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關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現在孩子基本到了10歲左右就會出現青春期的傾向,甚至有些孩子在10歲之前就會有青春期的孩子所具有的一些特徵。如何去帶領成為了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想要走進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真的很不容易,他們對我們的關懷看成是我們對他們的過度干涉。有些話他們情願跟他們的朋友說也不會告訴我們,這就需要我們走進他們的內心,引導他們走出青春期的迷茫。
首先在性格上的帶領
我們想要走進他們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給他們一個平等的對話環境。通過對話問清他們為何發脾氣,然後耐心給他們講解如何控制自己不發火,如何讓自己在發火時冷靜下來。
其次在學習上的帶領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喜歡玩遊戲,手機。當他們玩的正嗨時,突然不讓他們玩他們會反抗。一個喜歡玩遊戲,玩手機的孩子幾乎沒有對學習趕興趣的。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他們把心思轉移到學習上。
立規矩:最好是有書面的制度,必須做完作業後才能玩遊戲,而且時間不能太長,制度既然制定就要嚴格執行。
樹榜樣: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不能自己在玩遊戲還要求孩子學習,他們會聽嗎?
心理引導:晚上睡覺前盡量有10分鐘的溝通時間,要明白他最近的狀況,是否在學習上有什麼困難。當他願意和我們談時再告訴他學習的重要性,要讓他們明白是為誰而學。
最後,對於孩子的缺點千萬不要過於誇大,尤其是在外人面前,要給他們保留自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會有閃光點,這需要我們就發覺。如果沒發覺出來那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能力把孩子的潛力發覺出來。
越來越不聽話,總是跟我們對著干」,「不願意跟我們交流了」,「總是偷偷打遊戲」 這是有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有的感受。青春期的英文是「adolescence」,源於拉丁文「adolescere」,意為「成長至成熟」。當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情感方面,都幾乎完全依賴於父母。成年後,我們可以自力更生,情感上也相對獨立了。而青春期介於兩者之間,它就像一座橋樑,將不成熟的兒童期和成熟的成年期連接起來。這是一個過渡階段,是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
怎麼巧妙的應對青春期判逆呢?先了解一個「 破窗理論」 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即: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用「讚揚」杜絕「破窗,泰戈爾說:「聰明的人懂得如何讚揚,愚昧的人知道怎樣打擊。」幫助他們樹立「我能學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讓他們真正感覺到父母在關心他、幫助他,永遠不會放棄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轉變。要用積極、鼓勵的教育方式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總之要多用讚揚的態度去和孩子交流,效果會事半功倍。
我認為關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從兩個角度著手,一個是「如何預防問題的發生」,另一個是「如何解決已經發生的問題」。
首先說「如何預防問題的發生」。中醫講要治「未病」,和孩子之間最好也不要等問題發生再想辦法,能不能治好還不一定,至少中間「治病」的過程就要消耗掉很多時間、精力和愛。因此,爸爸媽媽們可以提前學習一些青春期方面的知識,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哪些變化、會出現哪些行為,這樣家長心裡就會有所準備,用正確的方式應對孩子的變化,避免孩子青春期到來時措手不及,手忙腳亂之間就造成了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以及把孩子的一些「正常行為」演變成了「問題行為」。也就是說不要「沒病找病」。然後說說「如何解決已經發生的問題」。既然已經「生病」,那麼作為家長就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治療,而不是變本加厲的加重孩子的「病情」。其實這也是需要家長學習的——既要學習「判斷病情」(不要小題大做,也不要因無知而忽視),也要學習常規的治療方法(比如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溝通、如何化解青春期孩子的不良情緒、如何引導青春期孩子的不良行為等)。當「病情」不嚴重時,家長用常規方法即可解決。「病情」嚴重時,就需要家長能夠有足夠的意識,主動帶孩子向專業人士「求醫問葯」。當然我們都不希望問題嚴重到這個程度,所以建議家長提前學習。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妍瓊老師回答。
青春期的年齡段是在13-18歲左右,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性別特徵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逐步趨於成熟和完善。這個時期也被說成是「疾風暴雨」年齡段。心理方面變化是大起大落、有點讓身邊的人「琢磨」不透。應該怎樣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相處呢?當然是用心陪孩子一起走:
青春期里的「高原」氣候特點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心情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陰雲密布」,在這兩端來回跳動、還有點瞬息萬變。此時的家長就要學會「晴空萬里」下享受陽光的溫暖、再把溫暖傳遞給孩子、「陰雲密布」的時候準備好一把具有能遮風擋雨功能的「雨傘」,和孩子一起躲雨避風,盡量做到「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家長此時心態放平和,做到「見怪不怪」。
贊在恰當之處、不輕易扣帽子、學會向孩子「索取」
青春期的孩子面臨學習壓力、成長的煩惱、傾向於夥伴的力量是重心、對家長的話基本充耳不聞、對自我評價不穩定、與家長關係是若即若離、也是鑽牛角尖的、善於辯論的能手、喜歡與異性交往;
家長面對以上會有點無措,其實做到該表揚孩子時,不要說什麼:怕你驕傲了。遇到有合得來的異性朋友,就給扣上「早戀」的帽子、遇到挫折了、不要空講「大道理」、無論孩子表現的是優秀還是不優秀,要全部接納。
不求不助,適當的學會「索取」孩子幫助自己,讓孩子有成就感、得到尊重、學會感恩、理解換位思考、培養孩子自信獨立的好品質。
家有兒女初長大,幾多歡喜幾多憂愁。只要做到在充分理解基礎上的、溫暖陪伴前行,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可以了。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周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青春期是指身體發育成熟、出現第二性徵的年齡階段。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界定,青春期的年齡範圍為10-20歲,大約從10歲-12歲第二性徵開始出現一直到20歲體格和性的基本成熟為止。
在中國,青春期一般指11-17歲,基本處於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青春期的中學生具有「半兒童、半成人」或者說是「半幼稚、半成熟」的年齡特徵。因此,青少年在身心的發展方面,是一個充滿矛盾很不穩定的時期。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身心發展失衡,感受著許多心理衝突和壓力,處於各種心理危機的包圍之中,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得以順利解決,就可能在情緒情感、性格特徵及日常行為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及行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家長是伴隨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群體,如何發揮他們對青春期學生的重要作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個性發展上出現了許多特點,如自我意識高漲、反抗心理、情緒表現的矛盾性等。因此,家長應細心觀察學生在生活中的變化,積極與老師溝通,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此時期。
首先,家長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家長可以通過書籍和網路等資源了解青春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指導孩子。
其次,家長應具有包容接納的心態。只有接納孩子的一些看似反常的行為,才能傳達出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理解,最終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
最後,家長應堅持尊重平等的原則。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家長要做最忠實的聽眾,幫助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同時也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滿足他們對成人感的追求。
——大話精神,為您的精神健康保駕護航。
有的家長就知道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從來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情況,所以,孩子心裡有什麼不愉快,有什麼想不開的地方,家長全然不知,還有導致悲劇發生的。
我周邊有個這樣的例子,孩子上高中了,學習緊張,壓力大,但家長從不跟孩子溝通,只會看孩子的學習分數有沒有下降,後來孩子終於承受不了學習和考試分數的壓力,有一次,家長不在家,孩子打開了煤氣罐,自殺身亡了,家長真的後悔莫及。
所以,我呼籲各位家長,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大,不管你的孩子在哪個年級段,都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因為它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青春期是一個變化時期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變化最為迅速而明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男性從兒童的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脫離了兒童的特徵而逐漸成熟起來,更為接近成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少年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衛生問題,甚至產生不良行為。因此,青春期是一個既可以預測、又不可預測的時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中,人從兒童向成人發展是可預測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情況或問題則不可預測。
青春期是一個反抗時期
