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使用達·芬奇睡眠法會怎麼樣?


網上流傳一種「達芬奇睡眠法」,據說著名畫家達芬奇不需要整晚睡覺,只要每4小時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2小時左右,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但只要自己稍稍實踐一下,就知道不可能實現。

睡眠的節律:大約90分鐘為一個周期

這個流言歷史悠久,但以色列研究睡眠的科學家,找來志願者測試之後,發現根本不可能實現,因為它違背了人類最基本的固有睡眠周期。

圖士:睡眠的節律,睡眠分成若干個不同的階段,並不斷的循環,直到我們醒來。說簡單一點,可以分成三段:淺睡、深睡(骨骼肌完全鬆弛)、快速眼動睡眠(REM睡眠 做夢主要發生在這個階段)構成。

快速眼動睡眠的得名,是因為研究者發現,在睡著之後,所有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們,都會出現規律性的動眼現象,而且速度挺快,如果在此時將志願者喚醒,他們多半正在做夢!是的,人每晚做許多次夢,我們最多記得最後一次夢中的情節。

圖示:快速眼動睡眠(RME睡眠)階段,此時人在做夢

通常REM睡眠發生在深睡期,但有時候也會發生在剛剛睡著的時候,這取決於你是否有欠賬,因為REM睡眠極端重要,大腦會積極的彌補。至於,通常情況下,REM睡眠常發生在深睡期,是因為這可以防止做夢時,我們現實中的手腳亂動甚至夢遊的現象,雖然夢遊未必會做夢。總之,這是一種有益的進化適應,但是REM睡眠可以發生在睡眠階段的任意時候,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注意!REM睡眠是我們的大腦正常運轉所必須的

每當志願者進入REM睡眠後,如果立刻就將他們喚醒,打斷他們的REM睡眠,為了真的打斷,免得他們翻一下身子繼續做夢,研究人員會讓志願者起床走五分鐘,然後再回去繼續睡。但後來科學家們放棄了,因為他們發現不僅喚醒這些志願者變得越來越不可能,而且就算強制把他們從床上拎起來,他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做夢。

要知道,這還沒讓他們睡一段時間起來工作呢,只是起來走五分鐘就回去繼續睡。

所以,一個陷入此種狀態的人還如何工作?

REM睡眠為何如此重要?

有研究認為,大腦每天都需要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整理,該刪除的刪除,該備份的備份(轉換成長期記憶),甚至可能還要做一些類似「磁碟碎片維護」的工作,以便需要時快速取出資料。

那麼可以實行別的分段睡眠嗎?

有些人醒了就不容易再次入睡,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工作時間自由,那麼的確可以實行某種分階段睡眠法。沒必要強制自己非要一口氣睡夠不可。

比如每次睡2~3個90分鐘就起來工作,也是可以的,這被稱為R90睡眠。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先說結論——每天都使用達芬奇睡眠法身體和心理機能會減退、焦慮和緊張感增強、免疫功能降低。

傳說,達芬奇每4個小時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2小時左右,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然而,其實這種睡眠方法並不科學。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我們的生物節律是雙相而不是多相的,這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總是傾向於一個整塊的睡眠時間。

為什麼說「傳說達芬奇用這種睡眠法呢?」因為,通過論文檢索,我們發現除了描述「達芬奇睡眠法」的文章(實驗),並沒有其他可靠的證據表明達芬奇在使用這樣的睡眠方法。

試圖利用多次短暫的打盹來減少睡眠總量的做法,會讓睡眠不同階段的時間都縮減,擾亂生物節律,最終可能會造成類似睡眠剝奪和睡眠節律紊亂症的負面效果,例如身體和心理的機能減退、焦慮和緊張感增強、免疫功能降低。


(達芬奇,圖片來自網路)

達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他還擅長雕塑、音樂、發明、建築,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

(達芬奇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多才多藝,而且勤奮多產,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他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保存在他的手稿中。

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可能看到這裡,有人會問到:「達芬奇的時間是怎麼安排的,怎麼能做這麼多事情?」

這就不得不提到達芬奇提出的睡眠方法了。他的睡眠方法,能夠極大地空出工作時間。

補充說明:單相睡眠與多相睡眠

(左:單相睡眠;右:雙相睡眠。)

達芬奇睡眠法,是一天之中多次、短時睡眠的多相睡眠(工作4小時,睡覺15分鐘,如此循環)。而且有些極端,一天加起來睡覺時間不到3小時。

(達芬奇睡眠法的雙相,圖片來自網路)

然而,聽說了此類睡眠法的而體驗的人們,絕大部分苦不堪言。為什麼呢?

