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點餐之前,西餐廳會先送一份裹腹感很強的麵包?


第一次吃西餐是在許多年以前,至今印象很深,提前預約一家法式西餐廳,溫暖柔和的燈光,餐桌上已擺好菜單,餐盤,餐巾,刀叉匙,還有酒杯,剛剛落座讓服務生倒兩杯熱水,在我看菜單的時候,另一服務生端來一個托盤,說到免費贈送您一份麵包,當時有些詫異,但非常開心,精心挑選了正餐之後,接下來就是等待上菜時間,和朋友邊聊天邊品嘗麵包。當時沒有想太多,現在說說我的看法。

餐前麵包是西餐傳統

西餐非常注重禮儀和情調,正餐菜品是一道一道上,先後順序一般是頭盤,湯,魚菜,肉菜,最後是甜點,餐前麵包,也是沿襲下來的傳統美食,也可以理解為歡迎禮。

西餐做法上講究品質,精雕細琢的慢功夫,尤其是人多的時候上菜更加慢,在客人等待無聊之際,一份免費餐前麵包可以捕獲人心,讓等待變得有趣;麵包的正確吃法,是用手掰開,抹上少量黃油,一塊入口慢慢咀嚼,且不說吃一口掰一口的習俗,一般贈送的麵包會有些發硬不夠鬆軟,如果直接張大嘴咬很尷尬,用手掰顯得更有范兒。

送餐前麵包不會減少點餐數量

大部分人正餐之前,胃也比較空,餐前麵包正好用來充饑,當然免費餐包也算在菜品成本內,並不是真的免費,也不會減少客人的點餐數量。正餐一般也會很精緻,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之下,正餐細嚼慢咽的可能性小,一款餐包量不大,更能激發對正餐的嚮往,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餐包往往麥香味足很香,有時可以打開味蕾,為正餐做準備。

現在西餐服務如此講究,最終目的是吸引顧客再去,這才是根本,大家認為如何留言討論吧。


我將從一個顧客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絕大多數時候,我都是自己在家做飯吃。如果在做飯的過程中,四溢的香味讓我覺得飢腸轆轆,我總是會忍不住嘗嘗自己做的菜。如果某道菜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我會打開電視或收音機讓房間里有一點其他的聲音。如果我與其他人合住,我可能會跑去和他們聊天。但自己做飯的好處就是我會清楚地知道還要多長時間才能吃得上。

偶爾我也會和朋友或家人去外面吃飯。在餐館裡,我就沒有辦法再享受到自己在家做飯的樂趣了。如果我聞到從餐廳廚房傳出來的香味或者看到服務員給隔壁的那桌客人上菜,我會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除非服務員有為我們送上餐前麵包!危機解除了!而且,如果聊著聊著畫風不對了,「誒,我們的菜怎麼還沒上?N分鐘前我們就已經下單了呀!」快看!桌子上還有好吃的麵包喔!

作為顧客,餐前麵包不僅會讓我覺得心情愉悅,還不會讓我等得不耐煩。當然快餐廳就不需要提供餐前麵包了,因為他們上餐的速度本來就很快了呀。


在歐美生活過12年的小編來告訴大家——

不裝13地說,因為不上這個你會吃不飽啊。

中國人熟悉的中餐一般都是米面糧食為主,菜品為輔,那是因為中國自古就地大物博,生產糧食作物,中國人自古就以糧食、蔬菜為主要食物,偶爾有畜牧,狩獵,漁獵,獲取動物為輔餐。要是高興了,糧食多了還可以拿來釀酒玩。

不僅僅是中國人,整個東方,比如印度,日本,泰國,都是比較幸福的,大家吃得上大米。

而源於歐洲的西方人在沒發現新大陸以前,沒那麼多地來種,也沒有一種集權體制調集大量人力資源來種地。在發現新大陸以前,狩獵,捕魚,畜牧就是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農業基礎,當然,歐洲在古代也發展種植業,種植小麥,但是和東方集權封建體制下的大規模墾荒,種植,還是有一些差距。另外,俄羅斯土地倒是很多,可是冷,產量有限。所以歐洲人自古是吃肉的。

