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不將外蒙古設為省?


簡單說,清代在行政區域管轄上也是實行「一國兩制」的,或者說「一國多制」。

滿族人從東北關外興起,借李自成攻破北京、吳三桂倒戈的機會,佔領了整個中國,成為最後一個有皇帝的王朝。

從行政管理上,在原來明代核心區域,採用「省、道、府、州、縣」的體制,設立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管轄地方。一般簡稱上為如「某某總督」、「某某巡撫」,正式官銜是很長的一句,例: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一人,巡撫安徽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各鎮兼理糧饟一人。

對於北方的蒙古諸部,與滿洲的關係是挺特別的。

成吉思汗建立了龐大疆域的蒙古帝國,將子孫分封各地。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統轄了宋金大理西夏等的區域,但其作為整個蒙古大汗的地位,也是有爭議的。明初朱元璋將元順帝趕回草原,從此又是漢家天下,但蒙古諸部仍繼續存在於北方。如瓦剌部還曾進攻北京,抓了朱祁鎮的俘虜。

明末時候,滿洲崛起。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對於漠南蒙古諸部即採取了「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策略。先後收服了科爾沁、柰曼、敖漢、喀喇沁、扎魯特、四子、翁牛特等部,擊敗了察哈爾蒙古的林丹汗。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崇奉喇嘛教等方式,推動「滿蒙一家」的統一戰線,逐步控制了漠南蒙古地區。

漠北蒙古,即一般所說外蒙古,當時有三大汗部,即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在皇太極時期也與滿洲建立了聯繫,並「遣使來朝」。康熙時期,征討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戰爭中,即也包括與喀爾喀三部的複雜關係處理。這三部疆域距離中央政權更遠,獨立性更強。最終均接受了清廷的冊封,成為藩部。其中從土謝圖汗部划出二十一旗隸屬於額駙策棱的賽音諾顏部,使得賽音諾顏部與三汗部並列。

清代蒙古貴族爵位體系中,分為六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但外蒙古諸部在親王之上,還保留了三個汗,地位尊崇。

內外蒙古扎薩克諸部王公,都是子孫世襲的,雖然具備部族管理獨立性,但也都在朝廷監視之下。各部採用了會盟制度,並歸朝廷派遣大臣的日常管理。

如設「烏里雅蘇台定邊左副將軍」,轄唐努烏梁海五旗三佐領,兼轄土謝圖汗部汗阿林盟一部二十旗,賽音諾顏部齊齊爾里克盟一部二十四旗,並所附額魯特旗烏梁海十二佐領,車臣汗部喀魯倫巴爾和屯盟一部二十四旗,紥薩克圖汗部畢都里淖爾盟一部十九旗,並所附輝特一旗,烏梁海五佐領等。

這位定邊左副將軍管理區域非常之大,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大部(除蘇赫巴托爾省等地)、俄羅斯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東南部、哈卡斯共和國西部和克麥羅沃州南部、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北部、以及哈薩克東哈薩克州東部。

在中央機構中,還有設有理藩院,負責統籌管理內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

回到問題,鑒於蒙古諸部的特殊歷史背景、民族問題,所以沒有,也不能設置為省,不僅僅是在外蒙古。清末,外蒙古諸部奉大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為主而宣布獨立,雖然幾次拉鋸,又經歷「人民革命」,最終有了今天的蒙古國。

另外明清在雲貴等邊疆地區,還有土司政權,雖然雍正帝時大部分「改土歸流」,但封建領主色彩依然存在,也是「一國兩制」的制度形式。

補充一句,「省」這個詞,也是與蒙古有關係的,來自於元代所設的「行中書省」的簡稱。


在清朝的治理格局下,蒙古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八旗蒙古,一部分蒙古人通過戰爭、聯姻與結盟被直接被編入八旗;二是內屬蒙古,由清朝直接管轄其土地及屬民並直接任命官員進行統治;三是外藩蒙古——對於這部分蒙古人,清朝採取了寬鬆的羈縻統治政策,雙方通過盟誓確立權利義務、滿足各自的利益要求。

?外藩蒙古還不是外蒙古。外藩蒙古又分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其中外札薩克蒙古才是外蒙古。這一類蒙古人距中央政府較遠,戰略位置不重要,也很少有「從龍功臣」,所以清朝讓其當藩屬的治理成本要遠遠小於親設官員進行統治。畢竟對於逐漸南移並農業化的清帝國來說,蒙古草原並非其統治重心,中國古代國土觀念比較淡薄,這並非清朝所獨有,如果明朝不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北方省份的建制也不會如此精密。清朝本起於北方,蒙古在明亡之前便與其「同呼吸共命運」了,噹噹「屏藩朔漠」就好,又何必設省呢?