其一,人體的生物節律

生物節律是指以24小時為單位表現出來的機體活動一貫性、規律性的變化模式。在生命過程中,從分子、細胞到機體、群體各個層次上都有明顯的時間周期現象,其周期從幾秒、幾天直到幾月、幾年。廣泛存在的節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

(生物節律,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比如我們有時感覺精力充沛,有時感覺疲憊不堪。

達芬奇睡眠法雖然是規律性的「充電」15分鐘,工作4小時。但是這樣的節律與人類原有的節律相悖,調整需要機體付出一定代價。

其二,睡眠周期

我們入睡的睡眠周期一般為:(詳細介紹請閱讀螞蟻科學文章《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在做夢》)

(睡眠時的腦電波圖及其名稱)

階段一:淺睡階段

持續時間:大約10分鐘。

階段二:正式睡眠

持續時間大約20分鐘。

階段三:持續時間大約40分鐘。

階段四:大約20分鐘

前四個階段大約為1小時到90分鐘

階段五:REM(rapid eye movement)階段。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睡眠階段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達芬奇睡眠法中的15分鐘睡眠,我們甚至沒有進入到深度睡眠狀態就要醒來,大腦得不到足夠的休息時間。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關於大腦如何排出腦內廢物,請閱讀螞蟻科學文章《大腦是如何排出廢物的》)

這樣的睡眠方法,效果只能說因人而異,但絕大部分的人,都不適合這類方法。而且,此方法會讓睡眠不同階段的時間都縮減,擾亂生物節律,最終可能會造成類似睡眠剝奪和睡眠節律紊亂症的負面效果。就算空出了大把的時間,腦袋不夠清醒,沒有工作效率,而且反倒把身體搞垮,那使用這方法的意義何在?

或許,這樣「獨特」的睡眠方法,只有達芬奇這樣「獨特」的奇才才能駕馭吧。


達芬奇睡眠就是多相睡眠,多相睡眠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在一星期內節約20-30個小時,並且精力更加充沛。   白天幹活,晚上睡覺就是正常人採用的睡眠,也較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是單相睡眠。但人有時也會多相性睡眠,所以才會打盹兒和午睡。   單相性睡眠,就是一天一次睡個夠,這隻有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才會的。所謂多相睡眠,就是像你分期付款購房似的睡覺,一會兒醒一會兒睡。看看狗和貓的睡覺你就會明白。 人從子宮裡出生,無論誰都是多相性睡眠。那時會不分晝夜地睡16個小時左右。長到3~4個月左右時,就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漸漸變成晚上睡覺、白天工作的作息習慣。但有些人仍保留著每天午睡的習慣。 75歲以後深度睡眠幾乎完全消失,剩下的是淺度睡眠和做夢睡眠。人又會再次回到多相性睡眠。   據說達·芬奇就是採用多相性睡眠,他每隔4個小時就睡15分鐘。由於人類在生理學是非常適合多相性睡眠,所以也可根據工作的具體狀況,在白天按時分期睡眠。


20多歲那時候經常泡網吧,晚上還要通宵上夜班,工作2小時去小睡10到20分鐘,精神就恢復了,但是連續用這方法三個月後,看到什麼食物都吃不下,還邊吃邊吐。這個方法偶爾用下可以,不要連續用。


長久以來,網上都在流傳一種名為「達芬奇睡眠法」的睡眠方法。這種睡眠法得名於身兼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等多個頭銜的偉大人物——達芬奇。相傳,達芬奇每4小時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2小時左右,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少數真實的實驗

儘管很多人聲稱這種多相睡眠法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拿自己來以身試法。史上唯一有所記載的長時間實施了「達芬奇睡眠」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叫巴克米斯特 ?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是一名工程師和設計師。他在1943年的《時代》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長達2年的睡眠計劃。在這段時間裡,他每隔6小時打盹30分鐘,也就是說每天只睡2小時。 最後他的計劃不得不因為他的商業夥伴的極力阻攔而終止,因為他的作息時間和其他人實在太不合拍了。雖然富勒是否嚴格遵守了他所說的睡眠計劃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真正報告了成功執行多相睡眠的人。

最近引人注目的多相睡眠實驗者當屬著名博客作者史蒂夫?帕沃利亞(Steve Pavlina)。他堅持多相睡眠2個多月,每天累計只睡3小時,並且在博客上發表自己的睡眠日誌。他自曝說開始時很難適應,但到了實驗的後半段身體逐漸適應了這種睡眠周期,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狀態。不過到實驗快結束的時候,他試圖減少打盹的次數讓睡眠時間變得更短,卻常常聽不見鬧鐘而直接就睡了6個小時。看來想要長時間保持多相睡眠的記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來自科學界的意見

心理學家伍茲奈克(Piotr Wo?niak)認為多相睡眠的方法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腦電波和其他生理指標的研究顯示,我們的生物節律是雙相而不是多相的,這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總是傾向於一個整塊的睡眠時間。而試圖利用多次短暫的打盹來減少睡眠總量的做法,會讓睡眠不同階段的時間都縮減,擾亂生物節律,最終可能會造成類似睡眠剝奪和睡眠節律紊亂症的負面效果,例如身體和心理的機能減退,焦慮和緊張感增強,免疫功能降低。伍茲奈克通過觀察參與多相睡眠的人的博客發現,大部分人都必須通過一些「維持性活動」,例如大量飲用咖啡等方式來保持清醒,並且這種多相睡眠對人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也並沒有顯示出任何提高和促進。

