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滅亡是因為實力上的絕對差距嗎?


關於北宋滅亡的原因,其實是有很多方面的,但就最主要的幾個方面的原因來說,並不是因為宋朝和金國之間在實力上的絕對差距,宋朝與金國在武力上的懸殊和差距,只是表象,不是滅亡的根本。那麼,真正導致北宋滅亡,有哪些根本原因呢?

第一:重文輕武,為覆亡埋下禍端。宋太祖奪取天下後,對唐末五代武夫亂國的局面頗傷腦筋,便採取揚文抑武之法,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尤其是對讀書人的尊重和對言論的寬容,其他帝制王朝,無可比擬。據陸遊《避暑漫抄》記載,962年,宋太祖趙匡胤秘密安排人刻了一塊碑,立於太廟寢殿的夾室里,取名「誓碑」。他規定,每次新皇帝登基,均由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引領新皇帝進去,焚香,跪拜,默讀「誓碑」,然後離開,直到下一代皇帝再來例行手續。「誓碑」內容有三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就是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來源。當然,這個政策非常優容,體現了趙匡胤作為政治家的寬容大度和遠見卓識,但優容文人的同時,卻與抑制武備同舉,武將沒有地位,武備鬆弛,一個國家的戰鬥力嚴重受損,除京畿重地外,其他地方的防禦不僅差,而且受制約十分嚴重,邊將無法便宜從事,常常坐失戰機,所以,金兵南下,打下燕京和太原後,就能長驅直入,很快兵臨開封城下,就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第二:台諫和封駁,從制度層面制約了政令的統一和權威。再看制度。台諫,即御史台和諫院。台官和諫臣合稱台諫官或言官。宋人常常將台諫與君主、宰執三者並舉,可見台諫在中樞機構中的地位。因為宋朝優禮士大夫的主張,為當時士大夫參與朝政創造了寬鬆的環境,上書言事,往往直截了當,即便把皇帝逼急了,最多也只是貶官而已,因此產生了許多敢於諫諍者,言官們利用制度優勢,更是敢於「批龍鱗」「犯天顏」。

關於封駁制度,唐代就有,至宋更典型。一般來說,國家政樞運轉是由皇帝與宰執重臣群議,議定後由秘書部門起草詔書,有關部門審核後付諸實行。但考慮到國家大事不能由幾個人議論而定,特別是對一些不合祖制、不合法律的,必須設置一個緩衝制度,這個緩衝制度就是封駁制。封駁,簡而言之,就是退還詔書,不執行皇帝旨意。

台諫和封駁本來是約束皇權泛濫的有效方式,是人治條件下最科學而又民主的政治制度,但由於後來對制度的濫用,結果造成了凡遇大事,朝廷上下總是吵吵鬧鬧,爭論不休,久而不決,結果時機一過,往往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尤其是金兵南侵後,時戰時和,表戰里和,政令不一,莫衷一是,最後稀里糊塗地就亡國了。

第三:窮奢極欲,讓民意民心蕩然無存。其實,一個國家對付外敵,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民意和民心,這如同一個房屋的根基,根基爛了,大水一來,房子坍塌得更快。比如,北宋末年的皇帝宋徽宗,他特別愛玩,而且動用國家公器為自己的玩樂鋪路,動用全體老百姓來為自己的奢糜享受買單,他成立了物品造作局,製造珍玩,專供自己享樂。他四處搜羅奇花異石,用船運至京城,稱為「花石綱」。他大興鑄九鼎、修新樂等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大搞祀園丘、祭明堂等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活動,勞民傷財,花錢如流水,搞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許多老百姓最後鋌而走險,揭竿而起造反,成為當時最大的內患。所以,當金兵南侵,內外交困,昏庸皇帝的江山自然土崩瓦解。


北宋滅亡絕非實力上的差距,宋朝當時的人口超過一億,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80%以上(當然也有說法是北宋咸平年間22.7%),軍隊100多萬,要說沒有實力,肯定是瞎說。要知道當時遼金的人口也不過1000萬,只是北宋的力量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這種敗筆在宋初就已經奠定,而且和宋徽宗、宋欽宗本人的性格有關係。

就宋初局面來看,趙匡胤本來就是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所以對於五代藩鎮之禍有很深刻的感受。所以其當政之初,就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權力。然後重用文官,實行文官政治和科舉取士,在中央有參知政事、樞密使等分宰相之權,將禁軍一分為三而不相統屬,在地方設置通判監視知州,環環相扣,層層掣肘,所以地方形成不了合力,無法威脅中央,也決定了一旦邊疆有事,地方都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金兵一定會長驅直入,兵臨城下。所以整個北宋之危亡,實際上繫於皇帝和京城身上。