從表面上看,外札薩克蒙古有保留「汗」號的特權,但事實上內札薩克蒙古的地位要高於外札薩克蒙古。但相比之下,外札薩克蒙古有著高度自治的權力,所以清朝對蒙古的控制力自然比那些省份要弱很多。只是,對於當時的外札薩克蒙古,依附清朝就意味著有了中央朝廷的支持與賑濟,讓他們獨立,他們也是不想獨立的。只是誰能想到清朝會有如此的一個結局呢?

清朝是滿洲少數民族王朝,他的統治手段吸取了前朝的經驗和教訓,非常的高明,即使今天也在沿用。

一、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制度,在天聰十年(1635年)皇太極改名滿洲的時候,編入八旗的滿洲、蒙古、漢族等都是統治階級,是清朝的統治基礎;辮子制度確定了清朝辨別敵我雙方的基本方法,確立了對廣大漢族同胞的根本統治;三藩之亂平定後,清朝基本上確立了「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民族政策;

二、清朝的行政區劃

內地十八省,這主要是漢族聚集地,也有其他少數民族,實現省制,省下道府州縣層層管理,既有漢人官員,又有八旗官員,漢族知識分子可以在內地十八省大展宏圖;

滿蒙地區的將軍轄區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伊犁將軍;其中盛京、吉林、黑龍江所處東北為龍興之地,烏里雅蘇台將軍為外蒙古,伊犁將軍為新疆地區;

藏族聚集地辦事大臣轄區,西藏辦事大臣駐節拉薩,西寧辦事大臣駐節甘肅省西寧府;清朝皇帝放棄薩滿信仰,改奉喇嘛教,就與西藏和蒙古族取得了共同信仰;

漠南蒙古轄區漠南蒙古為皇帝直轄地區,有旗有盟,直隸和山西北部又駐紮將軍管轄;

三、與蒙古的關係

曾經滿洲祖先女真建立的金國被蒙古滅國,清朝對蒙古格外重視,千方百計的拉攏和打壓,清朝皇帝兼蒙古大汗,滿洲貴族改信喇嘛教,這些都是重要措施;

八旗中有蒙古佐領,皇宮內有蒙古后妃;八旗之外蒙古事務直屬理藩院管轄;

清初把蒙古分為三部分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其中漠南蒙古稱為內蒙古,漠西和漠北蒙古為外蒙古,外蒙古有較大的自主權。為防止外蒙的割據,清庭在庫倫(烏蘭巴托)設置大臣,定期舉行軍事演習,保障疆域的穩定

清初,沙俄就不斷侵擾蒙古地區,康熙年間,居於天山以北的蒙古一部勾結沙俄叛亂,在康熙的親征下,1697年平叛。但沙俄仍在邊境製造事端。1727年中俄簽定的《恰克圖界約》肯定了蒙古屬於中國,但沙俄的勢力也越過了西伯利亞,伸展到貝加爾湖一帶,為後來的外蒙獨立留下了隱患。

清朝開始只想「分而治之」,並未想到今後會分裂出一個蒙古國。

滿清對於蒙古的控制,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內蒙古部分地區,滿清通過和蒙古的聯姻,控制的非常好,可以說是實際控制了。但對於經常反清的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國,那就差得多了,那個地方時時而反叛,到乾隆時期總算是沒有公開反叛了,但滿清對那裡管轄也力不從心只能通過羈縻管轄,設立大量蒙古王,讓諸王實力都小,無力反叛,滿清在派個駐蒙古大臣過去監視。對於漠北蒙古,滿清上層其實很簡單,那不過是綏邊地,用來將沙俄擋在外面的。如此程度不高的羈縻,沙俄一來,自然控制不住了,到了1910年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趕走了駐蒙古大臣,這意味著滿清已經丟了蒙古。


