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生病都要找女兒管?卻任由兒子不過問也不管?


我在農村長大,幼時親歷的一件十分慘痛的事。一家有四個孩子,前兩個是女兒,其中老二特別勤快,才不到十歲吧。她叫黑皮,長年累月在外面幹活,上學反而上成為副業。兩個弟弟其實年齡差距都只有一歲,但父母極為嬌慣,好吃的都留給他們,幹活責罵則是女兒。老大懶而好吃,老鵝幾乎承擔了全家六口人的所有家務,洗衣做飯,放牛。

母親懶得什麼程度呢?經常在牌桌上打牌,黑皮就去放牛,還帶著作業去做完。到吃飯的點,母親就去接替她看會兒牛。黑皮去做飯。農村做飯很麻煩,要去菜地摘菜,還得去全村唯一的井裡打水,想想晚上,誰家父母忍心讓孩子在井旁邊幹活。當時是九十年代初吧。

那年暑假我中考完,上了市裡的重點高中。黑皮一個暑假在家裡放牛,她說自己經常頭暈,父母沒有當一回事,但城裡的姑姑發現她臉色不對勁,蒼白得怕人,以為是貧血,就帶到醫院去檢查,白血病。家裡自然沒有治療,抬回家裡,中醫療養一下,做做樣子。

我上高中從一個月不到,中途回來拿生活物品,去看我從小的玩伴。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她。農村再怎麼窮,也得蓋個紅磚瓦房。黑皮家也蓋了一個。但她只能躺在舊房的一張竹椅上,周圍有些人來人往。我聽到她在痛苦地哀嚎,不敢走近她。她本來乾瘦,現在已經瘦得不到四十斤了。不到一周,她就死了。孩子死不能辦喪事,連哭的人都沒有。

急性白血病,其實早早發現還可以治療,包括後期積極救助的,活個十年的也有。家人不讓她躺在新房裡死,舊房也只能在外面的屋檐下,她的聲聲哀嚎現在還響徹在我耳邊。


感謝邀請和信任。記得我父母住院的半個多月,也全是我和妹妹媽媽照顧的,弟弟當時在外地工作,我們三兄妹感情一直很好,所以我們都沒計較。

首先,父母生病,只想你在身邊照顧,也許他們是信任相信你,也許兒子在身邊,什麼也干不好,還能添加麻煩,惹得父母心情不好,這樣也很不利於他們的病情!

其次,為人子女,父母生病,我們去照顧他們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許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的原因,能真正能體會為人父母的不易,他們在我們的一生都有操不完的心,我們要理解他們,尊重他們。

最後,百事孝為先,保持好自己的心態,少些抱怨,多安慰多理解父母,讓他們心情愉快,早日康復,付出一定就有回報!善良有孝心的人都會有好運,一生平安!


之前老公住院,小手術,我去照顧了一個星期。同病房有兩位估摸60+的阿姨,均是女兒在照顧,其中一個病情較為嚴重(簡稱A),床前始終離不了人,她女兒就白天夜裡都在醫院守著。期間,兒子兒媳露面兩次,都帶有看病人常備的水果和牛奶,在病床前陪著母親說了會兒話,待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走了。接下來才是亮點,另一位阿姨(簡稱B)閑聊道,剛來的那是你兒子吧?A笑眯眯地說,是啊,兒子兒媳孝順,聽說我住院了,非要來看我,我都說了他們忙,不讓他們來。B接話,一看這兒子就是能幹的。A驕傲地說,我兒媳也能幹,比兒子還強一些。我住院兒子還拿錢了的。不像我女兒,嫁了個男的,沒本事。她脾氣還大,我分家產的時候還埋怨沒給她。她自己活該,自己男的沒本事,還指望娘家的財產,我們家兩套房子,我都說了,都給兒子。她還一臉不高興。B很贊同,說,我也是,家產都給兒子了,給女兒幹嘛,他們以後有男方的家產,她男方多她就多,少她就少,反正我是要留給兒子的。話音剛落,A女兒打飯回來了,A和B互相對視一眼,就打住了話題。

B的兒子,我從始至終沒有看到過,但是B在言語之中也有維護之意。

這兩位阿姨,年齡相仿,均是女兒在床前照顧,話里話外沒有聽出一丁點兒對女兒的感激,連起碼的認可都沒有。我想,如果這兩個女兒知道母親的想法會不會摔了盆就走,還是會心疼自己母親,繼續忍氣吞聲照顧毫不感激的母親。這兩個女兒年齡已是中年,我想她們肯定也已為人母,也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照顧,可是她們沒有推卸責任,盡心儘力。

這事兒其實給我很大的震撼,我是獨生女,從沒有想過子女成年以後還有這樣的重男輕女區別對待。在我感覺,他們好像只對金錢的付出有感覺,對生活上的付出直接忽視。比如,兒子繼承家業,就是繼承財產,女兒就該繼承男方財產。但照顧生病老人,就該女兒照顧(不拿錢)。就是說,出錢不出力,出力不出錢,兩個選擇。當然,有些女兒在父母住院後也拿了錢,但是老人家可能直接就忽略不計了。估計是覺得這是女婿拿的錢,是外人給的,相當於白撿的,而兒子拿錢,那就是自家人拿的,就感激不盡。

