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到底可信嗎?


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開始,歷史就有斷節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誰也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的就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所以說這就是歷史,至於有太多的細節要去挖掘,那就留給真正的研究歷史的學者們吧!

歷史是有真相的,有真相的我們就要去相信。

離我們最近的近代史,革命史,我們都要去相信,因為我們要借鑒歷史,只有不斷的借鑒歷史,我們才能吸取歷史上失敗的經驗,從而武裝自己,強大自己,改變現狀。

清朝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貪污腐化,讓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近乎毀掉,歐美列強崛起

覺醒的中國人民奮勇抗戰

全中華民族的人民徹底覺醒了,落後就要挨打,寸土必爭,無數個英雄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終於讓中華民族從新站起來了。

歷史可信不可信我覺得不是很重要,因為你我都不是專業學者,回顧歷史,借鑒歷史,從歷史中學習,學為今用,才是王道。

今天的我們能夠幸福的生活,感謝歷史。感謝……

你幸福嗎?


歷史到底可不可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過去爭論了很長時間,如今仍然在爭論,今後也一定會繼續爭論。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爭論,與歷史學這個學科的特殊性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留存的歷史都是人書寫的,但凡是人書寫的,就會存在主觀意志。存在主觀意志,就會使得歷史的真實性打折扣。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一直追求一種信史的狀態,在這種不斷的追求當中,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關於歷史真實性的討論。

歷史的不真實一般會體現在史料和論著都極大豐富的情況下,言人人殊,自然就會減少歷史的真實性。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例,中國近現代史留存的史料是非常豐富的,相關的論著也是非常豐富的,但是近現代史的許多觀點的真實性也是最容易引人質疑的。比如在一些回憶錄和日記、文集當中,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參與者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來有意識的篡改歷史。比如袁世凱在戊戌日記中就刻意隱瞞了自己在1898年9月19日的活動,給後來的歷史留下這一片關鍵的空白。儘管現有的種種證據都表明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當中是告密的,但是關於袁世凱告密的直接史料是至今未能成功獲得的。

再者比如馮玉祥日記、閻錫山日記、李宗仁回憶錄,其真實性都是值得推敲和質疑的。

那麼,怎樣避免歷史的不真實所帶來的困擾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判斷力,不盲目相信歷史的記載,而是帶著批判性的目光在不同的史料當中進行細緻的甄別,然後獲取真實、可靠的歷史記載。

歷史的真正面相一般是不輕易為人所發現的,需要細緻的研究才會慢慢揭開。


歷史到底可信嗎?

經常能看到類似的說法,「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某朝修的前朝史,就是為了黑前朝而存在的」。

這些說法都有些道理,因為褒揚自身貶低對手的訴求來源於人性、政治、利益等諸多層面,你不能因此就埋怨歷代史官道德敗壞、不敢鐵骨錚錚的秉筆直書。

設身處地的想想,當你的領導要求你違心的去做一件事時,你是不是能直言犯忌痛陳他齷蹉的想法?估計我大多數人都不敢。我們現在不過是面對的不過是可能的小鞋,至少領導不會殺你全家,不是嗎?!

那這些曾被反覆塗抹過的史書是不是能看呢?又應該怎麼看?這恰好是題主的副標題。

說真的,研究歷史是一個猜謎遊戲。因為,我們沒法穿越回去,看看那些歷史人物在做決定時,究竟面對怎樣的壓力,又有哪些考量。

所以,我們這些後輩只能暗自揣摩他們的心理歷程,來盡量還原當時的歷史真相。這時候,大量閱讀當時的史料,而不局限於某部官方史料記載就很重要的。

通過各種野史、筆記、包括官方其他史料對社會生活的記述,盡量還原當時的背景,有助於你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邏輯推導,將某個重要歷史事件的結構體系建立起來。

當體系建成後,這個歷史人物的人影才有可能變得立體,而有觀察性,不再是一頁史料中寥寥數字的記載。

這就是讀史的方式,我個人感覺「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有道理的,單純憑藉一本書上的記述來解讀歷史,難免出現偏差和誤讀。因為,只要寫到紙上的記錄都是有傾向性的,都帶有書寫者強烈的個人好惡。這點即便號稱史家絕唱的司馬遷同志也不能免俗。

綜上所述,歷史還是可信的,因為我們目前不但擁有史官的記述,還有金石碑銘、墓葬書簡、秘藏文獻等諸多,可以作為旁證的資料互相印證。

至於您怎麼看待歷史,如何讀史,那就見仁見智的。但一有點非常重要,您可以有自己的歷史觀和歷史邏輯構架,別人也一樣可以有。其實說真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畢竟我們曾經嘗試過,全國人民都用一套歷史觀和價值觀。事實已經證明,這是不對的。

所以,當有人和您的歷史觀相左,也用不著惱怒,大家互通有無,求同存異便好!我還是那個觀點,歷史是一個猜謎遊戲,誰也不敢說自己的謎底一定是對的!

