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草書早於行書?習書不是常說先行後草嗎?


第一個問題:

1、草書的形成是早於行書和楷書的。它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狂草和小草。

2、任何一種字體在它成熟之後都要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更加標準化,一個是草化。隸書的草化便是章草,形成出漢代初年。

3、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4、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楷書和行書差不多同時產生。

第二個問題:

1、學習書法到底先學行書還是草書,如果你已經練過楷書或者隸書,那麼先學習草書、或行書都可以。有了楷書基礎,朝哪個方向都好過渡。

2、楷書雖然出現最晚,但是楷書技法完備,無論在結構、用筆和章法都對書寫者有很高的要求,同時它對書寫速度要求不高,所以被歷代書法家公認為入門最好的選擇。

3、贊同小編觀點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草書早於行書!再更正一下學書步驟:行書與草書學習不分先後!

為毛?請聽俺一一道來。

先說下書法發展演變史:書法從結繩記字後到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

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為官方文字。從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長、筆畫多為孤線、結構複雜的特點,作為官方文字不便速寫。於是,結構較為簡單、筆畫把圓轉成方折、便於迅速書寫的隸書應運而生,只是秦代隸書還多有篆意。到了漢代,隸書逐漸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官方標準字體,並且進入了定型化時期。漢代隸書筆畫平直,結構簡便,頓挫明顯,尤其是碑刻,精妙絕倫。

隸書較篆書易記、易寫,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從用筆到結字所形成的風格,顯得既莊重嚴整,又變化多姿。人們在使用文字時,總是希望文字好認一些,寫得簡便一些,尤其在事務急迫繁忙之時更是如此。同時,在由篆到隸的演化中,由於毛筆快寫和筆法發展的緣故,草書便產生了。

這一時期草書含隸意較多,筆畫往往還帶有波磔,字與字之間無牽掛,稱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書譜》中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之間行書存焉。」即隸法解體後,寫得近于謹嚴些的就成了真書(楷書),寫得近於奔肆些的就成了草書,介乎真、草之間的就是行書。

至此,漢字的幾種書寫形式均已產生,寫字也不僅僅在於實用,美感和享受也成為發展的動力,書法藝術進入成熟時期。

由此可見草書是早於行書和楷書的,所以先學楷再學行後學草的概念不能說肯定是錯誤的,至少我們可以打破目前學書的一些常理。各種書體都有自身的筆法體系,既可獨立又互相關聯,簡單的說從哪種字體著手都可以。擇其好者而從之,本身就是件美事!


漢字的演變過程大致如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從其流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都是朝著方面實用的方向發展的。古時候的書寫工具落後,書寫速度嚴重無法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只有通過不斷的改良來加快書寫速度。草書的速度已經足夠快了,問題是寫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書寫者已認不出寫的是什麼字了。於是,既能輕易辨認,又可以寫得很快的行書便出現了,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行書是最為實用的字體了。

對於習書而言,草書卻是最講究技巧,最難以理解的一種書體,可以說是藝術性最深刻和高深的書法了。對於學習者而言,要臨習草書,我認為必須有豐富的書法理論知識才可以涉足,否則多半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漢代是中國文字的分水嶺,之前是古文字,漢以後稱今文字或者叫(漢字),從漢代隸書基本延伸兩種書體:一種是魏碑,一種是章草,文字的產生其基本目的是為了實用,當人們的書寫速度跟不上思維的時候需加快速度,遂演變成了章草,東漢末年以後出現今草,或者說今草是章草的革新,書寫的氣息連帶要比章草更加成熟。行書的成熟時期或主要發展在魏晉,以二王為代表。


習書法先學什麼體與先有什麼體是二個概念的問題。為什麼常說習書法先學楷書呢,其實道理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楷書既容易理解(相對靜止、相對規整的結構和基本筆劃筆法)又包羅萬象,而且比隸書實用。就如學習素描,一般都是從靜物的幾何體開始的,雖然簡單,但是包含了形與光的一切要素。法無定法,所以大家沒有必要為此爭論。每個人的悟性慧根都是不同的。


書法字體的誕生是,先有行書,後有草書,然後才有楷書,這個已經打破人們的固有觀念了。

其實這個是先有手寫體,那麼就是行書,然後草書屬於更藝術的字體,而楷書因為書寫慢,起筆、轉折、收筆都帶有稜角,但是字體更端莊大方,屬於一種類似「書面字體」或者官方字體。

現在一般認為楷書是基礎,然後行書,也不算錯,畢竟是正經的練字途徑,好像即使知道了先行後楷,也得這樣練。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草書 | 書法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