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漢字是豎著寫並且從右到左,從什麼時候開始漢字橫寫的呢?


因為對這方面沒有深入的研究,淺談幾方面自己的看法,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一方面是習慣的原因,最早的時候漢字是寫在竹子上的。大家都知道竹簡是一個個竹片豎立然後橫向編聯。所以豎著寫文字容易控制力道,如果橫著寫有錯字的話還要多浪費竹片,墨汁也容易印染,所以豎著寫優於橫著寫。另外,大多數人習慣用右手,硯台也在右邊,從右至左寫,筆墨不容易污染竹簡或者紙張以及桌面,所以最終約定俗成從上至下,從右往左。另外那些刻在青銅鼎上的文字不從上向下、自右而左,像現在這樣寫,那你看一篇鐘鼎文要轉多少圈?。

其次,中國書畫不分家。一幅畫,兩行詩,大家想想詩詞是橫著寫好看還是豎著有意境。大家可以自己體會。

再次,從上往下,從右往左讀書,很明顯是一直在點頭,點頭也會給人一種心理暗示,這文章不錯,這詩句不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從左至右橫著讀,那是一直在搖頭,封建社會官大一級壓死人,上面一直搖頭,下面的很不給嚇死啊。生活已經如此艱辛,就不要再發個奏摺都提心弔膽吧。

至於現在左右橫著寫,一方面不需要竹片了,另外新文化運動時一切向西方看,文字許多人都不想要了,要廢除漢字,改用西方文字,何況只是最終改下看書方式。中文現在用拼音標註聲音,拼音如西方一樣從左至右橫寫,那文字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顯然不合時宜,最終中文閱讀方式西方化。

誰優誰劣我不評論,各位客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中國漢字正式改用從左至右橫寫並官方發布引導到最後全國通行,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

一開始是由郭沫若、陳嘉庚等人提議,將漢字從傳統的豎寫左行改為橫寫右行。到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會又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建議全國印刷品採用橫寫印刷。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和各大地方黨報開始正式改為橫排右行,報面上僅有少部分標題和文章採用豎排。自此,傳統的漢字從右到左豎寫的書寫方式被徹底扭轉,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

至於原因為何?一方面是因為書寫工具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思想的轉變。書寫工具方面,中國傳統的竹簡捲軸變成了紙張,原來從右到左攤開捲軸並書寫的方式被取代,變成了趴在紙上寫,確實是從左到右書更便利。而且毛筆這種軟筆也漸漸變成了鋼筆、鉛筆、水筆這種硬筆,已經不再需要而且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懸空書寫了(從上到下)。

在加上另一方面,從明朝開始的西學東漸,西方的文化不斷輸入中國。同步的,從左到右橫寫的方式也影響著中國。1840年以後,中國開啟全面想西方學習的浪潮,學習的力度不斷深入,一直到了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運動、簡化字運動等等這些「新文化運動」,又進一步阻隔了現代漢語與古漢語的聯繫。於是,新的從左到右橫斜的方式,也變成了主流的書寫方式。

任何一種新事物,都是時代演變的結果。


古代在竹簡上寫字,當然只能豎排,人們的習慣是用右手拉開裹著的竹簡來一點點看,當然就從右看到左了。你可以試一試,從左邊拉開來看,一定覺得彆扭。毛筆書法都是豎著寫,因為那樣易於貫氣,讓書法的行氣和章法酣暢淋漓地體現出來。

漢字橫著排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錢玄同提出來的,他的理由是人的眼睛不是上下長著而是左右長著的,為什麼漢字要豎著排呢?有了這個想法,他就寫信給陳獨秀並把這封信在《新青年》上以公開信的形式發表出來。

但《新青年》沒有豎排,倒是《科學》雜誌為了排印數學公式,於1915年採用了橫排。

橫排盛行甚至一統天下是在1949以後。

日本、港澳台現在都還有豎排書籍。


橫寫是閱讀,豎寫是品味


古代文字精鍊,寓意深刻,消化慢,如果橫寫,閱讀速度快,容易消化不良,豎寫,可以搖頭晃腦,讀出品味!

白話文,意義簡單,奶水不多,像甘蔗一樣,要大口啃,快速嚼才能勉強嘗到味。如果豎寫,速度慢,還沒味,誰看呢?

