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米果文化黃執中談知識付費:知識不值錢,表達知識的方式才值錢?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讓知識共享已經發展到了極致,「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已不再是夢,免費獲取知識也不再是什麼難事。「知識不值錢」成為時代發展的產物之一。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舒適和享受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趣味中獲取知識成為更多人的追求。近幾年,各類文化節目備受追捧,收視率居高不下,就以《朗讀者》為例吧,裡面的文章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內容,單就文化領域來說,它沒有新的東西出現,真正吸引人的是它的模式和它整體呈現出來的效果,董卿的教科書式的開場白,朗讀者的故事,舞台效果,還有很多我說不出來的隱藏在故事背後為這個節目默默付出的人。我們願意為之付費的原因是它的表達方式。

任何書籍電影都可以找到免費的,我們為什麼還願意去買紙質書籍,或者通過其他付費渠道去獲得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付費的用戶體驗更好。所以,我們並不是為知識付費,而是知識的表達方式。

現在各行各業都提倡創新,我們所謂的創新,其實就是排列組合,把舊的東西重新打亂用一種新穎的方式表達出來,排列的好的就成了成功者。就拿設計師來說吧,他們的收入就來自消費者為他們的表達方式買的單。知識就好像衣櫃 里單件的衣服,我們可以自己隨意穿搭,但是我們更願意付費請形象設計師來為我們搭配。

我們打賞公眾號微博是因為什麼?他們的觀點而不是漢字本身,換種說法,值錢的是他們對漢字排列組合的方式,而不是漢字本身。

知識不值錢,知識的表達方式才值錢,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來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黃執中的這個說法有失偏頗,且本末倒置,明顯是在為自己的產品代言,吸睛做得溜啊。

如果知識不值錢,表達知識的方式值錢,那不是變成說相聲搞表演了嗎?按照他的這個邏輯,難怪很多籍籍無名的科技工作者和專業人士不值錢,搞娛樂的很賺錢了。

當然,從商業和品牌角度來說,確實人人都需要營銷自己,但是營銷自己的前提是你肚子里得有貨,否則就成了瞎忽悠,甚至知識騙子。要不是為什麼很多不科學、偽科學的東西會那麼盛行呢?就因為有缺乏邏輯和常識的大眾存在。所以,「科普」還是很有必要的,「科普」本身就是知識普及的過程,如何讓大家聽的明白,掌握這些有用的知識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切為了賺錢。現實卻恰恰相反,很多販賣知識的商人為了賺錢,管它科不科學、嚴不嚴謹,只要聽眾嗨了就行,能收錢就行,那就要想方設法包裝知識,把一個明顯有問題的概念吹上天,誇大焦慮、調動情緒,迎合大眾需要,這樣聽眾聽起來當然覺得很爽了,但是結果呢?還是發現沒有解決問題。

不知道黃執中本人什麼學歷,讀的什麼學校。如果真如他所說知識不值錢,他就不應該上學讀書,直接去講如何表達知識不就得了?

其實,這個邏輯不難理解,就像一個人餓了,連續吃了3個包子沒吃飽,吃了第4個包子終於吃飽了,他卻拍拍自己的肚子說:前面3個包子根本沒有用啊,只有第4個有用,才讓我吃飽。

這樣說是不是很裝逼呢?前面3個包子先吃到肚子里去了,為「肚子吃飽」奠定了基礎,但你不能當它不存在,裝瞎啊!

這樣故意搞錯順序真的很好嗎?所以我說黃執中是本末倒置,就是這個意思。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怎麼表達知識是另外一回事,但本質上,這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行,否則就等於否定自己,讓很多東西變的毫無價值和毫無意義。

我是喻德武,職場老鳥,人力資源大叔,愛才如命的非青年才俊,可以回答一切有關職場和社會問題的雜家,歡迎關注和我交流!