你會說多好啊,我們想吃肉還吃不了呢。是的,從個體的角度上看是這樣的,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上看,畜牧養活的人是有限的,糧食多,養活的人就多。所以歐洲一直是小國寡民,而中國動不動一個農村械鬥,就是幾萬人。

因此,自古以來,中餐都是菜下飯,而西方人早期就是吃菜(肉和魚),或者吃奶製品,同時喝葡萄酒,後來在北美大規模種植小麥,並且發展全球貿易,引進拉美的玉米,土豆,碳水化合物為基礎的食物才開始豐富起來。

西餐的上菜順序一般是

湯、前菜、主菜、餐後甜點,同時配酒。

湯就是湯,比如羅宋湯、奶油湯、西紅柿酸湯等。

前菜是蔬菜沙拉一類的。

要知道,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西紅柿、土豆、玉米、菠蘿這一類的菜品對於歐洲人來說都是奢侈的,甚至連糖都是奢侈品,過去歐洲的糖是甜菜根生產的,而引進拉美的甘蔗以後才有了大量的蔗糖。封建時代的農民辛苦勞作,養的牛羊雞鴨,種的麥子穀物全部上交,自己能夠啃點爛蘋果,撕兩片捲心菜葉子來生吃,已經是上帝的恩賜。領主、富人吃魚吃肉吃禽蛋,吃奶製品,吃小麥做的麵包,窮人地裡面刨草和塊莖吃就已經很愉快。

大名鼎鼎的電影《以玫瑰之名》中講述中世紀,貧窮的女人在村裡只能吃點蘋果核,雞鴨骨頭,夜晚通過城堡的排泄通道爬上去,和僧侶交合,就是為了換一口食物。

在漫長的中世紀,歐洲人就吃點兔子,豆子,果子......小麥這種重要的物資,是要徵收上去,在磨坊里磨成粉,存在糧倉里,或者釀成酒的。能夠烤上香噴噴,熱騰騰的麵包,簡直就是幸福小康,其背後必須有安定的領地,穩定增長的人口,不受戰亂侵擾的和平環境。而且城鎮里磨坊、糧倉、烘焙屋這些設施都發展成熟。

所以發展到今天,歐洲人的主食有麵包土豆玉米,但是他們傳統的主菜一般就是魚和肉類。過去魚不難獲得,肉類主要是牛羊肉,也有一些小家禽。

烹制手法其實也比較原始,不是煎過去,就是烤過來,吃幾天就要上火便秘。

發現美洲以後,歐洲的各個殖民國家瞬間就擁有了大量土地,同時拉美的玉米、土豆被引進,糧食的狀況才得到改善,碳水化合物才走上餐桌。歐洲人才開始大量的吃上麵包,薯條,各種烘焙。

為什麼是麵包不是小麥呢?

你要有那麼多氣候合適的水田啊。歐洲僅有的土地要用來做草場,養殖牛羊,而拉美的土地不是很適合水稻養殖。

值得一提的是,在沒有那麼多糧食作物以前,歐洲人還有一個神器,那就是紅酒。南法、西班牙,有大量的土地適合種植葡萄,葡萄釀酒以後,可以補充足夠的糖。所以,吃肉,喝紅酒,就成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

今天你到歐洲一個餐廳,進去就要麵包,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比較不傳統。

歐洲人吃飯一般是點個魚或者肉,然後再點杯酒。吃點肉,喝點酒,基本上蛋白質,熱量都補充了,再吃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容易胖了。

但是,有的人不喝酒,有的人要駕車,有的人覺得酒很貴(普通的3-5歐一杯),所以餐廳送上麵包和橄欖油是果腹用的。墊墊肚子,後面好喝酒吃菜。這個是和國際接軌的做法。

一般送麵包的時候,還會配上橄欖油。即便是在頂級的米其林餐廳,也是要上麵包的,這個是更加國際化的表現。

ARZAK的麵包——

今年我去吃ARZAK的時候,由於之前幾天餓壞了,所以要了三次麵包,估計服務人員會覺得我是去檢查他們烘焙功底的......

