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嗎?
是不是盛世,看你站在誰的角度上看。
如果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那確實是盛世了。
當時的中國政局平穩,內外敵人皆被打敗,不至成為心腹大患。人口猛增,國家富裕,皇帝的錢花不完,官員們也跟著喝湯。康熙、乾隆幾次下江南,可謂風光無限。
如果站在被統治者的角度看,恐怕很難稱得上是盛世。
清代人口猛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紅薯等高產量作物的引進,導致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但是很多百姓僅僅是不被餓死,生活質量是十分低下的。而且由於滿清鉗制思想,大興文字獄,推行奴化教育,人民毫無尊嚴。可以說當時的中國百姓並非由獨立人格的人,而是為統治者提供膏脂血肉的牲畜。
乾隆年間,英國派遣使團來中國訪問,使團團長叫做馬嘎爾尼。馬嘎爾尼使團來中國之前,歐洲對中國的想像是無比美好的。歐洲人認為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統治者是「充滿了仁慈」的,老百姓則是誠實而禮貌的。
然而當馬嘎爾尼使團來到中國後,真實情況讓他們大吃一驚。英國人發現,滿清的統治充滿「暴虐,壓迫和不公」,而老百姓對政府和官員則是「畏懼,欺瞞和忤逆」。
英國人看到,在暴力統治下,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出現了很大的扭曲,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他們撒謊、偷竊、偷奸耍滑,而且從不臉紅,哪怕被當面揭穿。
更讓英國人吃驚的是,中國人對於自己同胞的冷酷無情。使團的船在運河中撞翻了一艘看熱鬧的小船,卻沒有人去救援落水的同胞。使團的人勸說船員開過去救人,卻得不到響應。最終有數人喪命河中。
當然英國人也知道,這不是中國人的本性,而是滿清統治的結果。
在物質方面,英國人也注意到了中國百姓的窮困潦倒。他們記錄下一個細節,當時使團的船上有一些雞和豬死掉了,他們將屍體拋入海中,不料圍觀的百姓爭先恐後地去搶奪,可見他們並不能經常遲到新鮮的肉類。
英國人最後得出結論說:「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試問,這樣一個時代,怎麼能算得上是盛世呢?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緒論:清代前期的社會經濟有重大發展,諸如糧食生產、農業和手工業的商品生產、市場一體化,以及財政制度、租佃制度、僱工制度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均大大超越前代。清代社會經濟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高峰。
康乾時期攤丁入地:數千年來力役之徵一旦改除以人口為對象的徵稅課役是國家對勞動者直接實施的超經濟強制,是封建人身依附關係在我國封建制度下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歷史上,它一直是勞動者、特別是廣大農民最苛擾、最痛苦的負擔之一。攤丁入地取消了人口之徵,實行一元化的土地稅制,意味著封建國家從此解除了對生產勞動者直接的人身束縛,不再同地主爭奪勞動人手,而使賦稅制度建立在「富民為貧民出身賦,貧民為富民供耕作以輸賦稅」,即農民輸租於地主、地主輸稅於國家的比較單純的地租再分配機制的基礎上。
「攤丁入地」這個轉變是同封建後期土地佔有關係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無疑具有歷史進步的意義。
宋代有丁口之賦,有職役、役錢,元代有丁稅、科差,明代初期有里甲、均徭、雜泛,一條鞭法改革後又有丁銀,等等。清代攤丁入地在唐兩稅法改革、明一條鞭法改革的基礎上,徹底廢除對人口的征課,從而完成了封建後期以來歷次稅制改革並役於賦、人頭稅歸入土地稅的歷史進程。
它既是以前歷代改革精神的繼承,又是其最終的總結。清代已有人說,攤丁入地標誌著「數千年來力役之徵一旦改除」,這個評價,應該說是不過分的。(《論清代的攤丁入地》,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增刊)
康乾時期的人口
「康乾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從1億增加至3億,與何炳棣、趙文林等學者的測算結果較為吻合,其中乾隆年間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年均增加280萬左右,是康熙、雍正時期的5倍左右。具體而言,1670年的人口接近1億,為0.99億;1700年人口達到1.04億,1750年人口達到1.8億,1790年突破3億大關,為3.01億,1795年人口有所回落,為2.97億。