說到底,就是覺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兒子,那是真真兒自家人。


這個問題我看來不是捨不得使喚兒子,兒子使喚起來沒有女兒方便,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兒媳婦使喚起來沒有女兒方便。

照顧者角色:兒媳VS女兒

父母生病主要是需要人照顧,一般家裡是女人處於照顧者的角色,兒子是親生的,但兒媳婦不是。當代的父母與兒媳之間的關係,早已不是過去,兒媳嫁過來要照顧公婆老公和孩子嗎。現在更多的時候,兒媳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小家庭,對公婆有耐心尊敬已經是非常難得了。而在自己的小家庭裡面,兒子很多時候要看自己老婆的意思。而且有些時候兒媳照顧公婆也有很多不方便的時候,比如清洗私人衣物等。

女兒不一樣,女兒一般都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自己的父母生病了,自己會更上心些。而父母使喚自己女兒總比使喚別人的女兒更方便。所以才父母的角度,也更願意找女兒管。至於沒有一句好話,這一方面是父母把使喚女兒當做了理所應當的事情,還有就是父母也把一部分對兒媳的不滿會轉嫁到女兒身上發泄。

深層印象:男人應該干大事

除此之外,中國人的深層印象中,普遍覺得男人應該是做大事的,不能拘於小節,女人應該是照顧人的,不應該拋頭露面。所以當兒子不在身邊的時候,父母反而會覺得兒子在外面干大事,是個男人。

當然,不缺乏一些重男輕女的父母,好事只想著兒子,臟活累活都留給女兒。也有些父母為了避免婆媳矛盾,繞開兒子。

所以,很多父母生病了,能找女兒就找女。


你提出的這個現象在我國是很普遍性存在著的。

生了兒子就歡天喜地,生了女兒就哭天搶地,這在我們大中國是頗有市場,兒子是財產的唯一繼承人,女兒就成了過路人。

輪到贍養老人了,兒子在媳婦的教育和監督下,甩包袱,踢皮球,女兒畢竟是女人的心,女人的天性中對父母都是孝順的,當然了,對公婆就沒有天性了,因為公婆不是她的父母,是她老公的父母。

我國傳統文化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看作是男人最大的最應該完成的工作,因此生兒子就成了男人的夢,當然我國還有一個說法叫養兒防老,千方百計生兒子就是為了將來自己老了有個贍養的兒子。

由於兒子在子女中佔有這麼多的先天優勢,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的溺愛傳遞給他的信息就是他是可以享受特權的孩子,姐妹們都是家庭的附屬品,這在無形中使他養成了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給與的品性。在扭曲的愛和幾乎沒有家教培養的情況下,父母養出的當然不會是孝子,養兒防老變成了養虎為患。

在贍養父母的行為上,還有一個人物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那就是兒媳婦。兒媳婦和公公婆婆的天生排斥敵對的關係使得一些有點孝心的男人也變得望而卻步,維護家庭團結的私心和怕老婆的紅心,變成了不孝之子的狼心。

媳婦們就沒有想過她將來也要做婆婆,她最疼愛的父母雙親也在享受著她娘家弟媳或嫂子的不孝禮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不教父之過,幾千年前,智者就教育我們,為什麼只有到老去了才明白呢?


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我們一起來探討探討哦。首先父母年事已高之後,容易疾病多發,還往往需要住院治療。像我們這一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當時還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他們更多的是以多生育、爭當光榮媽媽(爸爸)為榮!所以我們的父輩們,往往是兄弟姐妹都齊全,等父輩的父輩們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衰老生病了,確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安排。然而,事實上在照顧父母方面確實也是女兒出力、出時間多於做兒子的,這或許是有下述幾個原因導致的。

1.父母更看重自己女兒照顧人的能力,這和他們那個時代傳統的家庭成員分工有關。在那個各方面資源相當匱乏的時代,生下來的兒子和女兒,是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的。往往兒子是被需求去外面發展,比如去讀書、去工作、早點賺錢養家;而女兒往往是被需求在家裡多照應,比如承擔各種家務、照顧好兄弟的生活起居,早點嫁人,可以騰出房子給自己兄弟結婚……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正是從小有這種培養,所以自然卧病在床的老人更期待女兒來照顧他們。

2.在傳統家庭中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生出來的兒子是寶貝、是家族香火!女兒是潑出去的水、終究屬於別人家的!就是這種家教背景下,導致了很多女強男弱的局面,兒子有可能被嬌生慣養到一無是處,而女兒則是歷盡艱辛,待人處事值得信任,那麼自然父母老了病了之後,繼續寵護包庇著兒子一方,而什麼事都是麻煩女兒來做、來解決。