其實,在今天,麵包的烘焙也代表了一個餐廳的態度和基本功,因為看起來非常簡單的一個麵包,其實反映了很多細節。

第一,好的麵包必須是用好的麵粉。

第二,好的麵包必須是早上起來人工發麵團。

第三,好的麵包必須是新鮮烘焙,烘焙好的麵包表面梆硬,扣起來咯吱咯吱響,但是掰開,裡面很酥軟。過了中午,麵包就不新鮮了,放到晚上不吃,就不算是麵包了。

一個餐廳給你端上來不起眼的麵包,也是實力的體現,好的食客可以從這個麵包看出這個餐廳的檔次和服務水準。當然在今天麵包也是要錢的,一般一籃子1-2歐。

當然,食客在餐廳對麵包的態度,也可以展現出自己的教養和對服務人員起碼的尊重。你要麼就給侍者說不要點,點了最好要吃掉,不要糟蹋。

其實把麵包撕開擦盤子上的醬汁,是相當享受和愜意的。


我出身米其林二星義大利餐廳,也在米其林三星 Otto emenzo bombana實習過,現在在深圳做餐飲顧問,以我的經驗和見解來說說:首先說明一點,有人在糾結到底是叫餐包還是餐前包,真是太有趣了。其實英語裡面根本沒有before和after之分,通常只叫麵包Bread,或者具體某種麵包sour dough 或者 Baguette,至於到底是餐前墊飢還是餐時配吃的作用,決定於餐廳的類別和大廚搭配。通常高級餐廳提供的taste menu套餐菜品非常精緻,僅供品味欣賞。有吃不飽的客可以用小麵包果腹,麵包通常是餐前,中,後穿插送的。取決於客人需求。 有人說是搭配主菜吃,其實沒有主菜是要配麵包才能吃的。也有說麵包用來蘸醬汁,其實高級餐廳的出品搭配的醬汁僅僅夠輔佐菜肴吃的,根本沒有多餘留給你蘸麵包。 除了家常燉菜(西班牙慢燉牛臉,勃艮第紅酒牛肉和義大利海鮮湯)等等之外,幾乎不需要麵包配著。西餐沒有所謂「下飯菜」的概念。麵包就是主食而已。

看那麼多回答里,有個用繁體字的老兄闡述也有道理,看得出是個食家。法餐會搭配一些再制黃油(煙熏,搭配香草或者其他配料),意餐搭配主廚橄欖油和陳釀巴薩米克醋。也正如他所說,餐廳確實外出採購優質麵包房的麵包,但是有的高級餐廳自己擁有烘焙師(香港叫餅房師傅),麵包由自家提供。具體情況具體說明,不能一概而論。

原本以為很正常不過的回答,被某些心靈脆弱又有閱讀障礙症的人批評了。說我答非所問,胡說八道。好吧,為了照顧閱讀障礙和文化水平比較低的人士,我再次修改並補充我的回答。

1)高級西餐廳,提供正宗西餐的普通餐廳,並不存在先免費送麵包一說。至少我沒有經歷過。NUR,Eleven mardison park,Fat duck, Bombana,UV紫外光,江振誠的Restaurant Andre,香港的Amber都沒有這麼乾的。 這些餐廳所贈送的麵包,都包含在套餐里了,有的餐廳甚至根本就沒有麵包。通常按照順序來走流程的話,落座後服務員諮詢時,先上的是迎賓水或者氣泡水。接著上餐的就是頭盤小吃。頭盤小吃,看餐廳出品而定。有的含碳水化合物,有的不含。作用是開胃喚醒味蕾,也有墊飢的作用。有的廚師很反感菜單里澱粉質重複,因為他們認為過多的澱粉會讓客人提前有了飽腹感,就不會對菜品有著美好的期待,也不會有心思慢慢欣賞品味。因此正經的餐廳不會讓客人一落座就吃麵包。

2) 一般來說,普通義大利餐廳套餐的頭盤小吃會有Bruschetta(烤脆麵包,搭配番茄莎莎或者火腿片)。如果客人單點,一般是隨著生肉綜合拼盤(帕瑪火腿,風乾牛肉,各式薩拉米腸+芝士+油橄欖,)搭配ciabatta或者foccacia。不是有人要求用義大利語裝逼嗎?現在滿足你的要求了,具體我寫的是什麼,自己去搜吧。

