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的專權太監可以隨便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專權太監皇帝說殺就殺了?


其實,唐朝宦官的專權也不是一開始就造成的。

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唐廷還設立了由宦官擔任的掌管機密的「內樞密使」,與中尉合稱「四貴」。軍政大權遂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宦官還在京城中實行「宮市」,以為宮中購物為名,以極少錢帛強買人民貨物,形同公開搶劫。

此後,經過甘露之變,宦官才掌握了絕對權力。

另一方面,到了明朝,宦官雖然也很厲害,比如永樂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在錦衣衛外,另設東廠,因設於東安門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憲宗設西廠,由汪直統領。正德初年,權閹劉瑾奏設內行廠,自領之,職權更廣,雖錦衣衛、東廠、西廠亦在偵緝範圍之內。正德五年(1510),隨劉瑾被誅而內行廠廢止。終明一朝,西廠、內行廠存在時間不長,而錦衣衛、東廠則存至明亡。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維護皇權的重要手段,但更多的時候是被專權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人所利用,成為打擊報復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忠臣慘死其中。

不過,明朝的宦官只能借皇帝之名行事,而不掌握軍權。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1380年,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各衛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僅是兵籍和軍政,不能直接統率軍隊。軍官的選授權在兵部,而軍隊的調遣和最高指揮權則在皇帝。打仗時,兵部奉旨調兵,並秉承皇帝意旨,任命總兵將官,發給印信。戰後,統兵官交還印信,士兵回歸原來衛所。宦官不能掌握軍權,尤其是御林軍的權力,便無翻天的可能。

由此看來,軍權在中國古代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宦官專權嚴重的朝代,像東漢、唐朝、明朝,這三個朝代的宦官可以說是最猖獗的,都能夠把握朝政。但也有不同,像唐朝的專權宦官可以隨便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太監全看皇帝的想法,壓根壓制不了皇權,這是為啥?

毛主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叫「槍杆子里出政權」,這用在唐朝的宦官身上很合適,因為他們就是掌握了一支叫神策軍的軍隊,他們是宮廷的禁軍,由他們負責皇帝的安全。而這支保護皇帝的軍隊掌握在宦官手裡,意味著皇帝的安全與否要看宦官的想法,所以皇帝在宦官面前是擺設,因為他沒有軍隊可以調遣,節度使又不會聽皇帝的,所以唐朝宦官想立哪個皇帝就立哪個。

而明朝不一樣了,明朝的宦官興不起大風大浪,原因就在於宦官沒有兵權。可能有人說了宦官有東廠西廠,但大家忽視了東廠西廠建立的前提,它們的建立是為了鞏固皇權,是秘密警察的性質,他們最根本的是為皇權服務。就算宦官權力大了,這也是皇帝給予的,因為皇帝需要太監當他們的打手,去幫皇帝制約內閣的權力。就拿魏忠賢說,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可是,朱由檢上台後,魏忠賢集團還是被連根拔起,壓根沒有威脅到皇權。所以說,明朝的宦官是皇權的衍生物,無論太監猖狂到什麼地步,只要皇帝一句話,他們立刻就從雲霄直接落到深淵。

唐朝的皇帝被宦官壓制,還是因為皇權衰弱,壓不住將領,沒有實際的兵權。要是放在明朝,宦官要是敢威脅皇權,下場沒有幾個好的。


不同於唐朝藩鎮割據下,武將專權導致權力失衡。

中央集權日益加強的明朝,皇帝擁有絕對不可動搖的地位。

一句話

太監之所以權傾天下,那是皇帝默許或者認可的

但凡皇帝要動手,分分鐘手起刀落,讓你人頭落地!