這話初聽是比較刺耳的,感覺這個觀念非常極端。但仔細一想其實也不無道理。

我把它改一下「知識並不是最值錢,只有能被人了解的知識才是真正值錢的。」

這個話怎麼去理解呢?打個形象點的比喻,小麥有營養么?當然有。但是人類如果幹吃小麥粒是無法吸收它的營養的。但如果小麥換了種表達方式——有人把它磨成麵粉,做成饅頭。你是不是就能吸收他的營養了呢?再花點心思,我們用它來做牛角麵包,戚風蛋糕,泡芙。你是不是就更喜歡吃了呢?

是的,很多原始的知識,就像小麥那樣。只是一種原料而已,不能輕易的被普通大眾所了解和吸收。於是就有了很多知識加工者,他們把知識的原料加工成你能了解甚至是你喜歡了解的方式。

相比而言,知識的加工和傳播者對知識的普及的作用更大,所以才有了表達知識的方式才值錢一說。我如此一說你對這句話的認同度可能會加高了很多。那麼放到現實生活中又都是誰在表達知識呢?

其實這樣的角色在生活中處處存在。老師就是最典型的知識表達者,他們用知識的表達方式讓你從一個文盲一步步成長從而成功拿到了大學畢業的文憑。律師可以把一條條深奧而拗口的法律條款,表達和應用到現實中。我們平常常看的知乎和悟空問答,也是這樣的知識傳播和表達平台。它們共同特點就是讓更多的人更容易的了解知識。

最後我們去扒一下米果文化和黃執中。米果文化實際上是馬東創辦的一家公司。黃執中目前是米果的一名簽約藝人,台灣人。來大陸之前曾經拿過好幾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最佳辮手。2016年第三季《奇葩說》奇葩之王。

所以你應該明白了,這個傢伙的言論為什麼這麼尖銳了吧。奇葩之王么。

在這裡我也要對黃執中說一句: 你的觀點其實一文不值,我的回答才是真正值錢的。

因為知識的表達方式才值錢,不是么?(笑)


如果你也喜歡科技就點點關注我吧

第一、知識都可以免費獲得

這幾年颳起了知識付費的妖風,其實不是知識有多麼值錢,本身知識就沒有標價,突然被標上了價格,這就讓人很難受,理解的人嗤之以鼻,不理解的人躍躍欲試,好生尷尬啊。就像我們從小到大進行教育一樣,學知識是不花錢的,但是有人有序的組織就要交學費了。這就是學校的原始意義,提供一個獲取知識的平台。每個人在同一個平台上也獲取了千差萬別的知識。當然了,不交學費也可以獲取知識,但是這個代價有些大了,畢竟每一個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任由你去自由獲取。要不然誰來養這個社會呢?

第二、知識付費只是延續了大部分人的假習慣

好多人還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迷茫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突然有人發財了,突然有人一夜暴富了,還突然有人實現了財富自由了。這些好多好多別人已經實現的目標撩撥著那些無所事事的但又有偉大理想的人們。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叫做知識付費的現象,然後這幫人就買單了。結果人還是那群人,佈道者成了人生贏家。這個現象是不是讓人覺得很好笑啊。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畢竟作為有偉大理想的我們去支持一部分人實現他們的理想也是我們的價值。每個人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有被世人認可的社會價值,當然這也不是一件短時間和簡單的事情。剛畢業的人認為付費買知識跟上學時期交學費是一個概念,顯然是混淆了視聽。

第三、學習不是成年人的全部!

在知識付費的熱潮下,最火熱的一個詞恐怕就是「學習」這個詞了,好多人忽悠別人的一個身份詞就是把自己定義為「終身學習者」!這個也沒有什麼錯,但是被拿來去忽悠小白就有點噁心了。畢竟創造社會價值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目標,而不是一直去無能的逃避,然後就用自己在學習的假象來迷惑自己對現實的無能為力。所以在這裡小編是不提倡什麼終身學習者這個偽身份的,當然你想著怎麼創造價值,然後拿點生存資源相對來說對於普通人更重要…… 你說呢?