康乾時期的糧食康乾時期糧食總產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從1665年的1163.7億市斤增加至1795年的2576億市斤,其中18世紀增速尤為明顯,糧食總產量實現了翻番。人均糧食產量、人均稻穀和小麥產量變化特點相同,17世紀緩慢增長而18世紀有所回落。
人均糧食產量從1665年的1183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1245斤/人,但18世紀則有所下降,從1700年的124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867斤/人;人均稻穀和小麥產量從1665年的794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835斤/人,但從1700年的83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582斤/人。這主要是18世紀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因此人均糧食產量反而呈現回落趨勢。
康乾時期的進出口1760—1794年之間中國進出口總額和中英進出口總額均在不斷增長,但後十年的增速明顯加快,其中中國進出口總量從1760年的554.6萬兩增加至1784年的700.1萬兩,從1784年的700.1萬兩增加至1794年的1322.5萬兩;中英進出口總量從1760年的290.6萬兩增加至1784年的338.5萬兩,從1784年的338.5萬兩增加至1794年的1085.1萬兩,而且中英進出口總量佔中國進出口總量的比例在不斷增加。此外,中國出口總額均大於進口總額,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康乾時期人口增長與世界人口增長比較康乾時期中國和世界人口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國人口從1662年的0.98億增長至1795年的2.97億,年均增長8.37‰;英國人口從1700年的0.069億增加到1800年的0.108億,年均增長4.49‰;世界人口從1700年的6.03億增加到1820年的10.42億,年均增長4.57‰,中國的人口增長率接近於世界人口增長率的兩倍,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的經濟是繁榮的,能夠承載人口的快速增長。
康乾時期財政收入與英法財政收入比較財政收入是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財政收入從1661年的6162萬兩增加至1766年的8280萬兩,年均增長2.8‰。法國和英國的財政收入1680年分別為1440萬兩和616萬兩,1750年分別增加到4260萬兩和2760萬兩,年均增長15.61‰和21.66‰。[17]雖然17、18世紀中國的財政收入都要高於英國,是英國的近3倍,但1800年中國人口是英國人口的30倍左右,而且財政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只相當於英國的12.9%。
綜上所述,康乾時期與同時期歐洲相比較,確實不如英國發展的好;但是站在縱向比較,連「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也(高昌王麴文泰語)」的李世民貞觀朝都能被稱之為「貞觀之治」,那多項經濟指標達到封建時代頂峰的康乾時期被稱為「盛世」也不算過分。
(以上數據均來自論文《「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嗎? ——基於經濟數據測算的分析》)
康乾盛世是一個虛幻的盛世,是一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逆歷史車輪的所謂盛世。
就中國傳統而言,康乾盛世是個暴力的盛世。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清朝,皇帝權力越來越大,士大夫完全奴才化。就像立儲這種國家大事,從清初大家可以議議,到皇帝秘密立儲,到最後西太后說誰就是誰,把國家公器完全變成一家人甚至某個人的私人物件。清朝把封建集權專制推上了古今中外的頂峰,完全背離儒家文化中君臣共治的思想,路只會越走越窄,這一頭扎進死胡同的,始於康熙,成於乾隆,何來盛世?
就文化而言,廣布文網,對全社會進行思想禁錮。弄得堂堂中華,文人只能去翻故紙堆搞考據。到了乾隆,借修四庫全書,系統性地銷毀和篡改典籍,對全社會進行奴化教育,把怏怏中華,弄成了一片思想和文化荒漠,這算怎樣的盛世?
至於經濟,現在的研究表明,所謂的康乾盛世,國人僅僅溫飽,民無餘財。一到災年,大量農民破產,成為流民。康乾的表面繁榮,是建立在引進美洲高產作物後,人口爆炸的基礎上。但是人口增加,只是方便了統治者的剝削和窮奢極欲,民眾生活水平卻是每況愈下。到了乾隆時期,民變不斷,這算哪門子盛世?
