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本身去。」,這是一句在中國民間傳布的老古話,意思是人老了往後會履歷兩道「坎」,一個是73歲,一個是84歲。說實話,我奶奶在我小時辰的時辰也經常在閑談的時辰說過這句話,老是感傷本身的糊口不易。奶奶也沒什麼文化,有點迷信,所以60多歲的時辰就讓叔伯和父親打好壽材,做好老衣,說先預備好到時辰就不會慌張。然後奶奶就不息活到了93歲,壽材都換了一個,末了無疾而終,不外也還好,做的工具也都用上了。

若說七十三、八十四是中國老年人生射中的兩個坎,我想仍是很可托的,由於中國良多老古話都是老百信糊口經歷的總結,比如最聞名的「夏曆24節氣歌」。在當代人類醫學研究里,也有這方面近似的創造中剖明,創造人的生命有一個周期性的紀律,大抵是7~8年為一個周期,輪迴往來來往。

每個周期中存在著生命勾當的高漲和低潮。一樣平常周期的中心春秋為高漲,而周期的始末為低潮。高漲稱安康不變春秋,人的免疫才能較強,棄世的人就少;低潮稱安康減弱春秋,人的免疫才能較弱,棄世的人相對較多。7年的周期為7、14、21、28直至84歲;8年的周期為8、16、24、32至72歲,而73和84這兩個春秋都跨越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才能減弱了,再加上處於生命周期的低潮期,棄世人相對就會多一些。

然而「人過七十古來稀」,所以不管這個理論是否是真實的,也不管老古話是否迷信,我感受老年人到了70歲往後就應該「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喜,保持快樂的神色,紀律的糊口習慣,細緻充實的營養保障,其實活到高壽也並不是很難的。

又比如我的奶奶,在71歲的時辰做壽,喝了一點「氣酒」(八幾年的那種加了酒精的汽水,有一點點度數),可能是由於愉快的緣故緣由,當晚就身體不舒暢,被送到病院急救,不外還好,給救了回來,然後從那年起頭,奶奶抉擇換個情形,重新糊口。

1、要求本身煢居,主若是怕本身俄然棄世嚇壞身邊的孫輩。然後父親沒方法,就把奶奶安設在家裡的老宅里(我家在農村,前提還行,後來搬去了市裡,可是農村的老宅還在,奶奶從60歲往後就不息在我家裡糊口),然後把早孀的大姑請過來奉侍奶奶。天天早上睡到天然醒起來,在老房子四周晃一晃,也不走遠,到了晚上吃過晚飯還要看會電視,8點半擺布就按時睡覺。

2、不再過生日,奶奶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公布揭曉今後不再過生日,後來在幾十年的糊口裡也不再提春秋,籌算這麼糊裡糊塗的過完生平。每年到了奶奶生日的那一天,我們這些孫兒輩就一起曩昔看看她,然後大姑做頓碗肉圓面吃完就竣事,大師絕口不提過生日的工作。

3、不再忌口,奶奶很愛好吸煙和吃肉(彷彿我家裡的人都愛好吃肉,可能是遺傳),一起頭也學著人起頭忌口,不外自從那次從病院回來之後,就不再忌口了,根基上隔三差五就讓大姑去集市上買肉回來煨著吃,偶爾辰是筒子骨,偶爾辰是肥蹄包(豬前肘),一次都要吃一碗擺布才滿足。吸煙一起頭抽的是阿詩瑪、後來漸漸改成五星皖、中華。我們孫子輩去的時辰她特別愉快,一時由於我們去了一樣平常都市拿一兩包煙進獻她,二是孫子、重孫、小灰灰(也就是第五代,我家是五世同堂)去了之後,她感受家裡子孫暢旺,感應特別的滿足。

後來到了93歲奶奶棄世之後,我們都沒哭,大師都很溫馨的給她辦完了凶事,由於這個春秋棄世的人在我們這裡的農村是白喜事,奶奶走的沒什麼遺憾,後人們也感受都進獻到了,沒留下遺憾。

所以我感受一小我,當他(她)老了往後,撤除糊口上的賜顧幫襯以外,更多的仍是要關懷白叟的精神世界,盡量不要有憤慨、憂鬱、沉痛、快樂等等劇烈的情感,溫馨的情感是白叟長壽的最重要的一個身分。就像一顆樹一樣,在履歷了萌芽的溫順和枝繁葉茂的壯美之後,溫馨的枯槁,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履歷。前往搜狐,檢察更多