明朝太監之所以達不到廢立皇帝的級別,因為兩點

1.太監是皇帝的合法代言人,但不是實際控制人

2.大明宦官的傳統,也可以說是人人默許的規矩——只專權,不奪權

我們來看看哪些有名的宦官的下場就好了

因為他們都缺乏一個掌權太監的必要素質,雖然不盡相同


要說明朝最有可能顛覆皇權的太監,非魏忠賢莫屬

天啟年間,在天才木匠兼弱智兒童的放縱下,魏忠賢結黨營私,閹黨一度達到了號令天下的地步,魏忠賢不僅稱九千歲,各地還紛紛修建祠堂,儼然是當朝皇帝

奈何天啟倒台,意欲再次控制皇帝的魏忠賢算盤打錯,崇禎繼位兩年,就把權傾天下的魏忠賢給收拾了

到了最後一刻魏忠賢仍然有機會一奪天下,但他選擇了放下一切,但為富家翁足矣

至於到他辭官回鄉之時,他還有專門隸屬於自己的9000親衛

由此可見,魏忠賢缺乏的是——勇氣


要說明朝最為可恨的太監,那必然是王振無疑

忽悠明英宗親征的是他,帶領二十萬精銳部隊到處瞎晃悠的也是他,包括最後跳進瓦剌伏擊圈導致全軍覆沒的還是他

死於萬軍之中的王振,可謂是死有應得

但是,我們不得不倒吸一口氣,王振的權力和膽子未免也太大了!!!

明英宗朱祁鎮對於這個太監是無比的信任,所以御駕親征,攜帶大量文臣武將都是王振的主意

包括行軍打仗,所有的計劃和決定都是由此人一手制定

看起來,他真的就像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一樣的存在,朱祁鎮彷彿就是他手中的印璽,只要他想做,找朱祁鎮點個頭同意就可以了

土木堡一役,二十萬明軍精銳毀於一旦,王振也死於憤怒的文武百官之首。但明朝卻遭受了重創和巨大的損失

不但部隊損失殆盡,連皇帝都給人擄掠到漠北,國家恥辱啊!!!

反觀王振,在大軍節節陷入危難,大臣名將紛紛上奏預警之時,仍能掌控朱祁鎮的決定,可見王振的地位和馭人能力是多麼的高

只是,如果他把精力放在培植黨羽,滲透軍隊而不是橫刀立馬上,或許......

由此可見,王振最缺乏的是——水平


而提到最富有的太監,那非八虎之首劉瑾莫屬

劉瑾是明朝歷史上有記載的意圖謀反的大太監,雖然更多人知道他是因為他有錢

據說某國外媒體進行排行,中國古代最有錢的人之中,劉瑾就光榮上榜,與和珅處於一個檔次,可見劉瑾的撈錢能力

金二十四萬錠又五萬七千八百兩,元寶五百萬錠,銀八百萬又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寶石二斗,金甲二,金鉤三千,玉帶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獅蠻帶二束,金銀湯 五百,蠎衣四百七十襲,牙牌二匱,穿宮牌五百,金牌三,袞袍四,八爪金龍盔甲三千,玉琴一,玉珤印一顆。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

這是記載,總計的話大約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萬兩,其他珍寶古玩細軟不計其數

朱厚照聽聞此事,特意前來大飽眼福。在一把劉瑾生前常用的扇子中,還發現了暗器。朱厚照拿著扇子,感嘆自己是殺對了人

只是,劉瑾真的是因為蓄意謀反而被殺的嗎?

其實劉瑾根本就沒有謀反的動機和時機

首先是動機

朱厚照很會玩,也不太願意勤政,事實上他的日子是很滋潤的。劉瑾的小日子真的是過得相當不錯,不僅有吃有喝而且老大還不管事

自己開開心心當個老二不是蠻好的嘛!