康乾盛世,是一個依靠暴政,把全天下老百姓按在地上不準動彈的盛世,是一個為了追求皇權極端穩定而不計成本的盛世,是一個貧窮的盛世,飢餓的盛世。康乾時期,最多就是一個暫且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炎黃子孫在這個歷史時期徹底失去了精氣神。在其後在三千年未見之變局下,全民族表現出來的總體麻木和遲鈍,其實就所謂的康乾盛世結出的果。
是否為盛世,看如何定義盛世的含義。
如果從領土面積和人口來定義的話,那稱為盛世毫無爭議,但如果從人們生活的富足程度,社會環境來定義,是否為「盛世」就有一番爭論了。
康乾盛世指的的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乾盛世時期的大清帝王達到鼎盛時期,不僅抵禦了沙俄的侵略,更是收復新疆,平叛西藏動亂,消滅準噶爾汗國,收復台灣,改土歸流。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領土遼闊的時期,統治的疆域面積僅次於蒙元。在這100多年裡,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不過,也就是在這所謂的康乾盛世,中國失去的,遠比得到的還要多。
閉關鎖國制度徹徹底底隔絕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也進一步使得中國與工業革命失之交臂,其影響持續到現在都未斷絕。
此外,這三位「有為」的帝王大興文字獄,尤其是雍正和乾隆時期,整個帝國上下的文化思想萬籟俱寂,凡是有點骨氣的知識分子都被殺頭。導致統治者乾綱獨斷,而官員人人溜須拍馬,阿諛奉承,腐朽的官僚制度使得整個帝國失去了生機。
乾隆登基後,由於康熙和雍正在知識分子中的口碑十分差,在其執政前10年的時間中,幾乎沒有特別重大的文字獄發生後。接下來要提到的件事,成了轉折點。
盧魯生和劉時達為了阻止乾隆皇帝勞民傷財的南巡,偽造了一份孫嘉淦指責高宗的奏稿,乾隆下令徹查,卻發現自己的南巡確實是不得人心的,變草草結案,將盧魯生和劉時達被全家處斬。乾隆認為這是反清知識分子有意所為,開始大興文字獄。
乾隆二十年,為了打擊鄂爾泰的勢力,乾隆皇帝特地將大學士胡中藻的《堅磨生詩抄》中的 「一把心腸論濁清」摘出,並指出文中稱「清」為「濁清」居心不良,惡意詆毀,下令將胡中藻斬首。
乾隆還摘出已經死去多年的詩人徐駿的《一柱樓詩》。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和「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
乾隆認為「清風」指的是清王朝,而「壺兒」便是罵自己為「胡兒」,這首詩是在誹謗皇帝,誹謗政府,嘲諷滿人沒文化。於是下令將徐駿剖棺焚屍,徐駿的子孫後人全部被斬首。
清朝初年,由於經過數十年的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多遭慘殺,田土盡成丘墟」,各地多是「官雖設而無民可治,地已荒而無力可耕」。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集權統治,緩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實行一些恢復經濟的措施。
1、清軍入關後多爾袞採取孫之獬的建議,實行剃髮令,由於天下人受到儒家禮教的長期影響,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致使反動分子鼓動群眾反抗清軍,導致了一系列清軍屠殺事件,這是統治需要,如同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樣,為了統一思想,避免分裂。男子有剃髮令,女子有禁纏足,但是古代一向重男輕女,所以對女子也不怎麼關注,所以禁纏足也一直沒成,故有「男服,女不服之稱」
2、文字獄事件:文字獄古來有之,漢、三國、南北朝、宋、元、明、清都發生過,以明清為最甚,明太祖、明成祖、明武宗、明世宗時期都發生文字獄,以太祖、成祖最嚴重,成祖反叛起家,為剪除舊黨;清世祖、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以世祖、高宗最嚴重,世祖剛入關,禁錮思想情有可原,而高宗逢迎盛世就不太理解,世宗則是九子奪嫡的贏家,殺戮心比較重。相較於其他王朝,以清朝最嚴重,今天的學者們仔細比較了「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發現,三朝的文字獄雖有程度不同、方式不同,但本質卻是一致——皆是「熱衷於皇權專制」的封建專制王朝的產物。考之中國三千年封建歷史,並非每朝每代都有殘酷的「文字獄」,漢唐封建盛世基本上沒有大「文字獄」,宋代雖以蘇東坡「烏台詩案」開了「文字獄」先河,不過是貶官三級 ,下放黃州流放瓊崖而已;直到明代衰弱的萬曆皇帝,才創造了「中國第一思想犯」——將只是「不以孔孟之是非為是 非」的李卓吾,以「敢倡亂道」、「妄言欺世」罪名拿下詔獄,逼其自刎。
順治去世後,年輕的康熙看不慣鰲拜專權,藉機剷除,康熙親政後就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
之後一系列事件又再次打擾了天下的修養生息,順治封的三藩長期擁兵在外,對中央政權構成極大威脅,還空耗國家稅收,最終引來了撤藩事件,歷代撤藩必有風險,藩王不服便會引兵作亂,三藩就是如此。
就這樣跟三藩鬥了幾年跟台灣鬥了幾年,又跟沙俄、準噶爾鬥了幾年,清朝終於安定下來,康熙可以著手於政務。
康熙五十年,清廷下詔永不加丁稅即人口稅,只收田租,但有人稱此舉只是恢復明朝舊制,然而明朝也只是在改革時期才如此,更何況康熙時期還不算改革。康熙還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引進外來農作物,使得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和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
在六次南巡期間,康熙考察民情習俗,親自監督河工。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此外,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識和言論管控,實施文字獄。
康熙晚期,由於官員薪資過低以及法律過寬,導致吏治敗壞,而太子一位反覆廢立也導致黨爭的始亂(九子奪嫡事件,中國古代史最後一次黨爭)。
康熙晚年兩大權臣的鬥爭,索額圖和納蘭明珠都是很早就跟隨康熙帝的,他們在康熙時期建功立業,同時也樹大根深,逐漸被康熙所發覺,最後都遭到了貶逐。