3)Bruschetta在西班牙菜當中也有,不過歸到Tapas裡面去了。 英語國家的人把這種東西叫開放三明治。

4)炫技+互動體驗 個別米其林餐廳提供麵包,完全就是為食客增加一個互動環節,多一份食趣而已。比如會用火山岩或者礁石燒熱之後放進一個小容器內,服務員把發酵好的麵糰揉搓成型,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用石頭餘溫烤成麵包端給客人立即趁熱食用。

至於有些人的回答完全就是複製粘貼的,根本不算數。什麼手撕是禮儀,是留給窮人的傳統簡直貽笑大方。說這種話的人,怕是只見過一種大如籃球的圓麵包吧?很多餐廳的麵包直接切好了,甚至都是小麵包,哪裡需要一小塊一小塊地撕扯著吃啊?

附圖是我為朋友餐廳做顧問設計的早午餐出品:酸酵頭麵包配烤布里芝士(融化的芝士裡面是Chrorizo香腸和蔥)。


答:因為怕你太餓!西餐的製作通常比較緩慢,先吃麵包墊一下肚子。

餐前吃麵包是西餐的傳統

西餐非常注重禮儀和異國風味的菜肴,晚餐是一道菜,一般是開胃菜、湯、魚菜、肉菜,最後是甜點,餐前麵包,也繼承了傳統,也可以理解為一份受歡迎的禮物。

西餐的做法,注重質量,製作工作進展緩慢,特別是當許多人服務更慢,在等待的無聊的客人,免費餐包可以捕獲的心,讓我們期待的樂趣。

大多數人飯前空腹,這些包只是用來充饑的。當然,免費套餐也被考慮在菜的成本,這是不是真的免費,也不會減少客人訂購的數量。當然是為了讓你更加飢餓,我們看到麵包雖然很大,但都是軟棉棉,這樣吃了會更加飢餓,正好中了商家的圈套。

餐前麵包的種類

  1. 義大利

在義大利餐廳,很多時候餐包會選用傳統的Focaccia和Ciabatta,一般會佐以義大利黑醋和橄欖油。Focaccia是一款圓形的扁麵包,烘烤之前會在麵糰表面刷點橄欖油,還會撒些粗鹽,有的還會放些迷迭香和橄欖圈。

Ciabatta是義大利語拖鞋(Slipper)的意思,是一種長而寬的長條麵包,裡面鬆軟,外表鬆脆,與法棍相比,它的外皮會薄一點。

2.法國

法餐廳里用的最多的就是法棍了,好的法棍外脆里松,黃油最好是室溫的,法棍最好是熱的,切開後把黃油均勻地塗抹在上面,黃油一塗就被麵包吸入其中,如果黃油質量上乘的話,麵包片會散發出黃油的迷人香氣。除了法棍,法國人偏向於吃全麥麵包和白麵包。

3.美國

一般都會以能做三明治的條狀麵包為主,這種麵包裡面的細孔比較稠密、質地柔軟,外皮很薄但非常鬆脆,全麥麵包現在也越來越多地被美國人所喜愛。不過,說起來最有特色的應該是玉米麵包了。

4.德國

德國餐廳一般會提供不同品種的軟包和硬包, 作為德國麵包的特色,裸麥麵包也經常會作為餐前麵包提供給客人,當然鹼水麵包Pretzel也是德國餐廳常見的一款特色麵包。

我是周大樂,想了解更多減脂餐信息資料,請關注【大樂減脂餐】!

