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早飯易患膽結石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長期不吃早餐對身體不好,但提到長期不吃早餐會增加患膽結石的風險,大家可能就有點陌生了,那其中的科學依據是怎麼回事呢?

先來說說膽囊,膽囊其實是一個儲存器官,它並不產生膽汁,真正產生膽汁的地方在肝臟。在空腹情況下,肝臟產生的膽汁先進入膽囊中儲存並濃縮起來,等到進食的時候,膽囊收縮,將儲存的膽汁釋放出來,幫助消化脂肪類的食物。再來說膽汁,膽汁中成分複雜,其中含有的膽固醇並不溶於水,但在膽汁中的各種成分相互作用,使之溶解於膽汁中,當膽汁中成分比例失調時,就會有部分成分析出,產生結石。

在不吃早餐的情況下,經過一晚上的儲存,膽囊里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膽汁,但是卻釋放不出去,只能繼續濃縮,這樣使得膽汁中的成分比例發生變化,久而久之,不溶於水的膽固醇逐漸析出並堆積為膽結石。

在膽結石患者中,除了長期飲食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外,大多數患者均有飲食不規律的情況存在,如果不吃晚餐,同樣跟不吃早餐是一個道理,兩餐時間間隔太久,增加患膽結石的風險。因此,我們要注意日常生活作息,合理安排飲食,一日三餐,不僅能提供給自己一天充沛的能量,更重要的是能夠保養自己的身體,未病先防,到達治未病的目的。

本期答主:賈南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了解更多有趣的健康知識!


上圖⑤是膽囊

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儲存和濃縮膽汁,膽汁並不是由膽囊分泌的,而是由肝細胞分泌之後運輸到膽囊的,但膽囊也並非只起到一個膽汁容器的作用,一個成年人每天能分泌多達1L的膽汁,即便平均分配的三頓飯,膽囊也顯然不具備儲存那麼大量膽汁的能力,膽囊存儲的是經過濃縮的膽汁,這一濃縮作用就是由膽囊來完成的,膽囊最多能以1:10的比例對膽汁進行濃縮,也就是說1L的膽汁到了膽囊只有100ml了。

膽汁的主要成分除了水之外有膽鹽、膽色素和膽固醇,其作用是使得食物中的脂肪乳化,使脂肪顆粒可以均勻分布於溶液之中,增加和胰蛋白酶的接觸面積從而達到促進脂肪消化的作用,簡單來說膽汁的作用是改變脂肪的物理形態,胰蛋白酶發揮的才是化學消化的作用。

不吃早飯容易罹患膽結石的原因在於,在沒有食物刺激的情況下,膽囊是不會主動排空的,而肝細胞分泌膽汁則是持續的,一整夜分泌的膽汁不斷進入膽囊,不斷被濃縮,如果長時間沒有食物刺激排空,膽囊內的膽汁濃度會不斷增加,就更有可能形成膽固醇結晶,進而發展為膽結石。

值得注意的是,膽囊的長期不排空只是引發膽結石的眾多原因之一,高脂肪高膽固醇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可能會改變膽汁的成分組成,而如果膽汁中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的比例失調,則會更容易形成膽結石,此外,長期節食減肥,每餐攝入食物數量過少無法有效刺激膽排空也會誘發膽結石。


更正確的看法可能是:長期不吃早餐有加大患上膽結石的可能,但單純不吃早餐並不一定會導致膽結石。

我們都知道膽結石的形成與遺傳、環境、飲食等多種因素相關。長期不吃早餐的,在理論上增加了患上膽結石的風險。原因是:膽汁是經過肝臟代謝,在沒吃飯前膽汁儲存在膽囊里,當吃飯時就會釋放出信號,膽汁會從膽囊里釋放出來和食物一起進入消化道。如果不吃飯,膽汁反倒會沉積在膽囊里,這增加了形成膽結石的風險。

但這只是一種可能,造成膽結石的其它原因還有生理上的先天因素、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等因素,以及不健康飲食及生活因素,很可能的情況是多種因素的結合,形成了膽結石。所以,單純的不吃早餐並不一定就會導致膽結石。

試比較一下,一種是不吃早餐,一種是吃早餐,但吃不健康的食物,如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膳食纖維的食物,哪種情況更容易得膽結石?極有可能後面的概率更高。

結論是造成患膽結石的原圖有很多種,因此單純防範一種因素是沒有多大效果的,要多管齊下,綜合預防。


膽汁是由肝細胞生成的,由肝管轉入膽囊儲存。這期間,膽囊會吸收膽汁中的水分和無機鹽,使膽汁濃縮,然後經由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進入腸道幫助脂肪的消化,膽汁中約有95%的膽鹽在小腸末端又被吸收入血,回到肝臟再合成膽汁,這是一條正常的腸肝循環途徑。

正常情況下,膽囊經過一夜的時間,已經貯存了滿滿的膽汁,急需排入腸道。但是膽囊的舒縮排放需要依賴於進食的刺激。高蛋白質的食物(蛋黃、肉)可引起膽汁流出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次之,糖類食物引起膽汁流出最少。

如果不吃早飯,膽囊得不到刺激無法釋放膽汁,膽囊壁就只能繼續吸收已經濃縮的膽汁裡面的水分和無機鹽,膽汁不斷的再濃縮,其中的膽固醇就會析出,形成膽結石。

所以,吃好早飯,不但可以使人一上午都精力充沛,還可以降低患膽結石的風險。


推薦閱讀:

哪些因素會加快白內障發生的幾率呢?
冬季幼兒的保健知識
燒仙草健康美味吃的人越來越多
年輕十歲的秘訣就是卵巢保養!

TAG:健康 | 社會 | 科學 | 膽結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