責任編纂: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是一句在中國民間流傳的老古話,意思是人老了以後會經歷兩道「坎」,一個是73歲,一個是84歲。說實話,我奶奶在我小時候的時候也常常在閑談的時候說過這句話,總是感慨自己的生活不易。奶奶也沒什麼文化,有點迷信,所以60多歲的時候就讓叔伯和父親打好壽材,做好老衣,說先準備好到時候就不會慌張。然後奶奶就一直活到了93歲,壽材都換了一個,最後無疾而終,不過也還好,做的東西也都用上了。

若說七十三、八十四是中國老年人生命中的兩個坎,我想還是很可信的,因為中國很多老古話都是老百信生活經驗的總結,比如最有名的「農曆24節氣歌」。在現代人類醫學研究里,也有這方面類似的發現中表明,發現人的生命有一個周期性的規律,大致是7~8年為一個周期,循環往複。

每個周期中存在著生命活動的高潮和低潮。一般周期的中間年齡為高潮,而周期的始末為低潮。高潮稱健康穩定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強,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稱健康減弱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弱,去世的人相對較多。7年的周期為7、14、21、28直至84歲;8年的周期為8、16、24、32至72歲,而73和84這兩個年齡都超過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能力減弱了,再加上處於生命周期的低潮期,去世人相對就會多一些。

然而「人過七十古來稀」,所以不管這個理論是否是真實的,也不管老古話是否迷信,我覺得老年人到了70歲以後就應該「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喜,保持愉快的心情,規律的生活習慣,細緻充分的營養保障,其實活到高壽也並不是很難的。

又比如我的奶奶,在71歲的時候做壽,喝了一點「氣酒」(八幾年的那種加了酒精的汽水,有一點點度數),可能是因為高興的原因,當晚就身體不舒服,被送到醫院搶救,不過還好,給救了回來,然後從那年開始,奶奶決定換個環境,重新生活。

1、要求自己獨居,主要是怕自己突然去世嚇壞身邊的孫輩。然後父親沒辦法,就把奶奶安置在家裡的老宅里(我家在農村,條件還行,後來搬去了市裡,但是農村的老宅還在,奶奶從60歲以後就一直在我家裡生活),然後把早孀的大姑請過來服侍奶奶。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起來,在老房子周圍晃一晃,也不走遠,到了晚上吃過晚飯還要看會電視,8點半左右就準時睡覺。

2、不再過生日,奶奶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從此不再過生日,後來在幾十年的生活里也不再提年齡,打算這麼糊裡糊塗的過完一生。每年到了奶奶生日的那一天,我們這些孫兒輩就一起過去看看她,然後大姑做頓碗肉圓面吃完就結束,大家絕口不提過生日的事情。

3、不再忌口,奶奶很喜歡抽煙和吃肉(好像我家裡的人都喜歡吃肉,可能是遺傳),一開始也學著人開始忌口,不過自從那次從醫院回來之後,就不再忌口了,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讓大姑去集市上買肉回來煨著吃,有時候是筒子骨,有時候是肥蹄包(豬前肘),一次都要吃一碗左右才滿足。抽煙一開始抽的是阿詩瑪、後來漸漸改成五星皖、中華。我們孫子輩去的時候她特別開心,一時因為我們去了一般都會拿一兩包煙孝敬她,二是孫子、重孫、小灰灰(也就是第五代,我家是五世同堂)去了之後,她覺得家裡子孫興旺,感到特別的滿足。

後來到了93歲奶奶去世之後,我們都沒哭,大家都很平靜的給她辦完了喪事,因為這個年齡去世的人在我們這裡的農村是白喜事,奶奶走的沒什麼遺憾,後人們也覺得都孝敬到了,沒留下遺憾。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當他(她)老了以後,除去生活上的照顧以外,更多的還是要關心老人的精神世界,盡量不要有憤怒、憂鬱、傷心、興奮等等激烈的情緒,平靜的情緒是老人長壽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像一顆樹一樣,在經歷了萌芽的溫柔和枝繁葉茂的壯美之後,平靜的凋謝,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經歷。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這一說法,在很多地方都非常流行,說人到老以後,73歲和84歲,是人生的兩個關口,這是人年老後的兩道坎,很難過去。

