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魯迅評四大名著哪段最精彩?


這個題目好玩,也來回答一番。既然說魯迅評四大名著,就分別對應說吧。魯迅有《中國小說史略》,是研究中國小說史第一人,但這是在大學課堂裡面講課的講稿整理而成,學術上的精彩,恐怕並非這裡需要的答案,所以這裡引的都是魯迅其他文章當中評價到四大名著的話。

1.魯迅說中國人從小受到《西遊記》的教育,所以往往變得處變不驚,也因此常常抱有懷疑主義的態度。這是他1934年發表在日本大阪的《朝日新聞》上的,原文是用日語寫的,題目是《上海所感》,後來魯迅自己又翻譯發表在國內文學刊物《文學新地》上,改題為《一九三三年上海所感》。

他在這篇《上海所感》當中說:「我們從幼小以來,就受著對於意外的事情,變化非常的事情,絕不驚奇的教育。那教科書是《西遊記》,全部充滿著妖怪的變化。例如牛魔王呀,孫悟空呀……就是。據作者所指示,是也有邪正之分的,但總而言之,兩面都是妖怪,所以在我們人類,大可以不必怎樣關心。然而,假使這不是書本上的事,而自己也身歷其境,這可頗有點為難了。以為是洗澡的美人罷,卻是蜘蛛精;以為是寺廟的大門罷,卻是猴子的嘴,這教人怎麼過。早就受了《西遊記》教育,嚇得氣絕是大約不至於的,但總之,無論對於什麼,就都不免要懷疑了。」這篇文章其實也是對中國國民性的批評,但我覺得他的分析是非常精彩的。小說,尤其是這種流傳幾百年且流傳甚廣的小說,是可以見到甚至是引導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的。

2.魯迅有很多地方提到《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我覺得最精彩的是說這兩部小說的流行原因,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還有這兩部小說能夠接受的土壤。他在給湖南作家葉紫的小說作的序中說:「中國確也還盛行著《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但這是為了社會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的緣故。」他這段話是針對所謂文學具有永久性這麼個說法的。今天這麼多人講《三國演義》當中的管理學、厚黑學之類,恐怕正好就是魯迅說的,我們這個社會還的確有濃厚的三國氣的部分證據。

3.魯迅高度評價《紅樓夢》,他認為「自從十八世紀末的《紅樓夢》以後,實在也沒有產生什麼較偉大的作品」。這一篇文章是給茅盾和美國人伊羅生編《草鞋腳》時寫的序。在另外一篇文章《<絳洞花主>小引》當中有魯迅一段經常被人引用的話,「《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的這段話其實也是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道理。


魯迅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散文,雜文,都是現代文學最璀爛,的明珠。…:全文一

論《三國》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全文。二論《水滸》,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全文。三論《西遊》,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全文。四論《紅樓夢》,經學家看《易》,道學家看淫,才子看見纏綿。……全文。


魯迅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散文、雜文,都是中國現代文學最璀燦的明珠。

他對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的概括和評價,鞭辟入裡、入木三分,到現在被人反覆引用。個人覺得較為精彩的或許就是紅樓夢了吧,可能也因為個人比較喜歡紅樓夢。接下來就來說說魯迅先生的點評。

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絳洞花主》小引。這句話其實就是指許多人對《紅樓夢》主題的實用主義傾向。紅樓夢可以說是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紅樓夢》幾乎代表了中國古典的頂峰。《紅樓夢》對於人物的塑造,有許多現代小說的影子。


魯迅評價四大名著的文字應該都是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很可惜我沒有讀過這本書,有時間定當認真拜讀。

周汝昌老先生在講《紅樓夢》的藝術個性中說到魯迅雖然不是紅學家,但是他的眼光和實力是蔡元培,胡適,俞伯平等紅學專家所不及的,魯迅認為《紅樓夢》不是政治小說,不是歷史小說,而是講人的感情的,即人情小說,這一下子就抓住了《紅樓夢》的精神中心,最了不起的是魯迅看到了裡面藝術最了不起的特點,就是伏線,也就是我們現在總說的「草蛇灰線,綿延千里」。魯迅評論說到,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是否合格的標準,是要看符不符合原著中買下的伏線。

可以說魯迅對《紅樓夢》的這種評論是很精彩的,他不像其他紅學家將《紅樓夢》看成一個古董一般,又是索隱派又是考證派,他將《紅樓夢》拉到了人民中間,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紅樓夢》中的情,激起了人民感情的共鳴。而不是只能由專家或者文學大家把玩的藝術品。


推薦閱讀:

秦國丞相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真的是一字千金嗎?
現代版清明上河圖價值多少?
治大國若烹小鮮|重解道德經 第六十章
滿目荒山盡秋意,下句怎麼對?

TAG:魯迅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