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流失400萬醫學生,現在當醫生有多不好?


我當醫生的時候,一直以為工作就是朝八晚加班,一年365天上午都得查房,領導說加班就馬上跑過去。好不容易周末休息還要去參加學術會議拿學分。醫院閑著沒事就罰款,領導永遠胳膊肘往外拐,病人不高興了就要點頭哈腰賠不是,扣錢。

自從我前年一生氣去了外企,那感覺太爽了,周末隨便睡懶覺,領導平易近人,下班時間領導電話一律不接,做錯了事情領導也不批評,只會幫你分析原因。客戶趾高氣揚,不好意思,我也不伺候。

我收穫的不只是待遇的成倍增長,最主要的是被當做人看的無盡的幸福。

所以醫生一般不願意邁出那一步,邁出去了之後真後悔沒早點出來!


我出生在一個贛南的小縣城,現今剛本科畢業!我尊敬醫生又害怕醫生,高中同學有10幾個學醫的,學臨床和護理的出來實習希望能轉正,考研的也在半工作半實習,他們在醫院實習回來告訴我的是醫院晉陞制度的苛刻,工作的疲勞不堪,但他們也很肯定告訴我:他們的同事領導很友善很有責任心。

確實,因為他們實習的醫院都在一二三線城市裡,接觸的是最頂尖的醫療隊伍,不是我們出生的小縣城!

1999年,我6歲,得了急性腸胃炎,喝粥都吐出來,半昏迷狀態,去鎮里的醫院,我不記得做了什麼檢查,醫生說是闌尾炎,準備錢做手術,第二天我開始嘔吐黃膽水了,父母騎著摩托載我去20多公里遠的縣城,又檢查了大半天,才確診是急性腸胃炎,查病折磨了我三天,痊癒花了1個多禮拜,終身難忘!這可以歸功當時的醫療水平太差,但那一次經歷在我心裡埋下一顆縣裡的醫生水平太差的種子。

高二,寄宿學校加上高強度的學習生活,我有段時間一直感冒,一感冒就發燒不退,父母在外打工,我只能自己去縣城的人民醫院看病。有次感冒腦袋扯著疼,醫生不多說,直接給我開單去照CT。感冒打吊針,這是我那段時間的常態,結果就是我現在一個小感冒都要拖一個多禮拜,吃任何感冒藥都沒用!理由我就不解釋了。

真的,小縣城小地方沒啥文化的農民越來越不相信當地的醫療,有病就到大城市醫院,還抱著「醫生都是黑心」的態度去就醫,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了。

醫生心寒,患者無情,這是一群庸醫渣醫和一群土匪流氓患者造成的,即使大多數醫生是善良的,大多數患者是真誠的,但一顆老鼠屎就是能壞了一鍋粥。國民的素質改善不在一朝一夕,這需要時間來慢慢互相信任, 我很痛心醫生的遭遇,也渴望社會能有一個好的醫患關係,只能說,善良的醫生們,挺住!


自從選擇踏上了學醫的這條路,就意味著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辛苦才能收穫那一點點的成就。一名優秀的醫生,從上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再到最後工作起碼需要將近十年的時間。

而當你真正成為一名醫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面臨的是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他們來自患者,醫生和社會。不僅如此,如今從事醫生這個行業已經算是在從事一種危險的職業。你可能聽說過挖礦工人,警察,司機屬於高危險職業,但你知道現在作為醫生也是高危職業了嗎?這恐怕是中國的特例吧。

如今醫患關係緊張,當你在奮力的搶救病人的時候,病人的家屬卻不斷的在質疑你,攻擊你。試想誰遇到這種情況能不心寒?誰還想繼續從事醫生這個行業?所以,如今不少醫生因為承受不了太大的心理壓力而離職。問題不在於醫生這個職業所帶來的辛苦,而是作為一個醫生連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保證,還可能會承受來自身體和心理方面的攻擊。

