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這個歷史教科書中的故事,其真實性真的可靠嗎,事情的原本又是怎樣的呢?
這個故事最著名的出處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一般人認為《史記》的記載是比較真實的。
但是對於烽火戲諸侯這個事情,我覺得其真實性是不可靠的。
首先,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周都離國境線還有一定的距離,周都並不位於國境線上。那麼如果在周都附近建造烽火台就沒有意義了,既然烽火台是防止外敵入侵的,為何不建在國境線上而要建在國境之內?
其次,就算國都附近建造的有烽火台,那麼,我們來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周都的烽火台開始點燃烽火,然後利用烽火台一級一級的傳出去,往快了說,半個小時的時間信息傳到最近的諸侯國,諸侯開始點兵準備出征。點兵準備起碼要大半天的時間吧?然後再趕一天的路來到周都。這都二半夜了……褒姒早跑去睡覺去了。再說了,如果諸侯國離周都近,派個快馬先去偵查一下敵情很難嗎?快馬去了發現沒有敵襲,士兵自然是不用出發了,就算出發了,發現沒有敵襲也就直接拐回來了。
另外諸侯不可能都在周都的附近,遠一點的諸侯可能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的才能趕到,他們到的時候肯定要路過周都附近的諸侯國,周都附近的諸侯國已經被耍了,肯定不會再讓他們去了。這根本不合邏輯的事,沒有人諸侯會傻不拉唧的明知沒有敵襲還拉著人去,這褒姒根本都看不到諸侯們,怎麼會笑?
所有烽火戲諸侯從事實上分析,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多次烽火戲諸侯,最終死於犬戎刀下。這個出現在歷史教科書里,一度讓我們深信不疑的故事,卻隨著我們認知的增長,開始出現了動搖。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烽火戲諸侯的來源。
歷史回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烽火戲諸侯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一書中。
《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在這裡,周幽王並沒有點燃烽火,而是讓人敲起了大鼓。
時間再往前推移,在晉、魏兩國史官編著的《竹書紀年》一書中則詳細記載了「烽火戲諸侯」整件事情的發展歷程
三年,王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於攜。
從以上史料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整個事情的發展經歷:首先是周幽王廢掉了原來的申後,改立褒姒。其後太子姬宜臼逃到了申國,周幽王則改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再後來申候又聯繫了西戎和鄫國打算對抗周幽王,次二年春周幽王召集諸侯打算在秋天討伐申候,沒成想卻被申候搶先攻入鎬京,殺死了周幽王。
總上所述,我認為烽火戲諸侯一事是後人不斷演義加工後的產物。
烽火戲諸侯一事有沒有是存疑的。現在的考古顯示最早的烽火台遺迹是戰國時期的,所以有學者認為烽火戲諸侯一事為虛構。但個人認為找不到更早的烽火台遺址並不能說明西周晚期就一定沒有烽火台。
爭議歸爭議,但是周幽王失國卻是鐵打的事實,當然不一定就是烽火戲諸侯引起的。其實幽王失國很大程度上和他違背了自周公制禮以來周朝賴以立國的宗法制有關。西周宗法制規定,立儲必須是立嫡立長。周幽王廢長立幼才是動亂的根本原因。
周公制禮時對王后有著特殊要求,就是王后必需出自姜姓,姜姓生的子才有資格立為王儲,天下諸侯才會認可。周幽王的第一任王后是申氏,是申國國君的女兒,正是姜姓的,生子宜臼就是後來的周平王。宜臼是根正苗紅的姫姜聯姻的成果,所以一早就被立為太子,為天下諸侯所認可的。後來周幽王寵褒姒,並立褒姒為王后,褒姒當然是姒姓的,這已經違反了宗法制了。後來更是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廢長立幼更違反了宗法制。
宗法制是西周賴以立國的基礎,一個君王接連違反宗法制那還了得?於是申侯才敢聯絡犬戎攻打鎬京,而天下諸侯莫敢救。但是申侯也玩大了,你想廢周幽王立宜臼完全可以在宗法制的框架內搞定,你倒好聯合戎狄了,於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周平王在鎬京是呆不下去了,只好遷都洛邑,於是東周就開始了。
所以烽火戲諸侯有沒有並不重要,周幽王接連違反宗法制,特別是廢長立幼才是西周滅亡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歐陸風雲—馬其頓你G住!
※長假去北京這個區就對了!最美古村都被它承包了
※漢麻印記帶你領略漢麻之美
※《延禧攻略》中的一個細節,好多人都錯過了
※猶太人的歷史(5-4)掃羅王:王國紀元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