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預備立憲為什麼會師從日本與德國而非英國的君主立憲模式?


好問題。

清末預備立憲之所以選擇師從日本和德國,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政體更符合清政府的口味。

先看日本。1904年日本戰勝俄國,是近代以來第一個亞洲國家戰勝歐洲國家,對清朝觸動很大。大清國的知識分子們經過分析之後,堅信根源在於日本實行的是君主立憲,而俄國實行的是君主獨裁。因此,大清國開始照搬日本的政體,開始狂飆突進的改革。比如慈禧將立憲預備期確定為9年,遠快於日本23年的立憲改革進程。

再說德國。事實上,日本的立憲政體原本就是師法於德國。1909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接見大清高級軍事代表團時就毫不隱晦地建議:無論改革如何發展,大清的中央核心必須牢牢地將槍杆子抓在手裡,這是維持安定團結的關鍵因素。

可以看出,日本和德國作為崛起的新興強國,比英國這種老牌國家更有衝擊力和吸引力,而且,他們的君主對軍隊的掌握也很對大清皇族的胃口。因此,清末預備立憲就選擇了師從日本和德國。

必須要承認的是,雖然這次君主立憲失敗了,但這次政治體制改革,無論是廣度、深度還是力度,在中國歷史上都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國際上也備受好評。其失敗的原因,並不在於改革的方向,而在於改革進度太快、太激進了,最後導致失控出軌。

這一點,後人必須要持以公論。


都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立憲,所以清末立憲師從日、德優先保障君主大權不致旁落,君主掌握實權,稱之為實君立憲;而英國的君主立憲是建立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基礎上,由議會掌握國家實權,稱之為虛君立憲。既然清末預備立憲是由清政府自上而下自行推進的,那麼作為掌握實權的既得利益者清政府會選擇哪種立憲模式不是一目了然的嗎?


清末預備立憲是考察過世界上的立憲模式的。其中,日本和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即保留君主作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實權在議會選出的內閣手中。而議會民主制是議會選舉總統,議會有立法權,總統有行政權,法院有司法權,三權分立,互相監督。做為清政府最高領導皇帝,絕不希望三權分立,所以退而求其次,看中君主立憲制。然而,就這樣的進步清帝也不願意,故而出現「皇族內閣」,名義上君主立憲,實質是皇族集權!


確實如上所說,學哪個國家,爭論了許久。像英國那,當個空架子,滿清不願意。並且日本和德國都是迅速崛起,這一點比較吸引留洋派。

因為滿清的那些王爺,沒有幾個願意舍小家為大家的,處處阻撓,註定改革不徹底


因為那時的科技去不了月球,況且現代科技已驗證了月球上沒有可以讓人類拜師求藝的地方,所以只能從地球上找尋學習的對象,加之當時德國科技看起來比較先進,挨日本和英國的揍挨得比較多一些,另外「君主立憲制」那時比較流行,不過歷史驗證了,還是「社會主義共產制」比較強勢、穩固一些………。


推薦閱讀:

在清朝,當一個皇后有多難?

TAG:日本 | 英國 | 憲法 | 在清朝 | 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