讀都讀到這裡了,點個贊再走唄


知識不值錢,表達知識的方式才值錢。這句話如果可以改一下,我建議可以改成:知識值錢,表達知識的方式更值錢。

知識這個東西就那麼多,歷史以來人類所有文化認知的總和。無論是教科書上的考試重點,還是大佬口中的深度講解,說到底都是知識,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讓這些知識能被接受的程度不一樣了。你說金牌名師和普通教師講的知識不一樣嗎?自然都是圍繞課本來說的,可是表達方式不一樣,所以教出的學生掌握的知識量也就不同。

知識本身作為客觀的東西放在書本里,並沒有什麼值錢與否的判斷。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也許就是對知識文化的開始重視。到了這個時代,當需要的知識可以簡潔快捷的搜索得到,我們開始強調知識的表達方式。

和我們強調的找對學習方式一樣,高效的表達和講解知識的方式確實更讓我們歡迎。同樣的知識點,有人講得詼諧幽默入木三分,有人講得苦澀無味十分難懂。本身不是知識的問題,卻人知識可以被更多接受記住,所以的表達知識的方式才更值錢是對的。

就像我們重視會喜歡給孩子找金牌教師輔導一樣,我們不是否認普通的教師的專業知識,而是更喜歡好教師講課的方式。

但是無論在哪個時代,說知識不值錢,我覺得都是不對的,甚至是一種誤導。這樣的言論有點不負責任了,會讓人覺得知識不重要,而注重專研浮於形式的表達。可沒有夯實的知識基礎,怎麼可能開發出值錢的方式?

懂得如何把知識的傳播變得有趣,把方式變得值錢的人,一般都是自身具備大量知識儲備的人。這種說法,就像是地基不值錢,18樓才值錢一樣。可是沒有地基,無法建起高樓。

大師教授講課幽默風趣,金牌教師講課一針見血,他們的表達方式確實值錢,但前提是他們本身掌握了大量專業知識,並且經過了多次的反覆練習。所以,圍繞知識來說,無論是表達方式值錢,還是呈現形式重要,最最值錢的還是知識本身。

當然,黃執中肯定是知道的,他這樣的說的原因,大概是為了宣傳他們的付費課程《好好說話》,畢竟讓人們意識到說話、表達方式的重要性,才有動力去付費。BUT,公眾人物講話真的不需要尊重一下基本事實嗎?

-

初始值、發布。


做一個比喻:麥子能夠填飽肚子,但是仍然需要加工,加工成麵粉以後,它會被做成饅頭、麵條、麵包等等面製品,這時候,面比麥子值錢,而面製品又比面值錢。

是什麼促使麥子變成面,面變成各種面製品,是需要。

原始人覺得有麥子就夠了,然後食品豐富了以後,我們就要考慮口味問題,所以有了面。但隨著文明的誕生,只吃一種麵食是不行的,最初可能只能用面煮粥,到後來人們膩歪了,需要吃乾的,然後麵餅出現了……

我只是打個比方,需求激發了人們對於表現形式的創新,價值也隨著這樣的過程產生。

在這裡,黃執中所謂的知識就是麥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正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已經度過了缺少知識的年代,而隨之出現的問題是——我們並不能有限篩選並吸收無處不在的知識。

然後知識付費就出現了。

這裡我們花錢買來的知識它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它就像麵包。

你能從買來的知識里看到你似曾相識的許多東西,因為組成麵包的東西你也具備,也就是那些知識你一看就懂,但未必能夠捏在一起,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或觀點。

而更多的花錢買來的可能更高級,比如包子,別看包子便宜,它卻是面和蔬菜的結合物。換句話說,它是一種對知識的創新型精加工。

所以以我的解讀,黃執中的話沒毛病,但必須加一個前提,那就是他所說的知識,都是類似麥子一樣的並不難獲得或理解的知識。

畢竟有些知識自身就是鑽石,比如說哥德巴赫猜想等等,它們的表達方式只能是它們自身。

以上。


求關注辣求關注啦……我是好人長安君,一個略懂互聯網的段子手,一個略知科技圈的理工男


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所以話也不能說的太滿。

1、這句話應用在他們業務領域也許是對的,還要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所謂的知識不值錢,主要論調是現在知識的獲取很容易,互聯網時代,門檻很低了,所以覺得知識不值錢。但這裡有個條件就是,普通的知識獲取門檻低,並不代表高精尖的獲取門檻就低。試問,造核武器的知識值不值錢?當然值錢,因為它是最頂尖的知識,技術。