歷史和歷史觀是一個龐大的命題,如果您有什麼想法,請您留言咱接著聊聊這事兒!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不存在可信不可信這個問題,只有選擇去相信什麼?我國的歷史太多,太長,許多有悖論有爭議,甚至被新發現打臉的事件很正常。我國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也在儘力尋找歷史的真相。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事情。由於客觀原因,目前我們有部分歷史不完整不清晰,但是這絕對不是我們懷疑歷史本身的理由。

比如我說歷史不可信,和錢鍾書先生說歷史不可信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就像我說錢不重要和王思聰說錢不重要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話說回來,歷史是客觀的,但是記載歷史的人是主觀的。所以我們還有一門學科叫考古學。口供(史書)可以造假,但是物證無法造假。我們在陶寺遺址發現的幾十具肢解的遺骸,說明了上古的禪讓是有問題的。馬王堆出土的書帛,也有部分與劉向的《戰國策》有些出入,新發掘的曹操墓,證明了曹操的陵墓是曾經有地面建築的,與史書的記載不一樣。

但是這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只是細節問題。不影響周秦漢唐、不影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影響秦始皇統一中國,也不影響科舉制度選拔了人才。

也正是因為有假象、有爭議、所以才需要去研究,即便是美國這種誕生很晚,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也沒有辦法做到歷史客觀而清晰。再反向思考,如果一個國家的歷史事無巨細的非常清楚,不需要史學家去研究去探索,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這個國家一定全部是機器人。


謝謝邀請。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真歷史基本上可信,但不可全信。

首先,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中國歷史歷來以官修史書為主,大都是後一個王朝為前一個王朝著史。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後一個王朝為了讓人接受自己的統治,必定會將前面一個王朝寫的殘忍暴虐,民不聊生。其中有多少是篡改歷史或者片面的記錄,我們不得而知。

第二,歷史真相眾說紛紜。並不是所有的歷史一開始就有記錄的,後人想起來在去記錄的時候歷史事件已經發生很久了,由於多種個人原因,就算是親身經歷著說出的歷史也不一定就是事實。

第三,史家的可信度。中國過去的歷史多是有專門的史官編撰的,然後史家的可信度真的可信嗎?毫無疑問,司馬遷所著《史記》大家是十分信賴的,但有的史家卻不一定可信。三國時魏收,人品常遭詬病,所著史書也被證明存在大量與事實不符。

第四,考古學的證明。與史書大量的文字記載不同,考古挖掘多為一手史料和實物史料,其可信度非常高。事實也證明,考古學已經糾正了大量的史學錯誤。

最後關於怎樣讀史,如果是歷史專業人員應當是閱讀原始史料,他人著述雖有很大參考價值,但要想從事歷史研究必須自己研究一手史料,形成自己的觀點。歷史愛好者,讀史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原始資料閱讀難度較大,但適當閱讀也有益處。很多人喜歡歷史喜歡的是歷史故事,因為真實的歷史遠比小說更精彩。


這個問題里歷史的定義,大概是指那些各種歷史教科書、歷史學著作,或許還有各種各樣聽到的歷史觀念。這個不講清楚,會出現一些混亂的。如果這裡的歷史指的是實際發生過的歷史過程,當然就不存在可信不可信的問題了。所以,這裡的歷史說到底就是指歷史學家、教科書編纂者或者在各種場合表達歷史認識的那些人告訴我們的歷史。

如果前提明確了,那麼就很清楚了,歷史是某些人寫出來的,或者是某些人說出來的,既然他們是有限的個人,那麼就要問問,這些人是做什麼的,他們站在什麼立場上說話,他們有哪些認識上的局限?比如說,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他父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封他做燕王,他的哥哥太子朱標死得早,所以朱元璋去世,就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帝,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建文帝。朱棣想當皇帝,就發動了靖難之役,打敗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朱棣做了皇帝,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派人去大規模修改明太祖的《實錄》。目的不言自明,就是要把自己篡位的一些事情記載改動,把建文帝在官方文獻中儘力抹掉或者抹黑。這些朱棣派去修改《實錄》的這些學者寫出來的歷史,必定是按照皇帝的意願去改動的,他們給我們的歷史,能夠簡單相信嗎?其實,就是建文帝派人修的朱元璋《實錄》,不也有他們的政治目的嗎?如果這樣,他們提供的歷史也未必可靠,不是嗎?