這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還真是有。

我們調取各個時間段各個地區的死亡年齡和這個年齡的死亡比例數據,看是否符合這句俗語所說的:

通過觀察,我們知道,以前的時候,百姓人生中有三道坎,其中第一個就是出生後的夭折,夭折率實在是太高了,八十年代十個裡面還能死一個,古代五個裡面就要死一個。第二道坎是六十五歲死亡,古代農村人口,沒夭折的,通常就活到這個年齡。第三道坎是七十歲出頭死亡,俗稱「人到七十古來稀」。

在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人們的死亡年齡集中在:七十歲出頭、八十歲中。

猜測還真是七十三歲,八十四歲。

其中,七十來歲死亡的佔28%左右,八十歲左右死亡的佔33%左右,這構成了國人死亡的60%以上。看起來,俗話說的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迷信,而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的觀察總結出來的一套「大數據」。

根據數據看來,人們死亡,無論男女,均集中在73~84歲之間,這是毋庸置疑的。


還有個很廣泛的說法,說是因為孔夫子活了七十三歲,孟夫子活了84歲(這裡說的都是虛歲),所以人們把他們的年齡作為人們的大限。但實際上這也只是湊巧而已,名人一死,九十歲一百多歲的就說長壽,71、72、74,就都往73上湊。82/83/85,也都往84上找。你去看歷史名人,死在這兩類壽命的太多了,但其實有一半人都是這年紀死的。

佛經上說:

快人一言,快馬一鞭,已是忉怛,何況七十三八十四!如之若何?草鞋驀口築,不為分外,同生同死。

看來,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抑或是統計數據,都認為,七十三,八十四,的確是多數人壽命的大限啊!


本回答拒絕人云亦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了一下底下的回答,發現大家回答得都差不多,無非是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清自己去」的說法來自於儒家。

這種說法來自於儒家,這種解釋其實還有疑問

儒家的兩位聖人,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孟子活了八十四歲。由於古代人有迷信的思想,認為孔孟二人不是普通凡人,他們是上天派下來拯救黎民百姓的聖人。

他們分別活到七十三和八十四,然後被老天爺「收走」,由此證明,老天爺將這兩個年齡設定為「門坎」,猶如鬼門關,很多人都難以活過這兩個歲數。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疑問。雖然中國古代被儒家思想所統治,但是大部分農村的老百姓連字都不認識,他們往往並不了解儒家思想。

「七十三」、「八十四」的說法,在古代又是在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中流傳,因此,如果單單依據孔孟的年齡,似乎稍微缺少了一些說服力,似乎很難在老百姓群體中完全被信奉。

而且,孟子作為亞聖,他的地位一直到宋朝才有了顯著的提高,真正被稱為「亞聖「要到明朝嘉靖時期。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甚至還拚命打壓孟子的地位。

影視劇中的嘉靖皇帝

所以,這裡面除了儒家思想之外,應該還有其它的一些奧妙!

「七十三」其實是「七失三」,「八十四」其實是「八失四」

那麼,還有什麼奧妙呢?最主要的是還利用了古人奉行的對某些不吉利的字或者相關的諧音進行避諱。

此前有位叫劉瑞明的學者發表過一篇文章,名字叫《俗諺解說兩題》,這裡面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

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清自己去」(這篇文章的說法是「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劉瑞明認為,「七十三」其實就是「七失三」,「八十四」就是「八失四」,「七失三」就是「七減三」,「八失四」就是「八減四」,最後的結果都是四。

一些地方沒有四樓

四的諧音是死,人們都比較害怕死(就跟現在我們比較避諱四是一個道理),因此就有了這樣的說法。

此外,「十三」這個字還諧音「失散」,消除不吉利的事情,往往會暗合十三這個數。

宋代《清異錄·禽·唾十三》裡面記載,貓頭鷹在古代是不吉利的鳥,人們見到它之後,都要往地上吐十三口口水。為什麼?就是因為「十三」諧音「失散」,吐十三口口水,就可以將晦氣帶走。