雍正是九子奪嫡的贏家,他是整個康乾盛世的關鍵人物,康熙晚年因諸子的爭鬥痛心不已,於是放鬆了吏治,導致官員腐化嚴重。雍正即位後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他任用以幹練、刻覆著稱的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與李衛等。雍正還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表示自己勤於政事,他在中央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派駐藏大臣接管西藏,蒙古則設置將軍府駐軍,親自批改奏摺,做到「事必躬親」,中央達到絕對集權之時再高壓控制地方――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其次削弱親王勢力,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諸皇子爭位的局面。雍正所派遣的特務遍即天下以監控地方事務,官員們的一言一行都被他掌握在手裡,密折制度在此時期完善,這類似於明朝皇帝利用宦官控制百官防止權臣威脅皇權,然而雍正還屢興文字獄箝制言論自由;經濟上實施攤丁入畝,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
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提倡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置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然而雍正即位的時候獲得隆科多的協助,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
公元1735年雍正帝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乾隆時,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極盛。乾隆帝繼位後介於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他以「寬猛相濟」施政。
此間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與棉織業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大量遠銷國外,所以後來中國得名Chian,就是瓷器的意思。
同時,銀號在山西出現,大量的商業開始興盛。乾隆期間清朝疆域最大,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川黔等地繼續改土歸流,實際上除了對新疆作戰,其他基本上都是慘勝。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
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文字獄也是愈演愈烈;六次下江南所至鋪張過盛,擾民有餘,連年的征戰致使國庫嚴重損耗;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并嚴重,許多農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慶時陸續爆發民變,清朝國力日漸衰落。
白蓮教起義:白蓮教在明清二朝都發動過起義,但是都沒有成功。
1、明初的唐賽兒起義是明成祖朱棣長年攻伐蒙古導致的民變,這也是明朝永樂盛世的結束標誌,也反應了窮兵黷武所帶來的危害。
2、明末徐鴻儒起義是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迫害忠良、壓榨百姓而引發的民變,也是明末農民起義浪潮的序幕。
3、川楚白蓮教起義是嘉慶年間爆發的一場大規模起義,史學家把這次起義定義為康乾盛世結束的標誌,因為人民開始反抗了,這也是乾隆晚期的揮霍、弊政和天災催生的宗教起義,也意味著清朝開始沒落。
到18世紀末,康雍乾盛世進入尾聲,西方出現負面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已經不堪一擊。
公元1795年乾隆帝因為誓言禪位於子顒琰,即嘉慶帝。公元1799年乾隆帝去世,嘉慶帝得以親政,真正掌握權力,在乾隆倒下的那一個,他的寵臣和珅也面臨滅頂之災,嘉慶帝為了挽救清王朝的江山,果斷地決定除掉和珅,於是劉墉等人在乾隆死後就抄了和珅府邸,但是嘉慶帝仁慈,放過了和珅的餘黨,和珅的家財盡用於平定白蓮教起義,終其一生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
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到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整個清帝國版圖達到空前擴張,僅次於元朝,形成了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史稱「漢、唐以來未之有也」。
總體來說,康雍乾時期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讓百姓足以修養生息,加以國家政策鼓勵,人口迅速膨脹,但到了末期,人口基數過大,導致需求大,供給不足,加之天災和政府救濟不及時,所以出現了遍地饑荒的慘象,這也是盛世之下的頹勢,避免不了。這也同樣是在啟示今朝,人口多未必好。
康乾盛世的最大受益者――和珅: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乾隆還將女兒嫁給和珅的兒子,又成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漸成大勢。公元1799年(嘉慶四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抄家。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8億兩至11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1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
番薯盛世,全國人養幾百萬鐵杆磚家,跑馬圈地,他們吃肉全國吃紅薯,瘦的骨頭都出來了,清初殺了幾千萬,光揚州就殺了80萬,比南京大屠殺還多,搶劫了江南的財富當然有錢了,拒絕研發火器,於是包衣奴才,投降滿清的漢奸開始編寫狗屁的盛世,乾隆編寫四庫全書不知道毀了多少中華文化,這是什麼破盛世
至於算不算盛世先放一邊,看人口增加,扯那麼多淡做啥,人口大量的增長,說明還是有的吃,戰亂少,社會相對穩定,聽一個老外記載就是事實了?即使是事實,代表整個社會?清朝晚期腐朽,長期的封閉,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導致後期的割地賠款,這都沒錯,問題是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外國人說的話就是真的,自己人說的就是假的,外國人的言論可信,中國的言論不可信?這什麼道理?
