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有問題,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首先,這個說法,是可以做一些調整的。性取向不是問題,這裡應該說:「性取向不同,是不是一種心理疾病?」
因為性取向其中一種就是異性戀:通常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戀愛,相互之間的性吸引,這屬於異性戀。占多數,佔全人類的95%以上吧。
第二種,就是同性戀,就是:男人跟男人之間(女人跟女人之間)的相互的性吸引,相互的彼此的戀愛,甚至通過性行為去滿足自己性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這屬於同性戀。
第三種是雙性戀,:既可以通過異性來達到並滿足性吸引,也可以對同性產生性吸引,這樣的叫雙性戀。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像無性戀,就是沒有性,但是,他們一樣的會在一起,有一種傾向性的行為來達到滿足。
所以說,我們對今天「性取向有問題」這個問問題的方式要做調整。
性取向不同,而不是性取向有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把同性戀不再列為疾病範疇。曾經全世界主流的一些法律把同性戀、雙性戀,這些非異性戀的一些性取向列為是病態的,就是我們說的心理變態。
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越來越傾向於尊重人性,尊重人類自身的文化多元,生活方式的多元,所以像同性戀、雙性戀這些非異性戀的取向已經不再列為是一種心理變態。
那麼它既然不是一種心理變態的範疇,其實就應該說不屬於是一種心理疾病。
那為什麼我們會問這樣的問題呢?
原因在於我們有一些人,有一些當事人不了解。
比如有些孩子,是非異性戀者,他身邊的親人在現有的社會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下,不能接受。他們就把這一類孩子看成是病態的,就會去試圖改變他們,就會把他們列為是有心理疾病的範疇。
實際上性取向是非異性戀,並不是什麼心理疾病,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有父母會跑過來找我說:「我的孩子是一個同性戀,你要去幫我把他給矯正過來」。我是不會做這樣的一個事情的。
選擇性取向是個人的權利,如果他的性取向真的是非異性戀,我們也要表示尊重。我們不能將他們成是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
反而是他們身邊的父母和在意這件事情的人,在心理上需要做一些調整。
這個看起來和我們現有的社會制度、文化還沒有符合,但這是事實。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問題,有些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也許並不是因為性取向是非異性戀的,而是因為在社會的活動中,特殊的情境下產生的一些臨時性的、暫時性的,看起來是性取向不同的一些行為,那麼這就要另當別論了。
比如:有些小孩在教養的過程當中,沒有獲得主流的、健康的親密關係的教育,比如在爸爸傷害媽媽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女孩子(男孩子)她們有可能會不認同父親的身份,因為她討厭父親,這就是她的心理創傷造成的,她這樣的一個心理創傷造成了她在心理上不認同自己的父親,她討厭男性的角色,有可能她就會封閉自己,不跟男性來往,後來她只跟女孩子來往,那麼說白了,就是說她在性心理教育,性別的教育,性心理、性發展上面,性別的發展上面是有障礙的,所以,她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性取向是同性的人,但是時間長了以後,她的行為是這樣的,她也以為是這樣子的,這個時候,她可能會有痛苦。
如果是這一類,就可以通過心理輔導去進行一個幫助。
性取向是沒有心理疾病這一說的,而是列為心理創傷(PTSD),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個範疇。
這種情況我們心理諮詢師是可以去做諮詢,是可以去做接待的。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男人和女人有性需要,但壓抑在那個地方,他需要去釋放和表達。可能身邊沒有異性,通過跟同性之間的性活動,說話、摩擦、甚至是一些相互之間的彼此約定的行為,也可能達到性興奮、性愉悅,有可能他就會通過同性做到了。
這是一種特殊情境背景下產生的,也不屬於同性戀,還是異性戀者。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評估:你是真正的非異性戀的性取向者?還是你過去特殊的心理體驗的創傷,尤其是創傷的這些經歷所造成的一種假性的同性戀者?還是因為特殊的情景背景下的同性戀者?這個是要分清楚的。
分不清楚,心理諮詢師可能就會越界,侵犯了別人的自由,幫助父母或者一些人,去傷害非異性戀者,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
另外一種情況,有很多時候分辯不清楚,我們也可能自己誤以為自己是一個非異性戀,可能就耽誤了自己。
心理上的創傷、不良的體驗而導致特殊的表現,以為自己是一個同性戀者,以為自己是一個雙性戀者。
這個部分,也是值得每一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去思考的。
第三個方面,我想說,人類的一些問題,一些活動,尤其是性活動,性的認知,會不會列為心理疾病呢?
