。要解決問題,就要梳理「博物院」這一辭彙解釋的變遷,以及和其對照項「博物館」語義上的些微不同。
1."博物院"一詞,誕生於中國人接觸博物館這一文化現象之處。博物館本事西方近代社會的產物,其發端為1683年在英國創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館。鴉片戰爭叩開清王朝的國門之後,一些縉紳開始遊歷西方。在遊歷過程中,他們接觸到了博物館,並且記載於遊記之中。這種記載一開始就要解決名稱的翻譯問題,當時的先賢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給Museum起了很多中國名字,譬如徐繼畲在《瀛寰志略》中的「古玩庫」,斌椿考察團的「萬種園」「」積寶院「」集奇館「等等。而」博物院「這一辭彙的最早發明,則是清末思想家王韜在十九世紀中期成書的《漫遊隨錄》中形容盧浮宮博物館。而「博物館」則是1877年黃遵憲在詩作《日本雜事詩》中用來形容日本的博物館。
2.幾乎同時或稍晚,西方來華的知識分子,開始在中國建立博物館,考察1935年建立的博物館中,叫「博物院」的有徐家匯博物院、香港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美國博物院、煙台博物院、華北博物院、北疆博物院7座;而叫「博物館」的有北京北堂自然博物館、上海格致書院博物館、京師同文館博物館、德華學校教育博物館、滿蒙博物館、松江省科學博物館、成章博物館、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8座,兩個辭彙幾乎打個平手,這一階段也放映了社會主要用「博物館」或「博物院」來稱呼Museum,如果考察再晚些時候國人自己舉辦的博物館,「陳列所」這一辭彙的使用,可以和以上二者打個平手。
3.當時的知識分子,已經發現了這一現象,對「到底給Musuem起什麼中文名字?」這個問題已有討論。博物館學家楊鍾健先生認為當時所有的稱呼都無差別;而蔡元培則強調博物院的永久性,和展覽會的臨時性相區別;但是當時的討論著重於功能區隔,並沒有討論到館院這一字差別這麼細緻。1930年國民政府《古物保存法》中使用了「國內各博物院」的說法,似乎「博物院」一詞要成為通稱;但1935年中國博物館界的專業組織「中國博物館協會」的創建,還是選擇了用「博物館」來稱呼「museum」。
4.1949年以後,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成立,在五六十年代的幾次工作座談會中,基本上確立了博物館的性質、作用、意義,這一時期基本上採取「博物館」作為通稱,但是有一些建立自清末民國時期自命為「博物院」的機構,延續到49年以後或者後來恢復的時候,也保留了「博物院」這一稱呼,譬如原名「國立中央博物院」的南京博物院。1982年頒布的《文物保護法》使用了「博物館」這一稱呼,可以看做是最終對「博物館」作為通稱的認可。
5.時至今日,上一次博物館建設的高潮是上個世紀90年代,現在館舍已經面臨陳舊、窄小的問題,所以自2004年之後,這一批博物館紛紛開始新建。為了區分得到新建的博物館,有些博物館開始紛紛用歷史上和「博物館」競爭過Musuem通稱的「博物院」來稱呼自己,以示區別,譬如原名山西省博物館的山西博物院;有些博物館在擴建中合併了其他文博單位,功能和業務範疇得到了擴展嗎,也傾向於用博物院區別之前的名稱,比如原名河北省博物館的河北博物院。
6.從辭彙本身來說,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單霽翔曾經提出過博物館「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口號,博物館館舍以外的環境建設日益得到重視,而「院」恰恰強調環境空間、和注重建築內部空間的「館」有所不同。所以選擇用「博物院」作為新館的稱謂,除了考慮到歷史上「博物院」影響力較大之外,從語義上看也不是偶然的。
樓主所說 的前幾年,應該不是前幾年,準確說是前十年,前十幾年。2008年5月18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關於公示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第一批83所一級博物館名單中,有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南京博物館、福建博物院、華僑博物院(廈門)、河南博物院等7所使用了「博物院」的名稱。
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前身是國立中央博物院),這兩個時間不多說,一個1925年,一個1933年。其他幾家博物館改名為博物院,很多都在二零零幾年。河南博物院是1997年。華僑博物院更早,人家是陳嘉庚老先生髮起創辦的,在1956年他老人家寫了《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這座博物院也是唯一僑辦博物館。
到了2012年,國家文物局又發布了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增加了17所一級博物館。裡面有3家使用了博物院名稱: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和西安博物院。
樓主所說的為什麼前幾年各省博物館改名為博物院。這種想法主要是因為也就是在前幾年,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之後,對博物館和文物事業格外關注。社會關注和影響力增加了,老百姓去博物館多了,抬頭一看,才發覺好多博物館原來都改名叫博物院了。其實是人家早就叫博物院了,只是大伙兒沒看見罷了。
這種改名,並沒有什麼規律性。比如好多人認為「博物院」級別比博物館高,博物院更有文化。其實不然。在二三級博物館和民營博物館裡,也大有博物院的身影在,像偽滿皇宮博物院、良渚博物院都叫這個。
現在也可以說是沒區別 過去呀博物館是博物院的下屬單位 例如省博物院市博物館 現在基本也就是個別稱 博物院是非盈利單位 應永久免費對公眾開放
這實際上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一般來說,在一個博物館進行了場館新建、特別是合併了一些其他文博單位之後,就傾向於把能指偏向建築的名詞「博物館」改為能指偏向空間區域的「博物院」,以暗示職能範圍的擴大。
其次,還主要關於名氣問題。記得原來中國只有三大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個河南博物院,這也是全國最大的三個,其他的都是博物館,博物院顯得比較大點,所以場館新建,合併後都改為博物院。
叫什麼名字改變的只是各級領導的行政級別和收入,和實際能否增加館藏遺迹沒多大關係!作為看客,我只關心歷史本身,即便沒有博物館,沒有博物院,我也會去有歷史沉澱的地方去追尋曾經的痕迹!
推薦閱讀:
※故宮600年,這座巨型博物館將在泉州生根
※賣斷貨的大英博物館又來了,它用中秋珍禮徹底征服了我!
※梅賽德斯及賓士博物館
※在博物館裡富養孩子
※博物館文創產業熱,這些世界級博物館都在賣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