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里,我們該為對方低到塵埃里嗎?


其實相對而言我更贊同第一種觀點。

在愛情里不隨波逐流,不爭不搶,做好自己,在平凡中開出花來。

不需要考慮誰高誰低誰先誰後,相愛本來就是很純粹的事情

就像我們去電影院,你看電影我看你一樣

就算是沉默,也是彼此很舒服的狀態

現世美好,何必爭個誰高誰低呢?彼此尊重,互相愛慕,回首已是百年。


你可以喜歡一個人卑微到塵埃,但沒有人會喜歡塵埃一樣的你。


謝謝邀請。

很多人追求著一種感覺,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和人,簡而言之就是臉好看的。感覺可能是經過短暫接觸(一兩個月),我不大認同,因為感覺更多趨向於性,比如一看見他或她就會很激動,有心理或者生理反應。但人和人之間不是接觸一兩次就結束了的,她給你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麼你就容易產生暈輪效應,就是認為她哪兒哪兒都好,可能以後當她不符合你的期待了,你就會很失望。感覺很重要,它決定了你要不要開始,但是只有感覺遠遠不夠的。戀愛是以婚姻為目的的,一個沒有共同語言的伴侶,真的很難走下去。而相反有的人外表普通,但她淵博的知識,睿智的生活態度真的能讓人覺得他是發光的。你會慢慢發現她的閃光點,發現她的寶藏,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愛是一個理性的過程,而喜歡不是。愛是一個多方位吸引的過程,而喜歡不是。喜歡可以談戀愛,而愛是可以結婚的。相處很久變不變得成愛,取決於彼此的感覺還有吸引力。

感覺有點跑題。最後一句,在愛情里,時刻記得,都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覺得己所欲,也勿施於人。因為一段感情如果從一開始就讓對方或者自己感到很累或者給彼此帶來了不愉快,那麼這段感情就是錯的。做到好聚好散。各生歡喜。


愛情本就是「門當戶對」,我們不能為對方低到塵埃里,低到塵埃里的愛情無法長久。

看電視劇里的父母包辦婚姻,一對對有情人被逼分手,惹來無數人的惋惜。而裡面,父母說得最多的就是門當戶對。其實那裡面的的門當戶對是指家產,這是不值得倡導的,而現在的「門當戶對」是指平等,男女雙方地位上的平等,這是無法忽視的核心。

張愛玲給胡蘭成寄的照片後的話語,其實為後面的結果埋下了伏筆。最後兩人的分開是因為胡蘭成的博愛花心上了張愛玲的心。仔細一想,其實張愛玲的「低到塵埃里」就暗示了她在這份愛情里的劣勢地位。她的放低姿態讓胡蘭成認為自己找幾個老婆,自己花心,張愛玲也不會離開他。張愛玲的放低自己也給了胡蘭成一種對方懦弱的形象,廉價的形象,從而不那麼珍惜他們之間的感情。從而在這份愛情里,張愛玲早已失去了主動地位,而胡蘭成「肆無忌憚」。

在現代的愛情里一樣,相愛的雙方不能將自己放得過低,這樣的位置關係才是平衡的,長久的。有句歌詞是這樣的「被寵愛的有恃無恐」,這句歌詞唱出了戀愛雙方的相處狀態。那個在愛情里佔據被寵愛位置的人似乎抓住了另一方的小辮子,我說往東,你絕不能往西,我讓你站著,你絕不能坐下。不平衡的狀態下,似乎有人高呼這是愛的表現。有這樣呼聲的大多是被寵愛的那方。少數另一方有這個呼聲的被動方,似乎在感情走到盡頭後,你當初心甘情願的做小變成了另一方的欺凌和壓迫。

也有很多人說,愛情就是心甘情願,這是對的。兩個獨立的個體最後走到一起,這之間肯定有摩擦,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有時候其中一方適當的妥協能讓愛情更加長,但愛情不是一個人的事,雙方對於愛情的維護都是有責任的。在我看過的各種長久的婚姻里,大多時候是兩人共同的退步,雙方各敬對方一尺,兩人之間的融洽和親密度反而更高。

在愛情中,妥協是存在的,但始終記住,低到塵埃里的妥協只會換來另一方的不重視,最終在愛情里,你將失去主動權,最終喪失愛情。願你擁有愛情,願你擁有一份長久,幸福的愛情。


不可以。

如果你可以為了他卑微到塵埃里,那麼這一切的前提得是,他也為你卑微到了塵埃里。

如若不然,那這就是不等價交換。

也許你可以在事前放棄自己的所有,跪著去愛他,但事後的某一天,你也絕對會後悔自己曾經這樣做的。

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放棄自己更傻的事情了,而用尊嚴換取的愛也早已不是愛的本質,當然這樣的愛也很難長久。


謝謝邀請!我覺得不該!在感情中我們可以放低姿態,但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不計較窮富,但一定要計較對方的態度!愛,必須要懂得感恩和知足,要懂愛;愛你才會忍你,不是沒脾氣,不是怕你,只是為了和睦!男人女人都要知進退,體諒對方,讓婚姻之中不要有低到塵埃這個詞!


愛情理里如果沒有平等可言,還能繼續走下去嗎?愛情里不是你降低自己去迎合他人就能幸福,你替他做到盡善盡美無微不至,可你想過他的感受嗎?人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為規範,你都替他做了那他做什麼?所以愛情只是一定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大家都不知道不該。

但是 ,愛一個,大都卑微。

這說明愛之間不平等,有時候你愛她9分,他愛你五分也是有的,但對的會慢慢持平,如果久了,差距越大,說明那不是愛情。

只是一廂情願。


真愛是沒有高低的概念的。

如同佛家的偈語一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今天——1920年9月30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出生
張愛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慘,卻不懂我的高級

TAG:張愛玲 | | 戀愛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