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中醫的刻板偏見?


我先看了回答,想了下還是要寫寫回答。

中醫的偏見自古有之,主要還是從新民主運動開始,對於中醫的批判的聲音一直存在。

首先中醫採用陰陽五行理論來建立理論體系,有人認為這是哲學,根本不是科學,為啥,因為哲學是科學無法證偽的,這個是第一個無知型笑話,科學其實就是哲學經驗主義認識論,無法證偽只不過科學的認知經驗尚不完整,無法建立中醫的驗證模型而已,以此攻擊實在是愚弄大眾。

其次就是雙盲了,整日把中醫藥無法通過雙盲實驗掛在嘴邊,認為中醫就是偽科學。試問,通過雙盲的藥物就安全了嗎?如果這個邏輯判斷的話,雙盲實驗通過之後出現的那一大把藥物重大副作用引起廢止是不是可以認為雙盲實驗是錯誤的?我們不必要這麼偏激,在我看來雙盲實驗對於藥物驗證是有貢獻的,但是要以此為唯一標準正好是犯了科學至上論的機械崇拜的誤區。

再來講藥物,最近常見大家討論的就是馬兜鈴酸,我們就來說說它。一會說會導致肝癌,腎癌啥的,但是我想討論的就是這個,哪個人吃中藥是拿著含馬兜鈴酸的如廣防己,細辛,關木通之類單方吃的?想來敢這麼吃的只有那些對於中醫藥一知半解的庸醫敢這麼做吧。中藥講究炮製降毒,馬上就有人說馬兜鈴酸高溫都無法降解,所以炮製是無效的,這有多無知才會這麼說,我馬上找到了炮製裡面有個酒灸,酒燉和酒研,馬兜鈴酸微溶於水但是溶於乙醇,所以酒灸是可以把毒素帶出來,這是中醫在長期實驗驗證之後找到能夠大大降低毒素的方法之一,這群人避而不談,不知道是不知道還是故意不說。然後中藥配比為啥都有些大家認為根本對治病無用的藥材,於是有人說那些都是安慰劑,卻不了解中醫理論體系強調了藥物的相生相剋,也就是說進行藥物搭配可以大大降低毒性,比如廣防己配黃芪,大家可以去找找論文,很多相關的論述。

接下來講針灸,方舟子之流鄙視的說針灸不過是刺激神經節點產生類似麻醉的效果,那麼我就懟回去一句,如果我在同一個節點注射麻醉劑,能解決我們針灸要解決的腰酸背痛,中風,面癱,痛疼之類的疾病嗎?如果可以的話,現代醫學早就用上了。

最後講一下安慰劑問題,有很多人認為中藥就是安慰劑,為啥,因為人體自愈功能起主導作用,吃不吃藥都一樣。我倒是覺得很有意思,小病其實很少吃中藥的吧,一般就是以食代葯的調理一直貫徹在中醫理論體系,中醫的扶正氣,祛邪理論我覺得很符合自然規律,也是卓有成效的。而這些不正是利用人體的自愈體系,把自己身體修正了,所以我有看個中醫訪談,專家說中藥主要就是糾偏,也就是把正氣扶起來,自然就可以把邪毒驅除,就是那句邪不勝正嘛。

然後我們說說中醫五行理論吧,很多人就是拿著中醫的心的解釋不正確,為啥,心哪會思考?所以那就是錯的。不是大腦才會思考的嗎?因此斷定,五行理論是錯的。但是我想說的就是中國古代醫生的解剖知識是很缺乏的,我看了一些對於心的五行解釋應該是包含整個供血系統外加大腦,原因在於中醫把心歸到五行的火里,那麼對於火的定義是什麼呢: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試問此心還是解剖學裡的那個心嗎?

暫時只想到這些,也就先立個旗子,有新的在增補。因為歷次的焚書坑儒式的文化毀滅,外加上古人敝帚自珍導致大量珍貴的醫學知識缺失,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中醫其實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很多珍貴的醫術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了。我們可以去探索,去補全,畢竟古人也是這麼做,為啥我們不行,而且我們有比他們更先進的分析手法。一味否定中醫是違心的,甚至可以說是別有用心的。


應該沒有,治好病的醫生就是好醫生,治好病的葯就是有效葯!中醫文化宣傳沒有深入人心,有特長的中醫天天忙治病,也沒時間科譜中醫,中醫治療扁桃體發炎是世界一絕,可沒多少人知道!還好互聯網+,讓人們可以尋找到中醫有專長的人!


這個問題很可笑!

對中醫有偏見的基本沒有,對反中醫有偏見的處處都是!

往往是不懂中醫的人在挺中醫!

而真正懂中醫的人在反中醫!如方舟子、棒棒醫生!

方舟子和棒棒醫生都是閱讀過大量中醫經典的人。相反那些想反駁他們的老中醫,被問到中醫問題往往是一問三不知的。


先回答描述中的「偏見」:(中醫不用開刀)當初華佗刮骨療毒是不是開刀?是中醫不用開刀,還是現在的中醫不會任何一種外科手術?(中醫是科學解釋不了的)科學和中醫是互不相交的,科學不僅解釋不了中醫,也解釋不了風水占卜,更解釋不了算命巫術。(中醫讓人稀里糊塗活著)中醫從來都讓人活得很「明白」,無論你疾病和健康,中醫都能用氣血互根、五行生剋來論證,用陰陽虛實表裡寒熱來表述,哪裡談得上「稀里糊塗」?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瑰寶,是寶貴的財富!有偏見的就那麼一撮人。中醫藥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美日歐都在研究中醫藥。中醫藥為中華民族健康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就不信反中醫藥的各別中國人和方是無業游民的前八輩祖宗就沒看過中醫,就沒吃過中藥?!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傲慢與偏見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