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戶願意種玉米而不是大豆?
說大豆競爭不過玉米也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事了,其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至少那個時候),我國大豆都是領先於玉米的,即便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大豆也是和玉米進入一段相持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從兩個作物來說,如果從大豆耕種繁瑣來解釋這一現象顯然不太合適,農民種植是利於驅動的,本人認為歸根結底還是大豆種植收益低於玉米。才使得農戶逐步放棄了大豆的農業生產種植。
前文提到長期以來,我國大豆在同玉米的種植中都處在領先優勢。從收益的角度來說,以前大豆的收益不高,這是事實,但是玉米的收益也一樣不高。發生轉機的地方就是,之後我國大面積推行的玉米雜交種。玉米雜交種的推行使得大豆一步步走入了淪陷的邊緣。
雜交玉米的優勢是極為明顯的,從玉米自交種到雜種中,產量方面迅速實現了翻翻。這是農戶廣受歡迎的一點。一般來說,農戶(人們)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都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雜交玉米的出現則顯得有些例外,據老一輩講,當時看到雜種玉米的玉米棒子後,迅速就俘獲了廣大農民的心,大家都小面積的買一些雜交種實驗種植,接著兩三年時間,整個地區就推廣開了。因為增產效益實在太過明顯。
雜交玉米雖說產量得以大幅提升,但是農戶卻不能留種,只能去種子公司去購買。注意,有買賣的地方就有商機,敏銳的商人迅速就找到了新的牟利路徑——製作生產售賣雜交種。玉米種子市場的大規模商業化,不僅僅盤活了種子市場,其另一大好處就是為玉米育種科研領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這些就是玉米科研的經費來源,和研究動力,可以這麼說,目前為止,玉米行業的科研資金投入在世界範圍內也依舊是遙遙領先的。
但大豆則有著較大的不同了,截止目前,依然大多數農戶對大豆選擇自行留種,也就是說種子公司對於科研育種的投入,只換回來一季回報,賣了第一季之後,農戶留種就不再購買種子公司的種子,那種子公司科研動力何在呢?大豆不是沒有雜交種,只是雜交種並不像玉米一般能夠大幅度的提升產量。大豆自花授粉的特點,對於雜交種制種來說也不像玉米那樣方便。像大豆來說,每一代新品種的進步都不大,農戶更新換代的需求自然也不強烈。
玉米與大豆的區別就體現在這裡了,玉米的雜種一代產量非常高,留種的二代種子產量就會大幅度下滑。從農戶角度來說,是不得不購買種子。因而像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來說也都非常樂意在玉米育種上面投入資金搞研發。
由於大豆科研投入較少,畝產增長率也遠遠趕不上玉米。就目前的情況看,大豆產量能夠達到玉米的三分之一就不錯了。就當前的大豆和玉米價位來說,雖然大豆價位比玉米高一些,但是產量方面的差距,使得大豆效益極低。農戶角度來說,又怎麼能夠對種植大豆提得起興趣呢?
從育種的角度來說,如果科研進度再快一點的話,我國東北大豆區域可能會淪陷的更快。以前全國範圍內大區域的種植大豆,逐步被玉米蠶食,為何偏偏東北地區還保留有大面積的大豆呢?
這不是巧合,而是有原因的。玉米作物原產於南美洲,屬於熱帶型生長作物。在我國的推廣也是從我國中部地區逐步全國輻射,然而進入北方後,玉米的推廣就有些吃力了。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地域性的氣候也較為顯著,然而東北地區偏冷,這就嚴重製約了玉米的推廣種植,這和玉米原本固有的習性是不太吻合的。
而玉米科研動力是非常足的,這種利益的驅動,使得研發也非常快。遼寧地區性農科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研究單位逐步在東北地區育成了一系列適宜當地推廣種植的新品種。東北這最後的領地,不止中國公司科研單位看上了,先鋒公司也早已經在我國東北建立了玉米繁種基地。(完)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評論區留言或者添加關注,為您分享更多農業科學觀點。
為什麼現在農戶願意種玉米而不是大豆?
現在不缺吃穿的,農民種地也要講究經濟效益的。啥掙錢種啥,慢慢都學會與市場接軌。
我的印象中好像大豆的產量並不高啊,記得小時候家裡種黃豆,那時候多緊俏啊,在麥場裡面濕的人家都要,現在好像掉價了。主產地的收購價也沒有多喜人,3600元每噸吧,一畝地最高產量是多少?300斤能不能達到?