不過,劉瑞明的這個說法後來遭到人的質疑,認為又牽強附會之嫌疑。

我倒是覺得,有一定道理。畢竟,這種說法更佳接地氣。

在古代,這句話其實是罵人的。到了該年齡的老人需要進行避凶

只不過,我們要注意,現在我們說「七十三」、「八十四」的諺語,很多都是中性的說法,有些老人甚至還以此自嘲。有些人甚至還認為,其中蘊含著古代人的經驗,具有十足的科學道理。

但是,其實這句話在古代是一句不吉利的罵人的話。

比如在《水滸傳》第二十一回中,就有這樣的一個情節,閻婆惜看到宋江,就「口裡七十三八十四隻顧嘈」。《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八回裡面,也有狄婆子「打了四五十鞭子,打的那素姐口裡『七十三,八十四』無般不罵」。

閻婆惜

那麼,既然是一句不吉利的話,在古代就需要有避凶的方式。

在河南一帶,老人到了七十三或者八十四歲,子女要給老人買一條活鯉魚。所謂,吃了活鯉魚就能躥一躥,一躥就越過了這個門坎。

還有一些地方,會在當年立春的時候,由女兒親自煮兩個雞蛋,然後到麥場上滾上一滾,回到家中把雞蛋給老人,讓老人在門後吃掉。這就是「骨碌打蛋」,以此表示度過了難關。

根據社會學統計,這句話毫無科學道理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這樣的說法有科學道理么?

很有意思的是,曾經有一位北京中醫學院教學計算機教研室的學者寫過一篇論文社會學統計論文,分析了1989年北京市海淀部分地區6個年齡間的生存死亡情況表。

根據作者所做的統計,七十三(包含虛歲,也就是七十二到七十三歲的人群)、八十四(包含八十三歲)的人口死亡比例並不比其它年齡的多,都處在一個均值之中。

由此,可以證明,所謂「七十三」、「八十四」完全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現在,自媒體上有些文章,牽強附會,完全不要相信!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是一句流傳依舊的老話,古人認為活到這兩個年紀的老人,是最容易被老天收走的。至於原因則是相當封建迷信了:因為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祖先們,認為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都不能活過這兩個年齡,那麼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也就沒有資格超越聖人。並且奇妙的是,也確實有很多老人正是去世在這兩個年紀。因此這句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話就被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老人們還總是在念叨。

這句看似迷信的老話,事實上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畢竟古人也不是隨口胡說,而因為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例子,73歲和84歲去世的老人比同年齡段的其他年紀多出不少。為什麼?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生命活動存在周期性,大約為11年一周期,其中會有相應的高潮和低谷,而73和84恰好處於兩個周期的末尾,正是那輪周期中最為低谷的階段。事實上,95歲也是另一個低谷,但是由於活到95歲的老人實在太少,因此很少提及。

最實用的長壽秘籍

1、保護心臟,多吃不飽和脂肪酸

多不飽和脂肪酸有益於心臟健康,可以多吃魚或者蘇麻油,這兩者都含有omega-3脂肪酸,每周做三頓魚菜或每天吃30克魚肉,能夠使中風風險降低50%。醫學研究證明,經常吃魚的日本人和愛斯基摩人與很少吃魚的民族相比,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小得多。

如果日常不愛吃魚或者覺得吃魚比較麻煩,可以用蘇麻油代替,其富含omega-3脂肪酸系列的α-亞麻酸,可根據人體需求代謝成DHA和EPA,可以將低密度脂蛋白轉化成高密度脂蛋白,進而形成膽酸,排除體外,從而排除血液垃圾,調節血壓血脂,降低人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是血液不可取代的「清道夫」,降低血栓、血脂的凝結幾率,讓內臟功能時刻保持完美狀態。日常涼拌菜、煲湯、拌餡料,拌酸奶等等吃法簡單,營養美味更健康!