但要解決醫患關係,更重要的是深究社會和制度上的問題。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法學界對醫患關係和醫療行為的定性不準;二是醫療投入不夠,醫療資源分配不公,醫療風險保險機制還不夠完善;三是社會沒有形成包容的良好氛圍。

徹底解決醫患關係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來營造一個溫和誠信的社會氛圍。


「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不會讓他再學醫。」

已經不止一次在同學群里看到這句話。當年我們一起畢業的同學們,很多都已經改行,有的去做了老師,享受寒暑假;有的去做了生意,升級為老闆;有的直接利用手頭資源轉賣醫療器械,一年換車三年買房。。。。

當醫生好嗎?好。職業榮譽感高,家人看病方便,在治病救人的同時,內心也有滿足感。

當醫生不好嗎?不好。看著別人賺的盆缽體滿,曬豪車住洋房,翻翻自己工資卡少的可憐的錢,攢了多少年才夠付一個首付,心裡有時真的難免失落。

每天忙到半夜,從睜開眼睛就開始忙不完,哪怕休息,也永遠有接不完的電話,照顧不完的熟人。熟人連著熟人,用著你的時候認識你,出了院走到大街上,面對面人家都不給你打招呼。

大醫院人滿為患,就醫環境惡劣,醫患關係惡化,傷醫事件頻發。有朋友說,別干這行了,為了命著想,錢還沒掙到,說不準哪天就被砍死了,豈不是虧大發。

一個改革連著一個改革,這也許是最壞的時代,也可能正在變好。

我不會幹涉我孩子的職業選擇,但是我真的希望,我的孩子如果將來選擇跟我一樣,真心是因為他喜歡醫學,喜歡挽救生命帶來的快感和幸福,並且在選擇的時候,不會因為「人身安全」這四個字,而躊躇。


我是一個省會三甲醫院的腦外大夫,211碩士畢業,在讀博士。說實話,我還是挺享受這個工作的,我管的病人跟我關係都很好,即使有一部分治療效果不太好的也能理解我的工作,這麼多年真的沒碰到那種刻意找茬的病人。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病人,慢性硬膜下血腫,糖尿病病足,手術很成功,出院前一天突然猝死了,估計是肺栓塞。家屬走之前還拉著我手說謝謝你程大夫,送我爸最後一程。以後他家人看病還來找我。你不一定每個病人都能救過來,但是你努力了,盡心了,病人和家屬一定會看到。

我家是本地人,經濟條件還不錯,有房有車,其實完全沒必要干這麼拚命的工作,但救人一命的成就感真的不是掙多少錢能衡量的。你救了一個人,就等於救了一個家庭,也許多少年後,你都忘了治過這個病人,但他會記你一輩子,他會告訴他的家人、孩子是你給他做的手術。每年春節,都會有不認識的號碼給我發祝福簡訊,但簡訊里大多都叫我程大夫,有些病人都不在了,我和家屬也會長期保持聯繫,因為他們信任你。

在這個城市的西區,走到哪都會碰見我治過的病人,能看到那些曾經瀕死的病人回歸社會,鮮活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才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白費,這才是支持我堅持下去的原因。


醫生是個即受苦又受累的職業,我從醫三十年,因為在鄉級醫院,吃住都在單位,工作無定時,白天還好,最擔心的是晚上,也許會在晚十二時左右,也許會在臨晨三、四點鐘,常常來的都是急診,處理下來,己到弟二天八、九點,雖然每月只那麼二、三次,但是,夜裡聽到較重的腳步或敲門聲,精神不由自主的會緊張,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從熱被窩裡出來的那個冷,使人,特別難受,因為救人是你的職責,別人不能體諒你的加班和辛苦,認為這都是應該的,我儘可能的把在本位能處理的病人在本地治療,而現在的個別年輕醫師會說,愛操那份閑心,一張轉診表能搞定,偏要自己受累,聽到這些,我無語了。