人類社會越來越發展,越來越尊重個體,生命和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多樣性越來越被尊重了。我們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你覺得看不慣,你就可以把別人列為是不好的,這個事越來越不是這樣子發展了。
因此說要從他——是不是影響到別人,是不是侵犯了別人,傷害到別人,違背了法律、道德,這個方面來考量。
第二個考量就是他自己痛不痛苦,比如他覺得自己不應該是一個同性戀者,非異性戀者,但是他又沒有辦法去改變,他很痛苦,這就是屬於心理上的疾病。
他痛苦會引起什麼呢?
焦慮,神經衰弱,失眠。這些可能就是抑鬱,就是心理疾病。
性取向本身不是問題,性取向也不一定會導致心理疾病。
但有時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我剛才說的,他自己表示懷疑,心理衝突,外界給他的壓力,他沒有辦法面對外部的文化、社會習俗、道德問題。這個時候就是心理疾病,就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去澄清,來去判斷自己的性取向,性別的角色意識,性倫理、性心理,這方面是不是真的有問題。
確定了以後,堅定的按照自己的取向去生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也就沒有問題了。
註:本文屬韋志中教授所有,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這個提問才有問題。給提主糾正一下,性取向沒有問題,也不是心理疾病。是正常的性取向,是天生的。
不要太緊張,這不是有問題。不論是同性還是異性的戀愛都應該正面看待。都應該正確理解。
要確定你是否為同性,去嘗試與異性交往一下,如果你不能完全投入,可能你確實偏好同性,但這也可能是一段時間的問題,比如對著特定的人,也就是只對某人產生那種兩性間的吸引與愛戀,而不是泛泛的對所有同性都有這種感覺。或者一種特定的環境氛圍,周圍的很多人都這樣時,你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很多人開始的時候是把它當作一種時尚,而非真的戀愛。
所以先不要太緊張,想想看,自己是不是最近受什麼事或人的影響,而產生一種對同性的嚮往。也有可能是,一般年輕人對中年人都會有一種崇拜、敬仰之情,因為中年人有一定的社會歷練,氣質沉穩,有深邃魅力,不自覺的會被他吸引,至於是不是真的愛戀,有待考究。有的年輕人對同性若有不離不舍,有衝動有愛,不想接觸異性,這可能就是同性戀了,也不用焦慮,這是父母基因決定的。喜歡一個人,並不一定要愛她(他);但愛一個人的前提,卻是一定要喜歡她(他)。喜歡很容易轉變為愛,但愛過之後卻很難再說喜歡;因為喜歡是寬容的,而愛則是自私的。喜歡是一種輕鬆而淡然的心態,但愛卻太沉重;愛一旦說出口就變成了一種誓言,一種承諾。愛是把雙刃劍,如果拔出,一不小心,即傷了別人也了拉自己。被愛所傷的人心中永遠都有一道不會癒合的傷口。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你思念著遠方的朋友,如果心中只是一種淡淡的喜悅和溫馨,那就是喜歡;如果其中還有一份隱隱的疼痛,那便是愛。
我們每個人都有雙性戀傾向,只是程度和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同性戀指性幻想對象為同性,有同性性行為,排斥異性。性取向確實天然形成,也會受到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的影響。心理諮詢和治療的目的不是改變性取向,而是幫助自我接納和社會適應。你有不錯的自我覺察能力,也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形成可能和家庭結構有關。其實,不必著急給自己貼什麼標籤。面對和接納自己本能的情感和慾望,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苦惱、後悔、自責、愧疚、厭惡,多半來自想像中的道德評判和自我懲罰。敏感,細膩,害羞,內向,都是你獨特的性格特點,嘗試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會讓你感覺輕鬆些。而對健美男性的欣賞和興趣,也是形成你的自我認同的一部分。無論喜歡同性還是異性,學習情感表達,學習建立和維繫關係,都是必要的。從關係中體會情感的流動,感受彼此的關注、接納、認可和溫暖,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情感需求。這些,都與性別無關。
性取向是天生的,不用內疚,也不用改變,該愛就愛。勇敢面對吧
性取向沒有優劣之分,性取向不同並不是心理疾病
性取向是個複雜的問題,其實對於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定義很多人都是不太清楚的,而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很多人都會下意識把它看作是一個問題,性取向與他人不同並不是自己存在問題,即使了解自己屬於什麼性取嚮往往對自己有個快樂的人生有著積極的幫助。