2、保護肺部,先戒煙

有研究顯示,30歲以前戒煙能使肺癌的風險降低90%,戒煙5年後,由於吸煙所致的口腔和食管腫瘤風險也會降低一半。

肺主氣,司呼吸。清氣和濁氣在肺內進行交換,吸入氣體質量對肺的功能有很大影響。

在步行或靜止狀態下,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慢慢地吸氣,然後收縮嘴唇作吹喇叭狀呼氣,長此以往,可明顯改善肺功能。

3、保護腎臟多喝水

英國腎臟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如果你每天至少喝兩公升的水,那麼你得腎病的幾率就會降低80%。

4、保護肝臟,少喝酒多喝茶

有關專家研究發現,每天酒精量達160克以上者,10年內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率為92%。因此,護肝先從戒酒開始,除少量紅酒,白酒啤酒都不宜多飲。

肝臟喜歡「苦味」,用蒲公英根和刺玫花瓣按照3:1的比例做成蒲公英刺玫茶泡水喝,可去肝火,排肝毒,預防肝損傷。

蒲公英入肝經,具有卓越的肝臟潔凈和增強效力,對肝臟和膽囊有補益,可排肝毒,預防肝損傷;刺玫花可疏肝解郁,二者一起,保肝護肝效果顯著。

5、保護結腸,少吃肉

威脅結腸健康的因素依次是:吃肉過多、缺少運動、膳食纖維攝入較少。少吃肉,保證每天充足的蔬菜和穀物攝入很有必要。

三個小動作,每天做一次,健康舒服一整天

一:腰部腿部運動

【功能】

增加身體柔軟度,腹部收縮以及筋骨伸展。

【頻率】

每組5次,一次做2組。動作不要過大,循序漸進。

二:聳聳肩呀縮縮頭——肩部運動

【功能】

聳肩的動作有助於消除肩部酸痛、促進頸肩血液循環。

【頻率】

每組10次,一次2組。頸部感覺微微發熱即可。

三:活動筋骨——伸展運動

【功能】

促進身體血液循環、以及鬆弛緊張的肌肉,防止四肢血栓。

【頻率】

每組2次,一次2組。


"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73」,「84」這兩個年齡數字是怎麼來的呢?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

一、流傳最廣的說法

它和我國古代孔子和孟子兩位聖人的死亡年齡有關。

一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聖人」孔丘,一位是戰國時代的「亞聖」孟軻。古代人的年齡都是以虛歲計算的,正巧孔子年滿七十三虛歲時歸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時壽終。

因為孔、孟都被尊為「聖人」, 我國古代對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所以,人們把他們歸天的年齡視為不吉利之年。

並把這兩個年齡說成壽命的「坎」,認為聖人都容易在這兩個年齡死去,何況一般老百姓呢?

二、推敲出來的說法

真要推敲這種說法是從哪來的,就會發現,至少在元、明至清初,「七十三八十四」只有一種含義,就是專用來形容某人說話東一句西一句、嘮嘮叨叨、沒完沒了。

如《水滸傳》第二一回:「(唐牛兒)板壁縫裡張時,見宋江和婆惜兩個都低著頭,那婆子坐在橫頭桌子邊,口裡七十三八十四隻顧嘈。」

《三言二拍·醒世恆言》 第十三卷:「卻有一個三都提事使臣,姓冉名貴……只管南天北地,七十三八十四說開了去。」

《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八回:「打得那素姐口裡七十三八十四無般不罵。」

三、按壽命長短的說法

人活七十古來稀,在過去很少有人活過七十歲的,而到七十歲,你又能很健康地活過前三年(即73歲)老百姓說的第一道「坎」。多數人就能再活十年,我們中國人說壽一般是以十說的,十代表更大的意思,是個吉樣數,再活十年就是八十三,八十三活個滿年也就是八十四,也就是第二道坎。

四、命相學凶吉的說法

有人從甲子紀年與命相學上加以解釋:遠古黃帝大戰蚩尤,接連九敗,乃至泰山祈禱,天乃降下六十甲子,用於紀時,又命九天玄女傳授奇門兵法,故能擒殺蚩尤於涿鹿。

如:七十三歲的時候,是「丁丑」年,「丁丑」為太歲,此乃凶神,太歲中「丁」泄年柱中的「甲」,導致命主精神不振,而地支「丑」直克命主年柱中的「子」,導致命主肉體遭受凶克,所以對於甲子年出生的人,「丁丑」年是個凶太歲!即人在七十三歲的時候,八字容易被克。七十三歲是個關口。

同理,而地支「子」則與太歲「子」比肩對抗,實乃凶年也!故84歲對一般來人說,也是凶年!

