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都有哪些詩體現了重大歷史事件?


杜甫,在世時鮮有人知,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詩愈來愈為後人所推重。

詩聖杜甫,他的詩作有很多取材於史實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

譬如《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鞠躬盡瘁病逝於五丈原壯志未酬的歷史。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兵車行》則是書寫天寶後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發起的戰爭。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是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篇名作真實記載了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深深災難,反應了當時生靈塗炭水深火熱的現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於平定安史之亂勝利之際,持續了七八年的戰亂終於可以平息了,再也不用顛沛流離,可以回故鄉了,那種喜極而泣的心情雀躍於筆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春望》寫的是天寶十五年安史叛軍攻陷長安的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用大量的詩記載了安史之亂時的現實,譬如《北征》,譬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等等。


杜甫的現實主義傑作「三吏"「三別",就反映了「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三吏"指《新安史》《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所以杜甫的詩被譽為詩史。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叛軍從范陽長驅南下,陷洛陽,756年稱大燕皇帝,不久陷長安。757年安祿山兒子安慶緒弒父,唐軍乘亂回擊叛軍,收復兩都;758年,九節度使圍攻鄴城,本來形式一片大好,肅宗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但九軍無統帥,各自為政,把一盤好棋下糟了!唐軍居然在次年2月大潰敗,郭子儀守河陽,拱衛洛陽。為彌補兵力不足,郭帥到處拉壯丁。

杜甫正758年六月因諫言觸怒肅宗,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協助文教、祭祀),758年冬天返洛陽老家,後又回華州任所,他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千古名詩「三吏"「三別"。

《新安吏》寫新安縣吏拉夫,壯丁征完了,只好用「中男"(未經訓練的未成年人)充數,詩中描寫了征夫離別場面,場景催人淚下。

《石壕吏》曾被選入中學課本,官吏到石壕村拉伕,最後把有三孩的老婦人捉去充數。

《潼關吏》寫潼關士卒築城禦敵,守吏不忘吹噓城牆的牢固易守,杜甫叮嚀守吏不要學哥舒翰冒險進攻。

《新婚別》寫一對新人由於拉伕,不得不「暮婚晨告別",新娘抱怨『『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她臨別叮囑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妻子的愛國鍾情形象躍然紙上。

《垂老別》寫一個子孫陣亡的老頭應徵別妻的慘景。

《無家別》寫敗陣返鄉的士兵看到家鄉滿目瘡痍,家人死絕,正想務農安生,縣吏又要他應徵!怎一個慘字了得!

這些詩用寫實手法,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對國家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既反映作者既堅決擁護唐王朝平叛,又對官吏奴役、迫害百姓深惡痛絕的複雜、矛盾心理。「詩聖"悲天憫人,胸襟開闊,名垂青史!

望斧正!


「詩史」指的是杜甫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善陳時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可是作為「詩史」的杜詩並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 ,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

杜甫給後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詩,這些詩涉及到唐代由盛到衰的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特別是安史之亂前後的作品。比如「三吏敁三別」《麗人行》《兵車行》《北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將個人情感與重大事件聯繫起來。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的時事政治詩,如《洗兵馬》《有感》《三絕句》《客從》《憶昔二首》等等。戰爭題材的詩在杜詩中佔有相當大的分量,如《觀兵》《前出塞》《後出塞》等。

杜甫以其廣闊的思想內容和實錄手法,為我們提供唐代歷史真實的畫面,又不同於史錄,以他獨到的筆觸補充歷史的不足,自有獨到的廣度和深度。杜甫以「詩史」為核心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中國史官文化的體現,又是《詩經》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我擅長回答歷史、地理、文學方面的問題。

下面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一生寫下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流離失所的作品。杜甫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自「安史之亂」以來,由盛轉衰、由強變弱的時代,杜甫的詩句,生動地記述了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狀態,現在讀起來,仍然令人扼腕嘆息。

例如:《兵車行》中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反映了安史之亂爆發時,朝廷徵兵,父子夫妻之間決別的場景。其他類似的詩還有《悲陳陶》、《哀江頭》、「三吏」、「三別」等。反映了詩人期盼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的思想。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各位對我的回答還滿意的話,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


推薦閱讀:

關於杜甫的詩?
鄺露草書《杜甫詩軸》
黃門侍郎嚴武和杜甫是怎樣的關係?
杜甫七律閣夜賞析 淺說詩聖這首詩中的兩種詩病

TAG:杜甫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