來自周邊的壓力是會有的,壓力是有可能導致我們出現心理問題的很多人之所以會把性取向當作是一個問題,是源於周邊人的不理解,如果周邊人都把同性戀或者雙性戀當作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那我們是不會感覺到與外界存在矛盾的,而這種不理解帶來的壓力往往是會伴隨著我們一段時間,好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進步,回過頭看歷史對待同性戀的行為,我們就會顯而易見發現當下社會文明的進步。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對性取向有著正確的對待,讓這種壓力漸漸消失
隨著性取向的科普的傳播,會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事情持有更為積極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不會有人再提出類似的問題出來。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宋紅老師回答,頭條號 逝水流花,歡迎關注。
一提到性取向問題?便會讓人想到同性戀?那何為性取向呢?所謂的性取向就是指一個人在情感,感覺浪漫,和性慾上對男女兩性有何種型態的永久吸引。性取向它是一個程度漸進的過程。它不止是上面提到的同性戀,它還包括異性戀,雙性戀三大類。此外還有無性戀,二禁戀的存在。無性戀大家好理解,而二禁戀便是只對二元世界中的人物產生情感被吸引。
現代社會,人們對於同性戀多少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但同性戀在絕大多數國家裡仍然不受法律保護,仍然會被大眾所拒絕。他們依然會遭受異樣的眼光,會被充滿輕視的言行打擊 。所以,在社會上,他們無法光明正大的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只能隱秘地,不讓他人知道,繼而秘密地過起二人世界。
所以,在多數世人眼中,性取向出現問題往往是一種病態心理。那果真是他們的心理有疾病,需要治療嗎,非也!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研究發現,這三種性取向都屬於人的正常需求。它的形成是不可選擇的。也就是說,性取向早在青春期,沒有性行為的情況下就已經形成了,而性取向的形成決定著性吸引的對象,而且會隨著性的成熟逐漸明顯。它絕不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所以形成後也不能自由的改變。雖然,很多時候這種性取向的最終實施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感覺而選擇自己是否給付出情感,有一個狀態的最終呈現。但它是一個人完全正常的身心需求。
雖然,同性戀的產生原因至今尚沒有一個完全肯定的說法,但它卻是與遺傳,成長發育的退化與固化,兒童時期的角色錯亂,不良的教育方式有著各種關聯。其往往因為孩童時期便會出現一些微乎其微的不自覺的,甚至極其模糊的同性戀跡象。到了青春期,身體生理機能的發育,便會在同性身上尋到了對自己的那種特殊的吸引力,而自己也通過和對方在一起,有了身心愉悅之感,從而讓自己身體乃至精神得到充分的滿足。而且同性間的這種需求跟異性之間的各種需要區別並不大。這便讓人不禁想到了陳凱歌導演的精良大片《霸王別姬》中的主角陳蝶衣,幼年的遭遇,早已形成了他對於同性師哥段小樓的那份愛戀。所以,成年後,他會貪戀,會不管不顧地想要與對方長久的在一起。
至此我們知道,所謂的性取向有問題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說法,皆因人類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還待於科學系統地深層研究,來解開人類的種種疑雲,最終讓我們的思想達到正確的高度。其實,同性戀的合法化國家也在不斷的增加,2010年6月27日,冰島正式頒布了承認同性戀婚姻的法律。丹麥,挪威,瑞典,荷蘭,這些國家也認可同性婚姻,而且他們享有傳統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 而西班牙,德國,芬蘭,瑞典……。也承認了它存在的合法化。想來更多的國家會給予他們在婚姻情感上公平,合理的待遇。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周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宋紅,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在婦專委編輯與宣傳工作崗位志願服務多年。於服務期間,接受了職業心理培訓師的初級培訓,系統學習了心理學相關基礎知識,並踐行於各種實踐活動。多次被評為協會年度優秀志願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性取向一般指的是個體在愛情和性慾上對性別的取向,常見的性取向是異性取向,那大家口中所說的問題取向一般指的是同性、雙性、無性三類。雙性戀和無性戀帶有隱蔽性,大家一般很少接觸,那麼給我們帶來最多困擾的就是同性戀。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不管是什麼樣的取向,都是很正常的,沒有病態一說,就像豆花也有甜咸之分,作為咸黨的我也不能燒死吃甜的「異端」們。所以如果取向真的是同性,這並不是什麼錯誤的事情,更談不上心理疾病。