要說時機那更沒有可能性了

朱厚照雖然貪玩,但是英武善戰,一個小小的劉瑾,除非你搞個獨門暗器暗殺朱厚照,要想通過對軍隊的掌控完成對朱厚照的顛覆,根本是天方夜譚

因而,劉瑾是被誣陷為謀反,過程不表。就算是他要謀反,理論上成功的幾率也太低

由此可見,劉瑾最缺乏的是——條件


唐朝宦官一手遮天是因為政治制度的問題,藩鎮割據下,皇帝無實權受節制。

明朝宦官專政十分普遍,但卻是皇帝說了算,他們只是代言人

就算是有一定的幾率進行皇權顛覆

也缺少了必要的——勇氣、水平、條件

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存在即為合理,不同時代應當分開而論!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請點個關注,如果喜歡,一個大大的贊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其實在古代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了的!

一般來說,皇帝、皇族、外戚、文官、武將是國家內互相博弈的力量。其中宦官的權利是皇帝賦予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一個代表!

每個朝代每個時期互相博弈的力量不一樣!

比如唐初:皇帝、皇族、外戚之間互相博弈!

唐後期:皇帝、宦官、武將之間互相博弈!

明初:皇帝、皇族、武將之間互相博弈!

明後期:皇帝、宦官、文官之間互相博弈!

博弈的對象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權利!

那前面說了:宦官的權利是皇帝賦予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一個代表!

所以可以看看廢帝,殺帝的太監的下場肯定必死無疑!

所以宦官廢帝,殺帝他們是不想的,肯定是被逼的不然不可能鋌而走險!

那既然宦官權利都是皇帝賦予的為什麼唐朝的擁有生殺廢立的權利,明朝只是個奴才呢?

其實和中國的皇權集權程度有關。中國的皇權集權程度,以宋朝為分水嶺,宋朝以後的皇權要遠強於之前,而宋朝皇帝本身還多少受制於士大夫,明朝皇權還要遠強於宋朝。唐朝皇帝相比於明朝皇帝,制約實在太多,不僅唐朝宰相權力強大,士族力量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中唐以後,地方藩鎮坐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為了一句空話,最悲慘的時候,皇帝甚至政令不出長安城,整個天下沒有人真正拿皇帝當盤菜。而明朝直到滅亡的前一年,上下官府是唯聖旨是從的。

漢唐末期,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無法作為,地方勢力實際上跟獨立政權差不多,皇帝比先秦時周天子的境遇好不了多少。而地方勢力已經不在乎坐在皇位上的人具體是誰了。只不過是各方勢力爭奪權利的籌碼而已。

到了明清,經過兩千年的中央集權,已經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經過一千多好儒家思想的熏陶,臣子默認宦官是皇帝的代表,所以可以忍受宦官的跋扈,但是宦官一旦造反,他就越過了被儒家思想熏陶的大臣能接受的底線,會被群起而攻之,也沒有大臣敢明面站在他的一方。而且明清滅亡幾乎都是瞬間崩塌式的,政局沒有被破壞,中央與地方沒有分裂,也就沒有宦官做事的機會。

這種情況下,唐朝人對於皇權的認同度很低,有唐一代,威逼挾持天子的情況數不勝數,屠殺親王更是家常便飯,而明朝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人敢於威脅天子,即使權勢滔天如魏忠賢,在皇帝面前也是恭恭敬敬搖尾乞憐,唐明兩朝的皇權有本質性區別。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與明朝宦官的權力大小不同,在於權力的來源不同。

唐朝宦官負責掌管中央禁軍,所謂槍杆子里出政權,作為長安城中武力最強大的人,唐朝的宦官可謂是有恃無恐。而在藩鎮眾多的唐朝,掌控了中央地方也沒什麼人會幹預,所以唐朝的宦官幾乎可以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因為他的權力來源於軍權。

而明朝宦官則不同,明朝宦官的權力來源是——批紅權。

明朝宦官之所以能亂政,靠的是皇帝信任(以及懶),明朝的政治體制很特殊:內閣雖有宰相之名卻無宰相之實,內閣只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內閣只能提出建議卻無法下達命令,只有經過司禮監批准之後才能正式形成命令。而司禮監由太監掌控,太監由皇帝任命。這樣的體制下,太監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皇帝的機會,太監的一切權力的基礎都來自於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想消滅太監,不管他有多少黨羽手下,都毫無反抗能力。明武宗殺掉「立皇帝」劉瑾只需要隨手寫一個字條,而崇禎帝殺魏忠賢也不過只用了幾個月時間而已。