所謂康乾盛世只不過是滿清統治階級自己勾畫出來意淫的畫面,經過代代刻意相傳,在統治階級的大力宣傳下,就成了今天用以標榜滿清功績的證據!做為盛世,自康熙起,中國開始正式進入漫長而黑暗的思維地獄。利用文字獄,加強明版八股取士,用宣傳機構禁錮人民思想,灌輸愚昧思想,使中國進入全民介奴的境地,這是盛世的標誌嗎?在文化上,滿清沒有做到承前啟後,而是為了掩蓋自己的殘暴,而把所有不利於自己,有利於前朝的史記,文獻都統統抹殺,改得面目全非,借用編寫四庫全書而把全國的史記書籍但凡不利的全部銷毀,最終造成中國文化的大災難。在經濟上,明中後期開始出現的資產階級苗頭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卻對前朝的病狗進一步發展,閉關自守,從而在科技,經濟上進一步與世界脫鉤,滿足於小農經濟不可自拔。清粉們常唱道清初人口大爆發就是盛世的功勞,而實際上只是美洲農作物普及的紅包罷了,如果明末這些作物能夠普及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嚴重的饑荒,就沒滿清什麼事了,但凡事總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最後的功利被滿清得到了,就被用來讚歎盛世之功未免太牽強吧。既然思想,文化,經濟都沒有什麼可稱讚的,科技更是可憐,那又有什麼來唱讚歌的呢
我雖然不反感清朝,畢竟清朝有開疆拓土之功,但我不得不說康乾盛世不是真的。
乾隆末期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帶著他的商團還有他兒子一起來華請求中國開放通商,並尋求國家平等關係。乾隆嚴詞拒絕並把他帶來的新發明全扔進了茅廁。中國就這樣喪失了一次和世界先進文明接軌的機會。
這段歷史有一個細節,記在了馬嘎爾尼的日記本里。馬嘎爾尼懷著對東方富庶的神秘國度遍地黃金的幻想,飄揚萬里來到中國。他下船的時候把放置過久而腐壞的牛肉扔進了海里,結果看熱鬧的群眾成堆的跳進海里搶肉。這一幕直接打破了他的幻想,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清國百姓並不能經常吃上新鮮肉。這一幕也印在了他兒子的腦海里。後來髒亂的街道,百姓的苟且,統治者的迂腐閉塞。讓他倆越發覺得中國並不富有。
40多年後,中英因為鴉片產生矛盾。小馬嘎爾尼在英國國會上把中國比喻為一件易碎的瓷器,力排眾議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所謂盛世只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此朝治理比彼朝強很多,比如社會安定,商品豐富,物價低而穩定,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強,邊境安寧,政l治較清明,人口增多等,那麼相對於彼朝來說算盛世了,康熙中期的狀況基本上有以上特徵,算得上一時盛世,但後期政治廣庸懶,貪蔽成風,國庫無餘銀應對自然災害和邊境外敵入侵,民生較苦,以致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民間傳言,康熙朝算不上一個完整的盛世。
推薦閱讀:
※康熙通寶的價格表是怎樣的?
※為什麼清朝的皇帝沒有去泰山封禪?
※《康熙來了》同款睫毛增長液,15天就讓我變身睫毛精!
※康熙、雍正、乾隆心煩的時候,就抄這260個字
※康熙去世後,十四阿哥為什麼不領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