所以橫寫的白話文還需要時不時加點成語的調料,才能有閱讀的快感。千言萬語不及一個成語擲地有聲。所以中國人喜歡以書法的形式寫一個成語送給親朋好友,如果是轉軸形式,文字一個個展開,圖窮匕見,達到高潮。

大年初一,給大家拜個早年!


曾在一本記載清代趣事的書中得知,漢字的書寫,閱讀固定模式已經幾千年了,不管是家書,聖旨,詩詞歌賦的格式一律從右到左。橫寫的模式有記錄的是明代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他帶來了當時歐洲的許多知識,天文,歷學,數理化,有一批中國學者曾就學於他的門下,朝廷也曾經委以他官職,,,當時的這個學者就曾經外文的書寫格式寫出了從右到左的文章(可惜沒有保存圖片)。德國人湯若望明朝末年來中國。湯若望更有知識,也是天文地理,數理化力醫,,,崇禎皇帝給以他重要的官職。滿清入主中原,順治,康熙兩朝皇帝也積極任用湯若望。所以他的影響力很大。中國有很多學者也書寫一般文書曾經從右到左。(德國人的驕傲)法國人白晉,義大利人郎世寧來中國做官,在書寫上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中國長期形成的意識。隨著中外交往的頻繁,商業交易的深入,中國的知識界認識到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式的方便和好處。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文字書寫就普遍流行,直至今天成為了統一模式。而從右到左的書寫模式,只剩下書寫對聯,繪畫題字,書法表演了。(完)


你提出的問題很有新意。說實在的,對於此類問題的關注,我也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平時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沒有在刊物上見到任何相關報導和文章,沒有任何依據來佐證你提出的問題。所以,我只能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自從中國產生漢字文字元號以來,無論是考古發掘或在深山老林,連野獸都難以到達的地方所發現的摩崖石刻符號和用白堊土或硃砂剗在崖岩石壁上的符號來看,能夠證明,這些符號就是人類早期的文字。我們從巖畫、摩崖石刻或書寫的符號形成來看,已經初具原始竪寫模式,專家學者在辨識辨認上,已成習慣性的閱讀方式,所以,關於竪寫、竪讀應該在人類初期就已經成一種表現方式。有人說,古人為什麼寫字是從上至下,從右到左的寫法,認為古人衣袍寬大,如果從左至右寫,衣服易沾上汚點,而從右至左,由上而下可以少一點沾污墨點,看似有理,其實這種書寫方式,自人類文明開始就已經形成了書寫習慣。我們的書寫方式從古至今,並一直延續,主要表現在港澳臺和世界各地的華人地區,使用繁體字,出版的報刊雜誌、文學作品及平時書寫習慣,依然是從上至下,由右至左的書寫格式,和大陸人的書寫習慣不同。海外華人對於簡體字看不懂,就如同大陸人看不懂繁體字,一樣,各自形成的習慣和交流方式的不同,必然有較大差異。如果港澳臺不能徹底歸化中國,文明不統一、思想意識形態不統一、文化不統一、漢字使用不統一等,差距只會擴大。現在我們大陸人大多對繁體字比較陌生,更別說書寫方式上的不同了,如果我們在鼓勵和倡導人們使用簡體字的同時,忽略繁體字也必須生存下去的空間,勢必造成中國人對認識、書寫和使用繁體字的困難,到最後就是中國文化的斷層。


最直接的理由是,多數人用右手寫,從左往右寫寫過的字不會被手遮住,方便且有利於思維,特別對於科技類書寫。所以從左往右戰勝了從右往左。如果多數人都用左手,那麼習慣和潮流勢必是反的。另外漢字從左往右和從右往左都可以讀,所以影響不大,容易改過來。世界上有些文字可就不這樣的。例如希伯來語等,現在還是從右往左寫。

至於時間,應該是西學東漸的清末民初吧。


推薦閱讀:

優秀文化一定推動經濟發展嘛 優秀文化發展經濟一定增長嘛 二者有啥不同,一個是作用一個是結果嘛。?
漢字的發音為什麼會改變?
白雪好膽敢欺松,怎麼對下聯?
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之前並不出名,為什麼能拍出如此高價?

TAG:國學 | 文化 |