其次非異性取向也是一個普遍現象,根據科學研究院2014年的平均統計,我國同性戀人口數有7000萬,在國外的同性戀比例只會更大。同性戀能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說明大家的認識水平在提高,社會的接納度在增加。
最後來說說,為什麼我們都會談「同性戀」色變,尤其是出現在自己身邊時。一方面是家庭、社會不能很好的接受,所以同性戀群體會承受較普通人群更多的生活和輿論壓力,進而更容易引發一些其他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同性之間的交往尤其是性行為,更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在一些不知情的人眼裡,甚至同性戀可以和艾滋病劃等號,這樣也加大了他們融入社會的難度。
每次談起這個話題都容易想到哥哥張國榮,雖然他離去了這麼多年,仍然會有一茬又一茬的粉絲喜愛他,所以同性戀並不是問題,好好生活、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仍然會得到大家的尊重。我也相信社會會越來越包容,有一天我們談到取向只是像問你可樂喜歡可口可樂的還是百事可樂的一樣。
——大話精神,一個專業精神心理疾病的公眾號
經常會看到某個明星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之類的八卦新聞,人們也經常公開討論性取向的問題。對於性取向是怎麼回事,人們還是存在一些誤解,以為通過一個人的性行為,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性取向決定著性吸引的對象,隨著性成熟逐漸顯現,表現於一個人在愛情和性慾兩方面的永久吸引,是一種內在的深刻需求,並不單單依賴於性行為。在小說《金瓶梅》中,對男主角西門慶有明確的同性性行為的描述,但並不表明西門慶是同性戀。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異性戀者可能也會與同性發生性行為,或者同性戀者與異性發生性行為。
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在人類的歷史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都有對性取向多樣情況的描述。除異性戀之外,還存在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自我戀。文獻資料顯示,就算是不同的國家、地區、時期、性別、人口、文化、環境,各種性取向佔據的真正人口比例大致是相同的,異性戀佔據總人口的90%~95%左右,占絕對大多數。所以,有的人會對非異性戀認為是性取向有問題,其實只是性取向不同而已。
對於性取向的產生,當今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社會文化環境對性取向的態度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在性自由的社會,對同性的性取向採取肯定的接納態度,而在保守的社會,則採取否定的排斥態度;對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報道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截止2017年全球範圍內已經有27個國家實行同性婚姻合法化。
你好!我是暖心理諮詢師劉磊,很榮幸為您解答相應的問題。
一般大家理解的異性戀是正常的性取向,非異性戀的性取向都是「不正常的」、「怪異的」、「有問題的」、「有病的」。但是從醫學角度,非異性戀的性取向包括很多種類,其中的有一部分是正常的,不是疾病,如同性戀;還有一部分是屬於心理疾病,如不喜歡人而喜歡物品的戀物症、不喜歡成年人而喜歡幼童的戀童症等。
對於同性戀,以前被列入心理疾病,目前國際上普遍不認為同性戀是問題或疾病,因為從最新的生理研究結果看,人生理本身就既有喜歡異性的傾向,又有喜歡同性的傾向。同時,作為性取向,往往是人根據自己的經歷、經驗自由選擇的結果,不同的經歷,就會有不同的性取向。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如果性取向為異性、同性的,不是問題,更不是心理疾病。
但是如果出現如下一種或幾種情況,該性取向就是屬於心理疾病
1、性取向指向人本身的一部分,不論是同性的,還是異性,如:腳、毛髮等等。
2、性取向指向跟人有關的物品,不論是同性的,還是異性,如:衣服、鞋子、襪子、帽子、內褲等等。
3、性取向指向非人的動物、植物、無機物,如:雞、牛等等
