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為什麼可以孤詩壓倒全唐?
首先,《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詩題,又是音樂曲名,同時又是舞蹈名稱。這三者在渲染題意的清美奇麗景色方面,有其一脈相通之處,由於文藝樣式的迥異,詩歌、音樂、舞蹈的藝術表現和價值也是有所區別的。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辭·吳聲歌曲》中題為《春江花月夜》的作品有七首,最早創製此題的南朝陳後主的作品今已不傳,現在著錄的是隋煬帝等人所作,大抵是五言短篇,並不出色。其中最璀璨晶瑩、珠圓玉潤的名作當推初唐詩人張若虛的那首七言長篇。
後人諷詠、謳歌、盛讚的《春江花月夜》,大凡都特指這一首。張若虛詩作傳世的不多,據《全唐詩》所載僅兩首,但這首詩的影響卻極大。清人還稱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陳兆奎輯《王志》卷二);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又據說現在日本人最欣賞的中國唐詩有兩首,即白居易的《長恨歌》與本篇(見劉繼才《唐宋詩詞論稿》):凡此均可見這首《春江花月夜》使人心醉的藝術魅力。爛漫春天最容易觸動情弦,悠悠江水也常惹人思緒綿綿,何況又是靜謐的花好月圓之夜,當然更令遊子思婦神馳遐想不已。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所表達的就是遊子思婦這種淡淡的哀怨和濃濃的情思。全詩用筆輕靈,著色雅淡,音韻流暢婉轉。「春」、「江」、「花」、「月」、「夜」五字迴環交錯,動靜相間,光色並媚,春之溫煦,江之浩瀚,花之馥郁,月之皎潔,夜之寧馨,猶如五色交輝,織成一片奇綿,美不勝收。而澄澈的麗景與凄清的哀怨水乳般交融,透露出感情的純潔與青春的悵惘,把四處飄泊遊子與獨守空房思婦的心靈映襯得玲瓏剔透,雋永無比。所以說,春江花月夜孤詩壓倒全唐是有道理的。
李杜毫無疑問的是唐詩的頂峰。
比《春江花月夜》寫得好的詩多了去了,關鍵是這首詩的特別在哪?
以陳子昂為代表的初唐詩人反對「齊梁體」,主張「建安風骨」。
齊梁體,是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在此期間,詩歌內容多以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艷。其實齊梁體也並非一無是處,它的豐富的表現力造就了盛唐的詩歌高度。齊梁體的真正問題在哪?並不在於繁複優美,而在於「興寄都絕」,不說浩然正事。
那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在這個關鍵的節點做出了自己的嘗試。這首詩的藝術手法,就是齊梁體。所描述的景色、閨怨、徵人,也是齊梁體常用題材。 這些都是六朝詩風的延續。但是他有所發展,而且他的發展代表了唐詩未來的走向:對宏大主旨的關注。他用「彩麗競繁」的詩風寫了一個大大的主題:對時間的關注。這種厚重的主題,是齊梁體從未有過的。
聞一多先生談到《春江花月夜》,還說過這首詩是「宮體詩的救贖」,在當時的背景下,挽救了齊梁體被唾棄的命運。
在這之前有齊梁閨閣詩,也有感嘆時光飛逝的詩,但是真正把繁複艷麗的寫法和宏大主旨相結合的就是從張若虛這首開始,並開創了盛唐古風,格律詩齊頭並進,百花齊放的局面。關鍵時候的關鍵創新,所以有人說它「孤篇蓋全唐」。
謝邀。真的是謝邀,還得帶點訕笑,因為自知只有半桶水。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我覺得並不廣為流傳,比如我才記得江月何年初照人,沒有什麼特別出名的句子,但整首詩的景理人結合得非常完美,三闕換韻也更有藝術感染力。我個人對該作品的認知也就這麼多了。說句大實話,我們讀詩,猶如牛嚼牡丹,真要鑒賞,恐被笑為附庸風雅。
都說文無第一。早年也讀過對王之渙的評價,認為登觀鵲樓是全唐詩第一,道理記不得了,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也許度娘知道為什麼。
詩詞是中華文化里最瑰麗的組成部分,我覺得在世界文化遺產里,中國詩詞找不到比肩而立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詩詞,特別是唐詩受眾之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找不到第二個吧
孤篇蓋全唐,又有何不可?從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到踏破櫻花第幾橋的蘇曼殊,從狂放不羈的李白到俠骨柔情的郁達夫,不論誰第一都是漢文化的驕傲,都應受世人推崇
有這種說法,但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這首詩的藝術水平超過所有的唐詩,而是說這首詩是第一篇詩歌所展現的意境切合大唐的風度與氣質,有開山之功。而且,所謂孤篇壓全唐,還有一個意思是這首詩的作者流傳下來的就這一首詩,但詩人所展現出來的藝術水平不輸給其他的詩人。
推薦閱讀:
※白居易的《憶江南》寫的是那個地方?
※唐睿宗長子李成器,為何讓出太子之位給李隆基?
※這位拯救唐朝的大英雄,為何卻在人生巔峰時投敵叛國?
※到底是李世民成就了魏徵還是魏徵讓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
※唐朝的人有多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