如果有任何減肥的問題,可以關注我或在下方評論留言。


這個問題好有趣!的確,在國外餐廳吃飯,落座後會送上一小筐麵包外加黃油,供客人在點餐時、上菜前享用,有些餐廳的餐前麵包還挺好吃的,甚至比主菜還有名氣。正好借這個提問,上外網搜集了些資料,發現其實國外也沒定論,不過,有以下幾種主流解釋:

一、作為一種熱情好客的社交禮儀

顧客進店,來者就是客人,落座後要表示熱烈歡迎,就要上點茶水、點心做招待,以展示主人對客人的歡迎。這樣看來呢,麵包算是社交禮儀的一部分,類似於我們國內家裡來客人端上水果零食招待客人。

二、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傳統

歷史上的酒館或餐廳,往往一天只在特定時間營業,而且是以特定價格供應限定的一餐,就像吃食堂大鍋飯一樣,反正價錢是固定的、吃飯時間也是固定的,客人要吃飽,總不能在這個時間段一直讓客人吃大魚大肉吧,於是在主菜的大魚大肉前上麵包,降低成本。

三、從商業運作的角度

這裡面有幾方面的考慮:首先,客人點完菜後,總要有些時間才能上菜,那在這段等待的時間裡,客人飢腸轆轆,又無事可做,那怎麼辦呢?那就先上點麵包嚼著唄,也算打發時間。

另外,就像作為一種社交禮儀,餐廳讓顧客感受到自己的熱情、好客、大方,也是希望客人以大方的姿態回報餐廳,比如說大方消費、大方給消費啊。

此外呢,不知道大家平時有沒有這個感受,飢腸轆轆的時候,吃一點點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會讓你更餓,也就是促進了胰島素的分泌。所以很多時候,邊看菜單點菜,邊吃著小麵包,越吃越餓,自然點菜也點得多啦,自然也就刺激消費啦~


簡單的說一個小常識:

大部中低檔餐廳做飯,吃起來一般,管飽。

大部分高檔餐廳做飯,只管挑逗你的味蕾,不管飽。

這是一個基本上的常識。

說下對一個西餐廳的直觀評價方式:

可以直接點一份煎帶子。帶子也就是大型貝類的閉殼肌,如果是新鮮的那麼就是鮮甜可口。這次饞饞不說帶子的口感而要說下裝盤了。

作為主菜的帶子裝盤是有說法的:

當點了一客500-800的帶子,端上來的盤子內只有一粒的話,那麼90%就是你進對了餐廳了。如果吃起來沒有其他食材的雜味只是帶子所自帶的鮮甜味道的話,那麼這家餐廳至少是米其林兩星級的餐廳。他們其他的菜也是錯不了的。

但當一份帶子端上來是兩到三粒的話。

那麼這家餐廳至少自己是沒有自信的,連老闆都不會認為自己是一流的餐廳。作為食客的您只能將就吃點什麼就可以了,別抱太多期望。

如果是三粒以上的話,那真心直接結賬走人,可以不吃了。

西餐廚師的水準往往不是靠菜量來烘托的。

記住——頂級的西廚只負責挑逗你的味蕾,不管飽。

下面說下餐廳送的麵包。頂級的餐廳不送麵包的,來吃飯的人都心知肚明 「這頓吃不飽」。所以會安排好前餐和後餐的時間,在不算特別餓的時候去餐廳吃飯。既然不是為了吃飽,那麼就更可以細細的品味食物的味道。

而再下一個層次的餐廳會供應一些自己烤的麵包,以免顧客有太大的飢餓感影響對餐廳的作品的品鑒。這裡用到了「作品」這個辭彙,還是對餐廳的整體水平有一定認可的。

但多的為了解飽而來的食客往往不會選擇上面的西餐廳。選擇的是一些更為廉價的西餐,這時餐前麵包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了,既讓客人吃飽,又節省了後面每道主菜的材料用量大幅度的降低了經營成本。

再有一些更低級的餐廳,那麼也就不送麵包了,他們的各種主菜配菜足夠你吃飽的。

例如:

有時候是不是有種吃了假西餐的感覺呢?說迴文章前面的帶子,與其在這樣的西餐廳吃假西餐還不如弄點蒜蓉扇貝更實惠對不對呢?