打盹,只能是睡眠剝奪的補充

在有些情況下,人們或許無法保證一次完整的8小時睡眠。這時,有規律的短暫打盹或許可以彌補人們缺失的睡眠。研究睡眠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奧 ?斯坦皮(Claudio Stampi) 博士曾進行了一項49天的實驗,讓一名年輕人每隔3小時打盹30分鐘,每天睡眠時間加起來差不多是3個小時。他發現大腦在這種多相睡眠中也同樣經歷普通睡眠擁有的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只不過每個睡眠階段的時間都被縮短。此外,斯坦皮還在《工作和壓力》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田野研究,表明在連續工作、無法實現正常完整睡眠的狀態下,周期性的打盹能讓人們彌補由於睡眠剝奪帶來的認知功能下降。不過,在他的實驗中,無論怎樣的多相睡眠策略也都無法讓人們達到和正常睡眠一樣的精神狀態和認知表現。

因此,他在《為什麼我們打盹:進化,時間生物學,多相和超短波睡眠的功能》一書中總結,當睡眠剝奪不可避免時,系統的短時間打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們的最佳狀態。但他並不提倡將多相睡眠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如果想要通過多相睡眠來增加工作時間,睡眠的質量和數量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長期下去只會產生類似睡眠剝奪的癥狀,也根本無法提高創造力。

來自軍方的研究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多相睡眠的方式引起了軍方的高度重視,因為戰時突髮狀況多,如果能運用多相睡眠來保持充沛的精力將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法。根據美國軍方關於克服疲勞的研究報告,要採取多相睡眠,每個人每次打盹的時間應當保持在至少45分鐘,多於2小時則更好。總的來說,如果單次打盹的時間較短,則打盹的頻率應當增加,總體要保證每天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也同樣對打盹進行了研究,因為航天員也常常由於緊張而無法保證8小時的充足睡眠。賓夕法尼亞醫學院的教授進行了這項對睡眠時程的研究,控制「錨睡眠」也就是基礎睡眠時間在4-8小時,而打盹的時間在0-2.5小時不等。他發現,長時間的打盹更有利於認知功能的發揮。被試的基本的警覺性和工作記憶任務上的表現都因為打盹而有所提高。不過,白天的打盹對工作有益,但晚上如果打盹而不是正常的睡眠則會引起睡眠後遲鈍這樣一種睡眼惺忪的狀態。

這些研究都顯示,為了應對一些特殊情況,合理安排多相睡眠的時間和方式或許可行,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總睡眠時間縮短到僅僅2個小時。

歡迎轉發交流!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調節。上高中時本人很頹廢,因為當時考中專沒考上,學習上就放鬆了。高二時分文理班,本人成績很不理想,但是將上屆的高考卷子做了一遍,自己覺得不是很難,於是就努力起來,每天凌晨二點到三點左右睡覺,六點半走路去學校,課間十分鐘基本都是在座位上趴著眯一會。第二節課後的課間操做的很正規用力,晚自習時回騎自行車去,第一節晚自習後去操場跑步,一般上完第二節晚自習回家後晚上10點,然後自己再學到凌晨兩點到三點左右,基本上高二一年都這樣,我們學校有住校的普通周六日我基本上也這麼樣。可能那時候年輕,沒感覺到有什麼不舒服的。


老人完全沒事。可年輕人做不到。睡眠就是休息。對於高負荷的年輕人來說。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大腦真的會宕機。可對於老人完全沒事。人到老年後肉體負荷比年輕時候低太多了。所以需要的休息時間也不是那麼多。所以可以工作4小時休息15分鐘。可對於一個正常的年輕人來說,別說睡一半被叫醒會頭痛。情緒暴走都是正常的。都說年輕人體力好。可體力好帶來的是負擔大,負擔大時若無休息。總會騰出時間看病。


達芬奇睡眠法得名於偉大人物達芬奇。

相傳,達芬奇每4小時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2小時左右,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這種睡眠其實是一種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時間分割開來。

心理學家伍茲奈克認為多相睡眠的方法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為了應對一些特殊情況,合理安排多相睡眠的時間和方式或許可行,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總睡眠時間縮短到僅僅2個小時。

而且這種方法只能是對基本睡眠的一種補充,如果將其作為主要的睡眠模式,則很可能由於干擾生物節律 而產生負面的效果。

當我們的睡眠出現問題,我們不應該只解決表面的問題,而是找到根本的原因。

現代生物科學研究表明失眠大多由慢性疲勞綜合症引起,而疲勞感的產生多由營養不良引起。所以我們需要加強自身營養。

如果您需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您可以關注「好眠君」頭條號,您的問題會迎刃而解。


我只想問一句

達芬奇睡眠是達芬奇自己說的嗎


推薦閱讀:

長期熬夜導致700多個基因改變:早點說晚安,身體才能安
覺不夠睡,總想多吃點東西來補一補?
模擬月球失重感睡一覺,躺下簡直就不想起來了
「睡眠」法寶,BOSE SleepBuds睡眠遮噪耳塞體驗
如何提高你的睡眠質量?

TAG:睡眠 | 健康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