我們經常看歷史劇也可以有這個感受,清朝電視劇上面的大臣對皇帝都是自稱奴才,明朝大臣動不動被皇帝大屁股,但是明清之前的可沒有見過自稱奴才的!這就是例證


明朝雖重用宦官,大太監也頻出,卻跟漢唐時期的宦官干政有著顯著的區別。漢唐時期的宦官干政,皇帝完全淪為傀儡、被太監們所操控,甚至肆意廢殺皇帝也不足為奇。而明朝的大太監,無論是劉瑾也好,還是魏忠賢也好,當皇帝拋棄他們的時候,卻無任何反撲掙扎的能力。所以,那些說明朝是「太監」是如何如何地權勢熏天,也並不確切。

自宋朝以後,科舉制日益成熟,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務於中央皇權的官僚體制,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到明清時期,中央集權更是達到了巔峰。故而,明朝的太監,其實跟滿清的「包衣奴才」是一樣的,其本身就是皇權的一部分。滿清統治者最信任的就是自家的"包衣奴才」,例如曹雪芹家,就是滿清的包衣,被派到江南,任江寧織造,暗地裡替滿清刺探民情。宦官也是一樣,是皇帝的身邊人,當然最受皇帝的信任。其實,就相當於皇帝的「眼」、皇帝的「腳」,被派到各地去做監軍、去收稅等等。

明清的皇權都得到空前的加強,而宦官是依附於皇權的,離開皇權,其啥也不是。如清末的大太監李蓮英,連李鴻章都要向其行賄、獻媚。但如果慈禧一死的話,誰還會買李蓮英的賬?李蓮英不過是慈禧身體的一部分而已。明朝的宦官也是一樣,宦官是代表皇權的,沒有了天啟皇帝朱由校,九千歲的魏忠賢還能算啥?宦官作惡的本質也即是皇權過大的自身之惡。


1

通行的說法是唐代宦官掌握軍隊,明代宦官沒有軍隊。

根據這種觀點,唐代的權力結構是這樣的:

皇帝——宦官——軍隊

明代的情況則是:

皇帝(宦官)——軍事指揮機構——軍隊

也就是說,唐代皇帝通過宦官來控制軍隊;明代宦官要依靠皇帝的權威,才能影響軍隊。

這種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一些局限。簡單來說,至少忽略了兩個方面。

2

一是唐代的皇位繼承製度,不如明朝明確。有明一代,除了朱棣造反的特例以外,其他都需要依照朱元璋定的《皇明祖訓》。

比如,846年唐武宗去世,他是有兒子的。但宦官神策軍中尉馬元贄還是可以一路追上去立宣宗。明代明武宗駕崩以後沒有後嗣,要選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就嚴格按《皇明祖訓》的順序執行。

因為繼承法明確,權臣、宦官上下其手的空間就小了。

3

二是唐代與明代相差很遠,皇權構成和政府運行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到了明代,官僚制變得空前複雜,皇帝自己要直接駕馭整個官僚群體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知道,宦官的權力依附於皇帝。明代皇帝的權威雖然高高在上,但是具體辦起事來,就會發現整個官僚體系有自己的規則——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實現自己的意志真是難上加難(想一想萬曆、崇禎)。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宦官僅僅控制住皇帝,也只掌握了硬幣的一面,還需要在外朝建立起自己的關係網,積極與外朝官員合作。

因為需要多方合作,所以明代宦官就更不可能單方面撼動《皇明祖訓》的繼承規則了。


自洪荒時代開始,江湖上就流傳著一本《屠龍秘籍》,相傳,誰得到它就能號令天下。

幾千年來,得到這本秘籍並且靈活運用的,都成就了千秋大業,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是,他們都對這本書中的「絕招」秘而不宣。