相對內蒙來說,清朝對外蒙的控制要弱很多。

內蒙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就已經被清朝征服,而外蒙只是羈縻而已。清朝入關之後,外蒙還曾攻擊內蒙已經降服於清朝的部落,康熙帝曾為之調解。

除此之外,准格爾在葛爾丹時期強大起來,一度統一草原各部,外蒙即曾參與葛爾丹入侵清朝,也就是烏蘭布通戰役。

不過之後准格爾建立起來的草原聯盟就迅速崩潰,外蒙古又逐步被清朝控制。到乾隆時期,最後征服准格爾的時候,清軍分三路進軍,其中北路的前進基地就在外蒙古的科布多。

這之後,外蒙長期由烏里雅蘇台將軍統治,一般是由滿洲貴族擔任。

在邊疆地區設置將軍府,駐紮軍隊,負責彈壓當地部落,同時負責領土防禦,這是清朝的一貫做法。在平定準格爾之後,清朝在新疆也設置了伊犁將軍府。在東北,也是分別設置吉林、黑龍江和盛京三個將軍進行管理,而沒有設省。

到晚清時期,由於列強入侵,清朝的邊疆地區出現了許多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疆由於受到英國和俄國支持下的浩罕汗國的入侵,趁西北地區發生大規模叛亂的時機,建立了阿古柏政權。

清朝在要不要收回新疆的問題上曾經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辯論,左宗棠時為陝甘總督,駐蘭州,傳統上,新疆由甘肅負責提供財政支援,軍事上協助防禦。所以,左宗棠主張立即出兵,平定叛亂,消滅阿古柏政權,收復新疆,穩定西北邊境。這也就是當事人所說的塞防論。

而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認為,此時清朝財政緊張,沒有必要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於收復新疆這種不毛之地,無用之地,而應該用在繼續進行洋務運動,加快建設北洋水師。因為,李鴻章認為,對清朝的威脅主要來自海上,而非西北邊疆。

最後的結果是朝廷支持收復新疆,但同時又無法滿足左宗棠出兵新疆的需要,只能由左宗棠自己去想辦法籌款。最後,是由左宗棠的財政代理人胡雪岩出面,向外國貸款,充作軍餉,才出兵新疆,消滅了阿古柏政權,收復了新疆。

收復新疆之後,左宗棠又上書清廷,提出在新疆建省,加強控制,以捍衛西北邊疆。但朝廷上李鴻章等重臣認為,建省成本很高,新疆財政收入無法支持,沒有必要。

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一個折中方案,也就是新疆建省,但巡撫由甘肅巡撫兼任,實際上主要駐紮在新疆,以便於統籌安排甘肅在財政上支持新疆。

平定西北回亂,收復新疆,并力促新疆建省,加強西北邊防,這是左宗棠對中華民族的重要貢獻。新疆平叛和建省,也是晚清時期清政府在邊疆地區第一次成功加強控制的嘗試。

之後,也有人提出,在東北和西藏都可以建省,加強控制。但清政府視東北為自己的根本之地,不許漢人移民開發,一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向東北移民,清政府才不得不逐步開放漢人向內蒙和東北移民的限制。逐漸在東北也建立了東三省。

在西藏問題上,到1907年之後,也有人開始建議建省,同時進行改革和開發,加快漢人向西藏移民,以加強對西藏的控制。但這時候已經是1907年之後,清政府自顧不暇,在西藏的改革也沒有進行多少,清政府就滅亡了,沒有來得及。

所以,晚清時期清政府在邊疆地區建省,也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條件。

首先是人口規模要達到一定程度,這樣,財政上才能夠支持建省之後的龐大行政開支。新疆建省時,全疆人口大約三百多萬。而且,新疆的伊犁河谷和南疆,都有農業區域,有相對穩定的收入,雖然不足以完全負擔新疆的財政支出,但至少能夠自給一部分。