因為北宋已經失去的燕雲十六州,所以沒有抵擋北方草原民族的屏障。而且北宋失去了河西走廊,無法利用養馬基地建造強大的騎兵。還有北宋在宋金戰爭中措置失當。遼國君主早就有「女真不滿萬,滿萬天下無敵」的說法,宋朝不可能沒有人知道。在中古冷兵器時代,一個訓練有素的游牧民族重騎兵就好比一個輕型坦克。而且宋遼和好百年,文化已經趨近了,這個時候卻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與虎謀皮也實在不該。金兵兵臨旗下,只要宋朝予以堅決的抵抗,以宋朝的實力肯定是沒問題的,就好比之前寇準力主仁宗親征,徽宗和欽宗的懦弱性格決定了北宋的滅亡。


但凡一個領域內能做到顛覆性的人物,首先都是在這個領域內做到了極致的人物。這如同把孔夫子趕下神壇的是魯迅,而終結了中國武將榮耀的,恰恰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本人則是一位從基層士兵到軍官再到偉大的軍事統帥出身。

兩宋的建立是在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的基礎上的,而五代十國之前則是唐朝,自安史之亂後中晚唐中央朝廷即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尾大不掉之中,期間雖然有唐憲宗時期的短暫改變,但唐憲宗也不過是以藩鎮制藩鎮而已,割據藩鎮的節度使皆是武將出身,根本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裡;到了五代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的「五代」還是其他的」十國」,各路諸侯亦是手握兵權乃至管轄所在地方大權的節度使。宋太祖初建兩宋,吸取前代經驗教訓的時候,首先肯定要考慮到自己手下的這些節度使&武將們,如石守信等;所以,用一個「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這些人的權力。

但從此開始,「文官節制武將」的制度開始成型~自兩宋開始,再到明代,名將之中的狄青、岳飛、藍玉、于謙、戚繼光等,皆沒有好下場;中國武將再也找不到如漢代的衛青、霍去病,唐代的李靖、徐世績等那樣的榮耀。

所以,北宋的滅亡,從「杯酒釋兵權」就已經埋下了伏筆;至於到了晚明、特別是南明,士大夫無節操,武將無風骨,則將一曲「秦淮悲歌」演繹得淋漓盡致。


宋遼澶淵之盟後結成兄弟國家,遼自稱北朝,稱宋為南朝。從此宋遼百年無戰事。有利於雙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1127年完彥阿骨打起兵反遼。北宋為收回被遼割占的幽雲十六州,同金訂海上之盟共同返遼。北宋用錢購回金兵佔領下的幽州。宋軍統率童貫因收復幽州有功被封為燕王。童貫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封王的宦官。後來,鎮守幽州的降將渤海人郭藥師投降金國。並給金人獻計長驅直入東佔東京城。北宋滅亡不是實力不夠,而是戰略失誤,宋徽宗軟弱無能。幽州是中央門戶,從石敬塘把幽雲十六州割遼到收回用一百多年時間,才收回當時東京城全城沸騰,盛況空前。這麼重要的地方競用渤海人郭藥師鎮守,非我族類其心必疑。當金兵孤軍深入後,宋微宗沒有組織有效抵抗,主張賠款講和,失去戰機,直落個家破國亡,淪為金人階下囚。


可以這麼說,北宋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就註定在邊境地區會被打得很慘,我看到很多人說北宋是因為沒拿下燕雲十六州的養馬之地,缺少戰馬,騎兵不行,才會滅亡的。我想說並不是這樣的,南方是多山嶺,但是也有平原,漢唐之時,南方就存在了大批的牧場。這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實現,說白了君主無能,武備松馳,土地兼并嚴重,是歷朝歷代王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


北宋開國尹始,宋太祖治下綜合國力包括軍事力量還是較強,到了宋徽宗時因沿襲崇文輕武祖訓,加之其人是位優秀的書法家,創立了瘦金體,但是一位不合格的帝王,才有滅國的靖康之恥。


推薦閱讀:

北宋的幾個瞬間(上)
范仲淹,另一個完人!
為什麼唐朝可以擊敗強大的突厥,北宋卻無法擊敗契丹?
靖康之恥,北宋的「四大將門」世家都幹什麼去了?
如果李世民是趙匡胤的弟弟,北宋開國初期會是什麼樣的形勢?

TAG:宋朝 | 宋徽宗 | 北宋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