直到一百年前,一位書生也得到了它,並且把裡面的秘密公之於天下,讓所有的人都能夠知道它、並且運用它:

槍杆子里出政權。

在唐朝的時候,另一群人也得到了《屠龍秘籍》,並且把它運用的出神入化,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並且給這本書起了另一個名字——《葵花寶典》。

沒錯,這群人都是太監。

一代雄主唐太宗去世以後,這本秘籍就再也沒有人能學會了。唐朝以後的皇帝也不過是掌握了點皮毛而已,唐玄宗天賦很好,他靠著自學竟然掌握了部分絕招。

但也只是「部分」而已。他沒有把握好手中的槍杆子,就被槍杆子造了他的反。

從此以後,槍杆子就把持不住自己,經常性的進行「長安七日游」。唐德宗終於忍無可忍,給自己的槍杆子找了個新的主人——太監。

太監從此就掌握了槍杆子,有了一定的權利。

太監自己沒有槍,所以在學會《葵花寶典》以後,感覺自己棒棒噠。

每一任皇帝在去世前,大太監都在琢磨:「既然咱們手裡有槍,那何不行廢立之事?」說干就干,他們總是能擁立老皇帝的小兒子,繼承皇位。

這叫擁立之功。太監很高興,有人很不高興。

835年,唐文宗給李訊、鄭注發簡訊:「我受不了,我要奪回我的天下,約么?」

李訊、鄭注對視一眼,回復道:「約。」

這次約會沒有浪漫的土耳其,而是刀光劍影。

此時的太監,早已把《葵花寶典》練至最高境界,達到了「飛花草木皆能傷人」的地步。與他們相比,唐文宗、李訊、鄭注的功力,不過是小兒科。

結局很殘酷,大臣們被誅殺的有1000多人。

從此,唐朝太監徹底達到了「號令天下」的江湖地位。

如果說唐朝太監的地位是「太監界」的珠穆朗瑪峰,那麼明朝太監只是「東嶽泰山」。

也許是這屆太監不行,明朝太監並沒有學會《葵花寶典》,而是轉行練了《辟邪劍譜》。

從鄭和開始,明朝太監開始走上歷史舞台。

王振、劉瑾、魏忠賢,一個比一個牛。王振能帶著朱祁鎮外出打仗,劉瑾在朱厚照身邊號稱「立皇帝」,魏忠賢的功力更加深厚,號稱「九千歲」。

畢竟練的不是正宗寶典,只是皮毛而已。

明朝的大太監們也只是在朝廷威風而已,皇帝想收回他們的權利,只要一句話。如果唐文宗能看到這一幕的話,肯定會說:「寶寶求安慰。」

同樣是「太監界」的佼佼者,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因為明朝這一屆的太監功力不夠,沒有把秘籍練到最高深處,達不到:

槍杆子里出政權。

明朝的槍杆子,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衛所、九邊重鎮,通過五軍都督府直接歸屬於皇帝。太監在軍隊里橫,也是仗著皇帝的威風。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做為一個男人,要能夠以史為鑒。所以:

必須管好家裡的錢袋子,要不然你連一點地位都沒有。


溫乎:守護每一個人的真心、誠意與勇氣。

在文字里歲月靜好,在溫暖中風華絕代。


其實這問題很簡單,唐朝的宦官廢立皇帝出現在什麼時候,是在唐太宗、武則天的時代嗎?