但這時候外蒙的人口很少,只有二三十萬人,範圍又比較大,面積相當於新疆,只比新疆略少一點。所以,外蒙很難像內地一樣劃設行政區劃,進行有效管理。

其次,如果人口少,財政收入比較少,不能負擔建省後的行政開支,那麼必須由周邊省份協助和支援。比如甘肅在清朝一直支援新疆,四川則一直負責清朝在西藏駐紮軍隊和行政支出。

但離外蒙最近的就是內蒙,內蒙當時自保尚且不足,也還沒有放開對漢人移民的限制,根本無力協助外蒙。而要從內地長途跋涉,轉運糧餉去維持在外蒙設置一套龐大的行政機構,是很困難的。

第三,就是已經遭遇到比較嚴重的邊疆危機,朝廷有必要加強控制。在新疆,主要是英國和俄國的滲透和入侵。在東北,主要是日本和俄國。在西藏,主要是英國。在西南,則主要是英國和法國。

但外蒙當時雖然和俄國有著漫長的邊境線,但俄國並不把外蒙當作主要的入侵方向。而且,外蒙當時也沒有流露出脫離中國的意圖。所以,清朝也沒有特別的必要來加強對外蒙的控制。

外蒙古提出獨立,是在清朝滅亡之後。北洋政府時期,徐樹錚一度出兵收回,但並沒有維持多久。原因很簡單,因為外蒙古的可耕地很少,所以漢人移民比較少,而要在當地維持一支較大規模的常備軍,成本是比較高的。加上後來蘇聯介入,外蒙又發生了革命,情況就更加複雜了。


清朝不將外蒙古設省,不是不能,而是不欲。

在清朝的治理格局下,蒙古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八旗蒙古,一部分蒙古人通過戰爭、聯姻與結盟被直接被編入八旗;二是內屬蒙古,由清朝直接管轄其土地及屬民並直接任命官員進行統治;三是外藩蒙古——對於這部分蒙古人,清朝採取了寬鬆的羈縻統治政策,雙方通過盟誓確立權利義務、滿足各自的利益要求。

外藩蒙古還不是外蒙古。外藩蒙古又分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其中外札薩克蒙古才是外蒙古。這一類蒙古人距中央政府較遠,戰略位置不重要,也很少有「從龍功臣」,所以清朝讓其當藩屬的治理成本要遠遠小於親設官員進行統治。畢竟對於逐漸南移並農業化的清帝國來說,蒙古草原並非其統治重心,中國古代國土觀念比較淡薄,這並非清朝所獨有,如果明朝不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北方省份的建制也不會如此精密。清朝本起於北方,蒙古在明亡之前便與其「同呼吸共命運」了,噹噹「屏藩朔漠」就好,又何必設省呢?

從表面上看,外札薩克蒙古有保留「汗」號的特權,但事實上內札薩克蒙古的地位要高於外札薩克蒙古。但相比之下,外札薩克蒙古有著高度自治的權力,所以清朝對蒙古的控制力自然比那些省份要弱很多。只是,對於當時的外札薩克蒙古,依附清朝就意味著有了中央朝廷的支持與賑濟,讓他們獨立,他們也是不想獨立的。只是誰能想到清朝會有如此的一個結局呢?


因為清朝對外蒙古的控制力足夠強,根本沒有必要通過「改土歸流」式的做法,將外蒙古改製為省。清朝的蒙古諸部,大致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八旗蒙古,這一支已經同化於滿清;二是內屬蒙古,相當於完成「改土歸流」的蒙古;三是內札薩克蒙古,大致為日後的內蒙古;四是外札薩克蒙古,大致為日後的外蒙古。外札薩克蒙古距離中原已經較遠,而當時西伯利亞並無強敵,外札薩克蒙古戰略意義有限,其王公又大多自願歸順清朝,所以清朝直接採取羈縻統治——只要你肯歸順,這些土地就「替朕永守之」吧。

不少人只看到設省會提高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卻沒有看到設省是一筆開銷極大的行為。設省相當於在一個地方移植一整套行政制度,官員的任免、軍隊的駐紮、稅賦的整飭都需要花極大的成本去重新構建。我們看一看明朝收復越南就能知道,當時的「交趾」諸司從管理角度來看根本是入不敷出,而明朝官員幾乎都將至交趾為官當做流放,最終越南得而復失,明朝朝廷也並不覺得可惜。

