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國內雜交玉米培育的領先人物?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考驗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

不同的人,由於有不同的認知能力,或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場,都有各自不同的觀點,這個很正常。但是,【盡量貼近真實】和【盡量幫助到更多的農民】,就不要【畫地為牢】固化思維來談這個問題,要用「跳躍化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來談論這個問題!

一個真正的好品種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個好品種可以成就一位育種家,但是一位育種家卻未必可以成就更多的真正好品種!

——因為, 培育的品種多不代表真正的好品種多!(韓俊強曾指出:誰家的玉米品種多,誰家的「爛貨」多!)——【真正的好品種,永遠是稀缺的!真正的好品種的比例占不到5%的!】—— 所以說,選擇真正的好品種不要迷信「某一位」,而要【學會選擇】和【學會甄別】——不管你是經營者,還是種植者,永遠要記住,你選擇的是「真正的好品種」而不是「誰選育的品種」!

——「一定要跳這個誤區」!

例子一: 河南省農科院培育的「鄭單958」 已經推廣種植了快20年啦,現在依然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河南省農科院為啥沒有替代的品種呢?!

例子二:在「鄭單958」的發源地河南省,2015年的「玉米神話」卻是另外一個抗病好的品種「獨領風騷」——這個白軸品種「種子訂金就收了一個億」!——很多河南省玉米種子經銷商都知道畝密度3300株的這個品種!

例子三:隨著全球變暖,病害逐年加重,乾旱日趨嚴重等客觀事實!今後,「抗性好的品種」將成為市場的首選!特別是經歷了多年的「高溫熱害」的考驗之下,更多的如同李少昆博士所講的【今後品種的選育推廣,更多的是區域性的,它在一個特定的區域範圍內適合,就非常好了。今後,一個品種推廣之前一定要測試,發現這個品種最適合什麼條件,將來就重點在這裡推。不要在不適合的地方亂推廣,不然會砸了這個品種的牌子。現在育種更強調這樣的測試,增加測試的網點。另外,要注意的是,對每個區域的主要災害要了解清楚,跟選育的品種結合起來。比如說,一個品種不抗某種病害,不抗高溫,就不要在這個區域推,因為品種之間特性差異很大 】!

例子四:最後借用玉米界【戴景瑞院士】和【楊利華研究員】兩位的話送給大家:

抗性就是產量!——戴景瑞院士可能給生產帶來重大損失的潛在缺陷的品種,就是「孬種」!——楊利華

請注意:抗性不是「都抗」,而是你喜歡的「抗性」和你能容忍的「不抗」(或「相對抗性弱」)!

提醒:請素質低的「噴子」繞行,發現立即拉黑你!

——因為,不斷「拉黑噴子」才會有更多的人關注,粉絲猛增!


據筆者了解,目前國內玉米育種的先驅不少,就不再一一枚舉,下面簡要為大家介紹幾位傑出的代表人物。

李登海——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據了解,在我國的農業育種界有「南袁北李」之說,「北李」,其實有兩位,其中之一就是李登海,李登海在玉米育種和提高我國糧食產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和很多課班出身的育種專家不同,李登海並未接受過正規的本科教育,他初中畢業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現在的履歷表上所填寫的「大專」學歷,還函授得來,雖然沒有高學歷加身,但是李登海卻通過豐富的實踐獲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目前,李登海兼任我國多所農業大學的碩士生導師,在中國育種界取得的研究成果數量更是首屈一指,毫不誇張的說,他已經成為馳名中外的玉米育種專家。

張世煌——中國玉米育種學術帶頭人!

如果是李登海是非科班出身的玉米育種人員的優秀代表,那麼張世煌就是我國玉米學術領域的領軍人物。

目前,張世煌擔任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時,他還是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農業部首批科技跨越計劃優質蛋白玉米項目首席專家。其他的榮譽稱號更是數不勝數,他的科研成果為提高我國玉米育種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整體來看,我國的育種水平肯定不如歐美,但是在個別方面水平高,玉米就是其中之一!正是有了像李登海、張世煌為代表的優秀育種專家,為我國農民提供了優質的玉米種子,國人的飯碗才能夠端的更緊更牢!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1.23