事實上,哪怕是唐玄宗時代,高力士這樣的大宦官也不過就是玄宗面前的一條老狗罷了。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安史之亂後,當然,根兒在之前。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了平叛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卻是平了東邊的河北叛軍,養大了西邊的朔方軍,在戰爭僵持之下,唐代宗選擇了姑息和招撫,將叛軍分化之後,封為節度使,佔據幽州、成德、魏博等三鎮。

為了防衛這些河朔叛軍,又在河洛一帶,設置節鎮,作為防衛他們的藩籬。

而最重要的問題是,早在玄宗開元年間,唐朝所擁有的中央軍,宿衛府兵十二衛已經完全敗壞,只得招募十二萬長從禁軍輪番宿衛長安,皇帝的安全則由龍武軍、羽林軍等北衙禁軍所保障。

然而,到了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中央武裝力量衰弱之極,也就是說,用河洛藩鎮防禦河朔藩鎮,卻沒有足夠的武力來防備河洛藩鎮和近在咫尺的朔方軍。

所以,在搞搞捧起忠於朝廷的朔方軍名宿郭子儀之外,唐朝還拆分了強大無比的朔方軍,並開始組建忠於皇帝的「神策軍」,也就是讓皇帝手中有一支中央軍的棍子防身。

但是神策軍建立之初,也是由軍將統領,涇原兵變後,唐德宗本人都被趕出了長安,痛定思痛之下,決定不讓南衙(也就是宰相以下的官員)插手,而將神策軍交託到宦官手中。

自此之後,宦官就成為唐朝皇帝掌握中央軍的重要抓手。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宦官也開始形成家族化的形態,開始對於各項軍政權力進行分割和染指,而皇帝卻沒有好的備選來替換這些家奴。

最終的結果就是,藉助手中的軍隊,宦官可以輕易地壓制南衙力量,按照自己的好惡來廢立皇帝,說到底就是兵權在握,而皇帝也實在很難找到可以信任的替換者,換句話說,宦官專權的核心是宦官掌禁兵,而宦官掌禁兵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更可信。


簡而言之,明朝太監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不掌軍權。而唐朝太監的權力來源於北衙禁軍「神策軍」,有極大的自主性,皇帝對其的制約大打折扣,是擁立新皇、廢弒皇帝、控制朝政的本錢。

一.明朝的太監:皇帝的私人秘書

首先大致講講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都離不開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自秦以降,漢承秦制,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一文一武,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其中,丞相是毫無疑問的宰相,既掌握決策權,也掌握執行權。而西漢的丞相又與秦朝不同。秦朝由諸侯身份一統天下,皇權專制嚴重,帝國官員更近似天子家臣。而西漢不同。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出身平民,其開國後的政治格局是劉家與功勛集團共治,丞相一職一直被功勛集團壟斷。所以有的學者認為,西漢初年的丞相,不僅是宰相,更是副皇帝。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雄才大略,自然不會讓丞相繼續獨攬大權。於是,設立「內朝」。內朝以皇帝「私人顧問」、「秘書」的身份出現,並非朝廷正式官員,屬於皇帝家臣性質。後來武帝設立尚書,掌管決策權,並且可以彈劾丞相。尚書位卑微而權重,但不是內朝領袖。內朝領袖是當時的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這樣,漢武帝以天子私人顧問甚至家臣似的「內朝」架空了以丞相為首的「外朝」,丞相只有執行權,漸漸失去了「宰相之實」。漢武帝駕崩後,霍光第一次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身份輔政。將這種制度發揮到極致的是東漢,東漢凡是權臣,必「錄尚書事」。也就是說,只有「錄尚書事」,才掌握了最高決策權。到了曹魏,鑒於尚書一職權力過大,又設立了中書一職,分尚書的權力。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到了隋唐,曾經由漢武帝的秘書團「內朝」演變而來的種種機構和政治制度開始了「外朝」化的進程,成了正式的政府機構。這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管起草詔書、審核、執行之權,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三省對皇帝負責,而六部對尚書省負責。但是在唐朝中葉,由於政治不穩定,這種制度就名存實亡了。到了宋朝,宰相權力再次合三為一,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首相,以參知政事為副相,權力再次集中。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設立中書省丞相一職,以中書省為宰相機構。但是「胡惟庸案」以後,不再設立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一人掌握了曾經宰相的權力。

