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為什麼始終不願意下船?
1900的整個一生都在船上度過。擁有音樂的天才和無窮的靈感,他在船上自得其樂,隨性瀟洒。他曾經憧憬陸地上的生活,並且為了自己心儀的姑娘,差一點想下船去看看這個世界。 然而,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直到最後與船一起沉入大海。
所謂 「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我的眼裡,1900的傳奇人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自己框定的圈子裡面過日子,有時甚至是如魚得水般的自在。儘管對圈子外的世界充滿好奇,但是終其一生沒有踏出圈外。原因不外乎是對已知的留戀和對未知的恐懼,就像1900最後的表白: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Land?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Perfume too strong. It"s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an"t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t"s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在有限的鋼琴上面彈奏出自己的幸福,這是我學會的生活方式。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條太大的船,太美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的香水。它是我沒法玩的音樂。我不願下船。大不了我放棄生命。畢竟對世界而言,我從未存在過。
電影情節的有趣之處在於,1900所生活的這條船,恰恰滿載著跳出圈外奔向未知的人們。
當那麼多放棄原來生活,滿懷希望來到新大陸的移民呼喊著AMERICA的時候,1900卻只是個在旁默默欣賞的觀眾。
他本應該是最容易被這種勇敢和興奮感染而跨出這一步的人,然而他卻沒有。
為什麼呢?
這裡還有一層意義。那就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
1900的音樂天賦讓他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細膩感知,擁有在陸地上好好活著的所有條件。然而,他彷彿是架老舊的鋼琴,任憑世界在身旁呼嘯而過,依然發出優雅的琴音,慢條斯理地演奏自己的精彩。
如果活在圈內是一種返璞歸真,而不是膽小怕事或者矇昧無知,那麼這種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的態度也是值得脫帽致敬的。
如果能看懂李安的《少年丌奇幻飄流》,就不難理解《海上鋼琴師》中,主人公1900為什麼不肯離開大船了。
在船上,1900熟悉那裡的一切,有多少樓梯,從房間到甲板要走多少步,有熟悉的人和事,他非凡的天才鋼琴演奏,為他贏得的榮耀與滿足感。他沒有見過大陸,終年海上飄泊,習慣了船上的一方天地。
他不想離開嗎?想!多少人向他描述大陸的精彩世界,還有更廣闊的事業前程,以及美妙的愛情,一個伸手可及的廣闊人生。他心動了,要伸開雙手擁抱他們,可是走下舷梯那一刻,他退縮了。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
未知的世界是可怕的,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之對船外面的一切感到恐慌和不安,如同體制或狹小空間的人已經完全適應,再也沒勇氣面對陌生的挑戰。他終於逃回去了,放棄了似乎唾手可得的一切,在他的船上過完一生。1900無法擺脫對大船的依賴,如同人不能自己掙脫地球的引力。
船是他的天地,如胚胎對於母體子宮,有孕育到生產的全部記憶。它溫暖而舒適,熟悉而又安全,令人無法適應外界冰冷的世界,這就是為什麼新生兒被迫離開母體,都是哭著來到世間。
這是一個悲劇,還是個喜劇?一個天才鋼琴師困囿於一條船,匆匆結束了航程。沒有諾亞方舟,大船終將毀滅,天才沉沒於海上。如此沉重的話題,看似傳奇的悲劇。
居安思危不是每個人的本能,有著的是對未知的恐懼。把一個投入茫茫的太空,即便是訓練有素的航天員,想來除了激動之外,相伴同行的一定是緊張和不安全感,所以才有落地瞬間的踏實吧…
是無畏的追求夢想,迎接無法掌控和把握的未來,好比弗吉尼亞號船送走的,無數做著美國夢的人一樣,也許是雄心壯志的馬刻斯,不得不賣掉小號流落街頭; 還是1900一般有清醒認識,聽從內心的召喚,堅守一方天地,但也可能畏步不前,任由自生自滅,這或許就是朱塞佩要觀眾自己去思考的問題。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金沙江邊一條做著大海夢的小閑魚,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他自己不是說了嘛,他害怕的不是他所看到的東西,害怕的是他看不到的,城市背後的東西他看不到。他還說了,鋼琴就那麼多鍵,可以變化出無數的音樂,這是他能掌控的,而偌大的城市就像一個無數按鍵的鋼琴,讓他不知所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