所以對於強盛的清朝來說,根本沒有必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將外札薩克蒙古設省。至於後來民國設立塞北四省,實在是因為邊疆危機太嚴重,需要利用行政手段保家衛國——否則,內蒙古的處境也是非常危險的。


一、蒙滿(金)的融合交流鬥爭,在清入關時建立了同盟,看看歷史。

1)金南宋

2)蒙古南宋

3)元,建都北京。民族大融合。後明朝建立

4)清的發源是明東北區域(宋朝時代金的主要區域),雖然幾百年過去,形成的實力區域還是很像的,這就是地理分割的神奇。

蒙古主要人口主要集中在現黃河河套地區,外蒙人口非常少,雖然土地大,但沒有多少人口,不是蒙古核心。到現在外蒙西部、內蒙西部人口也非常少。新疆主要人口集中在北疆和哈薩克西南區域,地理自成另一個區域。

5)清朝,各民族融合。外蒙人口少,歷史形成的區域也沒必要改變,到今天省區變化也不大。是歷史形成的。

看看,這兩張。清朝對各省的控制是很強的,省區也穩定。是不是和今天行政區域很像。西北、東北丟失的區域變化就不說了。

現在變化了的:

1)西寧海東區域由甘肅劃給青海,做青海省會。

2)寧夏從甘肅划出成立寧夏自治區。

3)重慶直轄,天津直轄、上海直轄。

4)海南從廣東划出建省。

5)台北未能和福建統一。

沿用幾百年穩定的行政區是歷史的沿傳。所以說這是中華民族的融合過程,有戰爭也有交流。

二、蒙古、清的發源地在唐朝就納入中央管轄,後世有分裂也有統一。

蒙滿回疆很早就是一家。就和現在成都和重慶人吵;西寧、銀川和蘭州吵架一樣,實質上在歷史的大多數時間,他們是一家人。所以叫成渝地區、蘭州西寧銀川經濟帶,那是歷史形成的。自家兄弟吵個架而已。


在邊疆,清政府實行與內地不同的行政劃分。

清朝承襲明制,沿用明朝故土15省(兩京十三省)。後將湖廣分為湖北,湖南;江南分為江蘇,安徽;陝西分為陝西,甘肅。這才有了18省。

清朝對於邊疆(新疆、內外蒙古、西藏),實行與內地不同的行政劃分。

外蒙古不比內蒙古,內蒙古是清朝征服的土地,皇太極打敗林丹汗,將漠南蒙古納入後金版圖,漠南蒙古便是如今的內蒙古。

外蒙古屬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與清朝的關係是主動臣服,迫於當時噶爾丹的威脅,在康熙年間主動納入清朝版圖。