這是人的立場問題。還有人的見識問題,一個學者見識其實也是有限的,還有很多寫歷史需要用的歷史資料還在歷史過程中有的就自然不見了,還有的像秦始皇那樣,被燒掉了,還有的是記錄的人眼光有限,有很多後人看來該記的沒有記,這些都不是後來寫歷史的人能掌握的。有些資料沒有看到,寫出來的歷史自然也未必就準確。

除了立場、見識和史料留存的問題,還有一個歷史閱讀者或者信息接收者的態度、思維和立場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真是說來話長,還是到這裡吧,一句話,歷史記錄的這些內容,如果你不靠它,就沒有歷史可言,但又因為上面提到或者沒有提到的種種原因,又不可能盡信。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想不受騙上當,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多讀相關史料,反覆對比思考,慢慢形成一套獨立思考的方法。當然,獨立思考就一定對嗎?那肯定不一定啊,但總還是好過人云亦云多多。


在這個問題上切忌走極端——時下比較流行的說法有「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還真不能說這樣的說法是毫無道理的;然而如果我們基於這種說法而否定現存的所有歷史記載就會走向歷史虛無主義。如果前人的歷史記載都不可信,那麼我們又如何去了解過往歷史呢?其他學科可以通過實驗尋找切實的證據,請問對過往歷史的正確性我們如何能親自感受呢?穿越嗎?

事實上對過往歷史要有清晰的直觀感受根本就是不現實的,儘管我們所有人都能接觸到一模一樣的前人的歷史記載,但我們每個人在進行具體的歷史解讀闡釋時都會不由自主帶入自己的主觀意識。事實上我們在具體解讀歷史的時候都不能保證自己所解讀的歷史是完全和真實的歷史所吻合的。個人以為:在歷史研究方面大家還是盡量求大同存小異——解讀歷史的方式可以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不同觀點之間彼此競爭相互切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但對具體的史實還是要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理念去看待,如果沒有過硬的證據顛覆前人的記載,那麼就該相信第一手歷史記載。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大膽進行自己的分析解讀並提出自己的個人觀點,但在向別人解讀歷史時一定要說明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同不同意在於您。也許隨著大家不斷深入的探索和辯論,我們會逐漸尋找到一些歷史真相,但千萬不要在沒證據支撐的情況下純粹為了博人眼球而刻意標新立異。


謝謝朋友邀請。

不管歷史可不可信,都要好好的去讀,使自己知道該知道的。不管歷史可不可信,都要信以為真,因為你改變不了什麼。不管歷史可不可信,你都要以史為鑒,知興替,正衣冠,做一個好人。不管歷史可不可信,對於輝煌的,不要自滿,那都是祖宗的輝煌。對於曾經的恥辱,要牢記在心,發奮圖強,以待來年,

至於如何讀,不要想著用什麼審視的眼光,追求什麼所謂的真相,對於過去的,就應該放下,展望未來,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相對於我們的上下五千年,建國二百多年的美國沒有歷史,卻是世界第一強國,這能否讓我們從新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呢?


關於歷史到底可信否,怎麼讀的話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讀歷史要有一顆虔誠之心,如果沒有虔誠之心讀在真實可信的歷史也是不能讓歷史的正能量得意釋然和升華。

讀歷史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如果沒有一顆憐愛之心讀在真實的歷史也不能讓歷史的美感傳承到下去。

讀歷史要有一顆復古之心,如果沒有一顆復古之心讀在真實的歷史也不能讓盛世文化傳統得意上下銜接再創輝煌。

讀歷史要有一顆思辨之心,如果沒有一顆思辨之心讀在真實的歷史也只是讓自己多走幾次歷史的老路而不得寸進。

讀歷史要有一顆智者之心,如果沒有一顆智者之心讀在真實的歷史也只是讓自己陷入歷史的牢籠之中而無法自拔。等等

如果沒有以上五種心境而去讀歷史,也只是讓自己腦袋裡多藏了幾本書而已。或許還可能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歷史上的一些正史還是比較可信的,因為歷史上的史官都是世襲的,而且皇帝無權對他們的職責進行調整。以春秋時期的「桐葉封唐」為例,就可以看出歷史還是比較可信的。

在武王死後,大兒子姬誦繼承王位,即成王。小兒子姬虞因為是成王的弟弟,又稱叔虞。

武王 一天,兩兄弟在玩耍,成王見到一塊桐樹葉給了弟弟叔虞,稱:「把這個封給叔虞」。叔虞聽後接過來,拱手道謝。

不料這句玩笑話被史官聽到,便問道:「大王您準備吧叔虞封在哪裡?」成王一愣,回到:「玩笑話何必當真!」 這時候史官聽到,便正色道:「天子說話,豈能玩笑,我作為史官就應該記錄下您說的每句話!」(史官在周朝是世襲的,天子也無權撤換) 成王只好自認倒霉,對史官說道:「等周公回來再做定奪」。

周公回來後便召見史官,讓史官彙報成王的情況,史官將封地於叔虞之事告知了周公。不久,周公覲見成王,提到封地之事,成王因為叔虞還小,並不想此時封地於他,豈料,周公和史官一樣,都認為「天子無戲言」。只能接受,便接受周公的提議,將周公新打下的唐國,封給叔虞。 從這個事件就可以看出歷史還是可信的。


推薦閱讀:

楷書字型結構中「穿插和迎讓」該如何處理?
上聯:果老醉酒倒騎驢,雲遊四海樂逍遙,請出下聯?
和贈「銀狐」文友《減字木蘭花》
鄭板橋也造假畫嗎?
佳名賞析(絕知此事要躬行)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