2、知識如果被當作商品來對待,用金錢來衡量,那就要符合市場規律,即滿足供需關係。供大於求的就不值錢,供不應求的就值錢。滿網路都能找到的就是供大於求的知識,你找不到的就有可能值錢,只要有人有需求。

3、對於知識表達的方式,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廣告產品,包裝宣傳的好,附加值就大,包裝宣傳的不好,就沒什麼附加值,甚至不值錢。在他那個知識付費的平台上,他可以把普通知識加工成稀缺知識,因為裡面包含了加工費,這就是表達方式。


這個話題,「灰犀牛」持不同的觀點,或者說是角度不同:

不是知識不值錢,而是目前的知識付費,更像是當年的成功學教育,「換湯不換藥」或者說是「舊瓶裝新酒」的舊把戲而已。


知識從來都是值錢的.

1.你看中小學K12教育,家長們在孩子的學習上投入,從來是毫不手軟的。

這個領域誕生了一大批的知名品牌,更不乏新東方、好未來、學大這樣的上市公司。


2.你再看,學歷再教育,為了職場生存,大批成年人擠時間報名苦學,成就了大批如尚德機構、華圖、中公、中保這樣的再教育巨頭。


3.再說說職業技能教育吧,環球雅思、北大青鳥、藍翔、以及各職業技能教育中心,鑒定中心比比皆是,為什麼?需求大,知識值錢,生意好。


米果文化黃執中老師所說的知識,大概是指羅輯思維、混沌大學、或者是通往財富之路、或者是李強365等等這些。


這些雖只是讓成年人有面子、被認可、甚至可以消遣寂寞的知識,對於受眾來說不值錢。


可在羅振宇、李善友、李笑來等老師的長袖善舞下,知識還是值錢的,他們可不僅僅是通往了財富之路。


從這點上來看,「灰犀牛」絕對站在黃執中老師一邊。

知識付費古來有之,誰抓住了強需求,誰表達方式好,誰才能存續,誰才會值錢。正如文中1.2.3那樣。


全網關注「灰犀牛評論」,最口語化的商業互聯網觀點。如果感覺有道理,點贊留言轉發支持。


看待知識付費有兩個角度:

1、從知識提供方的角度來說,知識不值錢,表達知識的方式才值錢。

2、從知識獲取的角度來說,知識不重要,如何理解知識才重要。

表達知識的方式對應的是更好的理解知識,所以,問題中的說法切中要害。從心理層面來講,我們獲取知識是將一些信息按照自己的認知邏輯加工,並且達到自我認同的過程,理解知識本身就是一種方式。

同時,這樣的說法還隱含著另外一層意思,知識的提供方充當的是渠道作用,和下邊這些例子類似:

1、對於零售平台來講,商品是別人的,自身的賣貨能力,周轉效率才是核心。

2、對於很多學校來講,知識大多也是別人的,自身傳達知識的能力,傳達的結果才是核心。


即使知識是自己的,比如提出新發現,新觀點,新思路的著名人物,他們也會非常重視知識的傳播方式,或者理解成說服別人認同自身觀點的方式。

很多思想家都是文學家,他們通過精巧的文字來傳達自己對世間的感悟。

很多發明家是營銷專家,他們通過精緻的商品來傳達自己對設計的理念。

很多著名學者是辯論專家,他們通過爭吵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學術觀點。

知識的確不重要,讓別人相信這個知識才重要。


雖說知識不重要,但是知識還是非常重要的,這裡的知識並不是指以往理解的知識。

現在機器學習的技術進步很快,機器學習的能力異常強大,精力充沛。機器學習到的東西也可以理解成知識,可是,這種知識對於我們來講未來還是否重要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我們應該去追求那些我們擅長和對我們更有意義的知識。

隨著技術的進步,知識數量的增加,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方式應該發生變化,不然遲早會成為獲取信息的機器,具有諷刺意味的「知識分子」。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文化 | 互聯網 | 黃執中 | 奇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