五、科學周期性的說法

科學家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反覆的研究,發現人的生命有一個周期性的規律,大致是7~8年為一個周期,循環往複。

每個周期中存在著生命活動的高潮和低潮。一般周期的中間年齡為高潮,而周期的始末為低潮。高潮稱健康穩定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強,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稱健康減弱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弱,去世的人相對較多。

7年的周期為7、14、21、28直至84歲;8年的周期為8、16、24、32至72歲,而73和84這兩個年齡都超過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能力減弱了,再加上處於生命周期的低潮期,去世的人相對就會多一些。

那麼老人如何闖過「73」「84」的坎呢?給出以下幾個建議:

一、心態調節是首位

盡量多回憶過往的愉快往事,回味當時的幸福體驗,多設想今後美好的生活,不要讓過去的痛苦和不幸籠罩和掩蓋自己,糾正自身性格的缺陷,保持樂觀、開朗、自信的心態有利於老年人克服疑病症。笑一笑,十年少!

介紹五個避免生氣的方法:

1、是躲避;不去正面面對,對少管就少管。

2、是轉移,人家罵你,你去下棋、釣魚,沒聽見;

3、是釋放,找朋友談談,釋放出來,擱在心裡要得病的;

4、是升華,就是人家越說你,你越好好乾;

5、是控制,別人火時,不能開心至少可以平靜。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

二、理智治病調養的理念

1、面對現實。當年老患病後,醫院治不好許多病,1許多事力不從心,面對現實,不急不躁,能做到哪一步是哪一步,只要儘力了就行了。

2、多種選擇。主流醫學治不好的病,非主流醫學的中醫、民間驗方、個人經驗可能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輔助配合,關鍵要有智慧去選擇。

3、尊重差異。有的治療不一定有效,要在患者能夠接受的範圍內儘力尋求無傷害的有效的措施。讓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可能比方法本身更重要。

三、 合理規範飲食很重要

1、是0.618黃金分割:副食6主食4;粗糧6細糧4;植物6動物4。

2、要吃7成飽,一輩子不得胃病,吃8成飽最多了,若吃10成飽,那2成沒有用,是廢物,是致病的元兇。

四、把握好運動起居

1、老人不易過度運動,散步就是好方式,每天能堅持走 20分鐘至一小時,必有好效果。

2、睡好覺。因人而異,每天睡好六至八小時。午睡時間是午飯後半小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等比從前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平均壽命大大提高了,甚至出現了百歲老人。


俗語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意思是在這兩個年齡段去世的老年人比較多。說起來,這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據說孔子死時73歲,孟子去世時84歲。中國人從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認為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都不能活過這兩個年齡,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沒有什麼資格超越聖人。

但奇妙的是,確實有很多老人正是在這兩個年紀去世的。為什麼?

這要從生物節律說起。生物節律,既人從懷孕→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死亡這一過程中發生變化、變更的階段性規律,叫生物節律。

俗話說:「三翻、六坐、七軲轆、八爬....,四五六歲換奶牙.....,十一二三來精(移精)假(月經)....,二十左右長大牙,二十三歲竄一竄(個頭高矮發育停止),二十五歲鼓一鼓(生長發育較結實)...三十二歲到巔峰。接下來人體逐漸走向下坡,四十三過眼關,花不花四十七八,五五前後人進坎,六十六不死也得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叫自已去,九十二歲闖天關(西天、鬼門關)」等,民間諺語就來自生長規律的總結。

古有「人活七十古來稀」之說。

人在七十三歲前後發生變更的主要部位是人體大腦,此期間保養好,心態好的老年人相安無事,安全度過進入下一階段生物節律變更期。

對心態不好的老年人來說,大腦老化較明顯,腦萎縮導致老年痴呆,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憂鬱症,情緒極不穩定,不想活,自殺慾望較強,自殺律較高。

此外還有「七十不留食」之說。

老年人體虛弱,你請他吃飯,說不定就死在飯桌上。說「閻王不叫自已去」是迷信,說「腦萎縮導致」的就是現代醫學的說法。

接著進入「八十四」歲階段,此階段的老年人,絕大部分都出現腦不同程度萎縮,反應遲鈍,行動緩慢,臟器衰微,身體脆弱,跌倒主要原因是腦子指揮失靈,動作滯後不協調,導致控制失靈而摔倒死亡。