綜上所述,都是嚴格從醫學標準確定的,但是如果從非醫學標準來說,在性取向上,如果個人主觀感受很好,而且未對自己、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沒有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那麼指向任何東西的性取向或許都不是問題,也可能都不是心理疾病。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劉磊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尊敬的朋友您好!很高興我也很有興趣為您回答這個問題。面對這樣的一個略顯沉重的話題,相信如果在十年前說性取向有問題不是病,肯定會被人亂棍打死。但光陰似箭,時代變遷,十年後再說同性戀這個話題,已經不再是一件令人不齒的問題了。包括親人、愛人,甚至可以跟自己的父母,孩子去認真討論這個話題。
是啊!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時代。雖然說自古雌雄交配,繁衍生育是一個自然的法則。但是因同性產生的愛慕、欣賞,彼此傾心也是無罪的。雖然是同性相愛,但是他們遵守正常的戀愛準則,不破壞其他人的家庭幸福,沒有做出什麼有損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情。他們只是靜靜的愛著另一半,至於另一半究竟是不是同性,甚至是人是鬼,又有何妨?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人生苦短,為何不能在這短暫的一生當中,好好愛一次,好好愛一把。再往大了說,世界上目前對於同性戀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寬容,越來越能接納他們了。很多非常著名的球星、演員、歌手,甚至一些大的企業家都勇敢的站出來出櫃,他們敢於面對世俗的眼光,敢於面對流言蜚語。我們雖然沒有他們顯赫的社會地位,沒有他們的金錢與威望,但是我們依然擁有愛的權利。好好把握自己手中的權利,去認認真真的愛一次。在愛之前,認真的考慮清楚,想明白了,就去勇敢的愛把!
說到這裡,我的答案其實也很明朗了,性取向有問題,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帶著有色眼睛去看待這個問題的人,才可能是真正有心理疾病的。該建議由好心情平台的大同煤礦集團公司三醫院陳宇飛醫生給予回復的。陳宇飛醫生從事臨床工作11年,擅長與患者溝通交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擅長由於器質性疾病導致的應激心理。如果您有相關問題,可以通過好心情app與陳宇飛醫生溝通交流。
我回答的肯定沒那麼專業,我個人覺得不算!算啥病啊,不就是喜歡同性嗎?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從有人類以來,男女結合在一起,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慢慢的,男女結婚就成了慣例,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有同性結合在一起,就會被視為異類。
但是,同性之間,難道就沒有愛情了嗎?自古就有同性之間在一起的案例,好像還有個皇上,也喜歡男性。這說明,其實從人類的自然屬性上說,肯定就有喜歡同類的基因唄。
現代社會更加開放了,有很多國家都已經同意,並且法律上認可,保護,同性之間的婚姻了。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被人接受。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有選擇自己另一半的權力和自由,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又沒有損害到別人的利益,在一起,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想愛就愛,隨心選擇!
你指的應該是同性戀。在上世紀同性戀再我國屬於精神科治療範圍,可以住院治療。
但本世紀初,精神科不再接收單純的同性戀「患者」了。也就是說,同性戀不屬於疾病或者心理問題。
但同性戀往往會去做心理諮詢,問題在於心理壓力比較大,不被人理解。
對於同性戀不寬容,不接納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大多數同性戀都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焦慮,抑鬱,甚至走向極端。
大部分同性戀會隱瞞自己的性取向,迫於壓力與異性結婚,這樣給對方帶來巨大傷害,比如,同妻問題。
我國不把同性戀納為疾病範疇不到20年,況且歐美髮達國家接納度也並不高,所以,同性戀,再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實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推薦閱讀:
※寶寶牙縫大,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
※面對慢性腎炎,我們應該怎麼辦?
※緩解關節疼痛——選對藥物很重要
※起來走兩步!每天久坐6小時以上,增加14種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