中國玉米生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幾代科技工作者

努力的結果,值此中國農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節選

幾位前輩的業績,以激勵後來者更加勤奮,奉獻於玉米

事業。

楊允奎,中國著名的玉米遺傳育種學家,也是中國

數量遺傳學科創始人之一。他是20 世紀20 年代少數

留美學者之一,1932 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

位,畢業後回到河北保定省立農學院工作。1937 年受

命創辦四川稻麥試驗場,赴四川52 個縣進行地方品種

資源普查,並於1938 年與助手張連桂共同撰文「玉蜀

黍農家品種改良及推廣綱要之芻議」。他是中國雜交

玉米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抗戰期間先後培育出50 多

個雙交、頂交種。抗戰勝利後又培育出『川大201』等

綜合種,並選育出可-36、D-0039 和金2 等自交系,80、

90 年代廣泛應用的自交系自330 就含有可-36 的血緣,

解放後又相繼育成『川農56-1』、『雙交1 號』等雜交

種。楊允奎是中國最早從事玉米數量遺傳學研究人員

之一,在50 年代初期,他向學術界介紹國外數量遺傳

學的研究進展,在其積極倡導下,農作物數量遺傳研究

正式被列入全國科學發展規劃。

吳紹騤,作物育種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中國玉米育

種奠基人之一。1929 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

1934 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留學,1938 年獲得博士學

位。其論文「玉米自交系親緣與雜交組合之關係」發表

在《美國農藝學會會報》上,本人被接納為希格瑪賽學

會榮譽會員。博士畢業後,吳紹騤懷著拳拳赤子之心

回到國內,並一直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和農業教育

工作。1949 年底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吳紹騤做了

「利用雜種優勢增進玉米產量」的發言,後全文刊登在

《人民日報》上,其中有關建議被收錄到全國玉米改良

計劃之中。主張在過渡期間採用品種間雜交種,可迅

速提高產量,見效快。1953 年在學術爭論與政治觀點

混淆的社會環境下他被迫將75 個單交種培育成『洛陽

混選1 號』綜合種,在豫西獲得大面積推廣,為當時的

雜種優勢利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他在國內率先倡導

並踐行玉米自交系異地培育法,於1961 年發表「異地

培育對玉米自交系的影響及在生產上利用可能性的研

究」一文,該文為中國多種作物南繁北育的廣泛開展發

揮了先導和啟蒙的作用。他主張在玉米雜種優勢利用

方式上最終應由雙交種改為單交種,並帶領團隊先後

育成『豫農704』、『豫單5 號』等優良雜交種,在省內外

大面積推廣。

李競雄,中國著名植物細胞遺傳學家,玉米育種

家。1936 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1944 年赴美留

學,1948 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期間有關輻射

對玉米遺傳效應影響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和《遺

傳》雜誌上。回國後先後在清華大學農學院、北京農業

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作為中國利用雜種優勢

理論選育玉米自交系間雜交種的開拓者,50 年代育成

了「農大號」系列雙交種,並多次赴多地向農技人員和

農民講授雜交玉米知識和種子繁育技術,使得這些雙

交種在河北、山西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他將國

外引進的優良自交系發放給多家育種單位,進而育成

『雙躍3 號』、『吉雙1 號』等大面積應的雜交種,極大地

促進了中國玉米育種和生產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

是在1956 年8 月的青島遺傳學座談會上,正是由於李

競雄的直言不諱,才為摩爾根遺傳理論應用到玉米育

種實踐開創了新局面。1957 年他撰文「加強玉米自交

系間雜交種的選育和研究」一文,提出加強玉米自交系

間雜交種工作的四項建議。1973 年他受命參與籌建

中國農林科學院農業所(後合併為作物育種栽培研究

所),並繼續從事玉米育種研究,選育出『中單2 號』雜

交種,實現了豐產、多抗和適應性的統一,在全國推廣

二十多年,為中國玉米生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標

志著雜交玉米育種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並因此獲得

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

陳啟文,中國著名玉米育種學家。1945 年抗戰勝

利前夕,陳啟文投筆從戎,被組織上分配到膠東行署農

業試驗場工作,雖然沒有實現前線殺敵的夙願,卻在農

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的戰場上做出了傑出貢獻。抗

戰勝利後,他在山東省農業試驗研究所、坊子農業試驗

場工作期間就積極開展農家品種的收集整理工作,並

通過品種比較和栽培試驗使『金黃後』、『小粒紅』等優

良品種得以在山東大面積推廣。育成的品種間雜交種

『坊雜2號』推廣面積達200多萬畝,極大地支援了解放

戰爭的勝利。解放後他參與制定「全國玉米改良計

劃」,提出採取育種、栽培、生產結合,試驗、示範、推廣

結合的途徑開展玉米雜交育種工作。50 年代選育的

『雙躍3 號』、『雙躍4 號』等雙交種增產20%以上,累計

在全國推廣3000 多萬畝。其主持編著的《中國玉米栽

培學》在中國的教學、科研及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風雨過後,能否有彩虹
以太坊計劃延遲「難度炸彈」,將每個區塊獎勵降至2 ETH
波動兵法丨緊跟政策風口,美好生活還會遠嗎?
寶鯤財經:炒外匯如何把盈利最大化?
經濟日報丨財經早餐【10月13日】

TAG:玉米 | 財經 | 農業 | 三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