脫去這身白大褂,我們是一個人,我們不欠誰的,有病我瞧,有急救我搶,有的時候忙完了,在值班室里我就想,我這麼做有意思嗎?我面對那些無辜的生命,我做了我應該做的,我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我們30好幾才畢業,好不容易可以拿工資了,等我們變成主治,和我們同一屆的高中同學已經有老婆孩子了,開著比我們高檔的車,我們住在醫院破舊的宿舍裡面,他們在家裡有些優越的條件,我們為了節省時間救治病人,等他們好了一句謝謝都沒有甚至還會有人責問我看病怎麼可能花了這麼多,是不是你給我亂用藥了。我承認醫藥費是貴,可是我們不能左右,我們只是一個看病的人,不是藥品商人,我實習的時候遇見過很多有意思的病人,有的人明明病情不允許卻非要做,最後病情惡化了就怪醫生看不好,讓我們賠償,我們讓他轉院他又死賴著不走,這個世界怎麼了,我們醫務人員有怎麼了,我們的權利只有那麼大,為什麼要用這麼高標準的要求來要求我們,我們用差的葯你說我不給你認真看,用好的你又說我故意讓你多花錢,醫生護士有時候我覺得我連乞丐都不如,每一次出事最後倒霉的都是醫生都是護士,400萬醫學生,就算是40000萬醫學生,經過實習早就看透了現在醫院的環境,誰還敢當醫生護士。


醫生這個職業怎麼樣?

首先要明確,醫生應該有醫德,也是我們說的專業素質。但是醫生也要吃喝拉撒,肯定不用救死扶傷的道德品質當飯吃。

「為人民服務」是良好的道德傳統,不能各行各業都不用吃飯了。

所以說,醫療雖然不能完全市場化,但也一定要引入市場化的調節機制才能發展。

比如說,兒科醫生沒人願意做,就提高工資;夜班醫生沒人願意做,還是提高待遇。

風險小輕鬆的工作沒錢,而勞累風險大的就應該高報酬。

一直以來,醫生勞累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醫生的猝死率最高的職業,彷彿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

我想用最近關注度很高的滴滴司機和快遞小哥來打個比較。

臨近春節,為什麼餓了么不停業?為什麼商家還開業?為什麼外賣小哥不回家過年?為什麼計程車司機還在路上載客?

不想回家過年么?答案很簡單,要求加班沒問題,足夠的加班費即可。別人還會主動回答。

夜班沒人上不要緊,3倍工資即可,不行就5倍。(很多歐美國家就是這樣做的,專門上夜班的醫生護士雖然犧牲了正常睡眠的時間,但是可以領到3-5倍於自己同事的薪水,當然有人願意做)誰想捨棄家人呢?誰想熬夜早死呢?除非用人代為給夠報酬,醫生會自主選擇。

公立醫院保證老百姓基本的醫療需求,當然是必須的,但是如果你想要24小時全天候的高品質服務,就需要收費了。

滴滴車司機,每天晚上加班到12點,甚至凌晨。怎麼從來沒有人抱怨工作時間長?

外賣小哥起早貪黑,奔跑送餐,服務態度極好為什麼不叫苦叫累?因為有制度,早回家就沒錢,送遲了就沒錢。

有人說醫生態度不好,而廣大的醫生,博士碩士,他們的素質真的比不上外賣小哥么?並非如此!錯在哪裡呢?錯在他們的態度,他們的工作量都不能和收入掛鉤。而外賣小哥的制度簡單粗暴,反而更加高效。

醫學院那麼多年,啃下那麼厚厚的醫術,再來碩士博士規培,還說醫生不能吃苦么?每年那麼多醫生猝死,勞累致死了還要怎樣?

雖然外賣小哥、滴滴司機取消接單會面臨高額賠償,但是在身體狀況糟糕、心情低谷、家中急事、甚至是面對刁鑽客戶的時候。

總結一句話就是「付出就有回報」,是人的訴求,無論是什麼職業,醫生也不例外。

尊嚴,是大家選擇啃下厚厚醫術的原因。也是大批的醫學生、醫生離職的原因!

更多深度內容,歡迎關注【醫學江湖】!