還有「八十不留宿」之說。

意為,留八十歲老人在家過夜,說不定就睡死過去...。老年人從腦到機體臟器老化,隨時都有臟腑運作進入停擺停止的可能,常有一覺不醒,睡死過去的事發生。

剩下的老年人身體保養好、心態好,注意養生的人進入九十二歲生物節律期,此期老年多因機體衰老致死,即老死的較多。

關於生物節律時間段的化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化。

生物學家根據動物細胞分裂的次數推算人的壽命,人類的正常壽命應在100歲以上。還有生物學家認為,一般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它們性成熟期的8-10倍。如果人類的性成熟期按14-15歲計算,則人類的最高壽命應是112-150歲。

人雖不能萬壽無疆,但只要心情愉快,飲食有節,勞逸適度,起居有常,有病及早就醫,是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調養推遲衰老,從而延年益壽的。

事實上,古今中外也確實有不少人是活到百歲以上的,可見,健康長壽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我表明態度,這兩個不是坎。但是說法有一定的參考。如果按照年紀大的人,身體機能很低,很容易病故,這樣理解這句話我認為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我來敘述一下原因:第一點:這是當時處於受教育程度低以及沒有科學發展觀的時代,這種來此民間的方言,大多數是生活經驗而已。人們只能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人們在73和84歲好像故去的人多,但是這兩個數字按照現在科學的理解他不能只是兩個73和84歲了,可以說實在這一範圍所有的死亡概率大,大多數人都是在這個時候死亡的而已。

第二點:人云亦云,尤其是與人民生活相關的。誰家裡沒有老人,誰不關心。也不知道是哪裡開始傳言的就把這倆數字給定下來了,不過很巧合的是這倆數字一個是孔子的年齡一個是孟子的(個人感覺那些遠古的歷史很容易被那些割閹的犬儒改寫或者瞎編的)。人們就傳來傳去誰也不知道誰是第一個傳的,沒有人會關心這個,他們就很自然的一代代傳下來這個朗朗上口的諺語了。

第三點:用科學數字來分析。在這裡我要藉助這個圖給大家分析。其實大於60歲,死亡概率就在升高了。74歲暫時我們用75-80階段年齡構成比例代替, 82用80—85代替,然後把這倆的比率相加佔比18.95% 。看到這個數字你們自己看看,是不是死亡概率很大了。(這張圖是百度出來的)

所以我想最後重申我的觀點74歲和82歲只是民間生活經驗的總結,不是兩個確切的數字,不是坎,用正確的科學發展眼光對待這些方言裡面有明確數字的,這只是一種很籠統的不是很科學的生活經驗統計而已,不過人民的生活經驗總結能力真的很強。通過實際真實數據一看,晃看了我一眼。


小狼敬茶???

翻閱了一些文獻,關於「七十三」和「八十四」這兩個數字的由來和流傳,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大家對「七十三」和「八十四」的由來,基本沒有什麼異議了。我們的兩位聖人(聖人孔子,亞聖孟子),孔子虛歲73歲去世,孟子83歲去世。這兩位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統治了中國的思想文化2000多年。所以,73和84這兩個數字,就是指孔子和孟子活的歲數(虛歲)!

世人敬仰和尊重聖人,只要跟聖人有關的一切,都會想儘可能去緬懷和紀念!孔孟兩位聖人去世以後,後人出於對聖人的尊敬,結合當時的命理易經的推算,把73和84這兩個數字提出來了。但是,紀念和緬懷的內容,在經過歷史的洗滌以後,無形中分為了兩派:

其一認為:73和84的歲數稱為聖賢年,能夠活這個歲數去世的人,是種榮耀,會福澤後人。了解戲文的朋友,可能會知道;

另一認為:就連聖人只活到這般歲數,你一介凡夫俗子,怎麼可能超過聖人!就認為這是人生命中的兩個坎兒!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晚年時候都經常默默提及一句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毛主席也是84歲去世的!

現在的專家也有研究過這個問題,認為「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這兩個歲數恰巧屬於健康減弱的年齡,免疫力減弱,易生病等等。但是,還是有辦法調整的,不用擔心!

【作者】小狼


推薦閱讀:

生前身後名:那5年,漢武帝沒有接班人
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指?
一對鴛鴦水上漂,下聯怎麼對?
《滕王閣序》中最有名的一句是哪句?

TAG: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