這個可以先從break bread(進餐)說起。據《聖經新約》記載,當年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也就是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上,給自己的信徒們分發了麵包(bread)和葡萄酒(wine),並且定下了一個規矩:以後餐前都要先吃麵包、喝葡萄酒,因為他說麵包代表的是他的身體,葡萄酒代表的是他的血液,他以此來讓世人明白他的自我犧牲精神,讓後人以餐前吃麵包、和葡萄酒的方式來紀念他(In memory of him)。

而break bread也慢慢演化為「與人進餐」意思,甚至還被引申為「與人共享」的意思。而飯店餐前提供免費的麵包的原因就可以從這點開始說起:

一、為了表達對客人的熱忱

客人進了飯店,首先給你端上來一份免費的麵包,其實就是想告訴你,你很受歡迎!

二、沿襲了歷史傳統

很早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都還比較差,飯店每天只提供一餐飯的服務(其實是因為客人沒錢出來吃那麼多頓飯),而且這頓飯都是定點定價的,也就是說吃飯的時間和飯菜的價格都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每當客人來吃飯時,飯店一般都會在正式的飯菜(肉、魚或是其他較貴的主菜)上桌之前,用免費的麵包(那時的麵包相對要便宜得多)讓客人吃個夠。

三、讓客人有事可做

西餐的烹飪一般都要費些時間,所以當客人點好單後,給客人提供一些免費的餐前麵包,可以避免他因為肚子餓或者無所事事而變得不耐煩,尤其是當他肚子餓時、旁邊的其他客人還吃得津津有味時!

四、可以誘使客人多點菜

一般來說,客人一落座,你就端上免費的麵包,而且如果麵包味道又很好的話,客人不但會覺得服務很周到並且佔了便宜,而且還會因此下意識地有虧欠感,從而會不自覺地點更多的菜。

五、麵包其實會讓你更餓

麵包屬於簡單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而這類食物一般會促使胰島素的分泌,從而讓你感覺更餓,所以在你點好單之前,你基本不會覺得肚子很飽的。

當然,不管是因為什麼理由,其實這些麵包表面上是送給客人吃的,是免費的,其實麵包的錢肯定已經都算到客人點的所有菜里去了!畢竟,買的不如賣的精嘛!

歡迎關注我的原創頭條號「新概念英語的教與學」:http://www.toutiao.com/m5870558591/。


首先,因為西餐的準備時間是比較久的,所有的東西要根據客人點單之後現做,這需要一個時間。送麵包,可以起到一個緩解情緒的作用。

對於西方人來說,麵包更像是開胃點心——他們不覺得這是主食。而我們往往會認為麵包等於米飯或者麵條,這是我們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所以,每一家西餐廳的餐前麵包(Pre-dinner bread),其實是衡量這家餐館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在巴黎吃的好幾家餐前麵包,水平都非常高。而在歐洲各個國家,餐前麵包的種類也是不一樣的:

在義大利的餐廳,你最常看見的會是Focaccia和Ciabatta,Focaccia呈圓形,像個壓扁了的包子。看起來比較粗,會有點迷迭香啊橄欖什麼的,吃起來會有小麥香。

Ciabatta的意思是拖鞋,所以長得也像拖鞋一樣,長而寬。外面比較脆,裡面是很軟的,但和法棍相比,皮沒有那麼厚和硬。

一般來說,這兩種麵包都可以配義大利黑醋,也可以在橄欖油上面要一點鹽和黑胡椒一起沾了吃。

到了法國,一般餐前麵包就是法棍了,但我也吃過白麵包的。法棍雖然普遍,但也很考驗餐廳的水平,我曾經在巴黎吃過一家,特別好吃,導致後來幾天,我想到吃飯就想到這家,不為別的,就為了這家的熱法棍。而且他提供新鮮的羅勒醬和奶油,塗上去太好吃了。

美國餐前麵包,有很多是全麥。德國的品種比較多,但黑麥麵包的比重比較大。

非常推薦大家多去試一試餐廳的餐前麵包,我覺得如果你吃的餐前麵包不錯,你就可以盡請期待了,說明之後的主菜,一定會給你驚喜的。


推薦閱讀:

正宗的水煎包是怎麼做的?
挑西瓜的方法
牛肉板面的配方是什麼?
正確的燕窩搭配方式有哪些,以下方式Get起來!

TAG:西餐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