清朝政權通過政治體系和宗教信仰,增強邊疆地區對清朝的認可。

清朝末年,由於沙俄的入侵,外蒙古逐漸脫離與清朝的朝貢關係。


在1206年,鐵木真44歲時被諸部落推選為「成吉思汗」,意即「擁有海洋四方」,在這之後,一直到他去世的21年里,他攻打過的國家主要有金國,西夏,花剌子模,西遼,基輔羅斯諸國等。我定義的「最強敵人」,應該是指他在世時蒙古帝國的頭號敵人。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金國。蒙金戰爭從1211年持續到1234年,從鐵木真開始,到窩闊台結束,滅金一直都是蒙古帝國前期戰爭的主旋律。雖然蒙古一直佔據主動,但這並不代表金國很好打。因為金國人口是蒙古的40倍,軍隊則多過10倍以上,且與蒙古草原相距較近,金國可以一敗再敗撐過20多年,蒙古卻敗不起,只要一旦讓金國緩過勁來,按照他的規模國力,馬上就是蒙古的生死大敵。所以成吉思汗從未小看過它。成吉思汗在世時,其實蒙古有幾次針對金的軍事行動進展就不是那麼順利。 如1223年2月,木華黎親率十萬蒙軍南下進攻陝西。完顏合達帶20萬兵駐紮在京兆(今西安市),木華黎不敢硬攻,轉而進攻鳳翔府(今鳳翔縣)。在左監軍赤盞合喜指揮下堅守府城,知府完顏仲元出城力戰。木華黎拼盡全力也沒有佔到便宜,哀嘆自己說:「以前攻金想打哪裡在打到哪裡,幾乎不費什麼力,現在攻延安攻不下,攻鳳翔也攻不下,難道是我命數到頭了嗎?」3月,木華黎病死軍中。5月,完顏合達收復河中府。面對金朝的頑強抵抗,成吉思汗等蒙古高層可謂殫精竭力。 相比之下,同為歐亞大陸大國的花剌子模,人口數千萬,軍隊四十萬,版圖和印度次大陸相當,卻只是在蒙古打擊之下支撐了十來年。另一個小而堅韌的西夏國,雖然也在蒙古斷斷續續的戰爭壓力下生存了20多年,但我們要看到,這20多年裡的近一半時間,西夏其實是臣服於蒙古的附庸國,雖然成吉思汗最後下達了滅族的命令。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西夏願意綁在蒙古戰車上和金國作戰,蒙古並不把他當成必須消滅的敵人。最後從成吉思汗死前最後一封遺囑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滅金的外交與軍事戰略考慮之深: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清朝是滿洲少數民族王朝,他的統治手段吸取了前朝的經驗和教訓,非常的高明,即使今天也在沿用。

一 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制度,在天聰十年(1635年)皇太極改名滿洲的時候,編入八旗的滿洲、蒙古、漢族等都是統治階級,是清朝的統治基礎;辮子制度確定了清朝辨別敵我雙方的基本方法,確立了對廣大漢族同胞的根本統治;三藩之亂平定後,清朝基本上確立了「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民族政策;

二 清朝的行政區劃

A 內地十八省,這主要是漢族聚集地,也有其他少數民族,實現省制,省下道府州縣層層管理,既有漢人官員,又有八旗官員,漢族知識分子可以在內地十八省大展宏圖;

B 滿蒙地區的將軍轄區 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伊犁將軍;其中盛京、吉林、黑龍江所處東北為龍興之地,烏里雅蘇台將軍為外蒙古,伊犁將軍為新疆地區;

C 藏族聚集地辦事大臣轄區,西藏辦事大臣駐節拉薩,西寧辦事大臣駐節甘肅省西寧府;清朝皇帝放棄薩滿信仰,改奉喇嘛教,就與西藏和蒙古族取得了共同信仰;

D 漠南蒙古轄區 漠南蒙古為皇帝直轄地區,有旗有盟,直隸和山西北部又駐紮將軍管轄;

四 與蒙古的關係

A 曾經滿洲祖先女真建立的金國被蒙古滅國,清朝對蒙古格外重視,千方百計的拉攏和打壓,清朝皇帝兼蒙古大汗,滿洲貴族改信喇嘛教,這些都是重要措施;

B 八旗中有蒙古佐領,皇宮內有蒙古后妃;八旗之外蒙古事務直屬理藩院管轄;


清朝不將外蒙古設為省原因有三:

蒙古八旗

一是滿清在入關之初就拉攏蒙古親貴,採取編入八旗一體戰鬥、聯姻結成甥舅之情、分化漢人抬高蒙古等手段,最終形成了滿蒙抱團統治中國的上層集團。

僧格林沁

二是外蒙人口稀少、土地貧瘠、遼遠廣闊,若設為省一級行政單位,運行入不敷出成本太大。

三是外蒙當地王公貴族投入大清懷抱待遇優厚,他們當時根本就不想脫離清王朝,故此清朝也未認真考慮設省要求。

這就是當時清朝出於現狀的原因安排。至於後來由於時局變化,蘇聯策劃鼓動外蒙獨立造成中華分離之痛,則是歷史的詭異之處,歷史自有公論。


推薦閱讀:

有愛有家就在喜唐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個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歷史人物:中國歷史上十二大賢相之二 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以古寫今——搶人大戰之秦與六國
【南北朝.陳】陳文帝削平內亂,病重離世

TAG:清朝 | 蒙古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