作為一個剛剛畢業不久的從醫者,談談自己的看法。首先,流失的醫學生問題。數據統計的醫學生相對廣泛,一個醫學院臨床醫學的學生並不是很多,數據算的應該是註冊醫師的量,因此,很多所謂的醫學生即使畢業了也因專業問題,無法報考職業醫師。第二,流失人員的去向。很多依然是醫藥行業,只是不是醫生了。做醫生現在要求挺高的,連三線城市的一般醫院很多都要求研究生學歷,本科生想做醫生很難。另外,年輕醫生的待遇還是很差的,參考本人之前的高中同學,從收入上跟大多數行業還是差距不小的。讀完研究生一般需要8年,規培1-3年不等,畢業之後開始工作年齡就不小了,讀書過程中,課程較多,學習也較大多數其他專業多。收入低,年齡大,培養周期長,醫患關係問題,這些導致了一部分學臨床的改行。

現在當醫生有多不好?其實,本人覺得一般。只是,對於職業的認同問題,做醫生的優缺點還是很明顯的,年輕收入低,面臨養家問題比較困難,幾年後收入會好一點,但一樣不會大富大貴。開始工作時候年齡其實不小了,要面臨結婚生子,然而工作很忙,這種忙不是單純的加班,而且時刻都要想著自己管的病人,節假日基本也都會來看一下病人,有問題要及時處理。值班時,休息的也很不踏實,病人隨時可能出現問題,對身體不好,做手術忙起來就更不用說了,根本沒有時間概念。好處呢,是真的能夠感覺到職業的成就感,當你的病人出院時,明顯感覺的幫助到了別人。學醫,相對而言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但值得。


現在當醫生以及醫生這一職業,仍然是眾多醫學生的首選職業方向。

醫學生的數據可能包括了醫學院校的所有在讀學生,包括了像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和醫學人文學院等諸多學科學院,而他們畢業後從事的行業雖然和醫院緊密相關,卻並不是註冊在案的臨床醫師,像公共衛生學院的學生從事著疾病預防保健、婦兒保健和衛生行政管理等崗位,護理學院的學生在護理的崗位上辛勤工作,為患者提供完善的住院醫療護理和術後康復護理,藥學院的學生可能進入醫藥企業從事著新葯研發等工作,而基礎醫學院的在各學院從事著基礎科研的研究工作

由於醫療行業的高要求和涉及患者生命健康權,因此對醫務工作從業的要求很高,很多本科醫學生選擇繼續讀取研究生學位提升自己做醫生的技能和條件,也能找到更合適和體面的工作。而醫療行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額逐步實施使得部分醫學生畢業後並不能立即從事在崗在編的醫療工作,而需要在具有規培資格的醫療基地接受為期三年的規範化培訓方能進入醫院正式開展醫療行業的工作。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是醫學生做醫生的必經門檻,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並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才能具有在崗位從事醫療工作的資格,否則是非法行醫,而此項考試有一定的通過率,使得部分醫學生的從醫道路的門檻。

最顯著的醫學生放棄從事醫療的原因恐怕是現階段社會對醫生和醫療行業的誤解和非理性訴求,日趨倍增的醫患矛盾,不可調和的群眾對醫療保健資源的需要和醫務工作者人員經歷有限,醫療技術有限之間的矛盾,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崗位高學歷要求對醫學生提出了太高的時間,經歷和腦力成本,使醫學生承載了學業以外的壓力,醫改對醫務人員薪酬待遇的不合理規劃,使得醫生在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下承擔著醫療風險和責任,高腦力和臨床經驗的工作得不到對等的薪酬待遇,都加劇了醫學人才的流失。


推薦閱讀:

美國制裁中興將刺激國產晶元發展--洋務運動2.0版中體西用之無奈
「共享體育」項目分析
搖頭丸對大腦的傷害遠遠超出了你的想像!
桃色敲詐:那些被仙人跳害慘了的社會名流
世紀難題——什麼樣的女人值得娶

TAG:社會 | 健康 | 好醫生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