弊病很快就出現了。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於是明朝的皇帝秘書機構「內閣」出現了。這是一個對皇帝負責的機構,內閣成員品級很低,遠遠沒有六部官員級別高,首席閣臣稱為「內閣首輔」。但是明朝宣宗開始,閣臣往往都兼任六部尚書,所以一時間,內閣似乎成為了宰相機構,內閣首輔似乎就是宰相。但是,終明朝一世,內閣都是「秘書處」般的機構,名義上都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內閣主要的權力是票擬,即閣臣把批閱奏章的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最後由皇帝親自御批,稱之為票擬。皇帝沒有精力親自票擬,自然就沒有精力親自批閱奏章。於是宣宗皇帝開始在宮內教授太監識字。隨後,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除了一些特殊的奏章,自御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擬的字樣,用硃筆楷書進行批閱。這就是與「票擬權」相對應的「批紅權」。

宣宗駕崩後繼位的是明英宗,當時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張氏輔政,但又不能直面閣臣,所以內閣就徹底壟斷了「票擬權」,而司禮監則包辦了「批紅權」。內閣成了實際的「外相」,而司禮監則成了實際的「內相」,二者平分相權。明英宗朝以後,司禮監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太監掌權機構,利用批紅權又掌握了鎮守太監的調派、、提督京營、提督東廠等大權。可以說,歷史就是一個輪迴,內閣和司禮監的誕生,相當於中國的政治格局由當年漢武帝的「內朝」經歷了隋唐的「外朝化」,在明朝又再次回到了「內朝」的狀態。內閣也好,司禮監也罷,自始至終都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其只對皇帝負責,自然權力也來自皇權。二者相互制約,彼強則另弱,皇帝居中調停。既然是秘書機構,則權力自然來源於皇帝,所以明朝大太監權力再大,一旦成為皇帝棄子,其傾覆只在旦夕之間。可以說,這是制度設計問題,而非本身明朝太監能力的問題。

二.唐朝的太監:朝廷內的軍閥

上文提到,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度,雖然後來制度名存實亡,但是仍舊有「同中書門下三品」(類似於宋朝的中書門下平章事)這種權力集中的宰相制度。可惜,安史之亂徹底打碎了帝國體系,所以唐朝太監是特殊歷史時期下的產物。唐朝太監的崛起在唐玄宗時期就有跡象,但是真正使太監崛起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也就是唐肅宗時期。唐肅宗時期,從龍之臣、大太監李輔國掌握肅宗朝實際大權,另一親信太監魚朝恩是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親自掌管部分禁軍。真正讓唐朝太監成為朝廷內部軍閥的是從神策軍成為北衙禁軍開始的。

神策軍原本是玄宗朝名將哥舒翰設立的西北邊軍,主要防禦吐蕃。安史之亂後,入援內地,歸太監魚朝恩掌控,從這時起,神策軍就成了太監的私軍,大小將校均與太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吐蕃趁著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無力西顧之時,佔領西北。安史之亂結束後,神策軍原駐地已經淪陷,經過魚朝恩的兼并擴大,在唐代宗時期正式成為駐紮關中的天子禁軍。唐朝原本禁軍分兩部分,南衙禁軍歸宰相統領,北衙禁軍歸皇帝統領,安史之亂後,南衙禁軍越發孱弱,而由於神策軍的加入,北衙禁軍成為禁軍主力。神策軍的待遇是禁軍中最好的,賞賜頗豐,最強盛時有十多萬人,不僅負責防禦京師重地,還多次代表中央征討周邊藩國、各地藩鎮。

