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大千惟妙惟肖的畫作是不是通過臨摹敦煌壁畫練就的?


張大千是1941年5月去的敦煌,時年43歲,而僅就仕女畫而言,早在他三十多歲時,就已是畫藝嫻熟了。如他32歲作的《觀音》。

觀音(三十二歲作)

還有在去敦煌前的1939年作的《執扇仕女圖》等一系列畫作均是不俗之作,人物線條流暢,描畫無論是淡雅,還是艷麗,均氣質非凡。

張大千早在37歲時就與溥儒享有「南張北溥」之美譽,聞名於畫界了。

執扇仕女圖(四十一歲作)

既然張大千早已畫藝有成,那麼他為何還要去敦煌呢?

張大千早在拜李瑞清、曾農髯為師學藝時就聽說過敦煌,後來他又見過敦煌寫經和絹畫。在成都、重慶時,他還聽老友嚴敬齋、馬文彥等多次介紹過敦煌石窟藝術。嚴、馬均曾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駐甘(肅)寧(夏)青(海)監察使,併到過敦煌。經嚴、馬二人一說,加之張大千查閱了有關敦煌藝術的資料,更增加了赴敦煌的信念。為了籌集費用,他抓緊時間作畫,以便多開畫展。

1940年9月,張大千下青城山回到成都,為去敦煌打點行裝。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諸事妥當。他在給重慶張善子寫信時說,三個月後即返回重慶歡聚。10月中旬,張大千從成都乘汽車出發。10月20日10點50分,張善子病逝於重慶歌樂山寬仁醫院,終年五十九歲。張大千北上至廣元,剛參觀完千佛崖石刻,正待動身去麥積山,忽接報喪電報,他為痛失長兄,哀莫能已,倉促返回重慶,於是中斷了此次的「西天取經」。1941年5月,張大千率夫人楊宛君、次子張心智等再赴敦煌,1943年離開敦煌,在敦煌的時間長達兩年零七個月。張大千是我國第一個到敦煌臨摹壁畫的職業畫家。在敦煌期間,他除了臨摹壁畫也搞創作,如《番馬圖》等。

番馬圖(四十五歲作)

至於張大千為何去敦煌,除上述原因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1975年,張大千應葉公超之請,為其所輯《葉遐庵先生書畫集》作序。張大千在序言中不僅回顧了二人之間的友誼,評價了葉恭綽的藝術,還提到去敦煌的原因。他寫道:「先生長予十九齡,予以丈人行尊之。民國十七年(1928年)教育部籌劃全國第一次美術展,予與先生同任審查事,予之得交先生自此始。惟先生於予畫所激賞,因謂予曰:『人物畫一脈自吳道玄、李公麟後已成絕響,仇實父失之軟媚,陳老蓮失之詭譎,有清三百年,更無一人焉。』力勸予棄山水、花竹,專精人物,振此頹風。厥後西去流沙,寢饋於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臨撫魏、隋、唐、宋壁畫幾三百幀,皆先生啟之也。」看來張大千去敦煌的真正原因,是受了葉恭綽的啟發。

以上諸點均說明張大千的畫藝絕不單純是通過臨摹敦煌壁畫練就的。


推薦閱讀:

【軼事秘聞】古埃及文化中有哪些神祇?
無冕霸主晉悼公
如何評價《芳華》中的何小萍?
喝茶時點香合適嗎?

TAG:張大千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