在很早一起,著名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稱之為「消極反抗期」。以後這一名稱一直被使用。由於身心的逐漸發展和成熟,個人在這個時期往往對生活採取消極反抗的態度,否定以前發展起來的一些良好本質。這種反抗傾向,會引起少年對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要求、規範的抗拒態度和行為,從而會引起一些不利於他們的社會適應的心理衛生問題。
青春期是一個負重時期
從青春期男性所負擔的各種義務、責任, 從他們所要應付的各種問題來看,青春期也是一個負擔很重的時期。青春期是過渡時期,少年要逐漸擔負一部分由成人擔負的工作,環境可能不斷把一些由成人來辦理的事項交給他們去辦理,加重了他們的負擔,但這些負擔是他們成熟所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增加負擔,日後不可能成熟。青春期是一個發展的時期,這決定了他們要應付由身高、體重、肌肉力量等的發育成熟,特別是性的發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種變化及問題,心理壓力相對增大過速。青春期是變化的時期,這決定了他們必須在拋棄各種孩子氣、幼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較為成熟、更加符合社會規範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青春期是個反抗的時期,這決定了在應付自己的反抗傾向的同時,還要極力維持和保護與社會的正常關係。此外,異性興趣、異性交往、繁重的學習任務等也給他們的身心造成極大負擔,有時候還成為主要矛盾。
青春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許多變化,如情緒容易波動,愛慕異性,興趣易轉移等。青少年常見的問題
一,抑鬱:總覺得苦悶、無精打采、提不起幹勁。
二,焦慮:總感到莫名其妙的緊張、坐立不安心情煩躁、不踏實。
三,人際關係敏感:總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與異性在一起時感到不自在。
四,情緒不穩定:心情時好時壞,學習勁頭時高時低,對同伴、家長和老師一會兒親近,一會兒疏遠。
五,心理不平衡:如果同學成績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錢或穿得好就不舒服,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
六,.適應不良:對學校的各種科目都不喜歡,對學校生活不適應,學習困難。
七,強迫癥狀:總在想一些沒有必要的事情,如總想考不好該怎麼辦、說錯了話該怎麼辦;女孩總擔心自己服裝不整潔愛照鏡子等。
八,對抗傾向:常發脾氣、摔東西、大喊大叫、愛抬杠、有理不讓人,沒理攪三分,控制不住自己。
九,厭學:對學習失去興趣,厭煩到學校上課,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會提前做計劃。
十,自閉症: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與社會交往,接觸,最後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
主要在於兩點∶溝通和尊重。
尊重是溝通的前提,人一輩子都在尋求理解和支持,但自己的孩子卻未必願意花心思去理解。總是強調我們的理由,而忽略孩子的感受,這種溝通肯定無果,也會帶來更多傷害。所以尊重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是理解,然後是支持。
人和人,道不同不相為謀,誰都希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處,那孩子也一樣。把孩子的意願放在第一位,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他才會敞開心扉,和大人交流。理解之後才會有溝通。
我們走過同樣的路,遇過同樣的問題,反過來都未必會理解那些正在經歷我們所經歷過得路的人。這句話有點拗口,舉個例子,我們雖然為人父母了,可我們也經歷過青春期,為什麼到孩子青春期我們就不能去理解了呢。因為年齡,因為時代變化?(年齡差距,時代背景都是必然的,但年輕的心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反過頭回憶一下我們的青春,那時候我們希望得到什麼?我們喜歡與誰交流?我們願意和誰分享?這些都能幫助我們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讓我們都回到青春年少,去陪孩子體會那種年少無知的快樂,青春無悔的勇氣和衝動。回頭想想可能有些經歷和想法看似可笑,可是那是我們青春的一部分。我們有過青春,走過彎路,淌過泥坑,這都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為什麼要剝奪孩子的權利呢。不要過分強調你是過來人,人生只走一遭,你的經歷能力都是有些的,所以每個人的人生才會有不同的精彩。不要剝奪了他的精彩。
愛,是陪伴,是支持,是理解。有愛才健康。我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時,有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健全呢?
青春期的孩子正一個自我認同的階段在,在這一階段他們嘗試探索我是誰。父母要在旁邊給予足夠的陪伴、鼓勵、支持和尊重。但是不要指手劃腳。讓孩子自己去發現。
在這個階段如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家長首先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跟孩子進行細緻的溝通。理解孩子,讓孩子知道你願意和他一起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指揮他去解決問題。這樣他就願意和你去說在說的過程中你可能就會能幫著她一起去找到解決問題之路。
推薦閱讀:
※鄉村的孩子,我為什麼建議你讀個博士
※從小到大給父母否定的孩子長大了心理上會怎樣呢?
※為什麼要從小培養孩子學英語?腦科學研究用事實說話!
※未來線上教育何去何從
※班長遭全班彈劾,班主任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