太監魚朝恩死後十餘年間,神策軍曾經歸武將和文臣統帥,而非太監。但是,唐德宗繼位後,立志恢復開元盛世,開啟了對藩鎮的戰爭。德宗皇帝為太子時,就身兼天下兵馬大元帥,多次率軍征討藩鎮,英豪之氣不亞於太宗。但是,當了皇帝後,過於急於求成,天真的妄想利用藩鎮打藩鎮,唐庭好坐收漁翁之利。而自身又吝嗇賞賜,在天下藩鎮皆造反之時,沒有厚賞路過京師開赴前線的「涇原軍」,終於導致涇原軍在天子腳下嘩變,史稱「涇原之變」。面對兵變,神策統帥落荒而逃,而德宗皇帝的貼身太監們卻一路保護皇帝,形影不離。自此,德宗皇帝認為文武大臣皆不可信任,再次任命太監為神策軍統帥。從這以後,神策軍一直掌握在太監手中,直到唐朝滅亡,神策軍被解散。

在唐文宗年間,面對太監的囂張跋扈,文宗皇帝曾經想盡誅宦官,結果事泄,神策軍統帥、大太監仇士良率領神策軍血洗朝堂,朝堂為之一空,史稱「甘露之變」。唐朝太監氣焰囂張到了頂點,文宗皇帝也鬱鬱而終。但是,之後繼位的武宗、宣宗皇帝都是有為之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太監勢力,但也無法徹底根除太監,因為太監在神策軍中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了。宣宗皇帝死後,唐庭就徹底淪為太監的天下。直到後來在西北軍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中原宣武節度使朱溫的打擊下,神策軍才被徹底消滅。有意思的是,伴隨著神策軍的滅亡,唐庭也走向了盡頭,最終被朱溫所滅。


首先,唐朝和明朝的皇權不在一個等級上。

中國的皇權集權程度,以宋朝為分水嶺,宋朝以後的皇權要遠強於之前,而宋朝皇帝本身還多少受制於士大夫,明朝皇權還要遠強於宋朝。唐朝皇帝相比於明朝皇帝,制約實在太多,不僅唐朝宰相權力強大,士族力量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中唐以後,地方藩鎮坐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為了一句空話,最悲慘的時候,皇帝甚至政令不出長安城,整個天下沒有人真正拿皇帝當盤菜。而明朝直到滅亡的前一年,上下官府是唯聖旨是從的。

這種情況下,唐朝人對於皇權的認同度很低,有唐一代,威逼挾持天子的情況數不勝數,屠殺親王更是家常便飯,而明朝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人敢於威脅天子,即使權勢滔天如魏忠賢,在皇帝面前也是恭恭敬敬搖尾乞憐,唐明兩朝的皇權有本質性區別。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與明朝宦官的權力大小不同,在於權力的來源不同。

唐朝宦官負責掌管中央禁軍,所謂槍杆子里出政權,作為長安城中武力最強大的人,唐朝的宦官可謂是有恃無恐。而在藩鎮眾多的唐朝,掌控了中央地方也沒什麼人會幹預,所以唐朝的宦官幾乎可以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因為他的權力來源於軍權。

而明朝宦官則不同,明朝宦官的權力來源是——批紅權。

明朝宦官之所以能亂政,靠的是皇帝信任(以及懶),明朝的政治體制很特殊:內閣雖有宰相之名卻無宰相之實,內閣只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內閣只能提出建議卻無法下達命令,只有經過司禮監批准之後才能正式形成命令。而司禮監由太監掌控,太監由皇帝任命。這樣的體制下,太監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皇帝的機會,太監的一切權力的基礎都來自於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想消滅太監,不管他有多少黨羽手下,都毫無反抗能力。明武宗殺掉「立皇帝」劉瑾只需要隨手寫一個字條,而崇禎帝殺魏忠賢也不過只用了幾個月時間而已。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有一個好的制度是多麼重要啊!


推薦閱讀:

楊貴妃到底是哪裡人?
唐太宗如何駕馭得了如此善建嘉謀的房玄齡?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楊國忠為何提出西逃入蜀?
唐睿宗退位的原因有哪些?

TAG:明朝 | 唐朝 | 大太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