玉米就不一樣了,產量現在都能上的去,1000斤在主產地是最低的吧。就是9毛錢一斤也有900塊了,收著也很容易。
主產地你像東北大豆,優良品種更新換代很快,產量應該可以上的去,但是收購價不高,價格低迷還不如中玉米。
還有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制約農民種植大豆的原因,就是收穫不方便,不像玉米,可以全部機械化收穫。我的印象大豆還是不是要人工收割,脫粒也麻煩。
對這個問題作為農民是最有發言權的,一先從收益上說自從鐮刀灣地區種植玉米16年農戶沒掙到錢(糧價低,國儲停收市場化)其餘年景玉米都比大豆每晌地收益高,二:勞動力支出,玉米省時省力播種上噴完農藥,就等著機械收割,直接進去烘乾塔現金結算。大豆費時費力三鏟三趟,頑固性雜草還殺不死,秋收時抓緊收割不及時捂雪裡了。三省工:如果種植20晌玉米全年工作大約兩個月,剩餘時間可以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如果種植20晌地大豆幾乎四月到十一月,中間能休息兩月都在忙。三:農閑外出務工;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種植玉米可以從六月一直工作到十一月,作為黑龍江地區也是打工的黃金時期,即使沒有技術體力勞動,每月也得三四千元,反觀種植大豆,你還在地里開著拖拉機辛勤的勞作。
綜上所述,即使大豆和玉米的收益是一樣的農民也願意種植玉米,不願意種植大豆除非這片地種植玉米很多年了重茬嚴重了,迫不得已該種大豆。所以國家提出振興國產大豆那只是一個口號,喊得再響亮農民還是要吃飯的,每晌地的大豆收益,不高出玉米收益是沒人種植的。
謝謝邀請。
前兩年因為玉米總產量太高,國家對進行了供給側結構調整,目的就是調減玉米的種植面積。
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取消托底收購價,玉米價格交給市場後下降了很多,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不高,對種植大戶來說甚至除去租地的錢還不夠本呢,甚至有些地方的政府直接禁止經銷商銷售玉米種子,幾下來看,種植面積自然就下去了。
二也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原因,國家鼓勵糧改豆、糧改飼,再有些估計政策,慢慢種大豆的也多起來了。
對於非規模種植戶來說,種大豆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是因為大豆的產量要比玉米少的多,二來大豆的價格並不比玉米高多少,綜合效益算下來,還是種玉米合算。一般的農村家庭種植戶種植玉米的多,播種收割等機器也有很多,即使自己家種的不多,但是周圍都是種植玉米的,擁有收割機、播種機的人也願意去工作,如果只有零散幾戶,人家機主不值當的專門去工作。如果只有幾戶種植了大豆,那就需要人工去播種,收割,然後還要脫粒,過程實在太繁瑣,不如跟著別人一塊去種植玉米。現在國家土地政策實行「三權分置」,可以將經營權流轉出去給種糧大戶,這樣有利於規模化種植,效益也能更明顯。
我認為,詢問者有錯誤,中國農民既願意種玉米,也願意種大豆。
2017年,中國大豆總產量1300-1500萬噸,進囗大豆超過了9000萬噸。這種狀況使一些人產生錯覺,中國的大豆生產不行了。我認為,中國的大豆總產量依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中國的毛豆總產量則是世界第一。很多人都知道,毛豆也是大豆的一種,是在大豆結莢飽滿期摘下豆莢,當做毛豆食用或出售。
在我的家鄉湖南,農民愛種春玉米,收穫玉米後,又種一季秋大豆,大豆產量也不錯,畝產150-200公斤籽粒,或者300-400公斤毛豆。
所以,我們分析問題時,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科學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國家大量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油企冒充非轉基因大豆榨油,使得本應需求量很大的非轉基因大豆沒了市場,價格急劇下跌,豆農賠錢,種植積極性不高!(中國已經沒有大豆的主產區了,如果我說,老百姓吃的標註「非轉基因」的豆油全是中國自己種的真「非轉基因大豆」,你信嗎?)
1:多年連續種玉米,而且一直在用玉米除草劑,玉米除草劑殘留對大豆有藥害。2:在非大豆主產區,種植大豆的播種機,收貨機等機械比較少,種植成本高。3產量低,病蟲害多發,價格不穩定,也影響大豆的種植積極性。4:大豆進口,還有轉基因大豆,都影響大豆種植積極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