3.也和男女不同的退休年齡有關,女性有時候比男性早退休5年—10年,那段時間如果父母病倒,那自然已經退休在家的女兒則變得責無旁貸,而兒子則有各種借口來逃避。


照顧父母,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不要有什麼怨言,更不要存在付出多少的衡量,誰有時間就要相對付出多些這也無可厚非,不必存芥蒂,兒子畢竟心粗,而女兒相對於兒媳比較貼心,照顧起來比較方便,讓父母更加感到貼心小棉襖的感覺,其實老人的心裡都是有桿秤的,稱女兒的同時也在秤兒子,只是老人是家的主心骨,是家的寧靜而溫馨的港灣,所以她們必須要保持風平浪靜,寧靜致遠的溫馨和幸福!她們不言不語是因為她們有愛的牽絆,有一顆讓家穩如磐石的淡定寬容豁達的心。所以做女兒的要懂自己的父母的心,你只要做到為人子女該盡的孝道,就不要質疑父母的愛了,她們什麼都心知肚明,只是不說罷了,女兒不必在計較過多,你所有的孝心,都在你的生活中得到回報。你的兒女會耳讀目染會繼承你的衣缽,讓孝心永存,所以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該盡其所能的付出你無私的愛,不要在意別人的怎麼做,你做到最好就行了,因為孝順老人是你一個人的事,無關他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所付出的再多也無法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所以人要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好好的愛我們的父母,不要等子欲而親不殆悔之晚矣了!


那是父母跟女兒親近,才會找女兒的,都說女兒是爸爸媽媽的小棉襖,這話一點也不假,我想,你爸爸媽媽不光是生病了找你,他們有什麼好吃的或有什麼好事,也一定會第一個想著女兒的。

我們這裡就有這種情況的,爸爸媽媽有什麼事情都去找女兒幫忙,因為他們特別相信女兒,所以,把存摺都放到女兒家裡,你的明白?


題主所說的這種事情,還真的不是影視作品中的畫面,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之前有一次,陪老婆去醫院,發現病床邊上坐著的基本都是女兒或者是媳婦,很少看到有男的。這裡,農夫也認真的思考過,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女兒比兒子更懂得照顧人。不管是父母中的哪一方生病了,來醫院照顧的基本都是女兒,或者是兒媳婦。因為女人的心思比較的細膩吧,而男人都五大三粗,也不懂得照顧老人啊。有他們在還可能只會添堵。

其次,父母認為男人應該以事業為重。這是大多數父母的想法,他們還都以為是以前的社會,男人在外面搞事業,而女人在家是照顧老人小孩的。所以,生病了讓女兒過來方便一點,而兒子過來的話,不但幫不上忙,而且還會耽誤他們的事業。

再次,重男輕女思想。這種思想現在依然還是很普遍吧,老人認為女兒是嫁出去了,就是潑出去的水的。一年也難得回來幾次,這生病了她們照顧幾天也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女兒和父母的感情更深。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這話一點不假的,即便是父母給女兒沒有好臉色,那是因為她們這樣習慣了,認為女兒的這點付出算不得什麼。之所以對兒子當做寶貝,那是因為他們還需要依靠兒子來養老,不敢做得太過分。

認為農夫說得有道理的,就點個贊吧。順便關注一下農夫也瘋狂。(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可以刪除)


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也許只有到父母生病的時候,可能才會體現得最為貼切。

如同題中所描述那樣,明明兒子工作也不忙,父母就是捨不得使喚,十天半月不見人影,父母也不在意。反而整天讓女兒做這做那,關鍵是還沒有一句好話!

我以為,現實中會有這樣的情形,但不一定都是壞事,主要出於以下方面:

一是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女兒相對來說要貼心一些,也會照顧人一些。

這點是肯定的,而且一些生女兒的,就可能比生兒子的要幸福些,不是說兒子不孝順,而是因為女性考慮問題比較周到,比較細心,知道怎麼知熱知冷,知道怎麼心疼人。

在如今物質相對變好的時期,精神方面是最為寶貴的。 所以如果要兒子或女兒來照顧父母,父母們當然希望是女兒來照顧自己,這樣不僅放心,而且也很隨便。

二是有的父母仍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認為女人就是應該侍候人的,沒有那麼多的事業;男人應該去忙事業,即使沒有事業可以去忙,也不希望其來晃悠。

有的父母病床前往往會少一些兒子的身影,一方面是兒子太忙,另一方面也是覺得兒子不應該是侍候人的,是要去忙碌事業的。縱然兒子沒什麼事業,也希望不要總在床前晃悠,這樣父母還覺得自己沒甚面子。

所以從父母本身的希望來看,對於兒子,需要的是面子,對於女兒,需要的是里子。

三是經常在一起,哪有不發生矛盾的,而不常在一起的,永遠也不會有矛盾,最多是心裡可能疙瘩,但出於面子又不會說。

沒有一句好話,只是因為在一起相處久了,總會有磕磕碰碰,親人之間又不會遮遮掩掩,話說的多了,事指使的多了,哪裡會沒有矛盾的。

而就兒子來說,可能父母覺得他們出了錢,又沒在面前晃悠,怎麼會有矛盾?

只是現在是兒子、女兒都會出錢,但是女兒除了出錢,更多的還得出力,大家想想有沒有這回事?


推薦閱讀:

TAG:家庭戰爭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